處凡愚而不減,在賢聖而不增,
我們一直活在現象與作用。現象與作用是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的生滅法。《壇經》的重點核心,即是本心、本性、佛性。「處凡愚而不減,在賢聖而不增,」這談的是智慧常照。佛性與你是凡是聖不相干,它本來具足。我們認為我們是凡愚,故想求個聖賢;我們認為我們是眾生,便想求個成佛。成佛不用這樣求,只要不迷,當下就是佛。要修多久?那也是陷阱。修多久即時間的長短,眾生跟佛,你都要拿掉,哪有什麼長與短?
實性是無二之性,不是相對的概念。但是,二乘人,包括外道及凡夫,還是活在相對的概念。凡愚與聖賢相對,你有凡與聖的概念,故才有增與減的概念,這皆是相對而成立的。實性不減不增:不減,即你雖然未悟,但你本有的般若智慧是沒有減少的,只是你展現不出來。
從智與愚來談,這是方便說,而非真實意,因為智慧本來就是不增不減。比如,你的智慧和我的智慧相比如何?是一樣的。但是,我們兩個哪裡不一樣?六祖曰:「善知識,菩提般若之智,世人本自有之,只言心迷,不能自悟。」重點就在於心迷。你心迷,我也心迷,只是迷的程度深淺之差別。六祖又曰:「須假大善知識指導見性,當知愚人與智人,佛性本無差別,只言迷悟不同,所以有愚有智。」這就是關鍵。你要開悟,不離開迷與悟。
現在的修行人,重點卻不擺在迷悟,而只擺在修行的方法與法門,擺在有戒、有定、有慧,即有時間及方法。禪者不是如此,他的重點擺在慧。比如,你承認你現在迷,那麼,你迷在哪裡?被什麼所迷?你要問你自己。你不要讀了《壇經》,只會說迷悟不同,卻不清楚你迷什麼。我不叫你修,而叫你搞清楚。
你的修,就是要不迷。但是,不迷最快的方式,就是問自己為何迷。現在的人都是迷電腦和手機,以前的人都是迷鴉片,其實鴉片戰爭還是在繼續,只是迷的地方不一樣,而且迷的勢力範圍更可怕。全家五口去度假,都在玩手機,只有開車的不能玩,他只能等到停下來休息時才玩一玩。到了度假的地方,大家都坐在五個角落看手機。看了三天,說是度假回來。我講的是很粗淺的概念,更深的概念還有很多。光是這個現象,你就改不過來。
你一直想修,卻不知道你為什麼迷,你在修什麼?你不要這麼盲目:人家叫你修,你就修;人家說念佛最好,你就修念佛;人家說四念處最好,你就修四念處……你雖然在修,但是你不得力,因為你不知道你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。而且,你的心沒有擺在悟的概念。所以,很多人看佛經都沒有感覺,看越多遍越沒有感覺。每天在誦《金剛經》,一直都是這五千字,看到最後毫無感覺。
你都沒有察覺到你為什麼沒有感覺,因為你沒有活在體悟的狀態,這一種覺性,你根本生不起來。你看佛經沒有感覺,你就要開始緊張了。什麼東西會讓你有感覺?新的經典,你沒有看過的,比如你沒有看過《華嚴經》,好像有新的概念進來,你才會稍微去思考一下。新的東西,最後也會變舊的,接著你又找下一本看。這一種沒有感覺,就是一種麻木不仁的狀態,就是一種迷的狀態。
聞後思惟:你相信你有般若智慧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