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心無始以來,不曾生不曾滅,不青不黃,無形無相,不屬有無,不計新舊,非長非短、非大非小,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對待,當體便是,動念即乖。猶如虛空,無有邊際,不可測度。唯此一心即是佛,佛與眾生更無別異;但是眾生著相外求,求之轉失。使佛覓佛,將心捉心,窮劫盡形終不能得。不知息念忘慮,佛自現前。
佛法就是唯有心法,上次談這個概念。現在要談「心」的本來面目,就是談所謂的心體。如果你有讀過《六祖壇經》,其實六祖大師在般若品就有講過類似的話,六祖在般若品裡講:「摩訶是大,心量廣大,猶如虛空。」上次形容心體就像一張白紙,也像這個白板一樣。那現在要悟,也是要先悟這個心體,就是悟你的本來面目,你生命的本質啊!我常跟同學這樣講,其實我們不是這輩子才見面,很久之前,我們不是冤親,就是債主,我們是早有因緣,善緣也有,惡緣也有,反正無緣不會聚在一起。過去有可能你是我的老師,我是你的學生,這輩子換我是你的老師,你是我的學生,角色我們互相扮演一下。
此心無始以來,現在黃檗禪師他這麼講,這個心體,就像虛空,虛空從什麼時候開始有?不可以這麼說。虛空什麼時候會消失結束?也不可以這麼說。因為虛空從一開始就沒有從哪裡來,既然沒有從哪裡來,這個虛空也不會有消失的一天,這叫做空,就是你心的本來面目。佛法常常用「無始」兩字,無始就是沒有開始,既然沒有開始,當然就不會有結束。所以既不是常見,也不是斷見,本心離常亦離斷。你現在看到的什麼?你現在看到的是心的現象跟作用。舉個例子,你本來沒有車子,你去買一台車子;你本來沒有房子,你去買一幢房子;你本來沒有妻子,然後去娶一個妻子;你本來沒有兒子,你去生一個兒子,這些現象都是你創造的。但是心的本來面目不是你創造的,你也沒辦法創造它。那個沒有辦法創造的東西,說它是東西也不對,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一物。
黃檗禪師在《傳心法要》裡,他幾乎都是談心。但是這個「心」,其實就是《六祖壇經》裡面六祖講的佛性、本性、自性,意思是一樣的。很多人學佛常常對這些名相搞不清楚,名相變來變去,一下子講心,一下子講性。我們在讀《傳心法要》的時候,請你記住一個概念,統用「心」的角度。我用「心體」,心的本體來形容佛性。這個心體你還沒見到,等一下黃檗禪師會跟我們解釋,為什麼你沒辦法見到。
不曾生,不曾滅,不青不黃,無形無相。黃檗禪師講心是「無形無相」。現在有很多西方的思想,有很多身心靈的課程,都在談什說生命就像一道光。已說它不是一物,所以不要用「光」,或是用什麼能量磁場來形容它,這樣形容都不太適當;也已說它是無形無相,所以也不要說見到什麼光,也不要說我看到那個佛像都放黃色的光,認為生命一定是黃色的光。你在誦《彌陀經》「青色青光,黃色黃光」,那個不是生命的本來面目,那是一種作用而已。修行過程稍稍有一點體悟;或是好像有一點靈通;或是你看到什麼,不要玩這種遊戲,修行千萬不要著於現象,你只要真正的明白生命是這個,現象的東西都不要談,那都是一種幻覺。我們的腦袋會產生幻覺,不只佛法可以證明,醫學都可以證明一個生病的人,尤其是一個即將面臨生死的人,很容易產生幻聽幻覺。生命本來面目沒有那些東西。
不屬有無。心說有嘛!拿不出;說沒有嘛,卻能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覺知一切。所以《金剛經》裡頭講一句話:「無實無虛」,也就是說心不屬於有跟無。
不計新舊,過去迷,那個心不是舊的;今天悟了,這個心也不是新的。
非長非短,這裡面的「長短」指是非的意思,我們常常說長短道是非;生命的本質非善非惡,所以也不是是非對錯的問題。
非大非小,不可說迷的時候心是比較小的,也不可說悟的時候心是比較大的,心既然從頭至尾都一樣,怎麼會有大小之別呢?所以不可把它論大跟小,只能說善用心跟錯用心。
最近常常教你說,有沒有看到你的心跟佛的心是一樣的?怎麼個一樣法?跟佛的能力是一樣的!佛的法力無邊,我們的心也是法力無邊,佛的心能怎麼樣,我們的心也不差。先不談迷跟悟,先看你的作用跟佛的作用,越看你會越清楚,如果看不到,可能會低估了你自己。我們的心可以上天堂,也可以下地獄;可以創造世界,也可以摧毀世界。那你會說:「師父,《地藏經》說,要麼就是罪業深重的人;要麼就是要有菩薩那種神通力才能下地獄,我們一般人可以嗎?」你何止可以下地獄,你也可以創造地獄啦!下地獄比較厲害還是創造地獄?創造地獄。那你會說:「師父,我沒有這個能耐,因為我不是大惡之人,我也不是像光目女菩薩一樣。」但是我告訴你,那是沒看到你自己的神通,我都看到了,你太厲害啦!真是太厲害啦!所以你先感覺你的心跟佛一樣,到有一天才證明你是佛。如果看不到,那你是不知不覺。不知不覺,枉費此心啊!所以要看到自己這個心,非大非小,自己這個心法力無邊,神通無礙啊!
