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自心是佛」,無論你在學佛,還是說你在這個社會上做事,你首先應該肯定自己。一個人若是沒辦法肯定自己,他根本生起不了信心,若是沒有信心,這個世界上什麼事情都做不成。信心是個很重要的概念。我常常跟很多父母,也跟很多老師這麼講,我說你們教育子女,或是教導學生,或者你是公司的老闆,你在訓練公司員工,你教他們的第一個概念就是肯定自己,對自己具足信心。以前我還沒出家之前,我在上班的公司裡面,是教育訓練部門的主管,只要是我們公司新進的員工,幾乎都是由我來做教育訓練。一般都是好幾個老師,可能就由公司的不同主管上課,這樣上有沒有好處?有好處,就是專業分工。有沒有缺點?有!它整個理念架構沒有辦法很貫穿。
過去我們公司的員工訓練,我要求上七天的教育訓練!七天課程從頭到尾絕大部分都是由我一個人上,從整個公司經營理念,一直到你工作的崗位你應該怎麼做,這七天的課,有九成都是我上的。那為什麼要這樣子來訓練呢?因為我希望公司每個員工都能清清楚楚,知道你為什麼來我們公司上班,你來這邊不是只為了要有一個工作,你不是單純為了生活而來。你應該用什麼態度來過你的人生,你應該用什麼觀念來從事一個工作。
從以前在企業上班,到最後我出來教書,一直到現在我出家,這三個階段,我一直很注重教育這個區塊,也就是我們要清清楚楚知道,我們到底在做什麼?七天的教育訓練課上完,我最主要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你聽完之後你會肯定自己,就是要讓你很有信心。
你們上我的課也很久了,像這位同學他已經聽七年了,那有沒有信心?「百分之八十!」信心還沒建立啊!我覺得我們是不是應該也來開個七天學佛的教育訓練課呢?我七天很密集地跟你講,你說不定會更清楚佛法整體的概念。像各位同學是一個禮拜來聽一次,或是一個月來聽一次,聽得零零落落,反而不知道我講什麼。而聽完之後,有時候你覺得很有信心,有時候你又覺得沒有信心;有時候你聽師父講得很清楚,有時你又聽得很模糊;有時候你覺得師父的說法是矛盾的,有時候又覺得師父講的觀念跟你的概念不一樣。有沒有這樣的感覺?「有!」那怎麼辦?是學生不好呢,還是老師不會教?
「師父,我有個問題,從上一節課一直講下來,師父一直在傳達一個信念,就是告訴我們:『自心是佛』,我們就是佛!但是我以前所學的,佛告訴我們,人有根本智,有後得智。如果說根本智,那就是一切具足,那為什麼還有後得智呢?後得智與根本智有什麼差別?如果它是平等的,那應該佛就是佛嘛,他一切都具足了,那為什麼還有後得智?」來,我問你一個問題,你今天要不要學習?「要!」你昨天要不要學習?「要!」你明天要不要學習?「要!」是什麼在學習?「當然是我的心在學習!」在任何的時刻,都是你的心在學習,無論什麼階段,都是你的心在學習,不論在什麼階段,你的心永遠存在。我再問你,活的人有沒有心?「有!」死去的人有沒有心?「有!」何以證明?「死去的人如果沒有心的話,就不會投胎啦!」答得很好,一百分。如果死去之後就沒有心,誰往生極樂世界?誰在六道輪迴?又誰去投胎?所以從你活著,一直到你死後,這個心本來具足。問題是什麼?具足之後要不要隨緣學習?「要!」根本智就是本然具足,後得智就是隨緣學習,這樣了解嗎?
