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前兩節課有談到參話頭的方法,那這個方法如果不相應,也不要苦惱。如果不會,就把這個方法放下,用自己能夠用功的方法。佛法八萬四千法門,為了要你止息妄想執著,讓你能明心見性,只是止息妄想執著的過程不見得一樣。
不知息念忘慮,佛自現前。現在把這句話再稍微補充一下。這八個字就是教你怎麼明心見性,這很重要,相當重要。參禪、參話頭,原則上就是教你怎麼去止息妄想執著,然後在止息的過程當中,去見到一念未起那個本來面目。但是我這裡要稍微補充一下幾個概念:
第一個概念,「息念」,是止息妄念,但不是沒有念頭,不要誤會。止息妄念,是方便說,實無妄念可止,當下即是無常、無我、空寂。止息妄念的當下就是六祖所講的「無念」。《六祖壇經》講「無念為宗」,那「無念」不是沒有念頭,而是念念清凈,姑且叫它「正念」,所以「無念」就是正念。因為沒有妄念,所以念念清凈。
第二個概念,「忘慮」,一般的人常常都會東想西想,都會有所顧慮,有所思慮,有所考慮,這是什麼狀態?這個就是我們意識的狀態、腦筋的作用,意識狀態就是這種狀態。「忘慮」,是不要用你的意識,意識轉成智慧,就是我們所講的「轉識成智」。這個是我特別要強調的,而不是把它當成所有的念頭都斷了,腦筋一片空白,不是這個意思。但是現在的關鍵在哪裡?想要開悟見性,就是要做到「息念忘慮」,如果不做到「息念忘慮」,何能開悟見性呢?
先請教同學一個問題,比如說,佛性無形無相,那怎麼見?見到什麼?這個就是你們的錯覺。很多人修行他一直想要去看到,你的腦筋這樣去解讀「明心見性」,你的解讀是錯誤的。常常跟你講說:「只須息妄,不用求真」為什麼?當妄止息的同時,真就現前了。我要來跟你們談幾個概念,先看黑板寫的那兩句話,就是《易經》乾卦裡面初爻跟二爻的爻詞內容,第一爻說「潛龍勿用」,是說這一隻龍潛在水裡,這個龍就是代表佛性。第二爻「見龍在田」,第一個字不能念「ㄐㄧㄢˋ」,要念「ㄒㄧㄢˋ」,這個字是「現」的意思。這個字在古字有時候當「見」,有時候當「現」,那這裡為什麼當「現」?你看第一爻,你就知道第二爻應該念「現」。為什麼?如果念「見」,「見」指的是別條龍,那就是一條龍潛在水裡,又見到另一條龍出現在地上,這樣變成兩條龍,那就是一個對立。第一爻的解釋說這一條龍潛在水裡,第二爻的解釋就是這條龍已經出現在地上了,這樣的文字解釋是不是「現」的意思?所以第二爻不應該念「見」,應該念「現」,就是這一條龍剛開始潛在水裡,現在這一條龍已經浮出水面,在地面上了。第一爻就像我們的佛性被無明覆蓋,現在無明開了,佛性就現前。注意聽哦!佛性就現前,不是說你看到佛性。比如現在是晚上,伸手不見五指,烏漆墨黑的,但是等到天一亮,黑暗消失的同時,光明就什麼?現前。光明就出現了!有沒有很自然?有沒有同時?有。它一定是同時,黑暗消失的同時,光明就現前了。「明心見性」是這個意思。有一首偈「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」,禪宗常常把這句話改成「生滅滅已,寂滅現前」,「寂滅現前」就是自性就出現了。《金剛經》:「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」,怎麼明心見性?《金剛經》這句話寫得夠清楚吧!你們看《金剛經》看這麼久,你們有注意這一句話嗎?你不是想明心見性?這句話講得有沒有清楚?這句話有沒有教你明心見性?夠清楚吧!《金剛經》這句話就是重點,它告訴你「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」,這個字標準還是要念「現」,「若見諸相非相」,你已經不執著一切的現象了,就在你不執著一切現象的同時,如來就現前了!你看到了嗎?如來就現前了!當然,你要念「見如來」不是不行,但是它真正的意思就是「現」,自性就現前了。這個「如來」是佛性,這個叫見性。為什麼不能見性?因為著相,所以不能見性。