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對待,現在只要講得出來的名相,都是掉入相對的概念,一定是掉入二元對立的世界。我們可以試試看,你只要講一個,我馬上可以跟你對一個。來,你們隨便講一個名相。「貪嗔癡」,對戒定慧;「快樂」,對痛苦;「陽光」,對黑暗;「善念」,對惡念;、、、等等。這樣講得完嗎?所以凡夫的世界就是二元對立的世界。前陣子有一個人來請法,我跟他談一個概念,我說只要是凡夫,都是處在矛盾的狀態。因為凡夫看這個世界,都是一分為二,所以他的矛盾永遠不能解決,除非他超越這個相對。如果沒辦法超越相對,他的矛盾永遠存在。那怎麼超越二元對立的概念呢?簡單這麼講,對相對的東西,不要產生取捨的概念,只要不生取捨,就能超越相對兩邊,所以六祖講「不取不捨」,就是教我們不要落入兩邊的概念。只要一有取捨,你的世界就會有好跟壞的分別。舉個例子,比如希望你的孩子很乖,如果你一直強調這個概念,你是不能夠接受你孩子不乖的。當有一天你的孩子不乖,做父母的你能受得了嗎?你受不了。他每次都很聽你的話,有一天他不聽你的話,你受不了。這些概念都是我們的陷阱,為什麼是我們的陷阱?譬如我這麼說,白天跟晚上你喜歡哪一個?「沒有哪一個,白天過了就是晚上。」那這樣你心中還有二元對立的世界嗎?所以,明白這個道理,所有的道理都一樣。假設我能打破白天跟晚上二元對立的取捨,天底下所有的問題,一理通就萬理徹了,馬上把二元對立的框框就跳過了。從此之後,看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看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也就是說心中並沒有好跟壞,也沒有喜歡跟不喜歡,因為白天跟晚上它本來就是一天;心中沒有生老病死,因為它本來就是一生;心中沒有陰晴圓缺,因為它本來就是一月。不取不捨,好好地去體會。
談到「蹤跡」,有個學生下課時問我說:「師父,你都是怎麼修的?」我就笑一笑跟他講說:「沒有啦!我都沒有在修。」我問他,你為什麼這樣問?他說:「師父,我是想踏著你的足跡,看你怎麼修的嘛!」我說:「我沒有足跡呢!」船過水無痕,就像在沙灘上走過,沙灘上的水就沖過了,沒有足跡。我說:「你不要跟隨我的足跡,還是按照你自己的路,走你的路比較安全。」你要走我的足跡,最好不要!就像很多同學跟我相處久了,他的結論就是:「師父是一個善變的人。」師父怎麼修也抓不準。說他念佛嘛!好像不是;說他參禪嘛!又好像不是;說他修四念處觀無常嘛!也好像不是;說他誦經嘛!又從來沒看過他在念。心體沒有足跡!哪有什麼足跡?佛法就是叫你不執著而已,《法華經》講得很清楚,只是為了破除眾生的執著。
當體便是,動念即乖。當你的心完全沒有分別對待,當下即是。如果還有分別對待,那個就不叫做當下,就叫妄想,你一直活在妄想。動念即乖,不要再想了,離開一切分別對待,當下就是。
猶如虛空,無有邊際,不可測度。談到「不可測度」,想到《法華經》了吧?為什麼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三乘人共同加起來思量不能測佛智?因為還沒有離開一切分別對待,所以沒辦法測佛智。唯佛與佛,乃能究竟諸法實相,唯有證悟成佛的時候,才能知道,不然沒辦法明白,也沒辦法明白我現在在講「心像一張白紙」是什麼境界?「心像虛空」是什麼境界?「心像大海」是什麼境界?「心像這一切一切」是什麼境界?現在只能夠猜,現在只能用你的邏輯推測,但是這樣猜沒有意義,因為猜不到,也想不到。假設我們今天要去開採石油,還可以探勘,或是今天要去挖一個金礦,還可以用儀器來勘測,但是自性的東西怎麼去探測呢?
