煩惱是你想出來的,你的心念念都在起煩惱,念念相繼不斷。表面上,你聽我講《壇經》好像很高興,你只是嘴巴在笑而已,你的煩惱還是不斷相繼。煩惱是可以稍微止息的,只要你讓它不再起就可以。但問題是,你就是沒有能力。
八正道中有一個名詞,叫做正念,即要你時時保持正念。當你的正念失去時,其實你就起煩惱了。《壇經》不談正念,而是談無念,故以無念為宗。無念即,你只要不執著自己的念頭就好了,你就能念念清淨了。
淨土宗的學人,也知道念念都會以煩惱相應,故念念阿彌陀佛。參話頭的人,他時時刻刻提起本參,即他時時刻刻與他的話頭相應。當你的正念消失,煩惱就起來了。你再注意看下去,你真的時時刻刻在起煩惱。比如,我們上課,如果我不講話,你煩惱就會生起:「師父為什麼不講話?」換另一個角度,我上課,你們拼命講話,就換我生起煩惱:「奇怪,你們是來聽課還是來上課?」
你有否觀察你整天都在做什麼?即,你起床的時候到底在幹嗎?你一起床就看到你在做什麼。如果那一天沒有任何節目,你的念頭也不太舒服,因為你不知道要做什麼,會覺得很無聊、空虛,不知道怎麼過。如果知道要做什麼,你一起來,念頭也是掛著那件事情。起來之後,兒子打電話給你,說他當天要回家來看你,你也會起煩惱。如果你希望他回來,他說他要回來,你當然要高興一下;如果你不喜歡他回來,他說要回來跟你借錢,你肯定又要起煩惱,說:「這個啃老族又要回來討債了。」如果你喜歡他回來,你又會煩惱中午要煮什麼給他吃,或是要自己煮還是去外面吃。如果他一個小時就該回家,但是超過三個半小時都還不回來,就會煩惱他是否發生什麼事,或遇到什麼意外,或發生什麼車禍。看到每個人的心,你就會察覺到人為什麼會如此。如果沒辦法超越它,你會找不到一個快樂的人。
何謂煩惱?以廣義而言,只要干擾你的心,就叫做煩惱。不見得是怪事才會起煩惱,好事同樣也會。比如,家中有死人會煩惱,家中要辦喜事也會煩惱。我們的心就是時時刻刻處在一種不安定、不清淨的狀態。漸修與頓悟其實在於個人的功夫:頓悟是明白了就沒事;漸修透過一個方法,來暫時伏煩惱、斷煩惱,沒有煩惱,煩惱永不再起,這是有層次的。一般人至少要先學伏煩惱。要麼,你要知道煩惱起來該怎麼辦;要麼,你就要悟到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如此才能徹底解決你的問題。
你的煩惱是你想出來的。我要談的不是那件事,而是你的內心對於它的解讀。比如,我生病是一件事,但我對生病的解讀,就有可能使我起煩惱。又如,假設我家有六個人,他們都一一往生,我可以每天哭泣。每一個人走,我就哭六年。六六三十六年,我的人生可以很痛苦、無奈。但是,我也可以想:「我家中有六個有因緣的人跟我在一起,六年走一個,功德圓滿,我一一照顧他們,讓他們順順利利地離開。」
人生的想法太複雜了,所以我才要教你一招:你只要會折磨自己的概念就是不對,我不管你怎麼想。即,你為什麼要起那個念頭來折磨自己呢?六祖講三十六對,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,即名相是相對的。何謂相對,即兩邊你都不應該執著。我們的一些思維模式,比如,中國有陰陽哲學的思維;老子講「福禍相依」;孟子曰: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將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」;佛學講逆境上緣。這代表所謂的不好,不一定是不好。
聞後思惟:如何改變對事情的看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