為什麼不見性?《金剛經》說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這句話不就是在告訴你,為什麼不見性嗎?這句話講得夠清楚吧!因為執著在現象,執著在六塵境界,所以不能見如來。佛對須菩提說:「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不應該執著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,六祖聽到這裡開悟了,我現在《金剛經》講完了!關鍵講得很清楚。《金剛經》前後都有呼應,好好讀它,讀懂了,所有的佛法都懂,這是真話。黃蘗禪師也講「佛自現前」,是它自然會出現,而不是看到什麼?就像說:「哎呀!師父,我心情很不好,煩躁不安,我怎樣去求個清淨呢?」清淨不用求,當你不煩躁的時候,清淨就現前!不用求。所以祖師才說:「只須息妄,不用求真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
重點、關鍵都講完了,再來就各自用功!佛法就沒什麼好說的,不用講得太複雜,問題是你相信了嗎?如果真的相信了,就不要在那邊胡思亂想,就不要到處跑,不要東想西想、東聽西聽,除非對這樣的話你還不能確定是這個樣子。原則上是你如何去止息自己的妄想,如何去除自己的執著?道理明白,接著怎麼去降伏自己那個妄想執著,這就是佛法要講的,佛法在講這個。修行八萬四千法門,都是要去修你的妄想執著而已,不然修什麼?有什麼好修的?是什麼東西遮蔽你的自性呢?就是妄想執著這個東西!
此心即是佛,佛即是眾生。為眾生時此心不減,為諸佛時此心不添。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,不假修添。遇緣即施,緣息即寂。若不決定信此是佛,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,皆是妄想,與道相乖。此心即是佛,更無別佛,亦無別心。此心明淨猶如虛空,無一點相貌,舉心動念,即乖法體,即為著相,無始以來無著相佛。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,即是次第,無始以來無次第佛。但悟一心,更無少法可得,此即真佛。佛與眾生一心無異,猶如虛空無雜無壞,如大日輪照四天下,日昇之時明徧天下,虛空不曾明;日沒之時暗徧天下,虛空不曾暗。明暗之境自相凌奪,虛空之性廓然不變,佛及眾生心亦如此。
此心即是佛,佛即是眾生,學禪的人,第一個就是要相信「自心是佛」,因為禪就是心、是佛心,學禪的人不能夠建立這個的概念,沒辦法跟禪相應,禪怎麼學都不會悟。為什麼?因為他一直否定他自己,一直不相信自心,不相信自心跟佛心沒有差別,一直相信他是凡夫,是業障深厚的眾生,這樣跟禪沒辦法相應。不能接受這樣理論的人,我們也不要勉強,我們「合掌令歡喜」,不用勉強,合掌令歡喜就好。
為眾生時此心不減,為諸佛時此心不添。雖然現在是迷,所以假名叫做眾生,但是這一顆心並沒有減少什麼;當有一天悟,假名叫做成佛,那一顆心也沒有增加什麼。
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,本自具足,不假修添。一般人學佛,有的人不是在學佛,是在行善;佛教不是慈善事業,但是它也不離行善。有的人來學佛,就是在行善,但行善跟學佛是不一樣的,大家要切記!有的人是來學菩薩,叫做行菩薩道,所以行六度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這是所謂的菩薩道。但是行菩薩道的人還不是佛,為什麼還不是佛?因為本來佛的狀態不是這種狀態。那佛本來的狀態是什麼狀態呢?就是你們現在這種狀態。我這樣說,你會問:「師父,我聽不懂,什麼叫做『我們現在這種狀態』?」