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三, 03 二月 2016 13:47

傳心法要講記-32

作者  釋達觀 / 講述  無念齋 / 整理 

故望崖而退,例皆廣求知見,所以說求知見者如毛,悟道者如角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我們從一出生開始,就想要去擁有什麼。現在修行,這個概念還是沒改變,也想要去擁有智慧,想要有所得、有所悟。這樣的概念繼續存在,我們不敢契入空。人類的思考慣性,總是認為要「有」才能活下去,沒「有」就活不下去,所以學東西也是要有。「趨者不敢入此法,恐落空無棲泊處。」如果你是修行人,必然會經過這一段,但是經過這一段,你能夠進入這一段裡面所講的內容嗎?我講個公案,有一個修行人,有一天他在經行,突然看到一隻老虎,那隻老虎好像餓了很久,剛好看到有個獵物出現,那個修行人就是老虎的獵物。四眼相對之下,修行人就開始跑,老虎就開始追啦!追到最後追到懸崖峭壁。糟糕了!現在修行人前無路,後也沒辦法退。結果剛好看到懸崖下面的峭壁上長了一棵樹,他就趕快吊在那棵樹,當他吊在那棵樹的時候,暫時歇了一口氣說:「哦!還好還有這一棵樹可以抓。」當他起這個念頭還沒結束的時候,剛好看到樹上有一條蛇,那蛇往他抓的地方一直爬過來。那個修行人一看,糟糕!是一條毒蛇。他想:「現在不是被老虎咬死,就一定會被毒蛇咬死,怎麼辦呢?」這時候他吊在懸崖的樹上,雖然很高,但是還好,下面有一條河,如果真的沒辦法的話,就只好往下跳,他往下跳至少還有一線生機啦!結果當他決心往下跳的時候,往下一看,剛好看到河中的鱷魚出現了,好幾隻鱷魚的嘴巴大大,開口向上朝,跳下來剛好咬住。完全沒有路,修行人在這個當下開悟了。開悟之後怎樣,到底有沒有活著,也沒有說,反正就是開悟了。如果開悟死掉也很好啊!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!」現在問題是還沒悟就往生了,往生之後接下來就不知道是怎麼樣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故望崖而退。一般想契入「無心」,想契入空的狀態,因為覺得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抓;這個沒有東西可以抓,就好像走到懸崖峭壁,再往前走好像沒有路。那沒有路怎麼辦呢?一般就是退。我們常說:「哎呀!你最近怎麼樣?」「最近很精進呢!」怎麼精進?你在精進當中,有沒有看到你遇到瓶頸?我現在所講的,不是說你沒有做早晚課,是你有沒有被你自己的心打敗?被心打敗,那是精進嗎?但是你有沒有用功?有,你可能還坐在蒲團上,可能手還拿一本經書,這個東西你可以騙別人啦!因為別人會讚歎你很精進,但是你騙不了你自己,因為只要進入這種狀況,你問題就來了。什麼問題就來了?再修也是那樣,前三年修也這樣,中間三年修也這樣,後面三年修也這樣。經過十年之後呢?再修也是一樣。所謂「再修也是一樣」是什麼意思?你還是一樣停留在原地。停留在原地還不錯,代表你還沒放棄。但問題是修越久呢?會越懷疑,修越久,會越來越沒信心,因為看到懸崖你就退,不敢再往前走,為什麼不敢往前走?因為沒有東西可以抓,心裡會恐慌,這個跳下去不知道到哪裡去啊! 

