師侍馬祖行次,見一群野鴨飛過。祖曰:「是甚麼?」師曰:「野鴨子。」祖曰:「甚處去也?」師曰:「飛過去也。」祖遂把師鼻扭,負痛失聲。祖曰:「又道飛過去也。」師於言下有省。
卻歸侍者寮,哀哀大哭。同事問曰:「汝憶父母耶?」師曰:「無。」曰:「被人罵耶?」師曰:「無。」曰:「哭作甚麼?」師曰:「我鼻孔被大師扭得痛不徹。」同事曰:「有甚因緣不契?」師曰:「汝問取和尚去。」同事問大師曰:「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,在寮中哭。告和尚為某甲說。」大師曰:「是伊會也。汝自問取他。」同事歸寮曰:「和尚道汝會也,教我自問汝。」師乃呵呵大笑。同事曰:「適來哭,如今為甚卻笑?」師曰:「適來哭,如今笑。」同事罔然。
次日,馬祖陞堂,眾纔集,師出卷卻席。祖便下座。師隨至方丈。祖曰:「我適來未曾說話,汝為甚便卷卻席?」師曰:「昨日被和尚扭得鼻頭痛。」祖曰:「汝昨日向甚處留心?」師曰:「鼻頭今日又不痛也。」祖曰:「汝深明昨日事。」師作禮而退。
我們今天要談百丈禪師悟道的因緣,也就是說他到底是怎樣悟道的?我們上個禮拜談到百丈禪師和他的師兄弟西堂智藏及南泉普願,他們三個人陪侍馬祖禪師賞月的過程。我們今天就從這一段開始來講。
師侍馬祖行次,見一群野鴨飛過。我們在日常生活上好像沒有文字,為什麼說在生活上好像沒有文字?比如你看到一台電風扇在吹,你看到這盆盆栽,或者說你看到夕陽,或是說你看到外面在下雨,你看到這些它只是一個景象,它完全沒有文字,但是你看到這些景象你有什麼體悟呢?文字也是一樣,比如你看到一段經文,你有什麼體悟呢?對一般人來說,文字比較好體悟,因為文字是知識,所以你比較好體悟。但景象呢?景象不是知識,它就像一幅畫,你看到這幅畫,你體悟到什麼?其實畫的想像空間比文字來得更廣,更深遠。所以當我們看到眼前這一幕的時候,如果你是一個教授者,你會藉題發揮嗎?或者說你是一個學習者,你看到這一幕,你的心會有所觸動嗎?要知道,這個馬祖禪師他的道風就是平常心,「平常心是道。」平常心一定在日常生活當中,生活當中無處不是道。罵人是道,讚美你也是道,問題是,你能悟到這個道嗎?
「行次」就是在散步,散步的時候,剛好看到有一群野鴨子飛過。這一幕開始來談。前面是大家在賞月,那現在是師徒兩個人在散步,見到一群野鴨飛過,那你說它有什麼特別嗎?「沒有。」你說它有沒有什麼稀奇嗎?「沒有。」你說它有什麼特別的玄奧嗎?「也沒有。」這個道,本來就不玄奇,問題是我們把它談得太玄,說得太玄,所以到最後變成談玄說妙,它本來就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。就像生死本來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,你了解生死是平常,生死就不可怕;你不了解生死是平常,生死就很可怕。到底多可怕?大家哪一個不是貪生怕死?就因為大家都貪生怕死,所以才會不斷地輪迴啊!如果你不貪生,也不怕死,在那個當下,你不就了脫生死了嗎?