我們全班每個人都是佛,因為你們都具足一切,「不假修添」,問題是你了解嗎?你真了解這個道理嗎?請你先了解這個道理,如果你不能夠了解這個道理,你怎麼修?你要修到哪裡去?我們說行善做功德,我相信我們現在的人都不及一個人,你們知道哪一個人嗎?說說看?「慈濟證嚴法師」。不是。我們都不及古時候的一個人,猜猜看?「袁了凡」。袁了凡還比不上。誰?「梁武帝」。對,答對了!梁武帝。梁武帝要蓋多少佛寺,他就蓋多少佛寺。蓋完佛寺之後就一定要有出家人對不對?他規定誰去出家,誰就要去出家。所以梁武帝寺院蓋得多不多?多。有沒有度很多人出家?聽說度很多人出家。原則上就是聖旨,皇帝下旨你可以不出家嗎?所以梁武帝蓋多少寺院,他度多少人出家?他供佛,他齋僧,我們現在的人,如果要比行善種福田,沒有一個人比他多。但為什麼達摩祖師跟他講,實無功德可言?達摩祖師已經講得很清楚了,也就是說梁武帝所做的都是福德。梁武帝所做的都是著相,都是著相修福,著相修福對嗎?不對。《金剛經》說:「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修一切善法,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就是離一切相,修一切善,能得無上菩提。福德是著相行善,功德不是,功德要離一切相。六祖大師對功德解釋說:「見性是功,平等是德。」
六祖回答五祖說:「弟子自心常生智慧,不離自性,即是福田。」這裡面有沒有福跟慧?有沒有看到福跟慧具足?這些東西講的都是自性裡面的東西,這些本來就具足。你不用懷疑,它不是修來的。福德可以修來,自性的功德是本身具足啊!所以以後要投錢投功德箱,要往哪裡投?就把心坎去挖一個洞,錢給它投進去!寺院都寫「福德箱」,還是「功德箱」?「功德箱」。那這樣寫有沒有寫錯?「寫錯了」。這個事情只有你知道,祖師大德都不知道?這個功德箱是現在的人寫的,還是以前就是那樣寫?應該是以前就這樣寫的,對不對?那難道沒有人知道嗎?寫「功德箱」原則上沒有錯,是眾生著相布施,明明寫「功德箱」,就是教你「菩薩於法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」。所以你投進去不要說:「哎喲!我有布施多少?」,甚至說:「我投進去,開個收據給我。」開收據給你就沒有功德了。「功德箱」沒寫錯,是信徒自己不知道無相布施。無相布施,就是功德,有相布施那就是一點點的福德,而且這個福德一定是有漏,有來一定會有去。所以我也教你怎麼投功德箱,訣竅跟你講了,功德、福德在於你,就在你那一念之間,那個心念就造成差別。所以內行的人投十塊,他就能做佛祖,我投十塊得到了福報,才一支棒棒糖,為什麼差那麼多?就差在這裡,一個著相,一個離相。
遇緣即施,緣息則寂。禪師前面是告訴你,我們這一顆本來的真心,它具足一切,不是修來的,應當要去悟這顆真心,但不是叫你什麼都不要做,《金剛經》從頭至尾它叫你行一切善,怎麼會什麼都不做呢?而是應該「遇緣即施」。「施」不是「布施」,而是「施展」的意思,也就是遇到什麼因緣,該做什麼,就要去做什麼。舉個例子,我們該上班就去上班;下班之後你該幫忙做家事,你就要去做家事;做完家事之後,你要好好地用功來做佛事,那你就去做佛事,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。人家來請我們幫忙,我們能力範圍可以的,那我們就幫忙啊!這個就是我平常所講的「隨緣盡分」,隨這個因緣,盡我們的本份。因緣你該做什麼事,都應該去做。如果什麼樣的因緣,該做什麼你都去做,這個就是一種修行,就是一種修善。善不用刻意,不用刻意去當志工,不用刻意去跑道場,原則上你願意付出就對了。為家人付出是不是一種善?是。所以不用刻意去為陌生人付出。你知道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向陌生人付出,卻不願向家人付出嗎?