從剛才談到現在這裡是在談心體,就是談心的本來面目。所以這一段要不要研究?這一段根本不需要研究,研究它沒有意義。為什麼?因為這一段只能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,是自己要去看到的。所以,有時候我們在讀佛法,要會讀,有的東西可以好好去探討,而這裡談心體這一段黃檗禪師他再怎麼形容,他只是形容給你聽,問題自己要見性,沒見性是沒有用的。這一段講給你聽,只是好像拿一張相片給你看看,但是相片中的美景風光,你永遠感受不到。
唯此一心即是佛,佛與眾生更無別異;但是眾生著相外求,求之轉失。「著相外求,求之轉失」這一段就是講為什麼會迷失?為什麼沒辦法見到心體?我記得剛開始要上這本《傳心法要》的時候,就有一個同學來跟我說:「師父,《傳心法要》我看一看,沒什麼好上呢!」我說為什麼?「因為從頭至尾,講的都是一樣,沒有什麼好上的。」我笑笑說,不是這本從頭至尾講一樣,是從我出來上課到現在講的都一樣!我從頭至尾講的都一樣,只是變來變去,一直變變變而已。但是萬變不離其宗,什麼時候離開過這個主題?如果離開這個主題,那我今天就不是講佛法。佛也好,祖師也好,苦口婆心一直講,講的都一樣,原則上就是看你能不能相信,只是這樣而已。這裡黃檗禪師也再重複提到佛跟眾生一樣,但是你相信嗎?你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了,還不相信真的沒有差別。關鍵在哪裡?關鍵在認為你是眾生,因為你「著相外求,求之轉失」。
學佛的人著不著相?著相。以前沒學佛時跟一般人一樣,別人著多少,就著多少。著相在工作;著相在感情;著相在金錢名利,身邊的同學、同事、朋友,亦復如是,所以著相一樣多。然而當學佛之後,糟糕了!著的更多,多幾項?第一、著開悟,第二、著成佛,第三、著佛法,第四、著天堂地獄,等等等,再講下去會很累,知道嗎?現在來學佛比別人更沉重,之前還不會背負這麼重,但是現在學佛了如果沒消化,著的更重。所以我以前在上課的時候,我有時會有意無意間跟很多人說,我說佛法你學不懂,不然你就回去好好做人,就好好做一個世間的善人。我為什麼這樣說?學佛沒辦法通達的人,他會落入兩頭俱空的困境,也就是說以世間法的角度,沒辦法交待,以出世間法的角度,也在那邊浮浮沉沉,因為沒辦法解脫開悟,離苦得樂,甚至也沒辦法往生極樂。所以,我很希望你們好好學佛,希望有一天你們真的能覺醒。但如果不能覺醒成就的話,那我會直接這樣講,你就好好做人。如果同學有人先成佛,沒有關係,同學會發願來度你,所以就好好做人,好好做人你才能得人身。
那為什麼說著相外求呢?什麼叫外求?簡單這麼講,學佛的人只要不懂看自己就叫做外求。學佛這麼久你都在看什麼?你的注意力都是擺在哪邊呢?學佛的人,只見己過,不論人非,不是要來檢測別人修得好不好?是要好好看自己,看自己現在是什麼狀態?你們會打妄想嗎?一天打多久妄想?「不知道」。什麼不知道,學那麼久不知道?二十四小時啦!怎麼會不知道?怎麼這麼不老實。我講這句話不是在損你,你們學佛這麼久了,還不知道自己二十四小時都在打妄想?在打妄想,但你不知道你在打妄想,那糟糕了,你根本沒辦法修行,為什麼?因為連自己在打妄想都不知道。所以有的人在修行,他事實上是在打妄想,不是在修行。
