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相與無相對、有漏與無漏對、色與空對、動與靜對、清與濁對、凡與聖對、僧與俗對、老與少對、大與小對、此是十二對也。
「有相與無相對、」「無相」即是不執著,無相不可以離開相。談無相誦,不是離開有相的現象。無相一定要在有相之中體悟,離開現象,沒有無相可言。所以,要悟道,不可以離開紅塵;離開紅塵,也沒有道可以談。
「有漏與無漏對、」「漏」即煩惱。你生起煩惱之時,煩惱就現前。你若能瞭解煩惱的本質是虛妄的,當下煩惱就消失。煩惱與菩提是一體兩面的。人不怕有煩惱,最怕是你不知道你在煩惱什麼。我知道我在煩惱什麼,就代表我有辦法對症下藥,否則就是無藥可醫。
「色與空對、」此即緣起性空。簡而言之,所有的現象都統稱為色,都不離開緣起。只要是緣起的現象,都是了不可得的,它沒有辦法單獨一法成立。比如,鬧鐘,你不要以為就有一個叫鬧鐘的,它是組成的,你安個假名,稱之為鬧鐘。但是,我把它拆開,它叫做什麼?比如,一台車子,我把車門拆開,把輪子拆開,把鈑金拆開,那叫做一堆廢鐵。因緣的現象,我們安個假名,稱之為車子,我只知道這個概念,但我不會認為有一輛真實永恆不變的車子在那裡。你明白這個概念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「動與靜對、」假如沒有動,就沒有靜可言。以前的火車速度很慢,所以很吵。你坐高鐵顯得特別靜,是因為它的速度快。動與靜是相對的,否則靜就無法呈現出來。
「清與濁對、」我們常常用「清」與「濁」來比喻心,也來比喻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。「清」即極樂世界,「濁」即五濁惡世,原則上離不開心。
「清與濁對、」你撈一杯混濁的水,放久了就變清了。那麼,它是清還是濁呢?如果我們心外有個淨土,我們說這裡是五濁惡世,而極樂世界是清淨的淨土。其實,這不是兩個地方,否則就是心外有法。西方的淨土一定不離開你的內心。故,清與濁不可以拆開。
「凡與聖對、」凡與聖皆是人,只要你承認你是人,你就不要找任何藉口。他為什麼覺悟?我為什麼不覺悟?他為什麼這麼慈悲?我為什麼這麼兇殘?問一下自己不就好了嗎?你說:「師父,我不是聖人。」當凡人不好過。一個凡夫跟一個凡人結婚,再生三個凡夫,合起來是五福臨門還是五鬼纏人?一個煩惱的人跟一個煩惱的人結婚,就是家家有本難忘的經,你繼續念吧!別人不改變,我改變;別人有煩惱,我沒有煩惱。但是,他煩惱的時候,我可以幫助、安慰他。
「僧與俗對、」在家跟出家人。出家人怎麼來的?在家人發心出家。在家與出家都可以修行開悟成佛,但在家有在家的因緣,出家有出家的因緣。出家人要說法,在家人要護法,每個人各盡其職。
「老與少對、」除了年齡、經驗之外,就是先後順序的問題。比如,年紀大的,有佛經中常出現「長老須菩提」。佛法常有大乘與小乘、大人與小人、大智與小智、大根與小根之說。沒有十歲,哪來二十歲?沒有三十歲,哪來的六十歲?
「大與小對,」你家跟帝寶比,帝寶可以跟巨蛋比嗎?巨蛋可以跟臺灣比嗎?臺灣可以跟地球比嗎?比下去,沒完沒了,所以不可以這樣比。
「此是十二對也。」六祖告訴弟子如何講法,在講法中常常會用到一些名相,在用時應加以變化。相對的概念都是因緣所生法,皆是「此有故彼有,此無故彼無」,故兩邊都要離。故曰:「但盡凡情,不求聖解。」最後,凡聖都不執著,才是六祖真正的意思。
聞後思惟:如何不執著相對的概念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