因為陌生人會直接給你回饋,會直接感謝你,家人不會直接就回饋你,家人都當成是互相欠債的呢!這個叫做腦袋。所有的人都是眾生,所有的人都是家人,這樣的心態,你才能很坦然。我先不敢跟你講,你對你家人的付出應該「應無所住」,我不敢這樣講。你對你家人付出第一個就是不要抱怨,行於家事,不要抱怨,我先教你這一步。我跟你講的都是真實的人生,你要依步驟來,依步驟是指什麼?指你自己,你自己的內心要怎麼調整?第一、先不要抱怨;第二、不要計較;第三、應無所住。不要直接講這麼快,依步驟之後我們才來說「應無所住」。不要自欺欺人,騙自己要怎麼修行?修不來啦!不抱怨了,也不計較了,可以很清楚看到你自己進步了,有一天,就契入「無所住」了,這樣很清楚吧!「遇緣即施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「緣息則寂」,這個事情過了,就放下。這個事情過了,內心就寂靜。因緣來,該怎麼面對,就怎麼面對;因緣消失,就放下。但是現在的人不是這樣,昨天發生的事,明天就講給別人聽;不但是明天講給別人聽,下個月還繼續講;明年還繼續講,這樣有沒有放下?沒有。眾生苦就是苦在這裡啦!幹嘛把這些事情都放在心裡?這樣不累嗎?小事也放在心中,大事也放在心中;好事也放,壞事也放,什麼事都放在心中,難怪無明遮日,不見光明,因為心中放了太多的東西。所以,這個事情因緣止息了,我的心就止息了,不要再提了;不要再說了;不要再想了。誰在一直滋養我們的妄想跟執著呢?還不是你自己。你不斷在滋養它,不斷地提供妄想執著的養份。所以很多人來學佛,他的無明有減少嗎?沒有。他的無明不但沒有減少,反而還增加;他的煩惱沒有減少,反而不斷增長。你這樣學佛,與道背離。
真正學佛的人,很清楚他自己。六祖大師說: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他人非。」要注意這兩個字「不見」,為什麼能不見?不著相,著相就見了啦!所以對六祖大師的這句話,不要解釋得這麼膚淺。六祖大師說「不見世間過。」你的解釋往往只是解釋後面的,你對「不見」這兩個字沒有很深入了解。為什麼能不見?因為沒有妄想;沒有執著;沒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因為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你叫我見什麼?今天我都用《金剛經》為你們解釋,你悟到了嗎?還有什麼東西可見嗎?但是凡夫不會,凡夫只會見他人非,為什麼見他人非?因為凡夫著相,所以可以看到每一個人的是是非非,不但見到,還可以有點記性,然後適當的時機當成點心。知道我說點心什麼意思嗎?泡咖啡要不要吃點心?要。喝茶要不要吃點心?要。當成茶餘飯後的是非在談,否則不知道要講什麼?這樣的人生,你自己有沒有經歷過?你有沒有看過?你有沒有聽過?你有沒有參與過?想修行覺性要很強,直接回過來,我是要修行的。如果你不是想修行的人,我不會怪你,為什麼?因為不想修行就過這樣的人生,這樣的生活。你想修行,這麼膚淺,這麼粗糙的事情,你都不知道嗎?你都沒察覺嗎?這八個字,你在「遇緣即施」旁邊寫三個字「不著空」;「息緣則寂」旁邊寫三個字「不著有」,這八個字看起來很簡單,這八個字就是中道。怎麼修?黃蘗禪師跟你教完這八個字,就這樣修啦!這就是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佛法常所講的「隨緣」,隨緣就是在講這個,隨緣不是隨便說說,當成口頭禪。
若不決定信此是佛,這裡面補一個字「若不決定信此『心』是佛」,這樣比較好讀。一般迷人不相信自己的心跟佛心一樣,不相信,為什麼不相信?因為他看到他心中的煩惱;看到心中的貪嗔痴;看到心中的妄想;看到心中的動盪不安,所以不相信他的心跟佛心一樣。以上所看到的不是你的心,而是你的妄念;那個不是你的真心,那是你心起的作用,那個並不是你心的本來面目。心的本來面目又叫心體,心的本體,妄念不是心的本體,你看到的是心的作用。要明白本來的那一顆心是清凈的、光明的、福慧具足的。要相信,止息妄想了,就知道。妄想沒有止息,看不到,所以你不相信。我們常常因為看不到,所以不相信。