◎肯定自我
為什麼叫你肯定自己呢?國中的時候我就肯定自己。我國中的時候最喜歡上一堂課,這堂課叫做國文,國文我聽起來好像佛法。為什麼國中的時候我就肯定自己?因為我聽到一句話,「天生我材必有我用!」這句話就告訴我,要肯定自己。六祖說「自心是佛!」這個佛的意思,就是覺的意思,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覺性。何以證明呢?你們現在坐在窗戶旁邊的人,風太大的時候,你會做哪個動作?「關窗戶!」你為什麼關窗戶?「因為風很大!」是什麼讓你關窗戶?因為你有什麼?「覺性!」因為有覺性才會關窗戶,不然你怎麼會關窗戶呢。同樣的,如果你遇到熱的東西,因為你有覺性,你手馬上就會反彈縮回。不是一般人有覺性,連壞人都有覺性。我問你們,壞人會不會感覺恐懼?「會!」有同學這麼跟我說:「師父,壞人他做不對的事情,他沒感覺啊!」一個壞人他在殺人,他在打人,或是他在偷人家的東西,他都沒感覺嗎?沒感覺他為什麼會害怕?會恐懼?是什麼東西讓他害怕跟恐懼?你會回答:「良心!」對不對?那不管你回答的是良心,還是什麼,那就是他的佛性,他的佛性會讓他感覺害怕,讓他感覺恐懼。六祖說「自心是佛!」就是每個人都有覺性,不要懷疑!
有時候我們把佛拉得太高了,我講一個實例,上個禮拜有一個雕塑的老師來這邊跟我聊一下話,那位雕塑老師的造詣很好,有一個大道場的師父圓寂了,他的弟子希望能透過他的雕塑技巧,把師父的法相保存起來。雕塑家那天來這邊的時候,談起這件事情,我就問他:「你雕塑某某法師的塑像雕好了沒?」他說他還不滿意,他這件作品已經雕塑了好幾年,但他還不滿意。我就問他:「為什麼還不滿意呢?」我們有一個同學有看過這件作品,他私底下跟我說,其實雕得很像。那為什麼那位雕塑家還不滿意呢?雕塑家跟我說,因為他不了解那位師父的心,所以他沒辦法雕出那位師父的神韻跟內涵,他覺得他應該去接觸他們的師父,他應該去讀那位師父所教授的經論,另外,再去了解這位師父的生平與事績之後,他才有可能把那種神韻雕塑出來。
我就笑笑跟那位雕塑老師說:「你去讀完他所教的經論,讀完你還不見得了解這位師父的內心,有沒有可能?」他說:「有可能!」我們把握當下,說不定我現在跟你講一段話,你就能抓住那位師父的心,你就能體悟出那種韻味。我說:「其實一個修行人的心,他都是安詳平靜的,他平靜所展現出來的,就是和藹、自然、無為的,你只要能夠體悟我所講的話,這位出家人的內涵你就可以雕塑出來。」我講完之後,他馬上跟我反應說:「師父,人跟神不一樣!」(他把那位師父當神看)我就笑笑講說:「這一尊叫做釋迦牟尼佛,所有修行人的內心世界,修到最後都是平靜的。」但是在他的潛意識當中,他不認同,因為他認為人跟神不一樣,神跟佛也不一樣。人跟佛一不一樣?「只要能平靜,都一樣。」只要是平靜就是什麼?就是佛。所以我跟他回答,我說:「神是人做的,佛也是人做的,釋迦牟尼佛明明就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個歷史人物,那他是不是人?」「是!」我說:「不但佛是人做的,連鬼都是人做的。」他一聽就啞口無言。
但是不知道他有沒有領悟,他總是覺得人跟鬼應該不一樣,人跟佛應該也不一樣。怎麼會不一樣呢?人也是佛做的啊。當你去幫助別人,別人會跟你講說:「哎呀,你真是一位活菩薩!」人家不是直接就這麼說嗎?所以這個心都是一樣的,你要肯定你自己。