你來上課也是一件平常的事,為什麼你來上課也是一件平常的事?這位同學說說看?「來學習啊!」想學到什麼?「解脫之道。」如果你單純來學習,那就是平常心,那如果你想得到解脫之道,那就不太平常。比如說「唱歌」,你唱歌應該很好聽吧?「普通」哦!普通。唱歌如果想要唱得更好聽,那就不平常;唱歌如果覺得自己唱得很難聽,那也不平常;唱歌不是為了好聽跟不好聽,你快樂地唱歌就好。她只要快樂的唱歌,那就是平常,其它的概念都不平常。一樣的道理,賞月就是賞月,看到一群野鴨飛過去就是飛過去。
祖曰:「是甚麼?」師曰:「野鴨子。」師徒兩個人在散步,看到這個野鴨飛過去,那當然兩個人都有看到啊!難道是馬祖禪師老花眼嗎?還是他看不清楚?他明知故問,因為他知道啟發百丈禪師的因緣已經成熟,那個時機已經到了,只要再推他一把,他就能悟道了。我們常說臨門一腳,你能不能夠讓人家揣一腳,這個唯有師徒之間才能知道,所以不該出手的時候不可以出手。百丈禪師說:「野鴨子。」對啊!當然是野鴨子啊,看到什麼就說什麼,沒有錯啊!
祖曰:「甚處去也?」師曰:「飛過去也。」馬祖問:「那些野鴨子飛到哪裡去了?」百丈直接就回答:「飛過去了。」這叫自然反射,也叫慣性,又叫做習氣。百丈不假思索就講說:「飛過去了。」這樣的回答有錯嗎?從前面回答「野鴨子」,到現在回答「飛過去」,有沒有錯?「都沒有錯。」合不合乎邏輯?「合乎。」合不合乎大腦?「合乎。」你的大腦都這樣想,這樣說。
你現在在看世間也是這樣子看。這樣看對嗎?那你會問說:「難道有錯嗎?看到男的就說男的,看到女的就說女的,這樣有錯嗎?」如果看到男的,你就知道他是男的,你今天就不是一般人;看到女的,你就知道她是女的,你今天就非凡夫,不然不會說「師姑原來是女人。」師姑本來就是女人,為什麼開悟之後才要講這句話?為什麼?因為平常。師姑原來是比丘尼,但就是平常沒有好好的觀察那一件事,那一件物,那一個人,所以開悟才重新講這一句話。一樣的道理,你看男人的時候沒有好好看男人,你看女人的時候你也沒有好好看女人。
祖遂把師鼻扭,負痛失聲。祖曰:「又道飛過去也。」師於言下有省。
如果這樣的回答,這樣的看法,是正確的,那這個馬祖為什麼就在百丈回答「飛過去」的當下,就把百丈禪師的鼻子大力一擰,讓百丈禪師痛到失聲大叫?馬祖他很慈悲,他在「飛過去」的前面加兩個字「又道」。這兩個字,在文字上你看不到它的聲調,但如果你把它直接拍成電影,「又道」這兩個字聲音有沒有比較大?我作一個範例給你看,來,這是什麼?「茶杯」你又說這是茶杯,「又說」,有沒有?加強語氣不是罵你,是希望你能有所領悟。
師於言下有省。馬祖捏百丈的鼻子,在捏的當下,你說那個鴨子,「那個野鴨子飛過去了嗎?」不是野鴨子飛過去了,是他的心跟那群野鴨子跑了。你的心有沒有被人家偷走過?「有」被誰偷走?「很多人,被你愛的人,被你恨的人。」
你剛才回答那麼大聲,你有幾顆心?「一顆心。」你不是被很多人偷走?那怎麼只有一顆心?「因為我還不了解自己的心。」你被偷走的都是妄心,所以你都胡說八道。哪一顆是真心呢?憑良心講,連「一」都不可得了,還談幾顆呢?你現在把這一段關鍵的文字再標一下,當百丈禪師說「飛過去也」,旁邊寫四個字「離開當下」,他已經離開當下。接著,馬祖禪師就用他高明的手段,把百丈禪師的心再拉回來,所以故意扭他的鼻子,讓他負痛失聲,在「祖遂把師鼻扭」旁邊寫四個字「回歸自身」。好,我們現要談一個很重要的概念,很多概念我們每次都談,甚至有很多概念過去都談過,但是我們每次談的都不太一樣,也就是我每次舉的例子,或是說明的東西都不太一樣。你從這個公案,你見到野鴨飛過去,但能見之性,有沒有飛過去?能見之性,根本沒有來,也沒有去。
