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傳心法要》前幾節課談到,要明心見性,首先要止息自己的妄想,止息妄想的方法有很多,從念佛、持咒、止觀、數息,修四念處,或是禪門當中有參禪,今天要講參禪的部分。真正的禪,本身是沒有方法的,為什麼真正的禪本身沒有方法?因為禪就是你的心,你的心就是佛,禪就是佛心,這一顆心本來具足,所以真正的禪不用修。但是這樣的道理一般人不容易懂,祖師慈悲,不得已才用權巧方便,告訴你一個方法。所有的方法、法門,都叫方便,只要透過修,它一定是方便,因為究竟,本來就是。
什麼叫做究竟本來就是呢?比如說,你有沒有生命?「有」。那你現在看一百本書,跟你的生命有沒有關係?「有」。有什麼關係?「因為從書裡面得到一些知識,讓我的生命更加充實」。你在打妄想。這就是妄想,看一百本書讓你的生命更加的豐富,那不看書的人生命就不豐富嗎?一樣豐富啊!六祖大師說: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!」看一百本佛經,跟你的生命有沒有關係?「沒有」。向釋迦牟尼佛磕一千個頭,跟你的生命有沒有關係?「沒有」。念一萬句佛號跟你生命有沒有關係?「沒有」。持一百句的咒語跟生命有沒有關係?「沒有」。整天在打坐跟你的生命有沒有關係?「沒有」。聽懂嗎?誰沒有生命?很認真讀書、修行,很認真怎麼樣,但是靜靜地把它回到原點,現在所讀的那些書,現在在修行的那些方法、功課,其實跟你的生命一點關係都沒有。還沒學佛之前有沒有生命?「有」。學完佛之後有沒有生命?「有」。學佛之前跟學佛之後,你的生命有沒有不一樣?「沒有」。只是你的腦袋不一樣,不是你的生命不一樣。
《心經》:「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」生命不生不滅,無來無去,我現在所講的這個生命就是佛經所講的佛性,就是佛經所講的真心,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講的如來,「見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以上我所談的夠清楚嗎?想過這個問題嗎?在那裡修得要死,講得比較難聽的,在那裡拼得要死,修得要死,都要死啦!什麼叫做究竟?生命就是你的究竟!真正的皈依處,就是生命的究竟處,就是心的本源,又叫心源。這個東西,怎麼修它都不會增加,沒修它也不會減少,這個東西不是修,這個東西只是有沒有見到,禪宗講明心見性,有沒有見到而已啊!「禪不用修,禪修就要修」,講「禪修」已經落入方便,最究竟的不用修是這個意思,為什麼見不到?因為執迷不悟,所以見不到,什麼叫執迷不悟?妄想執著就是執迷不悟,整天都在打妄想,接著又執著你的妄想。
佛經裡面講佛多生累劫都要一直修,修到有一天才證悟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這修來的佛是化身佛、報身佛,不是法身佛;本來就是佛,是法身佛。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都是修來的,不是化身,就是報身,並不是法身。法身佛是你生命原來的狀態,是你生命的本質,是你心的真相,法身佛是這個意思,這個就叫法身佛。
禪,其實是迷跟悟而已,它不是修,它不屬於修不修的問題,因為生命當中它本來就具足。譬如,什麼時候開始有生命的?從佛法的角度,它從來不講生命從哪裡來?因為生命是無始,生命沒有開始點,所以,也沒有所謂結束。沒有開始,也沒有一個結束,叫做不生不滅。如果要勉強跟講個開始,生命跟天地、虛空、法界一起開始,什麼時候法界存在的那一天,就是生命的開始,這是勉強說,方便說而已。什麼時候宇宙存在,生命就跟著存在,開悟的禪師曾經說,我們的生命,與天地同根,與萬物同體。天地就是宇宙、法界,而不是指這個地球,因為地球也會毀滅。
現在知道你的生命是多麼偉大嗎?你的生命好偉大!偉大的太不得了。所以說你是佛,不用客氣,要欣然接受,沒錯,我就是佛,你也是佛,沒有一物不是佛,這是實相。但是,你為什麼聽不進去?因為你的妄想在告訴你,你是眾生是業障深重、根基愚昧、沒有修行、沒福也沒慧你怎麼是佛呢?誰障礙你啊!還不是你自己的想法在障礙你,不然有人障礙你嗎?所以虛雲老和尚在他的開示錄當中,他首先就跟我們講,如果想參禪悟道,一定要先止息妄想。止息妄想之前先清楚什麼叫做妄想,不清楚什麼叫做妄想要怎麼止息妄想?
因為大家對「禪不用修」這種最究竟的道理聽不懂,所以後代的禪師就開示一種方法,叫做看話頭,或叫參話頭,就是我們所講的話頭禪,我們現在人所講的參禪幾乎都是用這種方法。要介紹這個方法之前一定要知道什麼叫話頭,不然你怎麼參?怎麼用功?虛雲老和尚怎麼開示,老和尚說「什麼叫話頭?」,「話」就是說話,「頭」就是說話之前,如念「阿彌陀佛」是句話,「未念之前,就是話頭。」你去其它的道場,不論是打佛七,打禪七,甚至參加八關齋戒,很多法師都跟你們講要禁語,我們都把禁語當成只要是不講話就叫禁語。嘴巴不講話,心頭自己在那裡:「哦!我好無聊,好辛苦,我這樣走做什麼?」禁語的意思是說嘴巴堵起來嗎?不是那麼粗糙,嘴巴堵起來,心沒堵起來,有禁語嗎?根本就沒有禁語,你的心不斷地在妄念。你來道場是來修什麼?不是來念佛、參禪嗎?怎麼一天到晚心念不斷?你看到了嗎?這樣修有用嗎?