既然你肯定你自心是佛,你也應該肯定別人是佛,既然我是佛,別人也是佛,眾生平不平等?必然平等!,眾生必然是平等的!你有沒有不喜歡的人?「應該有!」你有聽過佛會討厭佛嗎?「沒有!」那我再重新問你,你有沒有不喜歡的佛?「沒有!」每個人都是佛,所以天下沒有我怨恨的人。同理可證,天下的人我都愛,這不是哲理,是真實。愛一個人是不會快樂的,愛天下的人才會快樂。為什麼愛一個人不會快樂?因為你愛了那個人之後,你的心跟他的心就會綁在一起,我牽制着你,你束縛着我,這叫做私人的愛,就是針對一個人的愛。那萬一我愛的對象,他不能回報我,譬如我愛他十分,但他不能回報我十分,你就一定會由愛轉恨,所以愛一個人是痛苦的。有人跟我講,她最愛她先生,我就問她,你先生往生了,那你會怎麼樣?她說:「師父,我會很痛苦。」你看,就是因為你只愛一個人。我問一個同學說,你最愛誰?她說:「我最愛我的孩子,因為我的孩子是獨子!」我說,有一天你的孩子跟媳婦跑了,拋棄了你,那時候你會不會痛苦?她說:「師父,我會很痛苦,我會很恨。」
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。」這句話出自《華嚴經》。佛的心,跟眾生的心,那顆心是一樣的。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墮落的心?有!為什麼?一切的心都有,只是他不用。釋迦牟尼佛還沒成佛時,我相信他也有過墮落的心。那你現在有沒有墮落的心?「有!」我相信你也有向上的心,對不對?「對!」講了老半天,就是要證明這句話:「佛的心跟眾生的心,沒有差別!」那現在就要問你了,你要做佛,還是要做眾生?「都平等!」是平等啦,現在讓你選擇,你要選哪一個?你現在達到成就嗎?「還沒!」你為什麼現在不成就?你為何當下不成就呢?我證明給你看,我當下這顆心,我可以完全沒有保留地告訴你,意思是說,我今天可以把我黑板所寫的東西都講完,你相不相信?「相信!」來,再翻過來,那我今天也可以只講一個,你相不相信?「相信!」大聲點,相不相信?「相信!」我當下不是可以決定我這顆心我要怎麼樣嗎?所以你當下可以決定,你要做眾生還是做佛,你現在不可以決定嗎?可不可以?那你現在要做什麼?還是眾生的佛嗎?
我一直跟你們說信心,沒有人聽進去,沒有人肯說,我當下這顆心,我要把它變成佛,我就是佛。你要把它變成魔,那當然就是魔。當下這一念心,你是可以決定的,不用懷疑。
那我們現在到底在懷疑什麼呢?譬如說,我們當下這顆心,我決定要做佛,那為什麼你懷疑你下課之後就不是佛了?你現在當下要做佛,因為這兩個小時我把你綁在這裡面,所以你當下在這裡面要做佛。然後你離開這個教室之後,你就當下要恢復眾生哪?「師父,不是我自己想要恢復眾生,而是因為心量就會變!」不是你自己想要恢復眾生,那不是你,那是誰?「是我!但是我掌控不了我自己。」掌控自己心的人,是愚昧的。知道為什麼嗎?《金剛經》有說要掌控自己的心嗎?《金剛經》怎麼說?「無住生心!」誰叫你掌控自己的心?修行要去掌控自己的心,難怪會修得痛苦。你不需要掌控你的心,你只要無住就可以,也就是說,你只要不執著這顆心就可以!
不是叫你去掌控你的心,這種想要掌控心的說法不徹底,所以我跟你講說,是誰叫你去掌控你的心呢?你知道我最怕什麼嗎?我最怕別人來掌控我的心。你怕不怕?「怕!」你怕,對不對?我加一個字,我怕死了,你才怕而已。我們的心不願意被別人掌控。同樣的道理,你的心也不願意被你自己掌控。所以,我們不是要去掌控自己的心,我們只要不執著自己的心就可以。你要注意這個關鍵!