所以,你要回歸。意思是說,悟與不悟,關鍵在哪裡?你沒辦法活在當下,你就不能悟。沒有活在當下是什麼情形?沒有活在當下,一定是活在過去,活在現在,活在未來,而活在過去,現在,未來一定是妄心。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嗎?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是怎麼發生的?是你想出來的。東南西北也是你想出來的。為什麼是你想出來的?如果身心世界都是你創造的,時間、空間難道不是你創造的嗎?你可能會說:「明明是有,為什麼是我想出來的呢?」我舉個例子,當你在專心賞花的時候,請問一下,你的內心有沒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?當你在專心賞月的時候,你的內心有沒有東南西北?但是你不專心在賞花賞月,你專心在打妄想,時間、空間、萬事、萬象,就在你的妄想當中不斷的生起,不斷的對立,不斷的分別。你有察覺嗎?這個不是理論,這個是你自己要去證明。
那你會說:「師父,怎麼證明呢?」我們現在就來回答這個問題。什麼叫活在當下?活在當下你不要把它當成一個名相看。我們今天學佛修行最怕的是,你滿腦子很多的名相,但這些名相對你而言你都不受用,你只是用這些名相來溝通講話,或寫文章。這樣有意義嗎?一點意義都沒有。你要真實受用,活在當下。那怎樣能活在當下呢?我只能跟你講個概念,接下來就要看你自己。比如說,你有沒有看到這一尊石雕的達摩祖師?「有。」當你在看它的時候,難道你只是純粹在看它嗎?還是你眼睛在看它,你心裡一直在想你自己的東西?「心裡一直在想自己的東西。」我這樣講沒有錯,你是眼睛在看它,事實上你心裡都在想你自己的事情,而你一輩子都是這樣過,包括你現在拿一本經來誦,你都還是邊誦邊打妄想,雖然誦得很快,你打妄想也不曾間斷,但你不會誦錯,為什麼?因為你已經變成慣性了。
我剛才說,你眼睛雖然在看它,但你心裡在想你自己的東西。我把這個問題再拉回剛才問你們的那個話,你雖然一輩子看很多的男人,很多的女人,表面上你在看男男女女,老老少少,但你心裡在想你自己的事情,這樣的話,你覺得你真的有看到什麼嗎?「沒有。」那一樣的道理,你跑到海邊,看到那個海浪,潮起潮落,它是動態的,你還是照打你的妄想。從靜態到動態,從小的一直到大的,你已經習慣打妄想,但是你不自覺,你並沒有察覺你從頭到尾都在打妄想,所以你沒辦法很清楚,很如實的看到這個世界的真實。真實的世界其實是清凈的世界,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界不清凈,是因為你沒看到真實的世界,眾生的眼睛在看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,佛的眼睛看這個世界則是清凈的。
