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六, 30 一月 2016 10:34

傳心法要講記-31

作者   釋達觀 / 講述  無念齋 / 整理

             「無心」這個法,一般人很難相應,因為一般人的心都是有所為、有動機、有目的、有來有去,有彼有此。以這樣的概念,要契入黃蘗禪師所講的「無心」,可說了不可得,是沒有辦法契入的。 

趨者不敢入此法,恐落空無棲泊處,故望崖而退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趨者不敢入此法,恐落空無棲泊處,故望崖而退。這個「趨者」,狹義的角度講,就是行者,廣義的角度講,就是一般的修行人。行者是真的有修行的人,一般修行人不見得是一個行者。所以如果別人叫你行者,其實是一種尊稱。當然,如果自己不是一個真正修行的人,也應該覺得很慚愧,這個名字我們擔當不起。黃蘗禪師講一般人不敢進入「無心」這個法,為什麼不敢?我們把「棲」跟「泊」這兩個字解釋一下。「棲」就是小鳥停靠的樹幹,「泊」就是船所靠的岸。小鳥飛出去,一直飛、一直飛 ....., 飛久了,倦鳥一定要歸巢;船開到大海去,航海航了很久,最後這條船也一定想靠岸。這是描述什麼?描述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世界,我們內心世界都希望有一個歸宿,都希望有一個依靠的地方。如果你內心世界的想法是想找一個歸宿,其實你是一個宗教信徒,信徒的內心世界都一定要找個靠,比如拜媽祖的,就是靠媽祖;拜三太子的,就是靠三太子;信上帝的,就是要靠上帝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你學佛學這麼久了,我不知道你想要靠什麼?我知道很多人想靠阿彌陀佛。如果你學佛是這樣的心態,我說你只是一個信徒,宗教信仰對你而言,其實就是一種心靈的寄託。信仰是一種心靈寄託,但它不是真理。有很多人接觸宗教,其實他是要找個信仰,得到一個心靈的寄託。大家來這邊聽真理,難道你的內心世界也是這個樣子嗎?你的內在有沒有這一種依靠的潛意識呢?我告訴你,十個佛教徒九個有,包括我們這班的同學,我相信一半以上都有。絕大多數都是那樣的人。那如果我跟你講,不要有一個皈依處,你是不是會跟我講:「師父,學佛剛開始不是要三皈依嗎?」要三皈依,皈依佛的意思是靠佛嗎?皈依法的意思是靠法嗎?皈依僧的意思是靠僧嗎?不是。三皈依是什麼意思?皈依佛就是皈依我們的正覺;皈依法就是皈依正法;皈依僧當然是皈依清凈。這三個皈依不是談你的心嗎?三皈依沒有離開你的心。皈依佛,心就是佛;皈依法,心生萬法;皈依僧,心本來清凈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比如你靠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靠誰?「阿彌陀佛靠他自己」。阿彌陀佛靠他自己,你不用靠自己啊!你也是要靠自己啦!當我們談這個問題,假設你沒把這個問題弄清楚,學佛實在是沒完沒了。我們人生在世,我們要去求個靠山,什麼東西能夠讓你靠呢?你的潛意識沒有「我想要依靠什麼」的概念的人舉手?你們是不敢舉手,還是說師父你講對?那是不是代表你們的潛意識都有這個概念?只要有這個概念的人一定不會開悟,為什麼?因為不明理,不明理怎麼會開悟。不明什麼理?因為認為有一個「我」,這個「我」一定要找一個依靠。佛法這麼教授嗎?佛法說眾生有個「我」嗎?佛法不是一開始就講「諸法無我」?學佛很久了,為什麼內在依然牢牢的抓著一個「我」,接著再找個地方依靠呢?你犯了兩個很嚴重的問題,第一、就是有個「我」;第二、「我」需要有一個歸宿。這樣會開悟嗎?如果你是要當個信徒,我沒話講,因為你是怯懦的。假設是要明心見性的,必須體證「諸法無我」,就在體證的那個當下,你就開悟了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從以上討論,我來跟你探討幾個概念。第一個概念,你應該先了解自己。黑板上寫的這三個迴向文,先看第一個迴向文「同生極樂土」,表面上有個皈依處,那個皈依處是極樂凈土。假設它是一個有形的皈依處,那是誰生到極樂世界?要思考這個問題,是誰生到極樂世界?那個人是誰?我們不否認有極樂世界這個地方,但是我只問你說,是誰往生極樂?這個問題你到現在還不知道怎麼回答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很多人不敢念第二個迴向文,為什麼你們知道嗎?因為最後一句:「世世常行菩薩道」,他光想到就嚇到了。覺得很累,覺得很辛苦,想到這輩子活在這個世界上都已經飽受折騰,怎麼能相信自己可以生生世世再繼續受折騰。所以第二個迴向文很少人唸,因為大家都怎麼想?最好不要再遇到這些同學,最好不要再遇到我的冤親債主,眾生實在是很難度,為什麼很難度?因為度自己就很難度。但如果你今天發大悲心,發願要世世常行菩薩道,值不值得讚歎?值得!但是讚歎完之後,我會問你:「是誰在行菩薩道?那個人是誰?誰在行菩薩道啊?」如果是誰你也不知道,發願要行菩薩道,你有沒有覺得你搞錯方向?