那你為什麼會是這樣呢?因為你害怕你的心會變化!害不害怕你的心會變化?「怕!」那怎麼辦?「所以會想要掌控自己的心!」你怕你的心會變化,你希望修到你的心不變化,對不對?「可以安定!」是噢,修到心不變化是什麼心?我已經對你死心了,你從今以後不要跟我說話,我對你死心。你要修到心不變化嗎?我曾經講過,生命是不斷地變化,不斷地展現,是不斷地緣起。你的心如果不變,你怎麼隨緣?六祖說:「對境心數起,菩提作麼長」,講的就是心會變化,心本來就是會變化,你為什麼害怕它變化?很多人害怕他的心,因為當他遇到誘惑,他可能就把持不住;或者,他遇到境界,他可能就會退失道心,所以他很害怕他自己這顆不安定的心。
那你剛好掉入一個陷阱,就是你想把不安定的心趨於安定。佛法不是二法,不是從不安定變成安定。佛法是不二之法,你的安定,是一種不變,不二之法不是這個意思,佛法所講的不二之法,意思是,你要超越安定跟不安定,這叫楞嚴大定,叫做那伽定,也叫做佛定,叫做本定。我自性本定!你們害怕你們的心,是因為你們執著你們那一顆心。《金剛經》告訴我們:「無住!」只要無住,這顆心它就不會作怪,你刻意有住,你這樣修行會越修越苦,而且會越修越綁住自己,修到你自己不知道怎麼去超越,去變化。
如果你深信自心是佛,請你永遠不要再懷疑。《金剛經》後面的頌法當中,有一段說「斷疑生信!」真正有信心的人一定不疑,懷疑的人一定沒有信心。「師父,請問一下,雖然我相信自心是佛,但這算不算是一種執著呢?」好,來,說是執著,不說也是執著,那你說算不算執著?放不下的人是執著,一天到晚想放下的人,算不算執著?「算!」所以你叫我怎麼說?你會不會一直想說你是男人?「不會!」你為什麼不會一直想說你是男人?因為你在你有生之年,當你第一念,知道你是男人之後,就永遠不會再提起我是男人了,你再不會時時刻刻感覺到你是男人,需要時時刻刻感覺到你是男人嗎?「不需要!」一樣的道理,當你知道自心是佛,知道的那一剎那,以後就不需要把這句話每天拿出來複誦了,這樣你聽懂了嗎?大家聽懂我意思嗎?我再講一句話,一念知道男人,永遠是大丈夫,一念知道自心是佛,你必然成佛。給你授記啦,聽懂嗎?「懂!」你還會懷疑嗎?「不會!」
但問題是什麼?他還一念知道他是男人呢。你一念知道你是佛嗎?你們的表情告訴我,你們連那一念都生不起來,我有沒有說錯?沒有!你不回應,我也不說。所以你看,我們內在的無明是多麼重,我們不願意這樣一念翻身,然後一直在想什麼?一直想:「一定沒那麼簡單...,一定要需要很久....,我一定要受很多苦,受很多折磨,然後我一定要怎樣...」,這就是你的腦袋,難怪叫你快樂你快樂不起來,因為你的腦袋把你限制住,讓你動彈不得。你有沒有感受?我剛才講了一念是男人,你有沒有感受?「師父是指哪一方面感受?」好,我擦汗跟擦眼淚,大家是眾生,業障很重,慢慢修,慢慢修,我們這樣上好了,我們《傳心法要》這節課上完之後,我們下節課就教,如何消業障好不好?我們來教那種就好,不要教這種。
◎接納自我
這個肯定自我講完了,深信就會不再懷疑了。不相信,你就會繼續懷疑,你就繼續否定自我。我今天上課之前,開宗明義跟各位講,我作教育訓練,就是要讓你有信心,但是你聽了老半天還是跟我說:「師父,還是半信半疑呢?」不要半信半疑,這叫疑神疑鬼,所以不是佛。切莫如此,你沒辦法接受自己嗎?接納自己!一般人是沒辦法接納自己的,為什麼無法接納自己?內心只要是有所不滿,就代表這個人沒辦法接納自己,不管他不滿意的是哪個部分。知足常樂很難,也很簡單。難,難在哪裡?難在我不能接納自己,我一定有所不滿,所以我沒辦法常保快樂。你們自我觀察能力太弱了,來,我問一下,你現在不能接納自己哪些部分?「有些慾望不能....」你知道人為什麼會有慾望嗎?因為人總是覺得不足,所以才需要滿足,如果你沒有覺得不足,你就不需要滿足。我現在不是在跟你繞口令,你自己要懂這個道理。有所不足,我們才會去追求滿足,來填補那個不足,讓它變成滿足。