             要開悟的人假設沒有大死一番,是不可能徹悟的,但事實上你們貪生怕死,你們不敢死,所以就沒有機會悟。人家是敢死隊,我們是不敢死隊。真的會死嗎?其實你不會,你也知道你不會死。我現在講的死,指的是一種內心的狀態,而不是說真的你的色身死了。為什麼不敢呢?會不會怕走火入魔?不會,因為你還沒辦法走火入魔,散散的人不會走火入魔,也沒有那個機會走火入魔。武俠片裡會走火入魔的人,練功夫都是朝也練,暮也練,二十四小時練才會走火入魔,我們要等到這個機會發生還很遙遠。但是沒練你也一樣走火入魔,入什麼魔?入懶惰魔,你就懶得修行啊!那你說怎麼辦?既然退了,那我給你建議,就放棄吧!好不好?你就放棄吧!來,願意放棄的舉手?今天會來上課,你們就是不願放棄,會放棄你就不來上課了。苦,苦在哪裡?苦在進不得,又不願意放棄,這樣苦不苦?這樣苦啊!你為什麼不放棄呢?怕下地獄!往前呢?怕掉入斷崖!怕什麼?站在那邊等死啊!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學佛不是不能想,為什麼這個時候不好好想,我應該怎麼辦?不可以總是待在那裡啊!只要待得越久,就越危險,因為處在那個地方,有一天會彈盡糧絕,縱使沒有彈盡糧絕,一個人處在空曠的地方,是很容易被雷劈到的知道嗎?所以你要好好想啊!那我應該怎麼辦?要麼就撤退,要麼就想辦法走過去。走過去,你應該要走過去,為什麼不走過去呢?你還在想什麼呢?這個就是我給你的一個概念,什麼概念?沒有人可以教你修行,我坦白這樣跟你講。以禪的角度,禪師最後一定會告訴你,沒有一法可以給你,如果說有一法可以給你,那就是謗佛,謗法,謗僧。八萬四千法門,請問一下,八萬四千法門你現在學幾個法門了?你一個法門都沒學到。你知不知道你自己可以創造出一個法門?「知道」。你有沒有用你創造的那個法門來突破?「沒辦法突破」。不是,因為你還沒創造你那個修行法門,你現在在學習的是別人教你的法門,不是你用你創造的法門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禪的意思是,「自己要自己解決!」注意我這句話,自己要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自己。其實真正的禪是這個意思。而不是我教你修什麼,你就按照這個方法修,比如我教你念佛,你就念佛;我教你數息你就數息;我教你參話頭你就參話頭。真正的禪不是這樣,你的問題你自己解決,為什麼?所謂八萬四千法門,它真正指的意思是,我們每一個人你自己找出一個能夠覺悟的方法,這個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其中的一門。你知道為什麼我這麼講嗎?比如念佛對你親嗎?不親啊!數息對你親嗎?也不親!觀察身心的變化對你親嗎?還可以。參話頭親嗎?止觀親嗎?默照禪親嗎?都不親。自己的方法最親。我有沒有說錯?「對啊!」那當然,你有自己的方法嗎?我引導你,你們會得到一個答案,你自己最親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但是你自己有沒有方法?「沒有」。你知道為什麼沒有嗎?因為你自己也不相信你的方法,你不相信你自己的方法會讓你開悟成佛。你認為那個方法不是佛說的,也不是祖師教的,是憑你自己內在胡思亂想,對不對?「是啊!師父不是也講,我們起個念就是妄念啊!」以毒攻毒,以妄治妄,你沒聽過嗎?有一句話這麼說,不管是黑貓還是白貓,會抓老鼠的貓就是好貓。我管你是釋迦牟尼佛、六祖教你的,還是你自己想的,你只要能夠把自己搞定就好了。那你現在是什麼?你現在是佛教的方法不親,祖師大德教的方法也不親,自己的方法又覺得很存疑,現在不知如何是好啊!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很多禪宗的公案,很少看到有人接近禪師,禪師就叫他過來,我教你怎麼修,你有看過嗎?你一進門,禪師就說,你過來,我教你參話頭;你過來,我教你念佛,你有看過嗎?你有沒有看過這種公案?你跟禪師學,你有沒有看到禪師很積極教你?沒有。禪師都教你們什麼?「還沒見過禪師,只有師父而已」。我當然知道你沒見過禪師,但是你看過公案。