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可取捨。各自努力,隨緣好去。爾時,徒眾作禮而退。
「空其心」就是不用心、讓心變成一灘死水。我以前講過「不要再想了」,這與「空其心」是不一樣的意思。我是要你止息自己的狂心,不是叫你的心不起作用。禪宗從來不講「空其心」,六祖講「但用其心」。在《華嚴經》中,文殊菩薩亦教人「善用其心」。
面對一個境界,對境心數起,清清楚楚,什麼樣的因、什麼樣的緣,形成什麼樣的事相果報,接著如何面對、處理、解決。解決的結果不見得一定順你的意,順也好、不順也好,就放下。這就是用心。不瞭解的人,學完佛之後,好像很害怕自己的心,好像不敢用心,怕「起心動念無不是業、無不是罪」。
如果心正,你就一定用正。心正即是正見,你只要有正見,用出來的就沒有問題;否則,你用出來就會造善惡業。善業是幻,惡業亦是幻。其實,定不難,用心更難。比如《金剛經》曰: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」用心即是生其心。你要覺悟,是用這一顆心在覺悟;你要度眾生,也是用這一顆心在度眾生。故六祖才會講:「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談到用心,就一定不可能離開生活,因為你一定要在生活中用心。
用心的概念涉及很廣,善解人意也是用心。你不用心,不可能善能分別諸法相。如果你沒有實際的體悟與經驗,你所講的一般都是經典上的或教條的。你可以把整套的修行講出來,比如你學習小止觀,你就可以講出一套。但是,你講出那一套,外行人才會被你騙。你所講的都是理論,你講不出生活中如何修行。「此心本凈」講的就是空性。空性是中道義,它有起作用,你就要用心。
心本來就清淨,不需要斷煩惱,也不需要去除什麼。所以,才叫你只管用你的功,「無須取捨。」不需要在心上產生一個取跟捨,不要多此一舉要取什麼或捨什麼。這是個很重要的概念。你遇到順境與逆境,皆是因緣所生法,是不需要你取捨的。你的內心亦如此,它本來就是清淨、空寂的,本來就沒有對待的概念,故你不需要多此一舉。
「各自努力,」即不執空。六祖講: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既然如此,為什麼要努力?有同學問我:「空不是中道義嗎?為什麼大家還要執空?」我告訴他:「空有兩個意思:第一個空是相對的空,即有與空,這是相對的真理;龍樹所講的空,就是中道義的意思。」「隨緣好去。」即不執有。真正明白道理的人,就是隨緣度眾,一切都是隨緣。
人生要讀好一本書,一生要做好一個人。這兩句話很簡單,一般人卻很難做到。你能好好讀懂一本《壇經》嗎?我希望你每一句都吞下去。知道,就知道;不知道,就告訴自己不知道,接著開始思維自己哪裡不知道,而不可以怨自己。比如,師父說「一切現象都不要執著」,你就誤以為自己不執著,其實你是執著的。你不執著一切的現象,所以你對一切的現象也不用心,這其實就是落空。這樣的陷阱你不容易看到,你還洋洋得意,以為自己的境界越來越高,其實你是越來越懶惰了。應該是:「我對這個現象不執著,但是我對這個現象都很用心。」要如何努力?努力做事,努力做人,努力修行,努力學習。從始至終,從一而終,生生世世,永不退轉。
「爾時,徒眾作禮而退。」
聞後思惟:對己對人對事,你盡心盡力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