我們現在來深入分析,我現在把我們這一班當成都是佛祖,我現在講給佛祖聽,你們回家講給還沒當佛祖的人聽。我們從三個角度來談,第一,所謂接納自己,意思就是說,你要接納你現在既有的條件,就是接納你現在所擁有的因緣。什麼叫做接納你現在所擁有的因緣呢?譬如,還沒結婚的人舉手?好,我問這位同學,哪一種狀態比較快樂?「知足!」是結婚比較知足,還是不結婚?「都知足!」你有沒有很多錢?「還沒有!」那貧跟富,誰比較快樂?「各有各的快樂!」那我現在問你,你現在還有不快樂的條件嗎?「沒有!」那你真知足嗎?「知足!」反正被我這麼一問,你們覺得,你們現在哪一個不是佛?你們不覺得,你們現在回答我的答案,都是佛的答案嗎?從頭至尾,你們講的話都是佛說的話,你承認了嗎?還是要繼續裝?
我自己來演述給各位聽。第一,你自身現在這個長相是天生的。有很多人對自己現在的長相不滿意,覺得自己長得太醜了,太胖了,或長得太矮了,太黑了,對自己的長相很沒自信。你知道韓國的整形產業,他們現在一年營收多少嗎?整個韓國整形產業這麼興盛,就代表有多少人對他自己的長相不滿意。我看過這樣的資料,有人覺得因為自己的長相長得不好看,所以他去應徵工作他沒辦法被人家錄取。我們就事論事,他不被錄取的原因不是他醜,其實他沒有抓到重點,真正原因是因為他沒有信心,你認同嗎?我問一個女眾,比如說什麼樣的女人最漂亮?「有信心的女人!」你看,廣告詞馬上就答出來了,有信心的女人最漂亮,所以何須去整形,知道嗎?我作一個形容詞好了,大家想盡辦法整形,整身材,反正該整的都整,就只有一個地方沒有整,你知道哪個地方嗎?「心!」心要到哪裡去整?「禪心學苑!」禪心學苑整一次多少錢?「免費!無價!」何止是免費,來這邊還泡上等的大禹嶺茶請你喝,還有三餐可以吃,不用錢哪。
講了老半天,你對自身真的是很沒信心。我們對自己沒信心的事太多了,有的人是對他的學歷沒信心,現在博士、碩士滿街跑,你們對學歷沒信心的情形就比較放下一些,但是在以前的時代,只要家裡,或是村裡出了一個博士,那可是很了不起的一件大事,現在博士、碩士失業的一大堆,所以我們現在對學歷就比較不會自卑。你們現在有誰對學歷會自卑呢?像我學歷也不高啊,在我以前那個時代我應該覺得很自卑,但是問題我從來不自卑,我只有高職畢業,但是我從來不自卑,為什麼?因為學歷跟我的信心不相干,學歷跟我的智慧不相干,所以我不會覺得它帶給我什麼困擾。但在某方面,可能只要談起你的身世,你的出生背景,可能你就不敢說出來給別人聽,譬如你是個孤兒,你是被領養的,或是你的母親是人家的二姨太、三姨太。這些會不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內心世界?會!從早期讀書時代,一直到我出社會,常常會有人問我說:「你的父母在做什麼?」我小時候都不敢說我父親在做什麼,你知道我父親在做什麼嗎?照理來講,如果我學梵唄我應該很會唱,你若看到我寫我父親在做什麼,你會覺得說:「你父親是樂師啊,有什麼好不好意思的?」這個樂師的名詞,是在職業欄裡,想盡辦法一直想到最後,才把它填進去,填進去後別人也不會說我填的這個資料是造假。很多人聽到樂師這個職業會覺得說,噢,你爸爸是在台視工作還是華視?