我奉勸各位,不要相信你看到的;不要相信你聽到的;不要相信你感覺到的;也不要相信你知道的,這個叫做「見、聞、覺、知」。「見聞覺知」是六根接觸六塵產生的作用,你不要相信。凡夫就是沒辦法跳開,所以一定活在「見聞覺知」,然後在這裡起分別、妄想、執著,都是活在這種狀態。
我這樣說很順,有的道理你聽懂,但是你不會。你在聽課你要察覺,懂的部分你聽懂,但是卻不會,不會的部分你要好好探討一下。你不會就沒辦法實踐佛法,好像聽懂,但是用不出來,那個懂產生不了作用,那就可惜。
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,皆是妄想,與道相乖。我們一般人不相信「即心是佛」,因為他的不相信,所以苦了他自己。他有沒有想要成佛?有。有沒有這個心?有。有沒有精進想要修行?有。但可惜方向搞錯了,他怎麼精進呢?好好看看你自己吧!如果真的想修行,你有沒有著相修行呢?這不是用講的,這個是領悟。跟你講不要著相修行,你知道有的人就會怎樣嗎?有的人就會落入不想修行,沒有領悟的人,他怎麼做都是誤解,看佛經一定偏一邊,因為他誤解嘛!如何不著相修行呢?終日念佛不念一句佛號,終日誦經不誦一個字,終日坐禪連坐都沒有,這個叫做離相修行。一樣的道理,就像我現在在上課,「說法者即非說法,是名說法」,我實無一法可說,我才是真正在說法,如果我覺得有一法可說,那就不是說法。我們在念佛或是誦經的時候,我們會恭請十方法界一切有緣眾生一同來念佛或誦經,這樣算不算著相?不能看形象怎麼樣,而是看你的內心,也就是你有沒有「緣息即寂」。你不能夠誦完說:「哦!誦得很好,今天誦得很法喜,誦得很輕安。」不能說這個,懂嗎?任何的外相都可以做,但是要問你的內心著不著相?執不執著?有沒有住?就像法師在講課,你說他著不著相?要問那個法師。真正會說法的人,《金剛經》這樣說:「云何為人演說?不取一相,如如不動。」說法就應該以這樣的心態來說法。
不著相修行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平常心,就是隨那個因緣該做什麼,就做什麼。你終日上班,你的心沒有說我在上班,我在為老闆賺錢;你的心沒有說我在做牛,我在做馬;你的心沒有說我上班領的錢這麼少,同事都很差勁。你不要想,你想這些苦了誰?自己。你想這些不會苦了老闆跟同事啦!你想這些一定苦了你自己而已。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傻?為什麼要想這個概念來苦自己?學佛不應該這個樣子。所以終日上班,因為你不覺得在上班,所以上班不會苦,不會累,不會抱怨,而且八個小時一下子唰地就過了。下班之後,掃地、煮飯、洗碗、洗衣服、擦地板、做家事,心中也沒有覺得在做家事,所以你就會邊做邊唱歌,你會唱《甜蜜的家庭》,你會邊做覺得很溫馨,你感覺到能夠為家裡面做事是多麼溫馨的一件事,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。只要你不著相做家事,你就很快樂!
學佛不一定你要去做佛祖啦!不用講那麼遠,不用那樣啦!這樣做家事做得多好,班也上了,家事也做了;接著,坐下來,看經典,還是誦經,還是念佛,還是坐禪,你沒有感覺到你在修行。因為你沒有感覺你在修行,所以你的心不會累,不會說我念這麼久了,這一本怎麼還沒念完?你也不會覺得我坐這麼久了,怎麼一個小時還沒過?這樣你會了嗎?那一樣,我們這一輩子為所有的人付出,但是你也不感覺你為別人付出,所以這一輩子唰一下,真的是來去自在。現在所講的都是現實的人生,我有跟你說,你就要怎麼樣嗎?沒有。為什麼這麼輕鬆的修行你不要?一天到晚跟自己的腦袋打仗,然後在那邊自作自受,自我虐待。不要著相修行!