公案裡一般進來就進來了,禪師不見得要跟他談哪。要麼就叫他去打雜,該出坡就去出坡,該煮飯就去煮飯,該舂米就舂米,該拔草就拔草,該種田就種田。你看,有哪個禪師教他方法?你們公案看這麼多了,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觸,有哪個禪師教他方法?幾乎很少看到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我們一般都是一下子修佛祖的方法,一下子修祖師的方法,一下子修自己的方法,我們都是夾雜著亂修,像雜菜湯一樣。這樣在幹嘛?也就是說他對那個法不清楚,對那個法沒有信心,當然,最主要的關鍵是,對自己沒有信心,因為不相信自己可以搞定自己啦!我看你們的表情,就是不相信能搞定你們自己。同理可證,也不相信我可以搞定你們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例皆廣求知見,「例」就是「多半」的意思。那一種「無心」的狀態,那一種無為的狀態,那一種空的狀態,你沒有辦法契入,既然沒辦法契入,那就趕快來看經典,趕快來聽大法師說法開示,趕快看第四台,趕快上網。沒辦法契入「無心」那個狀態,就趕快繼續學,繼續聽,聽一聽,學一學之後呢?有一天又突然想到說,我還是要面對我自己哦!但是當面對自己的時候,糟糕了!問題又跟之前面對自己的狀態是一樣的,又被自己打敗了,所以接著又不斷地「廣求知見」。你們今天來上課就是什麼?「例皆廣求知見」。今天的重點擺在這裡,從這裡開始說。那個人就是你,剛開始你的狀態都是這樣,還沒學佛的時候你是外求,但是當你學佛學到一段時間之後,知道應該要內觀,要往內觀察自己。但是當你每次往內觀察自己,都會遇到這一條紅線,都會被它打敗,被它打敗之後就會再繞出來外求。以前求什麼?以前求名,求利,求權,求勢。學佛之後呢?不求名,也不求利,唯獨求什麼?求佛法。所以你現在比較好了,那就是知見,求就擺在這。但是求、求、求,求一段時間,人家跟你這樣講,人家怎麼跟你講?這是手指頭(知見),這個不是月亮(心性)。你聽一聽,也對,應該要看我心中的月亮,幹嘛都一直看手指頭呢?聽人家講一講你又甘願了,又甘願回來內觀,當內觀的時候,又碰到這條線。你碰到之後呢?又繞出去。這種周而復始叫什麼?輪迴。你怕六道輪迴,你現在就在輪迴啊!我們現在每天都在輪迴你看不到嗎?你都會碰到這條線,這條線是什麼線?有沒有人要說說看?好,你說說看,這一條什麼線?「不知道」。你沒觀察過你自己嗎?「有」。那你怎麼會不知道?來,那條線是什麼?「胡思亂想」。還有什麼?「恐懼」。還有什麼?「五味雜陳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心,什麼都有」。還有什麼?「除了實相之外,什麼都有」。除了真相看不到之外,什麼都有,亂七八糟,全部都有。這一條線,我們在座的各位,你們每一個人應該都碰觸過,不可以說你不知道,你一定常常碰觸這一條線。這一條線就叫做紅線,你害怕這一條線。為什麼害怕這一條線?在怕什麼?因為你掉入一個陷阱,掉入一個追求清凈的陷阱。當你往內觀察的時候,在尋找一個叫做清凈的東西,你察覺從來都找不到「清凈」那個東西,從來看到的都是不清凈。帶著這樣的知見觀察自己,難怪會被自己打敗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你對生命的狀態是什麼認知?請問一下,生命的狀態是一灘死水嗎?「不是」。那是什麼狀態?「活活潑潑」。活活潑潑是什麼狀態?會不會動?「會動」。這一條線會不會動?這條線也會動啊!你不是都被它打敗。內觀你直接就碰觸到心,然後你的心會動,那你在怕什麼?心不會動你才應該要怕,心會動你怕什麼?你們是都沒看電視嗎?心動才能什麼?行動。心不動,今天會來上課嗎?第一、害怕心在動;第二、想要去找個不動。有個不動的東西讓你找得到嗎?它是東西嗎?這個叫做知見。雖然剛開始學佛,你要知道一些正知見,要知道什麼是佛知見,但是當你知道真正的正見之後,你就不怕這一條線。就是因為你的正見沒有具足,你誤會你具足了,所以當你面對這一條線,就害怕,就退縮,為什麼?因為你一直在期待這一條線,第一、是靜止的;第二、是消失的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六祖怎麼說?