三、什麼是話頭
什麼叫話頭?「話」就是說話,「頭」,就是說話之前,如念「阿彌陀佛」是句話,未念之前,就是話頭。所謂話頭,即是一念未生之際,一念纔生,已成話尾。話從心起,心是話之頭;念從心起,心是念之頭;萬法皆從心生,心是萬法之頭。其實話頭,即是念頭,念之前頭就是心。直言之,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話頭。時時刻刻,單單的的,一念迴光返照,這不生不滅,就叫做看話頭,或照顧話頭。由此可知道,「看話頭」就是觀心,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心,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,就是觀心。
六祖:起心即是妄
(真心)頭 → 一念未生(觀心)
(妄念)話 → 念佛是誰(觀念)
尾 → 一念已生
什麼叫話頭?「話」就是說話,「頭」,就是說話之前,如念「阿彌陀佛」是句話,未念之前,就是話頭。「看話頭」這個「話」,其實不是講話的話,這個「話」是念頭,就是心的念頭。沒有講話,但是念頭不斷的起,那叫妄念;那個念頭一直想,就叫妄想;妄想一直產生,就叫夢想。人生怎麼來的?人生按這三段來的,起妄念,然後這個妄念念念不斷,就變成妄想,妄念沒那麼具體,妄想就具體,就變成夢想。學佛其實沒那麼複雜,只要知道現在在做夢,就開悟了。我們現在是夢中在追夢,追夢完了之後,順便講一句很高貴的話,人生有夢,逐夢踏實。知道怎麼演變了嗎?念,想,夢!要細細觀察你的心哪!你的心就是這樣產生的,好好看看自己的心,看心再看佛經才看得懂,看佛經不看心的人胡亂解釋,看自己的心才知道佛經到底在講什麼?在描述什麼?如果知道在做夢你就開悟了。《金剛經》說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不是講完了嗎?
今天最大的迷失是從心這裡開始迷失,六祖大師說:「起心即是妄」。如果起個心想要行善,是妄念;起心想要造惡,也是妄念;起心想要修行,也是妄念;修行很難修,不要修了,也是妄念。講修也妄念,講不修也妄念;想好的是妄念,想不好的也是妄念,統稱一句話:「你在想什麼?」你在想什麼你知道嗎?很多人剛開始讀《六祖壇經》讀到這句話,糟糕,他不知道怎麼修?為什麼?因為念頭起來就是在打妄想,那怎麼修呢?不是修,叫你悟啦!悟什麼?悟這個真心,這個是真如,這個是佛性,這個是圓覺,是你生命的本來的面目,叫做真心。念從哪裡來?從心來。念從心起,「起心即是妄」,六祖大師說:「要識自本心。」就是教你回去認識自己。但是我們現在不認識自己,我們現在都怎麼說呢?「師父,你不知道,我很艱苦」。這個艱苦是心還是念頭?「念頭」。艱苦的不是你的心,「艱苦」是你心生起來的想法,是你的念頭,不是你的心。「師父,我想做什麼?」「我想做什麼」那個是你的念頭,你的真心需要你做什麼嗎?你的真心不需要你做什麼,因為你的真心,你的生命,本來就是具足的,它能生一切,它並不需要你做什麼。你的真心不需要你成功,也不需要你成道,更不需要你成佛,真心沒有那些東西。現在想東想西,都離開這個心,想東想西,是活在妄念。
你活在妄念看到了嗎?害怕六道輪迴這念是妄念;想要去極樂世界這念也是妄念;說這一尊是佛祖是妄念;說我是眾生也是妄念,你一天到晚在打妄想。既然叫做妄,它就不是真,為什麼它不是真?真跟妄最大的差異在哪裡呢?《楞嚴經》一開始佛就跟阿難講說:「眾生就是不知道常住真心,所以才會一直輪迴!」所以《楞嚴經》一開始就是要讓大家知道,什麼叫做真心?什麼叫做妄心?迷的時候,先幫你分別清楚什麼叫做妄?什麼叫做真?先讓你先清楚這個概念。悟的時候告訴你:「全妄即真」。
什麼叫做妄呢?妄,就是它會生滅,只要是有生有滅,必然是妄。念頭會不會生滅?念頭,不論是什麼念頭,都會生滅,比如想要服務社會大眾,這個念頭會生也會滅;現在發四弘誓願,這個念頭會生也會滅,哪一個念頭不會生滅?就是因為它會生滅,所以叫做妄念。真心不會生滅,比如你現在坐在這邊,一直罵我,罵我的話會生滅,你的生命有沒有生滅?「沒有」。等一下他坐在這邊一直讚歎我,讚歎我的話會生滅,他的生命沒有生滅,所以叫做真,因為它不生不滅。也就是說,本來的那一顆心是不生不滅的,那一顆心是清凈的。
所以要先明白,這個「話」其實就是念,現在講話是先起個念你才會講話,或是說現在不講話,坐著在想,也是一樣。念沒有起,就不會有這些動作,念起了,才會有這些動作。今天講的這個課是關鍵哦!會不會修?如果知道我在講什麼,你會修,今天回家就可以翹腳捻鬍鬚(很輕鬆)。如果不會修,今天聽完了一定是越聽越亂,你會想:「我已經修很久了,今天聽師父說不用修,不修怕功虧一匱,修下去怕說不知道要拼什麼?」如果你聽不懂,你會亂掉。虛雲老和尚他現在在解釋,「話頭」是什麼意思?這個「頭」,就是還沒有起念頭之前,那個是什麼?就是你的心,就是你的真心啊!這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。這個心起個念,就叫做「話」,所以念一定是哪裡起?從心而起。