我跟同學講過一個概念,我說:「你不要急,你急什麼?不要急著想成佛,你本來就是佛,你不要急。」這樣的話我常提醒,不要急嘛!不急你的狂心就能止息,狂心止息,菩提就現前了。越急越會往六道輪迴去,因為那個心會讓你轉到六道,會與六道相應,不會與菩提相應。所以,不知道自己是佛,然後一直想要修開悟,一直想要修解脫,一直想要成佛,皆是妄想,與道相背,那個「乖」就是「背」。如果一個修道人,一個學道的人,能夠什麼都不想的話,當下就是。所以我也不想開悟,也不想解脫,也不想成佛,因為那些都是妄想。了解我的話嗎?
「師父,請問一下,譬如掃地這件事,不把它想成是掃地,然後就很快樂地去做這一件事情,那這是不是一種正面的想法?」它不是正面,也不是反面,是實相。你們不要用正面反面來看佛法,你就把掃帚拿起來認真掃,掃久了你就像周利槃特那樣。簡單說,你做任何的事情,不去執著你在做這件事,只是這樣而已。為什麼不執著這件事?因為這個都是生滅法,是虛妄的,沒有什麼好執著。你地掃得很乾淨,人家也不會頒獎給你,至少我就不會頒獎給你,我相信你老公也不會頒獎給你。你掃得很乾淨你也不要妄想會怎樣,但問題你很快樂啊!你的內心很受用啊!而地掃得不乾淨,我也不會把你趕走,你老公也不會把你休掉,不過,你掃地不情不願,折磨的是什麼人?是你自己。
好也是好自己,不好也是不好自己。自己要過什麼樣的人生自己不知道嗎?為什麼不能當下受用,讓自己很好過,讓自己很快快樂樂地過呢!快樂的人,一定是願意替別人付出的人,因為會替別人付出的人才會快樂;不願意替別人付出的人,其實他的內心世界是會扭曲的。有沒有看到你的人格?明明該做的事情不做,做得心不甘情不願;明明知道這樣做是不正確的,你的內在一直不斷地衝擊,到最後你的人格是扭曲。佛法沒有那麼深啦!佛法說穿了很單純,怎麼樣做你的內心是自在的、喜悅的、無憂無慮的,能心安理得的,你自己知道。
此心即是佛,更無別佛,亦無別心。你的心是佛,不要向外求佛,你要注意這一句話。你不要一遇到困難就跪在佛前:「阿彌陀佛,幫我做主啊!釋迦牟尼佛,幫我做主啊!觀世音菩薩、藥師佛啊!趕快!幫我把病痛趕走啦!」不要這個樣子。我講一句比較難聽一點,不要在那邊叫佛叫菩薩。在幹嘛?心是佛,求誰?求自己啦!「聖人求心不求佛,凡夫求佛不求心」。求你這尊佛啦!會求嗎?怎麼求自己呢?怎麼求自己這尊佛呢?「該醒了!我自己該醒了!」這樣會求嗎?要找什麼?找自心啊!找什麼?找本來面目啊!找什麼?息妄就顯真啊!這樣知道嗎?該醒了,只是這樣而已!比如說:「哦!我好歹命。」該醒了!「對!我歹命是我自己亂想的,其實我不是歹命,該醒了!」很多人喊我歹命,你問他你有什麼歹命的?別人有眉毛,你也有眉毛;別人有眼睛,你也有眼晴,怎麼歹命?你有衣服有鞋可穿,又可以呼吸,是怎麼歹命?這個世界是中性的,它沒有好跟壞的問題,但是我們每個人的意識是主觀的,因為主觀意識而產生了好惡,產生分別跟批判,所以我們將客觀的世界扭曲變成主觀的看法,自尋煩惱。叫你醒來,醒來就好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
學佛的人,有人求不死的嗎?有求不生病的嗎?有求不遇到逆境的嗎?你學佛別人都要尊重你嗎?不是這樣吧!學《金剛經》的人都會被世人所輕賤,何況是你!我們到底在學什麼?我們是在學我的心覺醒了,不再用我主觀的心態來看待這個世間,只是這樣而已!不再這樣看待這個世界,這樣這個世界跟你是什麼關係?它不是對立,也不是好壞;它是一片詳和,只是這個樣子而已。不起心動念,這個世界有什麼問題呢?只要妄心一起,分別就產生,一切就對立,很快就這樣對立了。