「對境心數起,菩提作麼長!」這句話好像跟你現在所想的不太一樣,我現在詳細來解說這一條線。你往內觀察,一定可以察覺到你的心,心的狀態一定是變化的,變化的心是好,還是不好?「好」。那這樣,這一條線你已經突破了嗎?變化的心好不好?「沒有好跟不好」。心會變化沒有好跟不好,既然沒有好跟不好,那你為什麼還被這條線打敗?因為沒有正見啊!你上課就有正見,你個人修行時就沒有正見。心是會變化的,接著你可以將變化的心安幾個名詞:第一、你可以說,那是妄心;第二、你可以說,那叫做胡思亂想;第三、你可以說,我的心整天都在打妄想。我現在跟你講的是一個中性的名詞,只要往內觀察,一定會看到你的心在變化,先停留在這個概念,這個是中性的概念,所以不應該害怕它,也不應該貪愛它,它只是中性的,它會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;它會想到好的、不好的;它會停留在想、非想;有時候又會非想非非想。你知道我在說什麼嗎?想還是有層次的啦!這個不是每次觀察你的心,你的心就是這個狀態嗎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但是你今天苦,苦在哪裡?第一、它不應該這個樣子;第二、你不喜歡那個不喜歡的感覺。什麼叫做「你不喜歡不喜歡那個感覺」?你不喜歡那一種情緒?煩躁、不安、恐懼、憤怒、無奈、無助,其實你今天不喜歡的是那個情緒。有的人為什麼打坐坐不住?因為煩躁,他只要一煩躁,就坐不住了。你不喜歡這些情緒,但這些情緒從哪裡來?「此有故彼有」,情緒不是無中生有,情緒是來自你的想法,因為有了那些想法,所以才產生你所謂不喜歡的情緒。但是喜歡的情緒呢?喜歡的情緒你就接受,不喜歡的情緒你就排斥,這些都是陷阱。情緒就是情緒,我管你貪愛好的情緒,或是排斥不好的情緒。情緒是虛妄的、不實在的,有一個東西讓你貪愛嗎?然後有一大堆的東西,讓你可以把它甩掉嗎?沒有啦!也就是說:「取不得,也捨不得」,因為它不是實有的。它如果是實有的,任君取捨。它不是實有的,所以取捨不得。那既然情緒是虛妄的,它從哪裡來?它從想法而來。不生起這樣的想法,就不可能產生這樣的情緒。比如坐在那邊打坐,坐了一個小時之後,突然生起一個情緒,「怎麼坐了老半天也是這個樣子?」只要生起這樣的想法,接著呢!坐不住的情緒就會跟著生起,生起之後,果然就起來了。會起來閒晃,閒晃又害怕下地獄,所以趕快起來再看經典,求知見。從情緒是虛妄的,一直到你的想法還是虛妄的。所謂虛妄,就是說它不實在。你告訴我,它在哪裡?你只要講不出來它在哪裡,我就告訴你,它不實在,只是什麼?只是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」,只是「諸行無常」,只是不斷地變化,只是這一種狀態。注意聽我的話哦!只是這一種狀態。但問題是,它有傷害你嗎?沒有。那要吃藥嗎?不用。因為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,它都是中性的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心的變化本來就是很正常,為什麼很正常?請各位把頭抬起來看天上的白雲,只要能夠指出哪一片白雲是不會飄的,我就為你做牛做馬。你跟我說:「師父,我看白雲的時候,它一直在飄,我嚇得要死,我好苦哦!我這輩子修行的目的,就是要把天上的白雲定住。」神經病!有人這樣修的嗎?有一首唐詩這樣講:「中歲頗好道,晚家南山垂;興來每獨往,勝事空自知。行到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;偶然值林叟,談笑無還期。」白雲會來也會去,彩虹會聚也會散啊!看天上的白雲在飄,你內心會恐懼嗎?會貪愛嗎?低頭看地上,地上的流水不是在流嗎?有沒有看過天上的小鳥,飛上去然後停在天空不會動的?有看過水中的魚不會游的?既然天上的鳥會飛,水中的魚會游,那你的心不會動哦!你的心動跟天上的雲,地上的流水不是一樣嗎?那你在煩躁什麼?你會害怕你的心嗎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以道家的說法,人是小周天,這個宇宙是大周天。