黃檗禪師有個弟子很喜歡打坐,他每次打坐都坐很久。有一天他在禪堂打坐,黃檗禪師剛好進禪堂,就看到他另外一個弟子臨濟禪師,他看到臨濟禪師不是在打坐,而是在那邊睡覺。黃檗禪師就拿起那個枴杖,靠過去比了一下,意思是叫他可以起來了,臨濟禪師就起來。黃檗禪師看臨濟禪師起來之後,就走出禪堂,當黃檗禪師走出禪堂,臨濟禪師又躺下去繼續睡覺。過了一陣子,黃檗禪師又進來禪堂,又看到臨濟禪師在睡覺。一樣,叫他該起來了。臨濟禪師起來之後不是起來打坐,而是起來就走出禪堂。那個坐得很好的弟子,黃檗禪師看到了就走過去,就開始罵那個坐得很好的弟子,罵他說:「你坐在這邊打妄想幹嗎?」結果當下誰開悟?臨濟禪師開悟。坐得很好的人沒開悟還被罵,因為他覺得他坐得很好,但他的師父說你在那邊打妄想幹嗎?內行人一看就知道你根本是在那邊打妄想,但是我們有時候不知道自己在打妄想,我們還以為自己這樣坐坐得很好,或是覺得說我這樣很精進,很用功。你有沒有掉入這個陷阱?有沒有覺得你好像修得很好,很認真?如果改天我也罵你說:「你在打妄想。」你服不服氣?跟你講真話,有時候你不能接受。所以我說一個在打妄想的人,不知道他在打妄想,他沒辦法修行。但是如果你知道「我在打妄想。」我恭喜你,那就代表你知道怎麼突破了。
不管你往外面看什麼,譬如,你現在在看經典,當然,我不會套上個禮拜的公式,說你不會看經。我只問你一個問題,當你在看經的時候,都在想什麼?看經典可不可以開悟?可以。《六祖壇經》裡有一個公案,永嘉玄覺讀《維摩詰經》開悟,他讀到明心見性。其實頓悟法門講得很清楚,頓悟就是一種領悟而已,它不是一種修行,「道在心悟,豈在坐也?」那個「坐」就是修啦!「豈在坐也?」就是豈在修?是一種領悟而已。
那天,有個人來這邊,我跟她講一段話:「不要想要去改變這個世界,也不要想要去改變身邊所有的一切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,唯一能做的只是領悟,當領悟之後,你的心就能夠得到真正的自由,只是這樣子,不是叫你去做什麼事。」注意哦!我跟她說,我不是叫你去做什麼事?比如,我不是叫你說,你要很孝順公婆;要當一個賢妻良母、好媳婦;要當一個好同事、好朋友;要當一個怎麼樣怎麼樣、、、。我不會教你這些,因為教這些你也做不到,我教你的只是一種領悟。其實我講的就是一種頓悟的概念,頓悟是一種領悟。
覺得你自不自由?以身體能夠自行來去行動的角度,你是自由的。但你真的自由嗎?你不自由。第一、被天地困住,第二、被家庭困住,第三、被你的身體困住,第四、被你的想法困住,被這四個困住,從身心到世界,都被困住。那現在要像一隻大鵬鳥自由自在飛出來,不被身心世界所困,要用什麼方法呢?還是一種領悟!領悟就跳出來。因為你沒辦法領悟,才不得已教你方法。要注意我這句話,本來是沒有方法,因為沒辦法領悟,所以不得已才教你方法。但是我們現在學佛剛好顛倒,只要學佛一定要用方法來修行。所以你現在到處去問,每個人都有方法在修,不管他用什麼方法,而用方法真正能領悟的人反而很少。你這樣的思維模式應該反省,佛法的本質剛開始其實是一種領悟,而不是一開始有方法,最後你才領悟。但是我們現在的人大概都是先有方法,然後用方法修行。
所以,我有沒有方法教那個人?沒有!我只跟她講,你回去自己想,我不教她任何方法。但是我們很多同學剛好掉入這個陷阱,你們都很喜歡我告訴你們方法,你們一直說:「師父,不要這個樣子,不要吊口胃啦!你就直接告訴我們方法。」你想聽,我現在就告訴你的方法,我怎麼看經呢?很簡單,我作一個譬喻,我的心就像一塊冰,那個經典就像一把火炬,這樣會怎麼樣?融化。你會這樣看經嗎?這個形容有沒有貼切?不是要去研究它,是借它來融化我自己。
