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二, 05 九月 2023 13:47

暢談六祖壇經(1425)改變因緣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有與無對、有色與無色對、

  「有與無對、」有無代表一切相對的概念。佛法可歸納成空宗與有宗二宗。你常常會困惑:「是有心還是無心?」說有,有什麼?說無,無什麼?說有心,拿不出來;說無心,你又會生氣。就像是否有天堂與地獄,亦是一樣的概念。有天堂,你又看不到;若是沒有,你現在就處在天堂和地獄之中。比如,一條魚在水中,它看不到水,但是又有水。你就像魚,活在道之中,卻見不到道。你說沒有,它又在。

  你若懂得這個概念,就能明白趙州和尚論狗子有無佛性的公案。,說有佛性能度化別人,說沒有佛性亦能度化別人。對一個不懂得因果觀念的人,你要跟他講有天堂與地獄;對一個超越的人,則要說:「天堂地獄都是你內心幻化出來的。」故,講有與無對,但你的話不要講死,思想觀念亦不可以死。

  講法最怕你下一個結論,一旦下了結論,你就會不圓滿。我們要當活佛,而不要當死的佛。佛,即是活潑、玲瓏、隨機、應變的。我講的法,最主要就是要幫你。你會幫你自己嗎?你在苦海中浮浮沉沉,你常常在喝水,你能察覺到嗎?你會期待別人把你從苦海中救出來嗎?沒有他助的因緣,你也要想辦法。萬一別人有能耐,也看到你在苦海中,他要想辦法,他一定要坐船嗎?他拿竹竿或丟游泳圈給你不行嗎?問題是,這兩個角度不太一樣:一個是自己被困,如何自救;一個是要救人。你都要想辦法。

  你感覺不到妄念是痛苦的,就代表你的覺性很遲鈍。只有事情發生,你才會感覺到痛苦。所以,你一直放任你的妄念。有人教過你:如果你學禪,你要時時刻刻提起你的話頭;如果你念佛,你要時時刻刻提起一句阿彌陀佛。否則,你時時刻刻都會打妄想。但是,一般人很難提起,因為他不覺得妄念怎麼樣。只有發生重大的事情,他才會突然覺得要做什麼,平常卻無法察覺。

  「有色與無色對、」此即三界:欲界、色界跟無色界,是指精神與物質的狀態。欲界、色界歸類有,無色界歸類無,眾生不離開三界,故要超越三界,才能離開六道輪迴。從五蘊與十八界的角度,物質與精神皆是因緣合和,是無法拆開的。如果你的身體不舒服,心就會被影響。當你調整好你的身體,你的心會好受些。而你的心改變了,身體也會比較輕鬆。由此可見,身與心不能單獨成立。

  從理上來講,即:我明白實相,所以我不執著;從事上來講,就是改變因緣。東西擺得不好看,重擺不就得了嗎?身體餓,去吃點什麼不就得了嗎?別人希望你跟他去,只要不傷天害理,你隨順一下有關係嗎?我講我自己的一個例子:我住在山上,附近有一些鄰居,但是我跟一個鄰居比較沒有緣,我在那邊住六年,他很少跟我好臉色看。我跟他打招呼打十次,他最多只回我一次。但是,我想改變因緣,不是我刻意想改變的。我身體不好,你們常常送茶來害我。不管他態度好不好,我可能三個月半年就會拿茶給他喝。他會拿,但卻不會跟我道謝,他跟別人卻談得很高興,包括其他住在附近的出家人。至今已經六年了,他自己也覺得怪怪的。我要談的是,該怎麼做,我就怎麼做。他對我什麼態度、看法、印象,那是他的內心世界。我給他茶葉,也不是奉承巴結。我給他而不給別人,因為我知道只有那兩家喝茶,其他家都喝咖啡。既然他喝茶,茶葉太多時,我就送給他喝。

  從理上來說,因為知道實相,所以不執著;從事上來說,應該改變因緣,你該如何調整就如何調整。比如,誰對我印象不好,我負責改變因緣。但是,一般人並非如此,他對人好是有耐性的。我對別人好,沒有時間限制,是無條件的。

  物無棄物,人無棄人,除非你不相信因緣。比如你煮一鍋湯,忘記加鹽,你不會懷疑加一點鹽之後湯會比較鹹。你加三顆鹽,還不夠鹹,你就再加;加了不夠鹹,你還是不會放棄,因為你百分之百確信這種道理。但是,你對人也能如此嗎?你對人有這樣加嗎?

  諸法因緣生,這無關攀緣。你對你的先生好是攀緣嗎?我加鹽,就是改變因緣。如果對食物適用,對人卻不適用,就代表此法是二法,就不成立了。諸法真的是因緣生,最怕:一,你不相信;二,你沒有耐性。心量本來就無量無邊,怎麼會有限制呢?

聞後思惟:你真的懂得隨緣的內涵嗎?

 

 

閱讀 288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