台視早年有林家慶大樂隊,現在有孔鏘大樂隊,你們綜藝節目有看吧?「那你爸爸是在哪裡呢?你爸爸說不定是在國家交響樂團,他到底是什麼?是吹薩克斯風?還是吹小喇叭?」我爸爸也不是表演廳的樂團,那你說是什麼呢?我找一個不認識我的同學來猜,來,我爸爸在做什麼?「西梭米!」噢,對,就是人家出殯的時候,在吹那首《總有一天等到你》的樂團。所以小時候人家問我說,你爸爸在做什麼,我都覺得很自卑,覺得很丟臉,意思就是說,跟死人出殯有關啦。我爸爸就是在做西梭米。但是,到最後我自己內在會化解,我覺得這樣也很好。
那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,我寫樂師對?還是不對?「對!」那萬一你爸爸在殺豬呢,你的職業欄要怎麼寫?我之所以這樣講是說,有時候你對你自己沒有問題,但是你對你的父母,你的家世背景,你沒有信心。這些東西你都要突破,你不要掉入這個陷阱。
我們來看環境,就是你所處周圍的環境世界。我說環境其實最直接的,就是談你的家。我不知道你對你的家有什麼看法?我現在講的這個家,原則上我先不談你的家人,我先談房子。你對你現在所住的這個房子,你有什麼看法?我為什麼要從這個角度來說呢?西方極樂世界就像你的家,也就是你所處的環境,但你的家是你住的地方,你去度假的時候,那個環境也是一個住的地方,問題是,是你住的家好呢?還是那個度假的地方好?同理可證,是這個娑婆世界好呢?還是極樂世界好呢?我要聽聽看大家怎麼說。來,這位同學,哪裡好?「都好!」但是你現在有沒有這樣的程度?我講一段話送你,我現在講的不是譬喻,我現在講的是真實。我們現在所處這個浩瀚宇宙當中,有的世界,我用星球來代表,有的星球條件比地球好,有的星球條件比地球差,有的星球條件跟地球一樣,我把它分成這三個類。有的星球沒有地心引力,也沒有大氣層,所以它活動的空間跟範圍,比地球更自由自在,也就是它的環境比地球好。像我們現在所處這個地球的表面是可以種植的,但是有的星球它的表面是不能使用的,所以他們裡面的生命只能往星體的內部去發展,譬如你現在看到的月亮,包括火星,都是這樣的情形。但是裡面到底有沒有眾生?憑良心講的,這個世界多麼浩瀚,多麼不可思議,哪裡沒有眾生呢。
我現在講的這一段既是科學,也是佛法。佛經裡面,它描述有無限、無限的宇宙世界,這無限、無限的宇宙世界當中,裡面有很多、很多不同層次的人。這個部分你自己可以去參考最新的科學資料印證,或是你去看佛經,我的用詞只是讓你比較好懂而已。我不反對你移民到其它星球去,但是你要移民到其它星球,你要有一些條件,你不具備這些條件你是去不成的。再來,你想繼續留在地球我也不反對,但是,你繼續留在地球你要有很大能耐,為什麼要有能耐?你才不會被氣死!我們都是被人氣死的。你知道我在說什麼嗎?我把娑婆、極樂世界全都說了,也就是你要去你想去的地方你要有條件,但如果你要繼續留在這個世界,生生世世慈悲度化眾生,你也要具足能力,所以去那裡任君選擇,但是你應該要具足相應條件。
我們對自己的環境要能夠相應知足。我記得我以前在上班的時候,我老闆常常告誡我兩個事情,他說,你如果出去跟人家談生意,兩個話題你不能談,第一、是宗教,第二、是政治。同事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,就只有我偏偏跟我那個老闆說,你講的那個話對我來說是沒道理的,為什麼沒道理?不談政治,不談宗教,是因為每個人的看法立場不一樣,怕最後引起口角之爭。我請教一個問題,會跟人家爭執的人,只有這兩個議題才會爭執,其它議題不會爭執嗎?