我問同學說:「你都怎麼修啊?」有的同學說:「師父,我專門在修觀心法門。」其實他說錯了,他是在修觀「念」法門,他觀的不是他的心,觀的是他的妄念。我說:「你觀你的心會發現到什麼樣?」他說:「師父,當我看到我的心,我發現到我自己很醜陋。」他形容他的心很醜陋,這是心還是念?「念」。他一天到晚看到他自己胡思亂想,等一下想好,等一下想善,等一下想要發心,等一下又想懈怠,等一下想提高生命品質,有時後又覺得自己很卑鄙、無恥、下流,看到最後他不敢面對他自己。說這是修觀心法門,這樣講是不對的,那不叫觀心。這樣,會修正嗎?以後講觀心要講準一點。有的人你問他說,觀到最後看到什麼?「哎呀!師父,我看到我自己脾氣很多,毛病很多,習氣也很重啦!」這個還是念。所以我們一般人根本不是修觀心法門,是觀「念」。我們知道他在說什麼就好,但他不知道他說錯了,但是至少比一般人好,為什麼?因為他懂得看他自己的心,他懂得反省自己,這樣也不錯,懂得「靜坐當思己過,閒談莫論人非」,至少還可以看得到他自己的過失,不錯而已,但是還沒有真對。
「話頭」就是這個念頭還沒生起之前,這才叫做「話頭」,參話頭就是要見到一念未生,這才叫觀心。一般人是不在參話頭,他沒有那個能力,也沒那個功夫,也不知道那個訣竅,所以不是在參話頭,都是在參話尾。這個「尾」就是一念已經生了,那一念生起來了才察覺,那是尾巴了。所以我們看到自己的心念起了,其實一般都看到話尾。觀心是要去觀真心,就是要去認識自己的本心,觀妄念還沒起之前那個狀態,那個狀態叫做本來面目。就像六祖大師叫陳惠明「屏息諸緣,勿生一念」,當陳惠明那一念還沒起之前,六祖就點他:「那個就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」,就這麼清楚點他,他就開悟了。你現在要觀心,就要透過「看話頭」這個方法。修行不能埋頭苦幹,就像盲眼牛那樣一直鑽、一直鑽,為什麼說學佛之前正見第一?真正明白正見的人,就在那個當下,他不用修了,他只是知道了,就這個樣子而已。
「師父,那一念未生之前,觀心是靜慮嗎?有時我們講三心二意,到底是觀哪個心?那個是第七意識,還是第八意識?」那個都不是觀心,就把這個念頭把它靜下來。我舉個例子給你聽,我們佛性有一個很直接的作用,就是「知」,那個叫做心。什麼叫做知呢?你知道你在擔心、生氣、操煩;你知道你現在很艱苦、很快樂、很輕安、很可惡;你也知道你現在很火大、很無明,那個知是佛性的本能,心的本能就是知。它不是見聞覺知,它是什麼知?不管你有修沒修,其實你都知道你是什麼狀態?那個知就是心的本能,這個沒問題。現在有問題的是什麼?這個是第一念,這個是第二念,這個是第三念,是這裡產生的問題。舉個例子,我知道它是盆栽,我看到了,會不會造業?「不會」。我知道你是女人,我知道他是男人,會不會造業?「不會」。善能分別諸法相不會造業,看到了嗎?「意識」是已經掉入主觀的意識形態,批判好惡,這盆什麼人擺的?怎麼那麼醜?怎麼要死、要死的?盆栽就是盆栽,看起來要死、要死是你的心。
有時我們在講生命品質,其實不是講生命本身,而是講自己的主觀意識形態,對這個世間產生妄想執著,加以計較、批判、分別,我們現在所有的問題其實都在這裡而已。世間是苦還是樂?如果覺得世間苦的,是主觀的意識;覺得世間是樂的,也是主觀的意識。我們活在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是苦的這個不是真相,但是大部分的人都迷失在現象,所以佛才為我們講世間是苦的。你就是覺得很苦,你才來找佛祖,佛才順你的意說:「沒錯!這個世間是苦的。」因為你覺得這個世間是苦的,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,生滅變化,這個世間不能長久,所以佛幫你介紹一個世界叫做極樂世界,那個世界有一尊佛無量光明,也有無量的壽命,你去吧!因為你聽不懂娑婆世界的苦不是真相,所以佛才順你的意,他才那樣講。