因為我的心是固執的;我的心是僵化的;我的心是主觀的;我心的那種成見跟意識形態是很深的,所以我透過經典來融化自己。這樣形容詞,懂了嗎?會看了嗎?如果是這樣看經,我當然會鼓勵你多看經典。但是不會這樣看經,我就不鼓勵你多看,為什麼?越看問題越多,越看知見越多;知見越多,那就代表邪見不斷增長,因為有解無行,徒增邪見。看經的目的就是在看自己,消融自己的妄想跟執著,我是一直在消融我的妄想跟執著,而不是一直在研究它。如果只是研究它,它可能只是增加我的知識跟我慢,但增長知識不是我的目的,那個不是我的重點。
有的同學在看經,他是在消業障;另一個人看經他是在求功德;再另外一個是在增長知識,這樣看經你要受益很慢。我就是冰,經典就是火,抓起冰來,心就開始融化;慢慢融化,融化到有一天,心就像流水一樣,能夠隨緣,然後能無所求,要會這樣看經啊!如果不會這樣看,下面那句話「求之轉失」,因為你的知見不正確,所以你掉入求,掉入求反而迷失了。比如你在誦這部經是求消業障,但是你迷失了什麼?你迷失了自己,因為不知道是誰在消業障;而你誦經的目的如果是在求功德,你也迷失了「誰」在求功德。而且「求」這個字本身就是八苦之一的求不得苦,不是要離苦得樂嗎?為什麼還掉入八苦呢?「求」這個字就是苦嘛!佛已經講得很清楚了!
使佛覓佛,將心捉心,窮劫盡形終不能得。什麼叫「使佛覓佛」?你本身就是佛啦!佛在找佛,有沒有看到?你是佛,然後又想要去成佛,本身就是佛,在找哪一尊佛?我說阿彌陀佛就是你啦!如果能直下這樣認取,就往生極樂啦!「將心捉心」,「心」就是「佛」,「佛」就是「心」,你的心本有,現在又想抓什麼心?修行不是說我的心就像一個布袋,然後趕快抓什麼東西把它放進去,《道德經》說:「為道日損,損之又損」,現在不是抓什麼東西放進去,而是抓了什麼東西都放下來,放到沒有東西可放之處,就見性了!所以,不要東抓西抓,在抓什麼?如果不明白這種道理,黃檗禪師說「窮劫盡形終不能得」,也就是多生累劫,都不能成就。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,不要說三大阿僧祗劫,三十大阿僧祗劫也沒辦法成就。因為自己迷失了都還不知道!這一整段黃檗禪師點出為什麼你迷失了?著相外求,所以你迷失了。
不知息念忘慮,佛自現前。最後這句是今天的重點,今天講了老半天,就是為了要講這一句給你聽而已。黃檗禪師這句話就是教你怎麼見性啦!按這句話修就見性了。有人可能看到這裡他就開悟了!但是有的人他一輩子、十輩子、一百輩子、一小劫、一中劫、一大劫,也不能見性。六祖講「法無利鈍,人有利鈍」,是自己的問題啦!法是平等的,有的人一看就進去了,明白了。那我們現在的重點在哪裡?現在的重點不是要把《傳心法要》讀完,讀完它幹嗎?這不是重點啦!重點是要見性!那為什麼不能見性?「息念忘慮」,也就是不知道止息妄想,不知道止息妄想,就見不了性。這樣的道理有沒有很複雜?這樣的概念從你一開始聽我上佛法,我已經講幾百遍了,你也已經聽幾百遍了,問題是什麼?問題是你不止息你的妄想,只想要聽課;不止息你的妄想,只想要做功課;不止息你的妄想,只想要修行。
黑板中間那兩句:「萬緣放下,一心◎◎」。為什麼畫圈圈?圈圈代表每個人的修行方法不見得要一樣啦!重點不是擺在這個圈圈,你放不下你拚命想修,要修到哪裡去?為什麼不止息呢?我常說什麼人最容易開悟?第一、退休的人,第二、單身的人,第三、還活著的人。符合這些條件的我們這班同學就有好幾個,這樣萬緣還放不下嗎?如果說你現在有三妻四妾,孩子有二十幾個,事業作的很大,說你這樣還不能放不下,那還比較有點道理。現在是單身一個還放不下,那你在幹嘛呢?當然是不能夠這樣比啦!為什麼?我管他是妻妾成群,還是單身一個,每個人那個心都一樣,他還是一顆心啊!所以現在不是有娶沒娶,有房沒房,有孩子沒孩子,跟這個沒關係,為什麼?改天你是一個人,你發覺你也放不下。為什麼放不下?放不下的就是你的心,你的心放不下嘛!