佛家難道不是這樣嗎?法身是什麼?黃蘗禪師後面會講,法身跟虛空無二亦無別。那請問一下,虛空如果沒有白雲,你覺得好不好看?池塘裡面假設沒有游魚,這個池塘有沒有生機?水中的魚會不會礙到水,天上的雲不會礙到虛空。所以有礙到你嗎?你修行的目的是要修到什麼?是要修到天上沒有白雲,水中沒有游魚,然後說這是六祖說的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?「真空不空,妙有不有」,真空不是空,妙有不是真的有。不要害怕你的心念,不要害怕它,不管你起什麼念,不管你起邪念、惡念,不管你起多麼卑鄙無恥的念,就像天上的白雲,不須要貪愛白雲,也不要害怕烏雲,天邊出現彩雲時,也不要迷失,只要知道什麼?天上有雲,那是再正常不過。悟道的人,只是領悟到這是正常不過,而不是要把你認為那些不要的東西把它修掉,不是這個樣子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請問一下,六祖惠能大師他如果下午到外面散步,看到人家賣豆花,會買一碗來吃嗎?買一碗來吃是代表他有修還是沒修?你們會這樣說,過午就不食,食了就犯戒,下午買豆花不行啊!你如果要那樣修我不反對,你如果不會胃潰瘍,你不吃不要緊。如果有辦法,你就曬太陽就好。你不要笑,印度真的有一個人,他沒喝水也沒吃飯,他都是曬太陽,你們沒看到這則新聞嗎?你去網路查,如果有辦法你就那樣,那樣叫什麼?叫稀有動物,那樣做不是覺悟的人,他跟覺悟不相干,只能叫做稀有動物。所以印度醫生特別把他帶到醫院,不斷的做檢查,了解他為什麼可以這樣過日子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我要跟你講什麼?我要跟你講的是,我們一般就是被心的變化打敗。不要跟你的心對抗,你心的變化是自然正常的,所以你不要掉入心不要變化這個陷阱。你會問我說:「師父,人家經過科學儀器檢查,一個有修行的人他都會出現gammaγ波、epsilonε波、lambdaλ波,那個波又叫做佛陀波。」今天所要學的,不是要去學出入定,出入定叫做小定,那是修來的,修來的一定會退失。今天要學的是大定,是自性本定,是那伽定。什麼叫做自性本定?我不被它影響,只是這個樣子而已。你會這麼說:「師父,外面車水馬龍在跑,我不被它影響,我唯獨會被我的心影響。」你不被外面的聲音影響,你唯獨會被你內在的心影響,你只害怕你自己的心,那意思不是一樣嗎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空外境易,空心境難,空心境的意思不是說你內在不起念,而是你不被內心起念影響。不被影響,你就是虛空,心念的變化就是白雲,就是這樣子而已。所以白雲再怎麼飄,風再怎麼吹,那個雲再怎麼大,它完全不會障礙虛空。剛才問同學說,白雲是虛空的什麼?就是作用,並不是一部分,因為那白雲是虛妄的,是不實在的,那只是作用。月亮掛在虛空中,請問一下,月亮有沒有粘在虛空?沒有。月亮沒有粘在虛空,但是月亮也沒有離開虛空,叫做若即若離,你看到了嗎?你的心在變化,但是你的心也沒有粘在你的自性上。你念頭的變化是報身,是化身,虛空就是法身,一體三身。所以你在修行,有時候察覺自己很亂,我給各位建議,你看看大自然,不要認為你跟大自然不一樣。我們是天地同根,萬物同體。你看看之後,那是一種領悟,不是一種修行,那不是修來的。而是我終於領悟了,再也不被這一條線影響了。一領悟就過關了,但是如果你要修,那你就會有進有退,而且你修到最後一定要悟,不然它還是有一層的隔閡。如果你領悟不了,你只是一直覺得說,好像有一個東西,然後漸漸讓它不產生變化,修到有一天,這一條線變成一條,這叫入定。入定你也不用高興,入定跟開悟是兩碼回事,讓它不動就會定,說不動也是方便說,為什麼是方便說?就像那個水一樣,表面上看起來它是不動的,但是它下面的暗流還是動的,所以它只是伏住而已,它內在還是動的,只是透過禪定的功夫伏住而已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我畫那一條線只是要告訴你,請你具備這樣的正見,當你面對你自己的時候,不要感覺到動盪不安,不要被這種感覺影響。面對自己的方法,我不需要教你,為什麼?