這個就像他認為自己有病,跑去中國醫藥學院看病,醫生說他沒病,醫生不開藥給他,他會去看別科,還是會到別間醫院去拿藥,反正就是要拿到藥才會甘願。「師父,我真是很苦」。師父說:「你的苦不是真的。」結果,他就去找別家,「這間不開藥給我,我去找別家,這個道場的師父不食人間煙火,不知人間疾苦,說我沒有苦,那位師父腦子有問題,我去找別家的師父」。別家的師父說:「你業障很重,你晚上都睡不好,業障纏身。」「是、是,師父,你講的對!」「你回去每天要念《大悲咒》一百零八遍,每天誦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一部,誦三個月後再來找我」。有沒有效?「有效」。你覺得哪一個比較有用?當然是拿藥的比較有用。所以佛祖就順你意說:「沒錯,世間是苦,要知道苦果,苦因,要滅苦,要修八正道。」所以佛一開始說四聖諦就是這樣,如果沒有苦,佛需要講四聖諦嗎?那就不用講了,如果沒有苦,就不需要滅苦,既然不需要滅苦,那個道也不需修。本來就沒有苦這個問題,是我們掉入這個妄想。所以明白這個道理的人,會回歸,一回歸,馬上就轉識成智。禪宗的道理是很單純的,它不需要方法,你知道就好!從此就過著自在的人生,你就是觀自在菩薩。
「請問師父,妄是不是從真心起?」亦是亦不是!「那麼知道真心的人,他見相非相,只是知道真相而已,然後呢?」即見如來!他還會起念頭,所有的念頭都是妄,但念頭就是作用,所以諸佛菩薩會行一切善,卻不執著一切善,因為諸佛菩薩知道那是妄。
所謂話頭,即是一念未生之際,一念纔生,已成話尾。話從心起,心是話之頭;念從心起,心是念之頭;萬法皆從心生,心是萬法之頭。談到這裡這樣是不是很清楚了?一切的源頭是哪裡?心。這個心是真心,是本心,就是本來的心,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就是這個心。我來談一個很有名的公案,有一個出家人他很用功,有一天晚上,他要到外面一個石頭那邊去參禪。以前叢林寺院,尤其晚上都是點那個燈,因為那天天色很暗,走到一半路踏到一個東西,哇地一下,他起一個念頭:「啊!麻煩了,不小心踏死一隻青蛙!」本來想要去參禪好好用功,現在反而殺生,所以他當下就先誦個往生咒,誦完往生咒再為那一隻青蛙作三皈依。佛事做完之後,參禪的心也沒有了,就只好返回寮房去睡覺,他那晚就沒參禪。結果睡到半夜,夢到一隻青蛙要來跟他索命,夢中就一直跑一直跑,最後他嚇醒,一醒之後滿身大汗,已經天亮了。本來想去用功,結果變成殺生,這只青蛙居然反應這麼快,馬上半夜就來跟他索命,想一想,因為半夜看不到嘛!不能讓它的屍體一直暴曬,是不是應該要將它的屍體埋在土裡,就走出去,結果你知道他看到什麼嗎?原來他踏的不是青蛙,而是一條茄子。哇地一下!他開悟了。業障重不重?是你的業障重,還是你的妄想重?這個公案你悟到什麼?
講一個我自己親身的經歷、經驗,我從小就很怕鬼,不要看我現在是出家人,我從小就很怕鬼,不是與人無爭,是沒有那個膽跟人爭。我跟你講得很坦白,跟你講的是真心話,我這個人不太愛跟人爭,不是我修養好,因為我沒膽。在我還沒出家之前,常常做惡夢,有時夢到暗無天日;有時夢到一個人在黑暗的房子裡面走不出來;有時夢到掉入懸崖;更可怕的是,有時夢到這個是夢是真的,就是晚上在睡覺的時候,我的腳會好像有一股力量叫我抬起來,也感覺好像有一股力量往腳的下面一直拉下去,比如我棉被這樣蓋著,好像有一股力量棉被會往下滑,你看那個恐怖片,是不是從那個棉被把你往下拉?電影描述的跟我夢中是一模一樣的情景,那個棉被蓋著會往下拉。有一次,我還沒睡覺,那個時候是在農曆七月,你知道怕鬼的人七月很難過,雖然也沒做什麼虧心事,但是怕鬼就是怕鬼,結果那一次我很清楚的是,我還沒睡覺,只是躺著,但是我心裡一想說今天是農歷七月一號,全身起雞皮疙瘩,只想到今天是農曆七月一號雞皮疙瘩都豎起來;接下來,還有人拉我的被子,往下拉,這個時候我就想我要清楚地看它怎麼拉,結果你知道我看到什麼嗎?我看到「那是生理的一種反應跟作用,我清楚地看到。」就在那一剎那,我現在不怕拉棉被了,那是我生理反應所產生一種錯覺「覺得棉被往下拖」,我看到「心念實在是太可怕了。」
我對心的感受是相當強烈的,「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」,就是這種道理。學佛假設不明白這個,是在修什麼?你要怎麼修呢?不要一直活在自己的想像當中,而且我跟各位報告,不要輕易相信經典,不要輕易相信別人講的話,這個話不是我說的,是佛說的。你師父跟你講業障深重,你就是業障深重,你們不要你師父怎麼跟你講你就相信,你要去證明。師父跟你講「你這一輩子是我兒子」,所以你這一輩子紅包包很大包,「因為他是你的老爸」,不可以輕易相信,凡事要去證實,這才是智慧。學佛不要學得糊塗,不要學得道聽途說,切莫如此,學佛就是要讓你覺醒而已。