            我過去在企業講生涯規劃的課,一般講師都怎麼講?我們生涯規劃當中,要按照自己的興趣,要鎖定自己的理想、目標跟方向,接著按照步驟,一步一步達成近程目標、中程目標、遠程目標,最後達到你的目的,這個叫做生涯規劃。但是我講的生涯規劃不是這樣講,因為如果根本不了解你自己,不知道要什麼,怎麼生涯規劃?應該先了解自己,了解之後才來談規劃。在你還沒了解之前,我要幫你規劃什麼?他的規劃真的是他想要的嗎?不是!他的規劃,第一、是父母親的想法。父母希望他的子女以後朝什麼樣的路去走、去做。第二、是社會的價值觀。社會的價值觀在引導你什麼才是最好的?什麼才是成功?什麼才是價值?什麼才是自我肯定?一個人如果不明白自己要什麼之前,就按照這些概念去規劃他的人生,他不了解自己要什麼,請問,他要走到哪裡去?一樣的道理,如果根本不了解自己,不知道要什麼,「世世常行菩薩道」這個「行」,你要走到哪裡去呢?大家一定會覺得說,我人生要什麼我不知道嗎?坦白跟各位講,人生要什麼自己能知道的人的確很少。要注意這句話:「你要去哪裡?」我現在問的這個問題,這個「皈依處」的意思,就是「你要去哪裡」!你想去哪裡呢?「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」,《金剛經》跟你講那麼白,無去也無來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第三個迴向文「皆共成佛道」。誰在成佛?這三個回向文表面上不一樣,但是能抓住核心的人,他的答案都是一致的,也就是他知道他在做什麼。但是不懂的人就是跟著唸,唸來唸去,始終搞不清楚誰在唸。很多人唸迴向文,他的重點是擺在,我想往生極樂世界,我要行菩薩道,我要成佛。但是他不認識他自己。你唸迴向文,你的重點擺在哪裡?譬如你在唸「願消三障諸煩惱」,「三障」是什麼?「報障,業障,惑障」。三障我不會這樣講,你跟一個沒有學佛的人講,所謂三障就是惑障、業障、報障。沒有學佛的人最討厭聽你講業障,他最討厭人家跟他講:「你就是業障深重。」我會怎麼講呢?我會講:「你跟你自己相處時有什麼障礙?」接著我問:「你跟別人相處時有什麼障礙?」我講這個話對他有沒有用?我現在問這個問題,需要學佛才聽得懂嗎?但是你們學佛學這麼久,我現在問你們,你跟你自己相處時有什麼障礙?「說不上」。怎麼說不上?你今年貴庚?「六十」。你跟自己相處了六十年,你不知道你跟你自己相處時,有什麼障礙嗎?這樣要不要打三十大板?我現在問你《法華經》方便品在講什麼,你也許說得出來,我再問你什麼叫三法印,你可能也說得出來。但我問一件跟你自己最貼切的事情,你居然說不出來,怎麼會這樣?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?你知道我在說什麼嗎?我在說,你們學佛不夠親切,真是不親切。學佛如果離開了自己,那學佛做什麼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我為你說佛法,問你三個問題,第一,我與自己獨處時,有什麼障礙?第二,我與別人共處時,有什麼障礙?第三,當我處在順逆境的時候,我有什麼障礙?佛法就是能幫助別人的方法,只要我能幫到你,就是在為你說佛法,說佛法不一定要照本宣科地解釋,不是佛說什麼,然後你就是要這麼說。就像你為人講惑業苦,你解釋半天什麼叫惑障、業障、苦障,其實就是在講一個因緣果的關係,如果你講了半天對方得不到幫助,跟他這樣講佛法是沒有意義的。我們學佛法,第一個就是要為自己講佛法,比如我在唸這句回向文,我馬上迴觀,看自己有什麼障礙?你迴觀,說不定就在唸這句迴向文時,當下你就徹悟了!其實迴向文就是用最簡短的文字,把你的問題講出來,希望你怎麼樣。唸迴向文不是只有嘴巴唸過,但從來不探討它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現在把問題談回來。