因為每個人都會,靜靜地看自己每個人都會,要雙盤的雙盤,要單盤的單盤,要散盤的散盤,不盤的人坐躺椅也沒關係,跟姿勢不相干,就是看,靜靜地看。看哪看哪!看到有一天,像看天上的白雲這麼賞心悅目,像看地上的流水這麼潺潺清澈,自然就心開悟解了。那個就叫做心性,心是用,性是體,心性就是體用,它不屬於動態,它也不屬於靜態,它是什麼?自己去看。有同學問我說:「師父,你怎麼修?」我就跟他講:「我沒有修。」我說:「我這樣跟你回答,你滿意嗎?」他說:「師父,我不滿意。」我說,我當然知道你不滿意啊!因為你希望聽我講啊!我說,好,你希望聽我講,我就滿足你,我講給你聽。我是這麼說的:「我不想用任何的方法來綁住我的心,包括佛法;我不想用任何方法來管理我的心,包括世間法。」我的心就像大鵬鳥,我徹底要讓我的心自由,因為我的心本來就是自由的,我何必用任何的方法來綁住它呢?為什麼一般人不敢讓自己的心自由呢?為什麼呢?所以我的方法很簡單,我讓我的心徹底地自由,我沒有什麼方法,那為什麼我讓我的心徹底自由呢?這是方便說,為什麼方便說?因為你的心本來就是自由的。你有觀察過你的心不自由嗎?當你察覺到你的心不自由,那是扭曲的,就好像虛空有個框框,這樣的虛空是扭曲的。哪一個人的心不自由呢?誰綁你?被誰綁?你有被家人綁嗎?你有被這個世間的價值觀綁嗎?你學了佛法之後,有沒有被佛法綁呢?你現在有沒有被悟道綁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「請問師父,我們心本來是自由的,但為什麼有時候會有所畏懼呢?」為什麼會有所畏懼?問你啊!是知見的問題,就是傻啊!我們常說:「演戲的瘋,看戲的傻。」我們在幹嘛!所以我講那一句話很清楚哦!問你呀!修行就是問你就好了,你不用問我!不是我推卸責任,而是我告訴你不用問我,問你,只要問你自己在幹嘛!就是往內觀,看你在做什麼?只要一往內觀察之後,就看到你在做什麼,你就看!它就開始會做夢,它開始會演戲,它會跟你演出一齣三世因果的連續劇,你就看到懵懵懂懂,一輩子都在看這一齣戲。戲要不要演?要,為什麼要演?因為土地公要看,因為神明要看,因為世間的人也要看。演戲沒有關係,不演戲,沒有辦法度化戲中的人,只要清楚在演戲,那叫做覺。演戲不阻礙覺悟,只要知道演戲,這樣就可以了。所以你問的問題,我跟你回答,你在恐懼什麼?脫褲子放屁!多此一舉。不要自己嚇自己,也不要自己迷惑自己,是這個樣子而已。知道了你還是要去練習,看看有沒有不被你自己內心的變化影響,如果你有辦法不被你的心念影響,外面的境界也動你不得,一定是外面的境界產生你內心的變化來干擾你,如果你能夠訓練你心念的變化動你不得,外面的境界是沒有能力動你的。我們一般人常常修外面的境界,不修自己的心境,這是有問題的。六祖說「外不著相,內不著空。」注意「內不著空」這句話,你不要說一定要什麼都沒有,緣生緣滅,有又何妨。心性這個名詞還是勉強說,強言說心性,心跟性亦不可得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所以說求知見者如毛,悟道者如角。現在學佛大家都是在學知見,未來佛教的生態,我可以預期得到,一定是在家人比出家人強勢,為什麼?因為在家人重在知見,在家人他所讀的書,甚至還比出家人多。所以你可以感覺到,現在在家人的團體,力量越來越大。我們出家人假設沒有悟道的話,佛法一定會滅亡。假設有人專門信仰佛法,佛法還不會滅亡,但如果有人專門一直學知見,那麼學知見的在家人會挑戰出家人,當他挑戰出家人的時候,出家人假設不悟道,談學理又輸在家人,在家人就會越來越瞧不起出家人。所以有很多佛弟子成立的居士團體,我真的是有一點搞不清楚,居然排斥出家的法師。學佛第一是禮敬三寶,他們學佛學很久了,但他們潛意識瞧不起出家人,光是第一條就不過關,那他是學佛的人嗎?所以我不知道他們對佛法的認識,到底是什麼認知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其實達摩祖師來中國的時候,就曾經說過:「明道者多,行道者少。說理者多,通理者少。」。達摩祖師來到中國,傳法傳給慧可之後,講這一段話,預言未來的佛法是這樣走。我們先講「明道者多,行道者少」這個概念。現在單學一個東西有沒有厲害?沒有厲害。