你活在妄想當中看這個世界,所以這個世界其實是你創造的。你可以去試試,你找一天,聽說十六號的月亮最圓,你找個十六號的晚上,你上陽台去看那個月亮。看月亮就看月亮,但你看月亮心裡卻是在想嫦娥奔月,或是在想會不會看到飛碟。那這樣你有在看月亮嗎?你看不到真實的月亮啊!一樣的道理,你在家裡面乖乖看書,你有真的在看書嗎?你說:「師父,我看月亮會打妄想,我看書不會打妄想。」會打妄想的人,會打妄想的是他的心,不是因為他看月亮才會打妄想,看書就不會打妄想,會打妄想跟他看什麼了不相干。那你說:「師父,該怎麼辦呢?」你在賞月的時候,只是賞月,你不要想跟月亮不相干的事情。首先要承認你活在妄想當中,承認之後你才有機會走出來,你不承認你就沒機會走出來。但是,你現在想走出來,你在想「我如何不打妄想呢?」那你會掉入第二個陷阱。不要這樣想,賞月的時候就賞月,好好欣賞月亮。賞久了,會發生什麼狀況你知道嗎?剛開始是你在欣賞月亮,賞久了,是月亮在欣賞你。接下來,我欣賞月亮,月亮欣賞我;再接下來呢!我是月亮,月亮是我,月亮跟我已經什麼?不是分不清,而是本來就沒有分。你要注意這句話哦!不是分不清,而是本來就沒有分。分,是你的妄想。你只要一分,不就有時間空間的差異性嗎?時空差異不就是這樣生出來的嗎?再看下去是什麼狀態?沒有月亮,也沒有我;能觀的「我」,所觀的「月」,能所雙亡。你就是月亮,月亮就是你,沒有差別,一點差異都沒有。
我這樣講,或許你們會覺得說:「師父,好像比較抽象。」我跟你講一個比較不抽象的。比如我今天在那邊擺一盆茉莉花,我相信前面這一排的,不見得可以聞到它的香味,為什麼?因為你一直活在妄想裡面,你沒有活在當下。沒有人跟你提醒,你本來沒有聞到茉莉花很香。那現在有人跟你提醒,你現在純粹賞它,你會不會感覺,本來聞不到的香味,你漸漸聞到了。接著,你不但可以聞到它的香味,你還可以觀察到它的形色。就像我們看松樹,當別人跟你講說,這叫五葉松,你才跑過去說,啊!原來這是五葉;這是二葉松,你才跑過去,啊!原來是二葉。如果別人不跟你講五葉松、二葉松,你怎麼看都只是松,直到別人跟你講五葉、二葉,你才知道,哦!原來它是這樣。
當你靜靜欣賞一盆花,你漸漸就可以聞到它的味道,它的清香,甚至你可以看得到它原來是這個樣子。你直接欣賞它,那個不是想,賞月就叫做賞月亮,賞花就叫做欣賞花。當你賞花的時候,賞久了,花就是你;你就是花,你跟花沒辦法分開。最後,不是花;也不是我。這樣你會了嗎?「師父,不是花,也不是我;沒有花,也沒有我,那時如何?」如何?進去就知道。不要在門外猜門內的事情,佛法不是猜的。縱使別人告訴你門內有一顆鑽石,那也不是正確的。比如有的人看《彌陀經》,他說他這輩子最討厭的就是黃金,他本來想要往生極樂世界;看了《彌陀經》裡描述,極樂世界的地面都是黃金做的,真是俗氣,所以他決定不往生極樂世界。《彌陀經》所寫的黃金,難道就是你腦袋當中所想的,在金鋪買的黃金嗎?我們是用自己的腦袋在看那個東西。看經不要那麼不懂變通,它雖然這樣寫,其實它的意思就是很莊嚴;任何一個人去那個地方都會喜歡,用這樣的概念詮釋才能圓滿。要不然,有的人說我就是不要黃金;我就要滿地鋪大理石的,那就不通了。
我們不習慣活在當下;我們習慣活在妄想;我們喜歡活在想像。更清楚的說,我們喜歡活在自己的世界,沒有悟的人每個人就是這種狀態。現在問題是你要離開這種狀態,你就必須活在當下,如何活在當下?《金剛經》那句話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三心不可得。「不可得」是什麼狀態?就是活在當下。