同學問說:「師父,那三心二意到底是哪顆心?」我們為了講解佛法方便,以唯識的角度把心分成心、意、識三大部分,細分來說就是八識,把一顆心說成八種識。一般的成語講「三心二意」,就是指一個人胡思亂想,拿不定主意,那是一種意識的作祟跟作用。我們學佛,我們常講真心跟妄心,其實這些都是為了方便解說而已。只此一心,別無它心,善心也是這一顆心的作用;惡心也是這一顆心作用;清凈的心也是這一顆心作用;妄想執著的心還是這一顆心的作用,別無它心,你找到了嗎?要到哪裡去找這顆心?「此心即是佛,更無別佛,亦無別心」黃蘗禪師講得很明白,當你一明白,這一顆心自然降伏,當你一明白,這一顆心自然無心,這樣就悟道,你就悟道了。
此心明淨猶如虛空,無一點相貌,舉心動念,即乖法體,即為著相,無始以來無著相佛,這一顆心是清凈的,為什麼是清凈的?這一顆心就像虛空,虛空無形無相,有形有相就不清凈。你去找你的心,找不到你的心,代表你的心無形無相,那你為什麼硬要找出雜質呢?你找不到你的心,就代表這一顆心是無形無相,既然無形無相,為什麼硬要裝那麼多東西呢?你看不到心的本質,只看到你心所創造的這些胡思亂想,讓你忘記「菩提自性本來清凈」,你在這一句話旁寫五個字「菩提本自性」,這裡的「自性」就是那一顆心。「心」跟「性」在這裡是一樣的意思。這一顆心本覺清凈,無一點相貌,所以你在煩什麼?「煩什麼」就是有東西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但是你現在「舉」心動念,一起心動念,即「背離法體」。這個「法」就是心,心就是「法」,也就是你就離開了你的心體。這句話旁邊再補五個字「起心即是妄」。
因為不知道「本」,反而跑去找「末」,本末倒置。因為不知道「性」,反而去著「相」,這個「性」就是佛性,就是空性。然後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怎麼樣?就著相修行,你起心動念就著相修行。一般人起心動念,就著相外求,去滿足他的慾望。所以說無始劫以來,沒有一個著相的人會覺悟的。
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,即是次第,無始以來無次第佛。你現在學佛,你到每個道場去,每個道場他們的知見,成佛一定要透過次第,也就是學佛的人中,一百個有九十九個人認為透過次第修行才能成佛。你跟他說不用經過任何次第,能夠認同這樣的概念的,能找到一個就不錯!連我們自己的同學,都沒有幾個願意相信這一句話。為什麼?因為你所看到的經典都是次第的。比如你讀《法華經》,是不是看到成佛都要勤苦修行,都要侍奉無量百千萬億佛,修到最後才成佛,這不是「次第佛」嗎?你讀《法華經》是這樣讀的。再來,你讀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說菩薩成佛要經過五十二位階,就是五十二個次第,最後才能成佛,這是《華嚴經》說的。所以現在黃蘗禪師這樣講你信嗎?《法華經》雖然有次第成佛這樣講,那是什麼?那是方便講,明明就跟你講:「唯有一佛乘,無二亦無三」,它就跟你講「唯有一佛乘」,怎麼會有那個二乘、三乘、四乘、五乘呢?