現在要儒釋道精通,還要中學為體,西學為用,那才厲害。那天我跟一個人見面,他說他要整合儒釋道,然後賣儒釋道。因為他看到商機,尤其是大陸的市場,因為大陸現在最缺乏心靈這個區塊,所以他來跟我講一天的話。大陸很多地方物質層次已經超越我們,但是他們心靈層次還差我們一段,所以他們來台取經,不管是心靈成長層面,或是關於佛學、禪的這個部分。我問他一句話,我說:「這個人你認識嗎?這個你真的懂了嗎?這個你悟道了嗎?」這三個人,我看你一個人都不認識。我有說錯嗎?當然,他講的不是三個人,他講的是四個人,包括耶穌。我講這三個人你只要認識一個人,就換我跪在你面前,向你磕頭,為什麼?你是我的善知識。悟道者為大,悟道者為師,你哪一個人認識?但是大家腦袋在想什麼?要一把把它抓住。我們在想什麼?我們要膨脹,也不能膨脹到這種樣子。他來找我的意思是說:「師父,您懂這麼多啦!」所以他想來請我。我說,每個人我都不認識,我不懂,你找別人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我們都覺得我們明白了,也會說了,所以就騙了一大堆世間人。為什麼能夠騙人?我告訴你,說得出來的人還不見得懂。像我,你覺得我說得出來,我跟各位自首,我不懂,我不騙各位,所以我示範給你看,好像我也懂,好像我也能夠講得天花亂墜,地湧金蓮。但是我跟你自首,我不懂,希望你們這一班以後不要再被騙,知道嗎?真懂的人他不見得要說,真通達的人,他講這個都讓你不知道,然後你不知不覺被他度化了。所以,如果你是喜歡求知見的人,很容易掉入陷阱,掉入什麼陷阱?當別人的知見比你更深,更廣,你就會信以為真。世間什麼錢最好賺?騙人的錢最好賺。騙人的方法很簡單,沒有訣竅,只要滿足別人你就可以騙了。我現在不是叫你們開詐騙集團,你只要滿足別人,就可以騙人了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「師父,您剛講法身是等同虛空,等也不可以說,不等也不可以說,法身指的是什麼?」是什麼?佛性。這些都是同一個,只是不同的名詞。「那報身呢?」你現在的智慧就是一種報身,報身就是你的智慧;你現在講話就是你的化身;法身就是「理」,就是性體,空體,佛性。「那佛性等同空性,亦等亦不等,不一不異,那要用八不來講。」沒有錯。問題是禪宗不太喜歡談這些名相,禪宗常常用很簡單的方式來講,所謂用很簡單的方式,就是當你知道核心,其他你用任何名詞表達其實都可以。但是由於你要溝通,譬如說「何期自性本自清凈」,世俗諦上要相對的表達,要溝通的時候,因緣上是要用這些名相。譬如講自性,你講的和我想的到底一不一樣,定義要出來才有辦法繼續談下去。定義有時候是陷阱,但沒辦法,因為在世俗諦上要相對的表達,就必須要定義。勝義諦沒辦法講,所以勝義諦就是沒有勝義諦。在知見當中它可以滿足你的答案,舉個很簡單的例子,法身、佛性、空性,一樣不一樣?如果書讀很多人的,他可以告訴你一套讓你滿足的理論。但是在龍樹菩薩的說法,還是可以透過世俗諦顯示第一義諦。所以聽不懂的人就要講次第,講它的差異性,聽懂的人就不必再講了,比如念佛也可以是圓頓啊!我們談說知見,它沒好壞,我們談名相,它也沒好壞。對於還在迷中的人,有時候講那麼多不見得對他好。一般禪門來講,原則上是不講那麼多的,很多是悟道之後,他才正式講給你聽,所以是因人而異。現在是要會用啦!現在就是會不會用的問題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所以如果你喜歡知見,知見有時候是陷阱,如果說你不喜歡知見,只喜歡修行,修行有時候是陷阱,因為一個徒增邪見,一個徒增無明啊!今天最重要的我已經講了,回去認識你自己,勇敢地面對你自己,不用問我。只要靜下來,去面對你的內心世界。問題是,你願不願意?當你願意面對你自己的時候,會不會被你內心的變化打敗?如果你有正知見,漸漸可以面對你自己,漸漸不會害怕你自己的心念,起讓它起,不用閃,不用躲,也不用伏,不用壓抑,只要不被它影響,不跟它跑。只要不跟它跑,它就起不了作用。所謂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

閱讀 2542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