其實話頭,即是念頭,念之前頭就是心。直言之,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話頭,時時刻刻,單單的的,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,就叫做看話頭,或照顧話頭。所以看話頭,參話頭,或是叫照顧話頭,它的目的就是要讓你見到那顆不生不滅本心的本來面目,所以參禪的目的就是要讓你見性。
「看話頭」就是觀心,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觀心。你是誰?自己本來面目是什麼狀態難道不想了解嗎?難道不想知道嗎?那你學佛幹嗎呢?難道學佛是來結緣嗎?學佛只是來修福報嗎?學佛難道只是希望下輩子過得更好嗎?你要自己思惟、思惟。
四、如何參話頭
宋朝以後,念佛者多,諸大祖師乃教參「念佛是誰」。可是許多人仍是不得明白,把這句「念佛是誰」的話頭放在嘴裏,不斷的念來念去,成了一個念話頭,不是參話頭了。「參」者參看義,故凡禪堂都貼著「照顧話頭」四字,照者反照,顧者顧盼,即自反照自性。以我們一向向外馳求的心回轉來反照,才是叫看話頭。我們參話頭就是要參這「誰」字未起時究竟是怎樣的。譬如我在這裏念佛,忽有一人問曰:「某甲!念佛的是誰啊?」我答曰:「念佛是我呀!」進曰:「念佛是你,你還是口念,還是心念?若是口念,你睡著時何以不念?若是心念,你死了為何不念?」我們就是對這一問有疑,要在這疑的地方去追究它,看這話到底由哪里而來?是什麼樣子?微微細細的去反照,去審察,這也就是反聞自性。
宋朝以後,念佛者多,諸大祖師乃教參「念佛是誰」。為什麼現在的人幾乎都是參「念佛是誰?」就是因為現在很多人在念佛。但是你要注意哦!所謂「念佛」,這個「佛」並不是單指「阿彌陀佛!」很多出家人念佛是念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!」所以以前念佛不是單指阿彌陀佛,你現在念什麼都沒有關係,因為重點不是你念哪一尊佛,因為現在並不是在修念佛法門,現在是在修參話頭。因為念佛的多,所以才教你參念佛是誰?如果打坐的人多,那應該參什麼?打坐的是誰?如果持咒的人多,就參「持咒的是誰?」所以都是有因緣啊!
可是許多人仍是不得明白,把這句「念佛是誰」的話頭放在嘴裏,不斷的念來念去,成了一個念話頭,不是參話頭了。什麼叫念話頭?就是你的心一直念、一直念,念什麼?念「念佛是誰?」,這叫念話頭,不叫參話頭。事實上有很多人坐在禪堂裡面就是念話頭,根本不是在參話頭,也就是說不會這個方法,把念話頭當成在參話頭,這就差了一萬八千里。所以想要修參話頭的人,一定要把這個觀念弄清楚,不要在那邊念,不是叫你在那邊念。
「參」者參看義,其實「參」這個字有「看」的涵義,看什麼?看你的本心啦!「參」這個字還有一個「悟」的涵義,所以叫做參悟;「參」這個字還有「參究」的涵義,就是歸根究底。
故凡禪堂都貼著「照顧話頭」四字,照者反照,顧者顧盼,即自反照自性。禪堂為什麼貼「照顧話頭」呢?「盼顧」就是觀看的意思。照顧話頭,就是回來看自己的本心、本性;回來看自己的佛性;回來看自己的本來面目,所以才說「回頭是岸」。快不快?快。我作個形容詞,假設這邊是此岸,那邊是彼岸,我們一般修行就是從此岸到彼岸,不論是游泳還是坐船還是搭飛機,都需要一段時間。禪不是這樣,禪只是回頭就到岸了,回頭就是,不用游啦!如果去海峽對岸游過來台灣,會遇到鯊魚,還會遇到暗流,縱使坐船,有時候還會翻船,縱使開飛機,說不定還會空難呢!「回頭是岸」這四個字看過嗎?你一定看過,再看這四個字有感覺到它是什麼嗎?我告訴你,回頭就到家了,頓教法門就是這樣,很簡單。但你們就是不要修,就是要修很困難的,就是要慢慢學,我講的是不要繞遠路啦!不要在那邊繞來繞去,到底是在繞什麼?有時繞來繞去,能繞回來還不錯,一般繞到最後都是迷路,走上歧路自己也不知道。「回頭是岸」,不用懷疑,回頭就到家了。但是你們都怎麼想你們知道嗎?例如,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公平不公平?你說:「真是不公平!宰那麼多隻豬,宰那麼多隻牛,殺那麼多人,屠刀放下就成佛,世間太不公平。」你們都用那種邏輯的概念在想,迷跟悟它不是世間邏輯的概念,不是你迷很久,悟也要很久,回頭就悟,「回頭是岸」就是這個意思。「照顧念頭」就是反照自性,回來見自己本來面目。
以我們一向向外馳求的心回轉來反照,才是叫看話頭。不要再看外面的世界啦,在看什麼?外面的世界是一場夢,現在到美國也是一場夢;現在到馬爾地夫去度假也是一場夢;環游世界一圈也只是在夢中繞而已!如果能知道這是一場夢,才能「屏息諸緣,勿生一念」,那個心才會死,要不心怎麼可能死,一天到晚到處攀緣,會死心嗎?「哦!這個世界,花花世界多麼好!哪裡有好吃,哪裡有好玩,哪裡有好人。」好什麼?都是攀緣!是一場夢。你願回頭嗎?甘願嗎?