「會!」愛爭的人,什麼都會爭;不爭的人,任何議題他能夠談得好,是無所爭。就像有一次,有一個人進來我們講堂,進來的第一句話就跟我這麼說:「師父,我是尊重你們出家人」,我說,哇,那你觀念很正確,謝謝你尊重我們出家人,但是我告訴他,我們也是尊重在家人的。所以我們兩人就坐下來喝茶聊天,喝了兩、三泡茶之後,他就跟我講說:「師父,我看你很健談,我們什麼議題都可以談,就只有不談佛教!」我說,好,我今天什麼都不跟你談,我只跟你談心,好不好?他說,好!這樣你會跟他爭執嗎?所以不是那個議題讓我們爭,是我們愛爭的心存不存在。一樣是學佛的人,一天到晚在爭誰對誰錯的,大有人在。
所以,從這三個角度,你慢慢去了解,你真的能夠接納自己嗎?還真不容易呀!為什麼還真不容易?有沒有人失戀就自殺?「有!」有沒有人失偶就不想活了?「有!」有沒有人失掉子女之後,從此一病不起?「有!」有沒有人失去寵物,哭了三個月?「有!」還是有,對不對?那我如果往生,你們會哭多久?來,你跟我比較久,你會哭多久?「我會比師父先走!」對啦,我就是要聽這種答案啦,你們不要以為我想要聽你們那個答案,我就是要聽這個答案。但是這個答案也不是我真的想要的答案,我再問一個,看能不能答得出來。來,這位同學,你怎麼回答?「這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!」這不是假設啦,這是實相,我一定會死,我現在講的是實相,你會哭多久?「師父,這不是隨緣的事嗎?到時候,我再看我當時的心情怎麼樣再來決定。」好,我告訴你答案,如果是我,我不是這樣回答,我一定會說,師父死的時候,我一定來放鞭炮,死得好,太好了。其實我要的是放鞭炮,不是要哭多久,死得真好,真是會死,我講這句話跟你那個想法不太一樣。
一樣的道理,一個人的時候是一個人的條件,兩個人的時候是兩個人的條件,一家人的時候是一家人的條件,萬一又恢復成你單身一個人的時候,你也可以完全知足常樂嗎?很難吧!因為你已經習慣應你身邊有人了。
現在跟你講的,就是你一切都要隨順因緣,因為現在這個因緣造成你現在這個樣子,所以你應該要接受這樣的條件,你很知足,然後你能常保快樂。你不要想破頭來改變現狀,你要注意我這句話。你不要因為失戀很難過,所以再找一個人來談戀愛,你的孩子不幸往生之後,你就想辦法再生一個來取代,就像有的夫妻沒有孩子,就想盡辦法做試管嬰兒,為什麼你不能接受你現在的狀態呢?當你還沒結婚的時候,你一個人都可以好好活了,那現在結婚之後沒有孩子,你不也可以好好地活嗎?一樣的道理,有的人單身,所以急著結婚,結婚之後接著離婚,離婚之後又變回單身。這就是因緣,你要接納你現在所擁有的因緣,沒有人可以告訴你,哪個狀態是最好,不可以說單身最好,也不可以說結婚最好,凡事都有因緣的問題,接受現前的因緣就是最好。
◎消融自我
最困難的就是接下來這一個「消融自我」。為什麼要談消融自我?我在黑板上寫四個字「我很快樂!」你們看這句話有沒有什麼盲點?「本身就是不快樂的人才會講:『我很快樂!』」你平常會這樣講嗎?「不會!」這句話是有問題的,一個人到處跟別人講說「你知道嗎,我很快樂;你知道嗎,我很幸福;你知道嗎,我現在過得很自在?」奇怪,你既然這麼快樂、幸福、自在,你幹嘛到處宣揚?這句話哪裡有問題?這句話是我很快樂的這個「我」有問題,「我」這個概念存在,你一定不能夠達到真正的自在跟幸福。我們今天最苦的就是這個字,比如說慾望,我現在喝口茶算不算慾望?「不算,因為身體飢渴需要水。」我喝口茶,假設是純粹生理的作用需要,這個慾望並不會傷害到我。我吃飯也是一種慾望,但是這個也不會傷害到我。但是我想怎麼樣,我要怎麼樣,我要開悟....,這一切都在想滿足這個我,這個「我」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。