你還記得曾經有一個禪宗公案嗎?德山禪師點阿婆那個豆花,阿婆問他說:「你現在點我這碗豆花,用的是什麼心?」禪師怎麼回答都不對,為什麼?因為不是什麼心?什麼心,都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。所以以後去吃豆花,人家問你說,你現在用什麼心,吃我這碗豆花?你會回答了嗎?會不會回答了?「會」。回答我聽聽看?「當下的心」。當下的心,又是什麼心?「無心」。其實任何名詞都沒有意義,創造名詞,只是要讓你進入自性,而不是抓著那個名詞不放。就好像你雖然會講無心,但你不能夠無心,這個無心對你來講,也是口頭禪。
卻歸侍者寮,哀哀大哭。被扭完鼻子之後呢,他就回他的寮房,哀哀大哭。「哀哀」就是傷心不已,哭得很傷心哪。你會覺得說,修行人怎麼會是這個樣子。你不覺得他們很天真嗎?你們受到傷害會這樣嗎?你們不敢,對不對?你們都是躲在棉被裡哭,然後男眾都是男兒有淚不輕彈,結果就是內傷。男兒有淚不輕彈,只因未到傷心處,真到傷心處,只因內傷過久,已經哭不出來。老天給我們哭和笑,我們卻重笑輕哭。哭不是弱者的表現,而是情感的流露,要哭就哭出來,哪有人家這處樣躲,大聲的哭出來啦!哭完該做什麼,就去做什麼。
同事問曰:「汝憶父母耶?」師曰:「無。」因為回去寮房哭嘛!那寮房也有住其他的出家人,出家人彼此關心一下,就問他說,你是不是很久沒有回去了?是不是在想家啊!你是不是在想家中的老母親啊?是還是不是呢?百丈回答說:「不是。」
曰:「被人罵耶?」師曰:「無。」你看,他們同寮的出家人也很會打妄想,開始關心他,既然不是想父母,就想,那一定是被人罵。百丈回答說:「沒有」
曰:「哭作甚麼?」這些出家人就開始懷疑了,既不是想家,也不是做錯事被人家責備,那你在哭什麼呢?所以我們都是這樣,我們到底是關心別人?還是好奇別人?你覺得是關心還是好奇?「好奇!」所以大家都得問個結果。我常講一句話,哪有你的事,沒有你的事啊!當事者沒受傷,旁邊的人都遭殃,我常常看到這種情形,我覺得很好笑,你到底在幹嘛!哪有你的事情。所以人家才好奇說,那你到底在哭什麼呢?
師曰:「我鼻孔被大師扭得痛不徹。」旁邊寫三個字「如實說」。以後要如實說,知道嗎?如果以後你有委曲,你要如實說。他如實把今天所發生的事講出來,但是他講出來,其實只有他自己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。那別人知道嗎?別人的好奇心結束了嗎?你繼續看,還沒結束。
同事曰:「有甚因緣不契?」師父扭你的鼻子,是不是你做了什麼不對的事啊?或是發生什了麼事情師父才會這樣扭你的鼻子?你們會怎麼說?你們會繼續說:「我有錯嗎?」好好學百丈禪師,你看人家怎麼說。
師曰:「汝問取和尚去。」如果以後你有委屈你要怎麼說?「你去問師父。」你們會這樣說嗎?你們都是自己繼續訴苦說,我被欺負的有多凄慘你知道嗎?以後假設我欺負你,人家問你,你就說,你去問師父,知道嗎?不要在那邊胡亂猜想,越猜越離譜。但是,這一句話你要注意看,他說:「汝問取和尚去」,旁邊寫幾個字,「自家事莫問人。」自己的事情不須要問別人。
同事問大師曰:「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,在寮中哭。告和尚為某甲說。」你看看,一般人就是這樣,要問到底。這個「海」就是百丈懷海禪師,他是馬祖禪師的侍者,當百丈跟他的師兄弟講說,你們去問師父,他的師兄弟果然就很好奇,就跑去問馬祖大師,問什麼呢?「懷海侍者是因為什麼事情做得不對,所以在寮中哭,是否和尚可以告訴我們?」
大師曰:「是伊會也。汝自問取他。」你要注意這樣的對話,他的師父有沒有肯定他?「有。」意思就是說,他懂,他在哭什麼他懂,他知道,所以你們不要問我,你們也回去問他。好像踢皮球,踢來,又踢去。前面是莫問人自家事,這裡是「莫問師,自問己。」不要問師父啦!問你自己。百丈說去問和尚,和尚說你們回去問百丈。