我們參話頭就是要參這「誰」字未起時究竟是怎樣的。參這個念還沒起之前是個什麼樣子?難不難?難!但也不是那麼難啦!易嗎?也不是那麼易啦!
譬如我在這裏念佛,忽有一人問曰:「某甲!念佛的是誰啊?」我答曰:「念佛是我呀!」這個就是我剛才問你們說:「快樂的人是誰?」的意思一樣。對啊!你現在念佛,突然有一個人跟你講說:「念佛的是誰?」現在在誦經,忽然有人跟你講說:「誦經的人是誰?」在打坐,「打坐的人是誰?」突然有人這樣問你怎麼回答呢?一般人是這樣回答:「念佛是我,念佛是自己」。但是,那個「我」是什麼?那個「自己」又是什麼?你一直覺得你認識自己,覺得你沒有問題,等有一天遇到逆境,遇到病苦,遇到死亡,問你:「你死去哪裡?」答得出來嗎?你敢說:「我一定是死去極樂世界」嗎?不知道的事情要承認你不知道。有的人不知道苦,是因為他愚昧,不是他沒有苦,有的人過得快樂,不是他解脫,而是因為他安逸。你們要看到自己,自己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生死的東西,不要跟自己開玩笑。不知道,那你為什麼不搞清楚呢?搞清楚吧!
進曰:「念佛是你,你還是口念,還是心念?若是口念,你睡著時何以不念?若是心念,你死了為何不念?」如果念佛是你,那我現在問你,你是口念,還是心念?如果是你口在念,睡著的時候口還在那你為什麼不念?你如果說心在念嗎?那死了難道就沒有心嗎?有心為什麼不念?這個問題現在不搞清楚,一天到晚在期待說我現在活著幫你們念,以後我往生你們再幫我念回來,把自己的生命交待別人,託付別人,實在是阿彌陀佛,太冒險了吧!靠自己啦!活著就清清楚楚,助念跟人家結緣可以,但是一定要靠自己才有保障,要不然有人跟你助念,邊念邊打瞌睡,邊念邊打妄想,被他念一念,會跑到哪裡都不知道。二十個人在助念,三個在打瞌睡,十七個在打妄想,是不是把我念到屋頂上去?
我們就是對這一問有疑,要在這疑的地方去追究它,看這話到底由哪里而來?是什麼樣子?「念佛」的這個念頭,你要看它從哪裡來,你要知道那裡是什麼樣子。
微微細細的去反照,去審察,這也就是反聞自性。這個就是觀世音菩薩開悟時候的法門。我們常講觀音法門,我們一般問說你修什麼法門?他說:「我在念《大悲咒》,我專修觀音法門」,這樣講不對,「我都是持觀世音菩薩的聖號,所以我在修觀音法門」,這樣講也是不對。無論念觀世音,念阿彌陀佛,還是念釋迦牟尼佛,統稱都叫做念佛法門;你在持《大悲咒》,或是持《六字大明咒》,統一就叫做持咒法門。真正的觀音法門不是這個意思,真正的觀音法門是《楞嚴經》所講的「反聞聞自性,何不自聞聞」,反聞回來看自己,才是觀音法門。要開悟一定要回頭,沒有回頭開不了悟,一定要回頭。
五、參禪起疑情
看話頭先要發疑情,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。在「誰」上發起輕微的疑念。但不要粗,愈細愈好,隨時隨地,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,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,不生二念,若疑念在,不要動著他,疑念不在,再輕輕提起。初用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得力些,但切不可生分別心,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,不要管他動中或靜中,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。
「念佛是誰」四字,最著重在個「誰」字。如穿衣吃飯的是誰?能知能覺的是誰?不論行住坐臥,「誰」字一舉,便有最容易發疑念,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纔有,故「誰」字話頭,實在是參禪妙法。
但不是將「誰」字或「念佛是誰」四字作佛號念,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誰,叫做疑情;有等將「念佛是誰」四字,念不停口,不如念句「阿彌陀佛」功德更大,有等胡思亂想,東尋西找叫做疑情,那知愈想妄想愈多,等於欲升反墜,不可不知。
初心人所發的疑念很粗,忽斷忽續,忽熟忽生,算不得疑情,僅可叫做「想」;漸漸狂心收籠了,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,纔叫做「參」;再漸漸功夫純熟,不疑而自疑,也不覺得坐在什麼處所,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,單單疑念現前,不間不斷,這纔叫做「疑情」。
五、參禪起疑情,第四點告訴你如何參?現在看第五點,參禪要起疑情。參禪要起疑情,什麼叫疑情?借由起疑情這個方法,你才能進入那個狀態。
