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三, 23 八月 2023 11:28

暢談六祖壇經(1410)三科法門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歸納而言,執著心的要從五蘊下手;執著色的要從十二入下手;執著心法色法並重的,就要從十八界來分析。這三科合起來,不外乎就是身、心、世界。六塵即是世界,六門即是身,六識即是心。六塵是屬於物理現象,六門是屬於生理現象,六識是屬於心理現象。對於不學佛的人,你講身心世界,他們比較容易懂。你也可以稱之為身心境,境即境界。

  學佛法,先把三科弄明白,接著你要開悟,也不離開這三科。如《楞嚴經》所言,這些都是本如來藏。你要開悟,《心經》曰:「照見五蘊」,所以它沒有離開五蘊。你要瞭解自己,要開悟,要解決煩惱,要學佛,要覺醒,都不離開五蘊。照見,即是你要透過觀察、思維、瞭解。透過覺察,你才有機會覺醒或覺悟。故,覺察包含思維、觀察。在思維觀察中,你不斷一層一層地認識,你就會越來越深,就叫做行深。透過如此觀察,你漸漸瞭解你的心。你的心既是生滅,又不生不滅,即是不變與隨緣。我們講修行,即是講隨緣,講常住真心即是不變。隨緣不是真的,因為它是生滅的。凡夫是隨緣就變,一個聖者是隨緣不變,這就是關鍵。

  透過照見五蘊,你才有辦法漸漸認識它,直到照見五蘊皆空。空包含有與空,所謂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」有就是隨緣,空就是不變。有什麼?有五蘊,我不可以否認它;五蘊的本身就是性空。所以,才會講「五蘊本如來藏」。

  修行不可以離開五蘊、十二入、十八界而找一個佛性。外面的事情不離開你的身心世界。修行悟道,看你執著什麼,看你遇到什麼困難、障礙,直接了當面對它,即照見它,直到百分之百瞭解,你的障礙就破了,你的執著就消失了。當障礙、執著消失的那一剎那,安一個假名,叫做開悟,叫做恢復本來面目。

  修行不用到深山野外,修行就在你的問題下手。表面上是你的問題,其實就是你心的問題,是因為你的心不能接受它。比如,我不能接受我生病;或,我能接受我生病,但是我不能接受我得癌症;我能接受我得癌症,但是我不能接受我得愛滋病。你之前執著你的身體,你現在能接受了,就是一種超越。你執著一個人,那個人帶給你折磨,那是你的執著,你要從那個人下手,其實就是從你的心下手。超越了,你就悟道了。

  有人問我:「我的先生出軌了怎麼辦?」離你的先生,離第三者,所謂離,即是若即若離。若即:我善待他;若離,我不執著他。我做得到嗎?對別人好,就是對自己好。這樣會後悔嗎?青春歲月留不住,我的溫馨藏在你心。感謝,萬緣放下,飄飄出家。修行確實有這個公案:另一半偷情,先生不但沒有處罰姦夫淫婦,還把他的財產給他們,然後自己出家了。那個人就是一個開悟者。沒有誰享受誰委屈,離兩邊,離享受離委屈。你們時時刻刻就一定會起妄想分別,你們無時無刻都卡在兩邊,所以請你生起覺性。否則,你卡到很深了,連地藏王菩薩也沒辦法救你。

聞後思惟:你為什麼還要束縛自己的心呢?

 

 

閱讀 477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