領悟,你不敏銳,你要培養起來。培養久了,你就有機會悟道。我講課有時候會損人,但我損你的過程,都是希望你領悟。你是有機會的,我不是講風涼話。人生最長的距離就是心,最短的距離從來沒有離開過心。總而言之,無論是長還是短的概念,都只是心。禪宗也只是談談心悟而已。現在很流行一個名詞,叫做翻轉教育,悟了之後,你就翻轉過來了,你就變一個人了。
不是你做什麼事,而在於你是什麼人。如果你做了很多好事、善事,但你還是個自私的人,你做那些事情,對你的人生沒有多大改變。如果你是一個有內涵、有品質、善解人意、心地柔軟的人,你縱使不做事,你的質量依舊是這麼好。
有的人會一直看他做了什麼事。比如,學了大乘佛法就要勤修六度:去參加八觀齋戒算持戒;參加完拿一千元護持道場算佈施;參加時蚊子被叮,忍下來算忍辱;這一天都沒有去睡覺偷懶,算精進;師父開示時,被師父罵不生氣,算禪定;懂得參加八觀齋戒,沒有去吃喝玩樂,算一種智慧。這樣就算自己參加六度了。但是做完這一切,回家之後,自己的質量卻沒有改變,差勁的人回家還是差勁的人。
有時候你會做一些善事,有時候會做一些類似修行的事,但是你這個人的質量幾乎很少變。你應該要做一個質量很好的人。人品有上品、中品和下品,你也希望自己的質量好。你的質量不好,其實你也瞧不起你自己,你也氣你自己,你也不喜歡你自己。這樣,你怎麼可能會快樂呢?這樣活著幹嗎?你能這樣反思,這也算是一種領悟。你一領悟,質量就改變了。跟別人講佛法,我很少講:「不可說,不可思議。」這是要很具體、明白的,這樣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。
你可能會問:「如果禪修不是禪,為什麼禪修的道場要辦禪修呢?」現在最有名的是來果禪師的道場高旻寺,他們辦禪修:第一,是為了方便;第二,因為揚州的冬天常常會下雪,冰天雪地,幾乎不適合外出,就利用那一段時間集中進禪堂。所以,他們辦禪修都是在冬天,又叫做臘月,集中辦十個禪七,即七十天。有的人只參加一次,即七天,但是也可以從第一次參加到最後一次。他們辦禪修的禪堂一定掛一個牌子:「選佛場」,指的是:這裡是考場。你不是從進禪堂才開始讀書的,十年寒窗無人問,你自己在家中讀十年,才進京趕考。禪宗的道場不是進去開始修,而是準備開悟成佛的。
靜是靜的現象,動是動象,動靜二相都應該遠離。定有兩種,一種是小定,一種是大定。禪宗所講的定不是小定,而是你在日常生活中,遇到境界變化,看你的心會不會被影響。這一種定不是修,而是你真懂。能釋懷,內在自然就沒問題。既然「煩惱即菩提」,故學禪之人不害怕逆境,卻比較害怕順境。你根本不用故意找哪個環境、哪個道場或哪個中心,你只要在地球待著,你就好好地活著,看自己能不能過關。
聞後思惟:你有培養你的領悟力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