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性能含萬法,名含藏識;
學佛,如果你學得好,就代表你越來越明理,你越來越能夠體諒人,越懂得如何處理事情,內心越平靜,而非學習做功課做很久。人不可能離群而索居,也不可以離開紅塵。你和所有人在一起,所以你要在眾生當中成就。沒有眾生,不可能成佛;沒有淤泥,不可能長蓮花。你要進步,要從這裡突破才會快。如果你已經做得很好,你悟不悟,你以後要去哪裡,你不用管,因為你問心無愧。其實你們每個人都自知去處,也不用打聽別人去哪裡。你沒有修,你也知道你沒有修。如果你問心無愧,你就海闊天空。反正天地之寬,何處不是我家?以法身為家,即是一真法界。
你不要以學術的角度來讀《壇經》。南懷謹南老師的書,一般人看起來很受用,但是一些教授學者專家卻會認為不夠嚴謹。我們不是要學術探討,比如,講唯識就應該怎麼講,講般若就應該怎麼講。六祖本身不識字,也沒有讀過佛學院,他直接用他的體悟講出來。有的學佛者在讀《壇經》,他會認為六祖所講不符合一般唯識學家的講法。但是,你不可以如此看待。我們學佛法,最主要是要學看其內涵,應依義而不依語。六祖有其時間背景,從《神會語錄》可看出,他雖然在講六祖的頓教法門,因為他識字,他講的就比較專業。
「自性能含萬法,名含藏識;」含藏識,以唯識學家的角度看來,即是第八意識,阿賴耶識。我們的自性就像一個大倉庫一樣,可以含藏一切,就像虛空,能夠包容一切,故一切都沒有離開自性。而六祖以自性這個概念來講,即自性能含藏一切。一,能藏,指的是其功能;二,所藏,指的是其內涵;三,執藏,即我們為何產生我執。唯識學家透過分析,一項一項很細膩地講出來。但是,六祖講法有個重點:唯論見性,不論禪定解脫,他最主要就是要你見性,而不會談枝末細節。學禪,最主要就是要認識你的心,而無須分析心很細膩的部份。
談自性也好,心也好,真如也好,指的就是你自己的內在。你的內在到底有多少東西?我畫一些點,假如黑點指的是惡,紅點指的是善,還有其它的為無際,或稱為種子,即為種種的雜念,或是你的思想、觀念。你能否看到你的思想?你是個什麼樣的人?你有什麼樣的想法,你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做法。你有很多的觀念、價值觀,統稱為你的思想概念,即為六祖所言之含藏識。
能藏,即自性有這個功能。所藏,即其中的內容、種子。執藏,即它的內在,它的第七意識會認為第八意識是「我」。比如,我現在能看到你,我就不知不覺產生一個「我」的存在。我往內看,產生一個「我」,叫做我執;往外看,認為這個世界是真實的,就叫做法執。
聞後思惟:你為什麼被自己的想法所束縛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