那為什麼不可以先講一心想修什麼,而一定要先把萬緣放下擺在前面?因為一心想修什麼就叫妄想,想修什麼這個想法本身就在障礙你的修行。當這句話存在,你的修行都不得力,只是帶著妄想在打妄想而已。不止息妄想,偏偏就想修行,其實後面修行這話需要談嗎?萬緣放下即是修行,萬緣放下當下就開悟了,連方法都不用。修行要方法嗎?根本沒有方法,沒有方法就開悟!所以祖師大德苦口婆心,他講到沒辦法,才說:「好啦!你聽不懂,我教你一個方法」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如果你想要這樣修可不可以?可以。但是要問你自己,還在想什麼?你想修行,但是又想開悟,又想成佛,想太多東西,還生起一堆障礙,這樣不是自我矛盾嗎?為什麼還要生起這些妄想來阻礙你見性,障礙你修行呢?談到這裡,我的意思是,這個萬緣放下可以強迫嗎?沒有辦法。萬緣放下要靠什麼?悟!你要悟!你不悟,你怎麼會突破呢?
剛才跟你講你要會看經,經典講的,第一、它告訴你,你有妄想執著;第二、你所妄想執著的那些東西,都是夢幻泡影,虛幻不實的,都是緣起幻化的影象。經典這麼講,但是,你看了這些道理,有沒有拿來消融自己?看了這些道理,有沒有馬上去對照說,哦!我現在還沒有放下呢!現在還有很多東西還放不下呢!上個禮拜跟各位講一個概念,你要練習死亡。為什麼這樣講?你放不下,你死時會好死嗎?你白天放不下,你晚上會好睡嗎?不好死也不好睡。但是教你放下,又不能強迫你放下,因為要靠自己領悟,要悟說,以前放不下,是因為執迷不悟,現在領悟一切萬法都是緣起幻化的影象,才能放下。不管在看哪一本經典,要藉著你在看的時候,對啊!為什麼放不下呢?舉個例子給你聽,比如有的同學跟我講:「師父,我放不下我的家人。」那我問你,你過去沒有家人嗎?「有」。你家有幾口子?「四個人」。再過去呢?「不知道」。那再過去呢?「不知道」。講到最後,你覺得誰是你家人?都是我家人。都是我家人那你怎麼放?都是我家人就不用放。我就開悟,發願度我所有的家人嘛!這樣就是了。
如果你家人你放不下,我就跟你推,推到最後,所有人都是你的家人!既然你放不下,你就開悟之後,發願度他們,這樣是不負責還是勇於負責?勇於負責。你不那麼想,你卻想說:「怎麼有可能?世界上最難斷的就是親情,我怎麼有可能把我的老公、老婆、子女都放下,那是我心中的一塊肉呢!」是心中的一塊肉,那你心是不是長瘤?跟你講到長瘤,你又不敢了,你說我最好不要!看經典你就當下問自己:「我對我的家人有沒有放下?如果我沒有不下,那我是對我家人的誰放不下?」我跟你講,你對家中某個人放不下,不見得對所有的家人都放不下哦!比如我對我那個幼囡最放不下;或是說我對我的老公、老婆最放不下;或是說我對我的母親最放不下;家裡跟我感情很好的那個我放不下;不過如果是造成家庭羞辱的那個,他最好是早死早投胎。你不是把他放下,你早就把他丟掉了!你看到你自己是哪一種人?你覺得這樣你像學佛的嗎?如果你跟沒學佛的一樣,那還學什麼佛?