今天會產生煩惱,是因為有障礙,而有障礙是因為沒有智慧。為什麼沒有智慧?因為不明白真理。不明白真理真相,從來不了解自己,這樣智慧怎麼開啟呢?所以現在來談真理真相這個問題。有一個「我」,才有「來」跟「去」的問題,把這個「我」真正了解了,就沒有「來」跟「去」的問題。譬如我拿兩根木頭摩擦生火,請問:「火的來處是哪裡?火的去處去哪裡?」火沒有來處,也沒有去處。你會懷疑說:「兩個木頭摩擦起火,所以火的來處是木頭。」如果火的來處是木頭,那你們現在有沒有看到木頭?它怎麼不起火?所以你不可以說火的來處是木頭。但這個火到底有個來處嗎?火消失之後,這個火有個去處嗎?正如眼前這個燈光有來處嗎?燈關掉了,這個燈光有去處嗎?「都是在法界裡面,所以沒有來去。」你掉入一個陷阱,你的答案是在法界裡,那是不對的。摩擦生熱,火沒有來處,也沒有去處;燈光沒有來處,也沒有去處。所以這個「我」有來處嗎?這個「我」有去處嗎?沒有。想靠什麼岸?活著就是不安心啦!既然沒有了,還需要靠岸嗎?不需要,你敢嗎?不敢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黃蘗禪師知道很多想修行的人,他不敢進入這個法。當我在這裡講,這個燈光沒有來處,也沒有去處,有時候你會這麼想,那個燈光不是「我」,與我無關,所以你比較能客觀地去理解它,因為那個不是「我」,我可以客觀的思維,它真的沒有來處。說這個燈光它從電力公司來也不對,說它從燈管來也不對,如果它從燈管來,我把燈管拔下來,燈管怎麼不亮?所以當你看外面這個世界,有時你還可以看得清楚它沒有來處,它也沒有去處。但只要回歸這個「我」,此時你的內心世界會怎麼樣?可以同樣認識自己沒有來處,也沒有去處嗎?可以嗎?當回歸自己可以這樣嗎?「可以」。那你的皈依處是哪裡?你想去哪裡?「西方極樂世界」。不去會死嗎?「不去不會死」。那為什麼要去?「去那邊修行」。修什麼行?「再深造」。深造什麼?吃飽了撐著。你覺得你了解你自己嗎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學佛不可只停留在「比量」,一般知識分子都停留在「比量」,透過他學到的佛法來比較,然後來思維,然後來推理,這叫比量。親自看到,自性現前,這叫現量。比量的意思就是,聽到隔壁有人在講話,然後依推理,就說:「隔壁有人。」這樣的推理對不對?對,隔壁有人。但是你有看到那個人嗎?親自看到那個人,跟推理說隔壁有人不一樣。我再舉個例子,比如現在隔壁有人在彈古箏,然後你說:「隔壁有人。」但我就問你:「那彈古箏的是男人?還是女人?」這個你就要猜了,這個你不知道了。如果你聽到隔壁人家講話,說不定還可以聽出是男生或女生,那如果是有人在彈古箏,就聽不出是男人還是女人。但是走過去看,就知道是男人還是女人。我們學佛就是要親自見到。但是你現在沒有親自見到,你現在所看到的來處是緣生,去處是緣滅,諸法因緣生,緣生緣滅,就叫因緣。但是這個概念大家真的懂嗎?不見得懂。我舉個例子,有個同學有一天去看病,他胃食道逆流,醫生跟他講,你不要吃發酵的東西,工作的時候不要緊張,個性不要這麼急。醫生這樣講對還是不對?對。醫生講這個話是真話,還是廢話?根本就是廢話。個性很急的舉手?來,你胃食道逆流,不要那麼急,不要緊張,我跟你這樣講有用嗎?沒有用。醫生有沒有把所有胃食道逆流的因緣講出來?沒有。如果我是醫生,我會怎麼講?我會這樣講,只要會引起胃食道逆流的因緣,你都要避免。脾氣不好的,不會因為生病脾氣就好;個性急的,不會醫生跟他講不要急,他就不急;容易緊張的人,不會醫生跟他講不要緊張,他就不緊張。醫生會要求他吃藥,但是他吃那個藥有用嗎?他吃藥只是治療胃食道逆流其中一個因緣而已,要治好胃食道逆流所要具足的因緣,實在是多到講不完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所以看到電燈亮,有辦法把電燈會亮的所有因緣,一項不漏講出來的人,有沒有智慧?