看話頭先要發疑情,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。在「誰」上發起輕微的疑念。「念佛是誰?」這四個字,最重要的就是在那個「誰」字上,比如你現在要打坐參禪,你起個念頭「念佛是誰?到底是誰?究竟是誰?是誰?誰?然後心就是繫著這個問題,一直疑下去,但不是叫你一直念,而是將那個「誰」字一直放在心頭疑下去。打個譬喻,就像思念子女,思念愛人一樣,只要一有空,就馬上想到他,那樣才有進去。
但不要粗,愈細愈好,禪門當中常講「粗」跟「細」,就是說,剛開始心是很粗的,要由粗而漸漸地變細,
隨時隨地,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,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,不生二念,若疑念在,不要動著他,疑念不在,再輕輕提起。所謂「疑念在」,就是這個問題一直放在心中都沒有失去,這個叫做「疑念在」;「若疑念不在」,為什麼「疑念不在」?已經跑掉了,已經昏沉了,或是開始散亂了,又在打妄想了,那個時候疑念就不在了;疑念不在「要再輕微提起」,就是說「念佛是誰?」這句話已經跑掉了,那這個時候就要重新提這一句話「念佛是誰?」,這一句話要重新再提起來。
初用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得力些,但切不可生分別心,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,不要管他動中或靜中,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。我們剛開始用功,一般都是靜中比較得力,心比較容易靜。參話頭是應該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要能參,行住坐臥就要能參,要參到這樣,才能夠漸漸純熟。這個方法剛開始不純熟,但總歸一句話,熟能生巧,就是要從生到熟啦。那你的妄想剛好相反,你的妄想要從熟到生,讓你打妄想越來越生疏,讓你起參話頭的念越來越熟悉。
「念佛是誰」四字,最著重在個「誰」字。如穿衣吃飯的是誰?能知能覺的是誰?不論行住坐臥,「誰」字一舉,便有最容易發疑念,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纔有,故「誰」字話頭,實在是參禪妙法。「念佛是誰?」不是用你的腦袋去想,去推理,不可以這個樣子,不是用你的腦袋去推說:「是誰呢?我是誰呢?我是心呢?還是性呢?我是五蘊呢?我是生命呢?」不是這個樣子,那個會落入意識,它不是在那邊推理,參不是叫你去推理,也不是在那邊想,也不要借著經中的法義思惟,在經中曾經讀過是誰呢?一定是心嘛!六祖說過「心生種種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」。不要這樣想,它不可以推理,它不是這樣推理。我講個最直接的,參話頭最主要目的,就是要把你的妄想打死,因為妄想讓你不能見性,最主要就是要把你的妄想打死,讓你狂心止息,就在止息的那一剎那,「歇即菩提!」就覺醒了。
但不是將「誰」字或「念佛是誰」四字作佛號念,參話頭它最主要的目的,並不是將「誰」字,或「念佛是誰」四字作佛號念,不是叫你在那邊念。
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誰,叫做疑情;思量卜度不是疑情,不是叫你去推理它是誰。
有等將「念佛是誰」四字,念不停口,不如念句「阿彌陀佛」功德更大,坐在那邊念「念佛是誰」,不如念阿彌陀佛還比較有功德,還可以藉助阿彌陀佛他的願力。
有等胡思亂想,東尋西找叫做疑情,那知愈想妄想愈多,等於欲升反墜,不可不知。在那邊胡思亂想,這個也不是疑情,有的人不會參話頭,他坐在那邊胡思亂想,這樣修是不對的。所以不會這樣修的人,我還是勸你念佛,你如果不會這樣修,那你還是念佛比較單純。講這個法門,不是說你一定要按照這樣修,能契合的,你就修,不能契合的,還是回歸你的本份看你修什麼,問題是觀念你要懂。
初心人所發的疑念很粗,忽斷忽續,忽熟忽生,算不得疑情,僅可叫做「想」;
第一個動作叫做「想」,我們剛開始不是「參」,其實我們只是坐在那邊想,剛開始心都是這樣。
漸漸狂心收籠了,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,纔叫做「參」;第二個動作纔叫做「參」,剛開始其實都在「想」,然後想到狂心收籠了,變成「參」。
再漸漸功夫純熟,不疑而自疑,也不覺得坐在什麼處所,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,單單疑念現前,不間不斷,這纔叫做「疑情」。