我會這樣看,我對我的家人有沒有放不下?如果沒有放不下,那我對我身邊的人有沒有放不下?那對一切人我都放下了,接著我對禪心學苑有沒有放下?我都這樣一一去看,一一去觀照呢!所以,我現在馬上往生都沒關係,因為我已經看破很久了,這個世間沒有一點是我覺得可愛的。但是你不要跟我說:「師父,你怎麼那麼消極悲觀?」我沒有對你們放不下,我對我的家人也沒有放不下。但是,你對某些人放不下,假設夫妻都放不下對方,後面走的那個人會很痛苦,為什麼?因為他要承擔失去他心愛的人的那種痛苦。如果你真的很愛你身邊的另外一半,你要最晚走,你先走他會很痛苦,你要活得比他久,因為你慈悲不要讓他痛苦。但是你可以決定嗎?如果沒有修行你怎麼有可能決定?除非你是一個明心見性的人,不然一般人是沒有能力決定的。
你可以觀察,從你的家人,一直到你身邊的人,一項、一項的觀察,都放得下嗎?接著你的財產,這輩子辛辛苦苦所打造的江山,所創造的資源,你都能放下嗎?看經典你會消融自己嗎?不是說「如夢幻泡影」嗎?如果會這樣看經典,也懂得這樣用,那我不反對你看經典,要看哪一本都沒關係。但如果不曉得那樣用,你看經典純粹就是增加知識,當然就會被罵,為什麼?你越看放不下的東西越多,在殘害自己的生命你都不知道。所以,我們大家自己捫心自問,看經典到底是越看越輕鬆,還是越看越沉重?還是越看越感覺自己愚癡?我這樣舉例會了嗎?透過經典來讓自己放下,一項、一項地放下,放到最後,身心一切知見也放下了,就在那一剎那,見性了。我剛才談的這一段,就是可以借由經典來消融自己,讓妄想漸漸止息,假設不能當下止息,也要能漸漸止息。要讓你的包袱,你的掛礙,你的負擔越來越輕,這樣才能得力,才能受益。
我再講個概念,見月要忘指。意思是說這個經典的文字都是手指頭,你在看經典,不需要一個字一個字看,而是要看懂它到底在講什麼,這一段的精神在講什麼?這一卷的精神在講什麼?這一本的精神在講什麼?會這樣看就會看懂佛法,佛法的精神就是「如來真實意」。只要懂這個,不需要一個字一個字依文解義這樣看,懂得它的精神就會看經典,會很受用,而且也很容易被感動,很容易被啟發,因為知道說,佛他到底要告訴你的是什麼?而佛所講的法當下就可以跟我的心相應。這個時候,就可以看到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。不是看到經文這段文字,而是看到心出了什麼問題?佛清清楚楚把內心的東西講出來,這時你看到了。
頓悟的人,「歇即菩提」,他只要妄想的心止息,就覺悟了。但如果沒辦法頓悟,現在所有的修行,沒有離開我所講的那八個字「萬緣放下,一心修行」,還沒辦法萬緣放下,就一心念佛;一心參禪;或是一心持咒,用自己相應的法門,不要隨波逐流;不要受師父、同學的影響。我再次聲明,我講的方法是因為我們上的課程講到哪裡,我就講到哪裡,但是,你不需要用我現在講的方法,就用你的方法,萬緣放下,一心用功;用你的方法,不要懷疑。你的方法沒有問題,也不要煩惱是你根器的問題,而是你妄想止息不了,關鍵是在這裡。
我現在講第三個概念。有些人跟你講,你隨時要提起正念。你去打禪七、打佛七,指導你的法師也常會跟你講,你要提起正念,八正道裡面也講正念、正定。那正念是什麼意思呢?你的修行法門不一樣,正念就有所不同。因為你現在在打妄想,你的禪七或佛七的師父才跟你講你要提起正念。好,那我現在按照各種修持法門的不同,來跟你解說什麼是提起正念。第一,假設你是修凈土法門,所謂提起正念就是你要提起一句「阿彌陀佛」;就是提起「阿彌陀佛」這句佛號。法門平等,你不要覺得哪個法門比較好,哪個法門比較快?都一樣。但現在你凈土法門的提起正念是怎麼修呢?我跟各位作說明。就是不管你念頭的第一念是善念,還是惡念,你第二念就要生起「阿彌陀佛」。第一念不管,為什麼第一念不管?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第一念你胡思亂想,起善念、惡念都莫管它;你第二念一察覺趕快提起一句佛號「阿彌陀佛」。莫管第一念,只管你第二念有沒有提起正念?馬上就能夠提起這個正念,然後就跟上。