有。這樣的人智慧很高。不要用一種很簡單的概念說,緣生我知道啦!就是「諸法因緣生」。你講這句話的時候,有看到你現實人生的因緣嗎?你的人生發生什麼事情?這個事情是怎麼來的?為什麼會這樣?到底是怎麼回事?諸法緣生不簡單,學佛法,比如學十二因緣,不要只會無明緣行,行緣識,背熟了十二因緣,但是十二因緣你沒有內化。所以佛在《阿含經》裡面說,能夠懂這一種道理叫「緣智」,是懂得因緣的智慧。但是這樣就完全懂了嗎?還沒有。看十二因緣看到最後,要看到真相,真相就是「無生」。「諸法因緣生」單純是一種理論嗎?如果看到「緣生」,能悟到「無生」,徹底看到這個樣子,佛說這種智慧是真正的智慧,名為「真智」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佛法說簡單很簡單,因為它一天到晚在你身邊發生。真理在哪裡?遍一切處都是真理,只是你能不能看到而已。但是佛法說難也很難,為什麼?因為你東看西看,看了一輩子,總是陷入錯覺裡面,也就是總是看到扭曲的表象,沒有如實看到真相。建議你今天回家,坐在客廳裡面,把電燈一開一關,如實觀察,我相信這比你做早晚課還有用,為什麼?若能「作如是觀」,真正看到它沒有來處,沒有去處,我恭喜你,這個應該是比你做早晚課更直接。要去觀察,看佛有沒有騙你?看祖師大德有沒有騙你?那既然沒有來,沒有去,那為何佛要告訴我們極樂?為什麼要告訴我們東方琉璃?要告訴我們兜率天?虛雲老和尚是一個明心見性的人,連虛雲老和尚都到兜率天,他也可以不用去啊!那他為什麼要去兜率天?虛雲老和尚去的兜率天一定沒有離開他的心,如果心外有個兜率天,他就不叫做虛雲老和尚。我們一般人的想像是什麼?心外有個凈土!這就是標準的信徒。凈土沒有離開你的心,一切佛世界也沒有離開你的心,再講一句更直接了當的,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你的心啊!有的人在講《華嚴經》華藏世界,講凈土在華藏世界的第幾層,我講一句實在的話,一切的佛國,包括一切六道,都沒有離開你的心,這才是實相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所以當我們在念這首回向偈的時候,其實有兩個內涵。各位跟我相處這麼久,能不能了解我唸這首回向偈,有哪兩個內涵嗎?第一個內涵是對不明白真理,內在怯懦的人唸的。因為他沒辦法明白真相,對自己沒有信心,覺得他沒辦法開悟,覺得自己的能力很差,又有很多的障礙,但是他一直想要修學,不得已,只好為這樣的人說:「好吧!你只要具足信願行這樣的條件,你也可以去。」所以是為這樣的人唸的。第二個內涵是對真正明白真理,內心不卑不亢,內在勇敢的人唸的。但是如果還有第三個內涵,那就是為沒要沒緊這樣的人唸的,它只是一個儀式,講課結束時一定要回向,所以第三個內涵就是比較沒要沒緊,反正要做佛祖就好了。今天講《傳心法要》,八成是為了解真理的人講的,兩成是為覺得沒辦法契入的人方便說的。就像前面幾節課,師父好像在講投資理財,其實那也是方便為你們說的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「趨者不敢入此法,恐落空無棲泊處,故望崖而退」,黃蘗禪師講這句話,不是隨便講的,意思就是,一般人不敢學這個「無心」法。我現在做個調查,如果全班都不敢,我們今天課就講到這裡,就不要再講了,不要浪費時間。不敢入這個法的舉手?都敢哪!我就不客氣囉!黃蘗禪師怎麼講?他說「恐落空無」,會掉入「空無」的人,就是還不懂「無心」的內涵。「無心」是什麼意思?簡單講,「無心」就是無一切心,就是開始沒有動機,最後沒有目的。那是不是有過程?有這樣想法的人是凡夫,凡夫帶著無明來修行,帶著這個觀念修行,一定累死人啦!