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謂「離兩邊」,「離」即不執著,「兩邊」即相對。在應用的時候,你千萬不要執著任何一邊,或任何一個角度,或任何一個看法。世間一直爭論不斷,就是因為每個人都站在對立的一邊在談。六祖曰「不取不舍」,馬祖道一禪師講「平常心」及「隨緣」等概念,皆是離兩邊的概念。
你不要一天到晚講「離兩邊」這個名詞。如果隨緣你真的懂,你可以用其它名相表示。很多人就好像鸚鵡學人說話,因為他知道一些名相,但卻不懂得其內涵,故而不懂得變化。他領悟不深,沒有消化,所以才抓著那些名詞不放。你們互相在講話,你們聽久了會很厭煩。你講久了,別人也不喜歡跟你聊天,因為你每次都講那些話。你看自己在講什麼話,你就知道自己是否真懂。
神會禪師的語錄中有一段對話:「真法師問:雲何是常義? 答:無常是常義。」佛法有一個重要的原則,就是緣起。緣起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:此有故彼有。你既然說常的名詞,所以我當然依這個名詞,以「無常」來回答你,這就是彼此的概念。《心經》曰「色即是空」:你問何為「空」,我可以答「色」;你問何為「色」,我可以答「空」。
真法師繼續「問:今問常義,何故答無常是常義?」即:我問常,你為什麼說是無常的意思呢?這就是標準的不懂。神會回「答:因有無常,而始說常。」即:因為有「無常」這一個名詞,所以我才會說「常」這個名詞。「若無無常,亦無常義。」假如沒有「無常」這個名詞,我就不會用「常」的角度來回答。
這個概念其實不難懂。比如,什麼叫做生?生就是死;什麼叫做死?死就是生。一般人死,我們不講往死,而是講往生。你一定會疑惑:「到底是生還是死?」或:「到底是常還是無常?」比如,佛性到底是常還是無常?真理到底是常還是無常?原始佛教談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大乘佛教談常樂我凈,無常即是常的概念。簡而言之,無常即是生滅,常即是不生不滅,生滅即不生不滅,一般人聽不懂。成與敗,什麼叫做成功?失敗;什麼叫做失敗?成功。因為失敗為成功之母。什麼叫做問題?答案;什麼叫做答案?問題。假設你不問一個問題,我怎麼給你答案?但是我回答你的問題,就是解決你的答案。
你千萬要記得,離兩邊不是否認兩邊。離兩邊有好幾個概念:一,兩邊都不可以執著;二,你要知道整體;三,你要知道不二。這兩者是不可以拆開的。你可以把佛與眾生拆開嗎?不可以,因為眾生就是迷失的佛;佛就是覺悟的眾生。要不要修行?修就是不修;不修就是修,不執著修行才是真修行。那是一種領悟,而不是記筆記。你們不要抄完筆記回家領悟。比如,生病就是健康,健康就是生病。一個生病的人,不被病魔所考倒,才是健康的人;一個健康的人,不愛惜他的身體,他本身就是一個生病的人。
聞後思惟:你看問題能看到整體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