那跟上跟到什麼時候呢?跟到有一天你不需要再提起正念,自然就能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、、」,這個時候你功夫已經成片。「功夫成片」的意思是,你提起正念的這個概念不用生起,你的佛號自然都能起來。這個時候就恭喜你,你必然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因為你已經達到功夫成片了。但是你還沒有見性,見性要到達一心不亂。《彌陀經》講「若一日,若二日,、、、若七日,一心不亂。」你相信嗎?我太相信了。為什麼我太相信?因為當一個人妄想止息的時候,他念七句佛號就開悟了,根本不需要七日。為什麼你沒辦法「一心不亂」?因為你七天都在打妄想,你打妄想在念佛有用嗎?效果很差。所以你誦《彌陀經》好像跟你不相應。
你不要懷疑經典,你能夠止息妄想,念佛往生真的不需要七日。如果你不能止息妄想,你念七百年還是那樣。你覺得這樣簡單嗎?不簡單。為什麼不簡單?一天念四個小時,一直念「阿彌陀佛」,你看會無聊否?對一個慾望蠢蠢欲動,人生多彩多姿充滿希望的人,他的潛意識願意終此一生,長伴古佛青燈嗎?不可能!對一個時時刻刻嚮往花花世界美好燦爛人生的人,他每一念都「阿彌陀佛」那也不可能。為什麼不可能?因為他妄想不能止息。那他什麼時候才會願意念?不是半夜睡覺被鬼壓時,不然就是身體受到病痛的折磨,或者是他遇到天災人禍,都是在萬不得已情況之下他才可能會念。太平盛世的日子,有樂趣的地方多得是,誰願意念這句佛號?看看你們的心,不要以為你們的心都很單純,你的心如果真的這麼單純,怎麼會有那麼多的妄想?
你的表意識覺得念佛很好,但是你的潛意識呢?妄想更好。那你看一看,你覺不覺得你的心功能太厲害,表意識那麼想,潛意識在跟你拉後腿,表意識跟潛意識在爭,你看你有沒有人格分裂?所以我才跟你講,表意識跟潛意識,第六意識跟第八意識,拜託要結合一下,你這樣才能符合提起正念這句話嘛!這樣你會提起正念了嗎?不然,你只會提起「阿彌陀佛」念幾句,之後又開始胡思亂想起來,我不蓋你啦!
如果是參禪學人,參禪過程所謂提起正念,就是提起一句話頭,譬如提起「念佛是誰?」這句話叫做話頭,詳細我們下次講。那如果你是學密的,所謂提起正念就是提起一句咒語,比如提起一句「嗡嘛呢叭咪吽」,就是持咒提起正念。如果你是修其它法門,南傳和天台他們常常是從觀呼吸入手,像天台是從數息入手。比如你專門修觀呼吸,所謂提起正念就是你要注意你的呼吸,當你起妄想的時候,你就把你的注意擺在你的呼吸,所以他提起正念就是觀呼吸。如果你是修南傳四念處的,你提起正念就要觀「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」不同法門它的道理是一致的,他迷是一樣,悟也是一樣的,關鍵在能止息妄想。但是你不要說:「師父,我聽《永嘉證道歌》這麼講:『不除妄想不求真』」這句話從生命本質來講當然對,因為生命本質沒有妄亦沒有真,所以不除妄想不求真,對一個開悟見性的人,這句話當然對。但是對一個妄想深重的人,這句話有用嗎?道理可以聽啦!但事實上你就是有妄想,所以你還是要去止息你的妄想,你還是要「狂心若歇,歇即菩提」,那個妄心還是要去止息,不止息你見不了性。
你念佛的第一個目的不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,是為了止息妄想,止息妄想才能見性;第二個目的才是往生極樂世界。而你參禪的目的不是為了神通,也不是為了入定,是為了明心見性;再來你持咒的目的不是為了感應,也是為了見性。你在做什麼你要有正見,你要把真正的道理弄清楚,知道它真正的目的是什麼?你不要忘失那個主要目的,其它的東西是後來的效應。先見性,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才會高,才能上品上生,而且往生會更有把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