為什麼說累死人?當有一天,你拼得要死,終於你成佛了!那我現在就要問,成佛是什麼東西?「就開悟啊!」開悟是什麼狀態?「知道宇宙真理」。知道宇宙真理要繞一圈嗎?「看個人根器」。你什麼根器?你說什麼根就是什麼根。為什麼?「心生種種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」,你說自己笨,你果然就是笨,夠簡單吧。覺得你不幸福,你果然就是不幸福的人。那都是陷阱,那個都是你為自己所畫下的陷阱。你說:「師父,我不會有這個陷阱,但是我想要這個樣子。」下面這個概念跟上面這個概念,一樣還是不一樣?一樣。你並沒有比較高明。那你說:「師父,我現在有煩惱,所以我想要證得解脫。」你還是一樣落入陷阱,為什麼?「本自無縛,何必求解!」你們可以接受我的說法嗎?如果不可以接受我的說法。好,沒有關係。對!你有煩惱,你將你的煩惱講出來,我們慢慢斷。我現在也是在教你如何當個法師,如果你的學生認為怎麼樣,你就按照學生怎麼樣的想法教,這樣你的學生才會越教越多。如果你的學生的想法跟你都不一樣,你一定是越教越少。我很清楚,我為什麼不越教越多,反而越教越少,你不要跟別人想法抵觸,別人自然就認同你,不要跟別人看法抵觸,你的人緣自然就會很好,我深知這個道理,但是我不太想用。所以我也常常天人交戰,因為我是人,你們是天神,所以人神交戰,但是我總知道一句話「神愛世人」。你不要這樣看,真理不是這樣看的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《圓覺經》裡面有一個名詞叫做「圓覺」,一般的說法叫「圓明」,它也是佛性的意思。禪宗很習慣畫一個圓圈,這個圓是什麼意思?它有無限無限的意思。這個圓我問你:「眾生是哪一點?」劃直線的,就有起點跟終點;畫圓形的,就找不到起點跟終點,也找不到哪一點是凡夫,哪一點是佛。所以黃蘗禪師才說,不要掉入眾生相跟佛相,不要掉入現象。所以哪一點是凡夫?哪一點是佛?「沒有哪一點」。那你現在是什麼?「我現在是名字啊!」你回答得很好,名字只是名字,沒有要什麼?也沒有不要什麼?如果你內在百分之百如你所講的,你當下就見性。那你們呢?一個一個說,你現在要什麼?你們被我逼到無話可說,無話可講。「師父,等一下,讓我抄個筆記,我回去再想。」你為什麼要錯失良機呢?你為什麼不把握當下呢?你為什麼不當下就打破這個迷團呢?難道你還要留著作業回家做哦!如果什麼都不要,知道是什麼狀態嗎?就知道什麼叫做「無心」。「什麼都不要」的意思是「一切具足!」具足就不需要。「無求」就是佛祖,當下就是覺。你會懷疑「無求」就是佛嗎?還是你想說:「師父,沒有那麼簡單,一定還有什麼?」還有什麼?還有愚癡啦!你們現在眼睛同時看她,我問:「自性本來清凈,為什麼會起無明呢?」好好地看她,瞪她,你有沒有看到為什麼起無明?你知道你現在在起無明嗎?你有沒有看到你自性清凈,現在在起無明?當問你這一句話,無明當下就現前了,因為一念起了就無明,一念求就是迷!就是愚!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很多學佛的人,跟他講真理他反而聽不懂,反而沒有學佛的人很容易一聽就懂,要跟人家講佛法真理,對方不見得要學佛。來,我請教你,我現在先不跟你談佛法,我問你,你今年貴庚?「五十七」。從你出生一直到現在,你內心是不是有所求?「是」。你有沒有觀察過,你這輩子求的過程不太一樣,你有階段性在求?「對」。你有沒有察覺到?「有」。你看,人家回答得那麼明確。好,你一出生的時候,只是個小嬰兒,那時候的求很單純,第一個求在求什麼?「求依靠」。我幫你形容一下,所有的人剛出生就會哭,嬰兒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吃奶,吃奶的目的為了什麼?「活下去」。講得好,你看,人一出生就是要求生存。