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說不生不滅者,本自無生,今亦無滅,所以不同外道。汝若欲知心要,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,
「我說不生不滅者,」本來就是這種狀態。我告訴你:「本來就沒有煩惱。」此即是「不生」。但是,你卻認為自己生起一個煩惱,所以你就要解決這個煩惱。一切萬法「本自無生,」不僅僅你的煩惱及善惡執心而已,而是一切萬法皆是如此,這就是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。」你會問:「師父,有煩惱應該怎麼辦?如何修,才能把這個煩惱滅掉?」如果能把它滅掉就是有滅。本來沒有煩惱,就像你本來沒有病何必要吃藥呢?你不要研究文字,應該跟現實的人生結合,這樣讀佛法才有意思。你若真的能明白,人生還有什麼好煩惱的呢?
既然本來就「無生」,故「今亦無滅,」你想滅什麼?你想解決什麼問題呢?你說:「哪有!我苦得要死。」因為你就是有生有滅,你人生的狀態,你的腦袋就是活在這種世界,你怎麼講、怎麼思維皆是如此。有問題就要解決,那是因為你創造了問題;沒有問題,就沒有什麼好解決的,這就是不生不滅。
如果有個生可以滅,你的事情根本沒有辦法解決,斬草不除根,春風吹又生。你今天生一個問題,我幫你解決一個問題,不是滅了嗎?明天又生一個問題,後天又幫你解決一個問題,不是又滅了嗎?你的問題幫你解決了,你的問題及解決都是假的,故六祖說滅猶不滅。
六祖所講的不生不滅不見得與龍樹菩薩講的雷同。禪宗的解釋,常常有自己一套的見解。你不見得要以什麼模式來套它,只是你的思想要一貫,要知道它在講什麼。禪宗所講的本心不是生滅的,「所以不同外道。」
以上所談的是知見,以下要談如何切入:「汝若欲知心要,」黃蘗禪師的《傳心法要》講的就是心要。六祖大師從第一品就講這樣的概念,你們讀經典不要只看文字。並非一般意義上的「善惡」,而是一切相對的概念「都莫思量,」這就是「無」。內在都沒有這些分別對待的障礙,就自然得入清淨心體了。
什麼叫禪?禪就是平常心,就是平等心,平等就是無二,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對待。一個開悟的人,能夠以無分別之心來對待事情。而你的內在就是有太多的對待,所以你的內心很亂,很煩躁。
六祖前後的思想都是一貫的,他之前度他的師兄陳惠明就是這樣度的。因此,你要在生活中用這個角度切入。但是,你首先要認同它,接著要瞭解它。善惡與美醜是陷阱,相對的概念皆是陷阱。只要是意識的概念,如果講道理,一定叫做戲論,不管怎麼講都會互相矛盾。善於辯論的人,辯到最後,會讓你覺得自己都是矛盾的,即你的想法根本不能成立。故,佛法中有「離四句,絕百非」之說。四句與百非即是一種意識的把戲、遊戲。即,人類邏輯文字思考語言表達沒有辦法離開那個模式。
聞後思惟:你能否看到你的一生都在忙於創造問題及解決問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