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不住相,于彼相中,
你應該用什麼心態活在生活之中呢?「而不住相,」這是重點。做不到,後面都免談;做得到,後面自然就做到。你想要除貪嗔癡,是因為有這樣的因緣才生起的。若沒有這樣的因緣,你的貪嗔癡如何起呢?
你所有的問題,就在於「住相」,即「著相」。故《金剛經》曰:「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」達摩祖師著有《破相論》,談的亦是「相」。「相」是怎麼來的?緣起而來的。我講很多名詞,比如心、緣起、空,其實內涵都是一樣的,你不要被這些名相所騙,只是我換個假名施設,或談它的作用方式而已。「相」解開,你可以悟道;否則,你修到死也沒辦法。你不懂緣起,你沒辦法破相、離相而證得實相。
「于彼相中,」談相就談到緣起。龍樹菩薩說:「眾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。」如果談現象,一切現象皆是畢竟空寂。所謂空,有幾個涵義:一,否定的涵義;二,不實在的涵義;三,不執著的涵義。一切現象都是不實在的,不管如意與否,不管順與逆。根器好的人,只要知道身心世界都是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,他當下就悟道,當下就不再執著。從總相的角度,一切的現象都是畢竟空寂,故《金剛經》曰: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。」接著又講: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後面還要繼續分析,因為一般人沒有那麼利根。
大家可能會認同世間法非真實,即把佛法當成真實的,故世間法空、佛法不空。一切有為法你可以承認空,一切無為法你卻不承認空,因為《金剛經》曰:「一切賢聖,皆以無為法而差別。」這就是認知的問題。有些人認為有些東西是不能空的。比如,唯心所造,故心不可以空,所造的空;為識所變,識不可以空,所變是空;一真法界,一真不可以空,十法界可以空。《大般若經》怕你執著任何一邊,就講:「內空、外空、內外空、空空、有為空、無為空、一切法畢竟空。」這就是十八空。講一個空就好,為什麼要講十八空?因為你不悟空,就一定要使出十八般武藝,十八般都給你破,東講西講就是要讓你悟。
假設理上是這麼說,而你並不習慣,所以就需要詳細來說。要囉嗦地一再告訴你道理,因為你內在的執著太多、太複雜,跟你說一樣,但你聽不下去,就一定要一一給你抽絲剝繭,你才會心甘情願。
你要勇敢地看出你的執著,看出你內在的障礙、心結,你內心世界的陰影,你不為人知的世界,看到你內在被別人傷害了。談到什麼,你的內在自動會起分別。我們所講的是妄分別,而非善分別。我們內在的分別,就是我們的妄想執著。你分別就是著相,就是執著那個現象。開悟的人,他是不執著生相,也不執著滅相,而不悟的人兩邊都執著。我們不悟,所以我們都是有生有滅,我們執生也執滅,執著我們所看到的任何現象。
聞後思惟:如何觀察現象如夢幻泡影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