接著《法華經》裡面講一句話:「正直捨方便,但說無上道」。也就是說,佛不再跟你講方便次第,直接了當跟你講無上道,無上道是什麼?無上道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就是什麼?「你是佛」。《法華經》是這樣跟你講啊!《華嚴經》沒有這樣講嗎?有。《華嚴經》說:「初發菩提心,即成正覺。」所以,無次第佛啦!好好把握這一輩子吧!這一輩子就可以!你不要想這麼多,不要一直想說:「沒有,我所讀的經典是這麼說。」「迷時《法華》轉,悟時轉《法華》」,你知道嗎?你被《法華經》轉了啦!雖然你在誦《法華經》,但是你卻不懂《法華》。
但悟一心,更無少法可得,此即真佛。你要不要做「真佛」?還是你要做「著相佛」、「次第佛」?真佛不做要做假佛,專門做假的,這個人不知道在想什麼?我想不透。
佛與眾生一心無異,猶如虛空無雜無壞,如大日輪照四天下,日昇之時明遍天下,虛空不曾明;日沒之時暗遍天下,虛空不曾暗。現在要解釋心沒有明相,也沒有暗相。黃蘗禪師說佛心跟眾生的心是沒有差異的,他現在舉虛空作譬喻。虛空表心,以虛空來表那一顆真心,這一顆真心無雜無壞,虛空沒有雜質,就像我們的心一樣,一點塵埃都沒有,我們的心一點塵埃都沒有。再來,虛空是不會毀壞的,我們那一顆真心是不生不滅不壞的。我們的自性就像金剛不壞之身,金剛能斷煩惱,所有一切東西不能壞它,才叫金剛。這個虛空不因為太陽出現而增加它的明亮,也不因為太陽下山而變成黑暗。我們現在看虛空,以為虛空有一個白天跟晚上。請問一下,白天跟晚上是虛空的事嗎?虛空有白天跟晚上嗎?虛空本身有沒有一個明相跟暗相?沒有。有個明嗎?有個暗嗎?虛空就是虛空,你不見虛空,你只見太陽升起跟太陽下山。太陽升起,你看到那個因緣合和的相是明的相;太陽下山,你看到那個因緣滅的相是暗的相。你只看到明相跟暗相,但是虛空本身不是明相、不是暗相;是你誤把虛空看成明暗,虛空不屬明也不屬暗。你眼睛張開看到光明;眼睛閉起來看到黑暗,但是你那個能見之性,何曾有明暗?我們的人生就是看到明跟暗,有看到虛空嗎?沒有看到虛空,所以我們的心永遠都不會平靜。太陽初升就像一個人生了,太陽下山就像一個人死了;你只看到生死,你只看到生滅,你的心怎麼會平靜呢?如果你的心永遠只看到生生、滅滅,生滅的心怎麼會平靜呢?你再怎麼修都不會平靜。如果你沒有見性;如果你沒有看到虛空,你永遠都會被明暗相所騙、所欺、所侮。你怎麼看都是這樣,你怎麼修?你再怎麼修太陽也會下山,你沒有辦法修到二十四小時太陽不下山。
明暗之境自相凌奪,虛空之性廓然不變,佛及眾生心亦如此。「淩奪」就是「交錯」的意思,太陽出來,月亮就走了;月亮出來,太陽就走了,這個叫日月相推,日月相推造成明暗之相,互相交替的意思。明暗之境互相交替,但是「虛空之性廓然不變」。「廓然」就是廣闊,也就是說這個虛空無量無邊,但是它從來沒有變,這個虛空的空性,它從來不曾改變。看到了嗎?比如星球在運轉;太陽在運轉;月球也在運轉,但是虛空何曾轉?虛空有轉嗎?虛空什麼時候轉過?沒有轉。星球因為互相引力的關系,互相推動,然而虛空何曾動過?佛的心跟眾生的心也是這樣,我們的心從來不動搖。但是你不相信,你只看到現象界的生老病死、成住壞空、生住異滅。你不知道你的心本來就不動,你沒有察覺,你看到的都是搖動、都是動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