好,那接著想求什麼?意思是現在吃飽沒有問題了,那接下來你求什麼?「求快樂」。我用一個形容詞求享受,其實意思是一樣哦!你看,他回答得很好。現在你可以享受了,享受已經不能夠滿足你了,接著想求一個比較能滿足你的東西,會求什麼?「沒有遺憾」。就是活著要有所作為嘛!所以要求名利,求出人頭地,求光宗耀祖,以便讓別人能夠認同你。但是求到了名利你就停了嗎?沒有,還有一個更高的,很多人有名有利之後他會去求什麼?「求權勢」。權勢他求到了,到這裡你覺得他沒有求了嗎?有,他求什麼?長生不老。他求永生。但是永生能滿足他嗎?這樣有沒有悲哀?你們不要以為我們在學佛,就沒有這個樣子。有學佛,沒學佛,內心障礙一模一樣,你們現在還不是在求。但是你有靜靜去觀察這輩子到底在求什麼嗎?有徹底觀察你的人生嗎?平常我是這樣活,你也是這樣活,你在你家裡坐,我也在我家裡坐,我的人生跟你的人生表象不一樣,內心世界都一樣,內心那個求的心永遠存在,甚至包括求的次第,求的階段性也大同小異,差別只在能不能求到。有的人求不到,如果你能求到,你就是想一階再一階,然後一階再一階,永無止境的求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談到這裡你領悟到什麼?為什麼「無求」你就是佛?學佛學這麼久,你內心安定嗎?「求」這個心存在,永遠不能安定。一天到晚看經典看不到自己的心,停下腳步,靜靜地觀察自己,反而能清楚看到障礙是什麼。現在不是要看經典,現在是要認識你自己,認識自己,才能把自己擺平。談到這裡,你應該有所領悟,悟到原來世間的一切,沒有一法可以求到,「諸行無常」,一句「無常」就把它打死;「諸法無我」,「無我」那求什麼?「涅槃寂靜」,「涅槃」就是解脫,那怎樣解脫?只要沒有束縛不就解脫了嗎?那什麼東西束縛你?自己的心。既然是你自己的心束縛你,那你等一下拿一個膠帶把自己捆住,捆住之後打電話報案,報案說什麼?「警察先生,我被綁!」好不好笑?好笑。我再跟你說個更好笑的,剛才那個拿膠帶把自己捆住,還真的有個膠帶哦!現在你拿一個無形的把自己捆住,然後你打電話去報案,「警察先生,我被困住了」。然後警察先生一來,他會怎麼跟你說?「你要去坐牢呢!你謊報!又沒有什麼東西綁你,你報什麼案?」你的心不是這樣嗎?有那個東西嗎?自己想的!你什麼時候才能不想啊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佛法這麼難嗎?大藏經看老半天,在幹嗎?你什麼時候不想?「放下就不想」。你還有什麼東西放不下?這個跟這個,意思不是一樣嗎?我告訴你,求不到啦!不管求什麼。只要求得到,我《心經》就把它丟掉,明明就跟你講「是諸法空相」,明明就跟你講「無智亦無得」,如果求得到,我就將它丟掉。那你想求成佛嗎?成佛是什麼狀態?你們就喜歡我每個禮拜三來陪你們,陪你們幹嘛!這樣繞了一圈。「無求」不就是佛了嗎?「無求」是佛,但是你現在還是有求,求開悟啊!還是那一句話,你們閒著沒事幹,「吃飽了撐著!」,比如你誦經,為什麼要誦經?「師父,我沒有智慧,誦經我才能開智慧」不知道你在幹什麼,就是沒有智慧,不要誦那麼快,那麼急,停下來,靜下來,佛性現前。「師父,什麼是佛性?」你現在跟我說話就是。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生活就是生活,修行就是修行,沒有動機,沒有目的,沒有過程,那是什麼狀態?當下放下一切對立的概念,就能離一切相,離一切相,覺性不就現前了嗎?所以佛性不用求,為什麼不用求?因為佛性不是求來的;佛性不用修,因為佛性不是修來的。佛性是悟跟不悟,是迷悟的問題。悟了之後,該怎麼過還是怎麼過,沒有來處,也沒有去處。那是什麼狀態?一切待緣起!

閱讀 2581 次數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