同事歸寮曰:「和尚道汝會也,教我自問汝。」師乃呵呵大笑。前面是不是「哀哀大哭」,現在應對是「呵呵大笑」,「呵呵」就是笑聲的意思,也就是說笑得很大聲,前面哭得很傷心,後面笑得很大聲,你們知道為什麼嗎?來,猜猜看,你們說說看?「他開悟就如喪考妣啊!現在師父認可當然是呵呵大笑。」未開悟,如喪考妣;開完悟,又喪考妣,回去想,考妣什麼意思,你們解釋一下?「就好像說家裡面的父母往生一樣這麼傷心。」我說開悟之後更傷心,知道嗎?但是它這裡的意思是,他之所以哀哀大哭是因為他悟道,接下來他呵呵大笑是因為師父印證。它這裡的意思是這樣,剛才跟你回答那個也是公案。
同事曰:「適來哭,如今為甚卻笑?」「適」就是剛才的意思,剛才在哭,現在為什麼在笑呢?你不是當事者,所以你不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情。不是只有開悟是這個樣子,世間法也是一樣,有時候你也不知道人家發生什麼事,我們都不是當事者,我們常常用自己的妄心揣測,到底是在幹嘛呢?怎麼又哭又笑呢?
師曰:「適來哭,如今笑。」同事罔然。「罔然」是困惑的意思。百丈禪師就歸納這六個字「適來哭,如今笑」,所以同寮的這些出家人都很困惑,不知道百丈跟馬祖之間他們到底發生什麼事情?我們現在看公案,好像我們就在他旁邊,有沒有看到?
次日,馬祖陞堂,眾纔集,這個「纔」字,等於剛才的「才」。隔天,馬祖禪師上堂要開示,大眾才剛集合。這就好像說我要上課,大家才剛來剛坐下。
師出卷卻席。那個「卷」就是收的意思,「卻」就是退的意思,也就是說馬祖禪師剛坐上來,百丈禪師馬上東西收一收就離開了。一個沒有開悟的人,他的思維模式跟一般人是一樣的,所以一般人有人情世故,他也有人情世故,一般人會按照規矩來,他也會按照規矩來。簡單這麼講,還沒開悟的人,他還是有自尊心,他還是會怕別人說,他還是會怕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他。所以,有的人表面上很守規矩,其實他的潛意識是怕別人說,怕別人攻擊,怕別人排斥。所以,有時候你們不是乖,知道嗎?是害怕啦!你們笑成那樣,講到你的內心去了。那難道開悟的人就會亂來嗎?也不是,但是他沒有自我,他知道他在做什麼,但是他已經沒有自我了。
從這個角度去看禪宗的公案,你才會知道這些人在幹嘛!他怎麼不按照我的想法一樣呢?他按照你的想法就糟糕了。我們沒有開悟,他按照我們的想法不就是糟糕了,他跟我們一樣他也沒悟啊。所以,他們之間會做這樣的事,只有他們師徒雙方彼此以心印心才知道,旁人沒有人可以了解他們到底是在幹嘛!也沒有人可以了解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什麼事情。那為什麼說師徒以心印心呢?你看下面怎麼說。
祖便下座。配合的好不好?他不是把大家都集合起來,現在要上課,對不對?現在要上課,真的要上課嗎?你覺得真的要上課嗎?你覺得要上課給一群人聽嗎?依你們的角度,師父都只要度這個而已,其他的都不理我們,你看師父偏心有沒有?以我們的概念,我們的想法都是偏心。是啊!他開悟了,他走了,我們還沒開悟啊!所以師父你就繼續留下來為我們上課啊!馬祖大師看到百丈禪師東西收一收,屁股拍拍就走了,他就馬上不上課,直接下座了。你看哦!徒弟這個樣子,師父配合徒弟哦!