這是真的哦!起疑情的人,他不知道,他身心世界都不知道。像最有名的來果禪師,當他起疑情的時候,人家過堂,過堂就是去吃飯,他跟人家去吃飯,因為他一直都在參,只是很直覺地跟別人去吃飯,人家說開動,他碗筷拿起來就停住,參下去,結果參下去之後,那個手一放,碗筷就掉到地上,那個過堂師父就過去打他一個耳光,把他打下去,你們可以去看來果禪師他自己的開示錄,也就是說他參到什麼程度,他參到比如說人家去上淨房,他走到韋馱殿,他已經進入這種狀態,所以當一個人進入這種狀態,當然需要有一個明眼人知道他現在處在這種程度,他能夠稍微知道他現在在做什麼,但是不見得每個人都會有這種狀態。也就是說,參到最後,身心世界已經不是重點了,因為只有這個念頭很強,所以虛雲和尚很慈悲,他也把這個過程講給你聽。
六、參禪的關隘
實際說起來,初時那算得用功,僅僅是打妄想,到這時真疑現前,纔是真正用功的時候,這時候是一個大關隘,很容易跑入歧路:
(一)這時清清淨淨無限輕安,若稍失覺照,便陷入輕昏狀態,若有個明眼人在旁,一眼便會看出他正在這個境界,一香板打下,馬上滿天雲霧散,很多會因此悟道的。
(二)這時清清淨淨,空空洞洞,若疑情沒有了,便是無記,坐枯木巖,或叫「冷水泡石頭」,到這時就要提。提即覺照(覺即不迷,即是慧;照即不亂,即是定。)念湛然寂照,如如不動,靈靈不昧,了了常知,如冷火抽煙,一線綿延不斷。用功到這地步,要具金剛眼睛,不再提,提就是頭上安頭。此中風光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,不是言說可能到。到這地步的人,自然明白;未到這地步的人,說也沒用。
參禪的關隘,「關隘」就是關口,也就是你參到最後,怕你走錯路,所以他有關口。
實際說起來,初時那算得用功,僅僅是打妄想,到這時真疑現前,纔是真正用功的時候,這時候是一個大關隘,很容易跑入歧路:你看,我們什麼叫用功?其實我們根本都在打妄想,剛開始還是在打妄想。
(一)這時清清淨淨無限輕安,若稍失覺照,便陷入輕昏狀態,若有個明眼人在旁,一眼便會看出他正在這個境界,一香板打下,馬上滿天雲霧散,很多會因此悟道的。參到最後,其實你整個身體是輕安的,有的人參到這裡就停在這個狀態,那個還不對,那個還要再突破,因為如果處在這一種狀態,會停留在這種安逸,甚至稍有不察覺,會停留在那種有點半昏沉半睡的狀態,那跟一般昏沉又不太一樣,開悟的人一看就知道說,他只差臨門一腳,香板一打下去,他就開悟了。這個狀態如同我們看禪宗公案,就在那個時候,一兩句他當下就開悟了,開悟的人就是這樣厲害,如果你需要臨門一腳,禪師就臨門一腳,如果你還不需要臨門一腳,那一腳會把你揣死,那一腳踩下去後你必然退道,你相不相信?所以沒有那個功夫不能夠亂打、亂罵,亂做那個動作,一般大家都跑光。
(二)這時清清淨淨,空空洞洞,若疑情沒有了,便是無記,坐枯木巖,或叫「冷水泡石頭」,我們現在最怕的,是一個修行人到這種境界他就停止了,他誤認自己開悟了,最怕的就是走到這裡。什麼叫「冷水泡石頭」?再怎麼泡還是石頭,再怎麼泡他也不會變成泡菜,再怎麼泡他也不會成佛啦!他不會覺悟啦!所以叫做「冷水泡石頭」,怎麼泡都是石頭。
到這時就要提。提即覺照(覺即不迷,即是慧;照即不亂,即是定。)什麼叫做提呢?「提」的意思就是「覺照」。這個時候就是要提起你的覺照,「覺照」就是《壇經》所講的定慧等持,這時定慧要同時,「提」的意思就是定慧要等持。
念湛然寂照,如如不動,靈靈不昧,了了常知,如冷火抽煙,一線綿延不斷。用功到什麼程度?用功到比如說現在有一個煙斗,假設用微細的火慢慢點它,如果你火太大了,那個煙草馬上就燒完,就是用很微小的火去點那個煙草,那個煙草就會慢慢地有煙,這個比喻就是用功的方式類似這個方式,要慢慢、慢慢,就像煙慢慢、慢慢往上升。
用功到這地步,要具金剛眼睛,不再提,提就是頭上安頭。「金剛眼睛」就是慧眼,這個關鍵很重要,不論修任何的法門,任何的法門都可以修到這種程度。一直修,當修到這個程度的時候,要把你的方法放下,注意我這句話,任何法門修到這個程度,要把你的方法放下,比如你是念佛,念、念、念,念到這種程度的時候,這時,那一句佛號要放下,如果你是持咒,那一句咒要放下,如果你是參話頭的,那個話頭要放下。簡單這麼講,所有的方法都叫做有為法,有為法一定不能夠契入無為法,要謹記這句話,有為法一定沒有辦法契入無為法,除非你把有為法的方法放下,一放下那一剎那,就契入無為了。
這樣會了嗎?再提示一下重點,不是在那個輕安的時候不要提,假設參話頭,那時還是要提那個念,那個時候的「提」,就是清清楚楚去觀察是什麼。定慧等持那個時候已經不是提了,不提話頭了,是清清楚楚用定慧等持的力量,去觀察,去看它,所以不需要再用方法,有方法就不對,就頭上安頭了。要切記,修任何方法修到這種境界的時候,那個方法要放下來,才會從有為法入無為法,才能夠進去,否則沒辦法進去。
此中風光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,不是言說可能到,到這地步的人,自然明白,未到這地步的人,說也沒用。我們參話頭就兩節課把它講完,自己研究研究,看看怎麼樣?如果對它真有興趣的話,我們網路有貼來果禪師十個禪七的開示,有興趣的人請看「來果禪師禪七開示錄」,好好的看,看看到底是什麼狀態?什麼境界?如果對這個法門不相應的人,不要勉強,只要萬緣放下,一心用功在你的法門,也可以開悟,但你要知道開悟它的過程跟歧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