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科法門者,陰、界、入也。陰是五陰,色受想行識是也。入是十二入,外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;內六門,眼耳鼻舌身意是也。界是十八界,六塵、六門、六識是也。
「三科法門者,」五「陰、」十八「界、」十二「入也。」五陰即五蘊。五陰是舊譯,五蘊是新譯,《心經》是用五蘊,二者都有其涵義。翻作蘊,就代表五蘊是緣起的現象,是聚集而成的。說陰,即是蓋住之意,如我們迷失了本性,把我們覆蓋了。你能看到五陰,卻見不到佛性,就如同你被自己的色受想行識遮蔽了本心。
你學佛法要從這三個角度切入,就很容易掌握佛法。講三個,濃縮起來就是一個,即五蘊。為什麼要講三個呢?就講五蘊就好了。因為每一個眾生執著的角度不同,比如有的人較偏向於名,有的偏向於利,有的偏向於財,有的比較偏向於色。這三個,懂一個,其他兩個就能懂。為人家說法,你則全部都要懂,因為你要幫助所有人,每個人都不一樣。
「陰是五陰,色受想行識是也。」談五陰則偏向於心法,即比較執著精神狀態的人。他迷在心比較重,迷在色比較輕,故五陰就強調分析心的部份。大部份想修行的人都執著精神,還不想修行的人則多數執著物質。心法即受想行識,只有色是色法,故比較偏於心,偏於精神層次。
「入是十二入,外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;內六門,」即六根:「眼耳鼻舌身意是也。」談到色法,有十一個,意一定是心法。十二入的重點是擺在色法,是重於色而輕於心。對物質比較執著的人,要從十二入去觀察、分析。
「界是十八界,六塵、」物理現象。「六門、」生理現象。「六識」心理現象。「是也。」色法與心法比重幾乎一樣。對身心皆執著者,要談十八界。
一般人執著財色名食睡,你則要一個一個講給他講。比如,他執著股票,你就要分析股票給他聽;假設他執著感情,你就要為他分析感情。那一天,有同學問我:「師父,我的股票輸了一千萬,我現在應該怎麼辦呢?」我回答他:「如果我叫你不要玩,你做不到,否則你就不會問我這個問題了,所以我勸你放手是沒有意義的。但是,我叫你繼續玩,又違背我的職責。叫你不要玩,你不聽;叫你去玩,我就講錯了。你叫我怎麼辦呢?」他笑了笑。我又說:「好。我要出入即離開兩邊,怎麼樣?讓你玩,但不要玩股票。讓你玩,就是不執著不要;讓你不玩股票,就是不執著玩股票。」他說:「師父,你說的是什麼?我聽不懂。」我說:「你學佛,應該有一個概念:假設你有那個福報,誰也搶不走;假設你沒有那個福報,你再多也換不回來。我的意思是,你去買樂透,如果有福報,一支就能中;如果不中,就把它當成佈施。」這叫出入即離兩邊。但是,你們不可以這麼做,因為我是針對他放不下的問題而來破他的,而你們本來沒有問題,來創造一個問題就不行。你們不要亂用,不是叫他要,也不要叫他不要,而是要用一個合理的角度讓他釋懷。
聞後思惟:你的迷失偏向於色還是心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