不要掉入這個陷阱,不要去滿足這個「我」。你會說:「師父,佛經說貪、嗔、癡才是痛苦的根源。」因為有這個「我」,所以你才生起貪嗔癡,沒有這個「我」,你的貪嗔癡怎麼生起呢?你的慾望,你的嗔恨,你的恐懼,你的不安,你的煩惱又如何起呢?沒有這個「我」,它們根本起不來。那為什麼這裡要談消融自我?肯定自我,接納自我,這兩個概念,就算是沒有學佛的社會人士,他們就有這樣的概念,外面的書局賣的一些心靈、勵志的書,就有前面我講的那兩個概念。但是這個消融自我的概念,一般沒學佛的人是很難理解的,如果你只停留在前面那兩個概念,你會活在「『我』很快樂」這種狀態。我有一個學生,他就是活在這種狀態,我每次遇到他,我常常有意無意告誡他,但是他聽不懂,比如說,他大約每半年來看我一次,我每次問他說,你現在過得怎麼樣?他就我回答說:「師父,我現在過得很自在啊!過得很好啊!」我說,你每次都這樣回答我,他說:「是啊,我一個人現在想去哪裡,就可以去哪裡啊!」就是活在這種狀態!肯定自我不是叫你執著有一個「我」,接納自我,你不要以為存在有一個「我」,所以我們第三個話題要談消融自我。這個「我」沒有消融,你是沒辦法真正突破的。
那要談消融自我,一定要談兩個字:「緣起」。為什麼要談這兩個字呢?佛陀在菩提樹下他到底悟到什麼?簡單這麼說,他悟到「緣起!」但他還講一句話,他說:「奇哉,奇哉,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「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這句話等同六祖所講的「自心是佛」,意思是一樣的。緣起的道理,其實很深、很深、很深,但是很多人只從十二因緣(又叫十二緣起)的角度來看緣起,但其實緣起的道理是很深奧的,不像我們所理解的這麼膚淺,它是很深的。在《雜阿含經》裡面有這樣一段很重要的話:「見緣起即見法,見法即見佛。」
緣起,一切法是因緣而起。我現在先把它的關鍵講給各位聽,深入而談是下節課的事。有的人不了解佛法,所以產生大乘跟小乘的爭論,小乘怎麼說?小乘說三法印,所謂「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」,這三個叫三法印,佛法一定要根據這三個,離開這三個就不是佛說的法,這是小乘的觀點。大乘的說法呢,大乘說一實相印,所謂「緣起性空」。還記得我們前面那節課所講的嗎?「諸法實相,緣起性空」。三法印與一實相印其實不是兩個,它們是同樣一個道理,不可以把它拆開。問題是我們在看三法印的時候,我們常常會講,諸行是無常的,諸法是無我的,涅槃是寂靜的。從這樣的角度來看緣起,你對緣起的體會不會很深入。佛法的根本思想就是緣起,離開了這個根本思想,沒有佛法可以說。那我會建議你從什麼角度來看三法印呢?你應該這麼觀察:「緣起無常,緣起無我,緣起無生。」無生是涅槃的意思,你應當把緣起跟這三法印連在一起思維,不然,有的人會解釋三法印,但他反而不懂緣起的意思,反而不明白三法印它真正根本的中心思想。你回去自己去好好參詳了解一下,我們下節課再來深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