有的人看佛經為什麼沒有感覺?因為沒有真正在看。佛經一打開,就告訴你「如是我聞」這四個字,你根本沒有真正在看、在聽,所以你對你自己也沒有什麼反應。迷在哪裡,就是苦集滅道的集。你怎麼不知道原因呢?其實釋迦牟尼佛已經講得很清楚了,只是我們自己搞不清楚而已。修四聖諦,不是一開始就修苦集滅道的道,一定是要先瞭解苦集,尤其是集,那是你迷失的癥結。如果你把這個癥結消除了,你的苦也消除了,你當下就滅苦了。說道,就是一種輔助。
為什麼我會煩惱?為什麼我的心靜不下來?為什麼我快樂不起來?為什麼我總是覺得我是個失敗者?為什麼沒有做虧心事,我的心會靜不下來?這就是集。會問問題的人,就是很有智慧的人。比如,《楞伽經》一打開,大慧菩薩問世尊一百零八個問題。你的問題出在哪裡,集就是原因。你為什麼會痛苦?你為什麼活得不快樂?為什麼人會死?為什麼我會來?既然來,我從何處來?既然死,我要死到哪裡去?我死到哪裡去,會不會再死?我知道我死到哪裡去的那個「去」,也沒有結束。一直問,一直問,沒完沒了,就是一種疑惑,即你在尋找為什麼,你在尋找你生命真正的出口。這樣的人就有智慧。而非只看書,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。有時候你在看書,你根本不思考。
如果知道那個原因,當下就滅。寂滅兩個字,你就能頓悟。不見得要這樣,但這樣也沒問題,就看你的層次。比如,你的痛苦是有原因。如果你知道這個原因是假的,你會怎麼樣?你就沒有痛苦了。那是什麼狀態?就是誤會一場的狀態而已,沒有什麼狀態!但是,你認為你有實際的痛苦,你有實際的原因,所以你需要有實際的修行,才能夠滅除那些障礙你、造成你痛苦的因素和現象。這些概念都是這樣生的。
《壇經》曰:「仁者自心起分別。」你心不分別,沒有事;你心起分別,你的事情都會生起。你痛苦的現象,是真的嗎?比如,我現在氣得半死,這是真的嗎?比如,你認為:「師父,他們都瞧不起我。」這是真的嗎?你講的是一種痛苦的結果,這個結果是真的嗎?再來,我問你:「為什麼別人瞧不起你?」「因為我沒有學歷。」「因為我不會賺錢。」「因為我長得比他醜。」這些原因是真的嗎?當你一直問,一直問,你會覺得你所講的都不是真的,都是你自己生起來的,是你的想法。這個概念不是怎麼修,而是一種領悟。領悟之後,你內在的那一種自卑感,那一種不平衡的心,就會當下消失。
如果你覺得它是真的:「我就是因為沒有讀書,才讓你們這些讀博士的瞧不起我。從今之後,我要埋頭苦幹,我要半工半讀,我要拼命啃書,有一天我要變成王陽明,有一天我要在學校教書。」這種人有志氣,但是不會開悟。所以,世間有很多現象值得我們學習、效法,但是這些人不會開悟。他就是覺得自己不讀書被人瞧不起,所以拼命讀書;他就是覺得自己窮,所以有一天他要比別人富有。
以世間法的角度,我們會肯定這樣的人,他有志氣,但是志氣中有委屈。當然,世間法的這種概念也值得我們讚歎。但是,你不要如此。你可以成功,但是你不用委屈;你可以奮發向上,但是你也不用過得很苦。這一種內在,是沒辦法用裝的,唯有領悟才有辦法如此。每一件事情都是領悟,世間法是佛法的基礎,離開世間法沒有佛法。有的概念是相對的好,但不是絕對的自在。
聞後思惟:你能看到你的痛苦都是你自己的心想出來的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