師隨至方丈。你看,他又配合回來了,有沒有看到?馬祖禪師他直接下座,回到方丈室,前腳進,百丈禪師後腳就來,你說這對師徒怎麼樣?他們有打信號嗎?所以了解的就了解,如果不了解的,等待因緣。不見得要上課啦!有時候下課比上課更好,知道嗎?你知道我這句話的意思嗎?「不懂」不懂問啊!不懂就不要下課了,你就繼續坐就好了。
祖曰:「我適來未曾說話,汝為甚便卷卻席?」師曰:「昨日被和尚扭得鼻頭痛。」馬祖說:「我剛才上座都還沒開口講話,你為什麼直接就走了?」師曰:「昨日被和尚扭得鼻頭痛。」你們會講這樣的話嗎?如果你們開悟,你們會怎麼說?你們會說:「我都開悟了,講這種話的一定是沒開悟。」他為什麼這樣回答?來,你們說說看?「要馬祖大師關心他一下!」關心他一下,這叫做開悟的人?「師徒在演戲給大家看!」你說什麼?「師徒在演戲給大家看!」沒有,現在房間只有他們兩個而已,現在你沒有在旁邊,知道嗎?現在房間關起來只有他們倆人而已。講講看,百丈禪師為什麼這樣說?他不應該這樣回答,對不對?他為什麼這麼說呢?我問一個問題,為什麼昨天他會被和尚扭鼻子?為什麼?「因為他沒有活在當下啊!」你在「昨日被和尚扭得鼻頭痛」旁邊寫兩個字「昨迷」,昨天他迷呢!
祖曰:「汝昨日向甚處留心?」師曰:「鼻頭今日又不痛也。」祖曰:你昨天的心擺在哪裡啊?是擺在那一群野鴨呢?還是擺在這個鼻子呢?師曰:「鼻頭今日又不痛也。」你會這樣回答嗎?為什麼馬祖大師問他說:「你昨天的心擺在哪裡啊?」他卻回答說:「我昨天哪,我昨天鼻子被大師你扭得很痛,我今天鼻子已經不痛了。」這是什麼意思?「今悟。」對啊!很好!剛才已經跟你們寫「昨迷」,這裡就應該寫「今悟」,今天已經悟了,昨迷今悟了。今悟了!所以從此鼻子就不會再什麼?不是鼻子不會再痛了,而是鼻子不會再被扭了,開悟的人還是會感冒。
祖曰:「汝深明昨日事。」師作禮而退。馬祖大師「印可」,印證他,你已經明白了!百丈禪師開悟了,馬祖大師也印證了。
看這個公案,你有什麼感觸?我解釋得很清楚,但是有用嗎?現在不是我講得清楚,還是不清楚,我講得清楚你也不一定清楚啊。我們當下這顆妄心能不能止息?這是關鍵。你可能會停留在理解,但是你卻不會。公案不是讓你理解的,公案的手段是讓你妄心當下止息的。禪師之所以會開悟,都是祖師大德高明的手段讓他們當下妄心止息。但是,在他們還沒開悟之前,這些道理他們平常了不了解?了解。一樣的道理,只要你平常願意多看佛經,這些道理你們也不見得不了解哦。問題是現在你的妄心不能止息啊!因為妄心不能止息,所以你不能悟,不悟你就用不出來。這樣的話,你所了解的就會變成是一種知識,是屬於意識的,它還是有執著,有妄想,還是有障礙,它還是有你的自尊心潛藏著在作祟。
你們看公案,你的腦袋可能停留在,你想要了解這個公案在說什麼?然而公案的作用不是要讓你了解。我們的妄念就像流水,公案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一刀把你妄念斬斷。但是憑良心講,現在要找高明的禪師很困難,當然要找高明的學生也很困難,但是要找高明的禪師之前,一定要先當高明的學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