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四, 25 二月 2016 09:02

傳心法要講記-40

作者  釋達觀 / 講述  無念齋 / 整理

絕諸思議,故曰: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」此心是本源清淨佛,人皆有之,蠢動含靈,與諸佛菩薩,一體不異。祇為妄想分別,造種種業果。本佛上實無一物,虛通寂靜,明妙安樂而已。深自悟入,直下便是,圓滿具足,更無所欠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絕諸思議,故曰: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」我們之前談一個很重要的概念,就是「心自無心,亦無無心者,將心無心,心卻成有」,關鍵在「默契而已啊!」知道的就知道了,但如果知道了,有辦法說嗎?沒辦法說啊!怎麼說呢?比如,這一杯茶是冷的,是溫的,還是熱的?我也不知道啊!但是我喝了就知道了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人生不可以猜想,也不可以假設,也不可以說你認為,而是自己要親自去體驗的。一個悟道的人,說悟到什麼?也是一樣,真的沒辦法告訴你。比如,悟到了平靜,能告訴你平靜是什麼嗎?體悟到清凈,能跟你講清凈是什麼嗎?或是說現在心很安,心安又是個什麼樣子呢?「絕諸思議」,「思」就是沒辦法用你的意識,用你的想法,用你的推理,去想像它是個什麼樣子;「議」就是說,也沒辦法用語言來議論它。所以就借用祖師大德常講的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」這八個字來描述。就是說它沒有辦法用語言去談論形容,也沒辦法用心思去思考得到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,每個人自己的心,原則上是自己要去體悟的。問題是要怎麼樣去體悟?我們這個心要體悟,其實很困難,也很簡單,為什麼?比如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什麼距離?是心的距離,心跟心的距離是世界上最遠的。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跟我們的真心,好像隔了十萬八千裡,好像永遠都沒辦法交心。那相對的呢?世界上最近的距離是什麼距離?也是心。它近到什麼?它根本沒有距離。有沒有覺得很奇怪,為什麼要了解自己這麼困難呢?真的這麼困難嗎?你的心從出生一直到現在,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從來沒有離開過你,你覺得這麼難了解?為什麼你始終是搞不清楚?我們講說人在幹嘛!其實就是你的心在幹嘛!也就是說,你的心為什麼這麼矛盾?為什麼這麼掙扎?為什麼這麼複雜,這樣難以擺平?為什麼要這樣折磨自己,又要折磨別人?為什麼?所以最遠的是這顆心,那最近的也是這顆心,所以才會講說「迷聞經累劫,悟則剎那間」,看你相不相信啦!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此心是本源清淨佛,人皆有之,蠢動含靈,與諸佛菩薩,一體不異。現在說你是佛,可不可以接受?「可以」。那說你是眾生,可不可以接受?「也可以」。記得同學曾經問說:「師父啊!我要是跟人家說我是佛祖,人家不知道會不會說我貢高我慢?」如果我是佛,那就代表所有的人都是佛,那怎麼會貢高我慢?大家都一樣,你也沒比較高,我也沒比較低,你也沒多發一個角,我也沒三頭六臂,這樣不是很平等嗎?如果我說你是眾生,那就代表說的人本身也是眾生哪!因為你的眼睛都是眾生,那你本身就是眾生,所以你也不要瞧不起人,你自己也眾生啊!所以你說大家都是佛,平等;你說大家都是眾生,也是平等啦!你看到了嗎?你讚歎了別人,也讚歎到你自己;你輕視了別人,你也瞧不起你自己。禪宗一開始一定先確認這個問題,也就是說,這個心就是佛。但是其它的宗派,它不見得從這個角度切入,我們中國大乘有各種宗派,不見得每個宗派都承認這個觀念。但是這裡已經講得很清楚了,就是這個心本來就是清凈的,釋迦牟尼佛在還沒修行之前,他的心本來就是清凈的,成就之後,他的心也還是清凈的。所以每個人的心本來都是清凈的。心本清凈,本來清凈的心是什麼狀態?就是空的狀態。空的狀態誰都不能污染,誰也都不能破壞,所以才叫做「空」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《金剛經》剛開始前面有一段「云何得長壽,金剛不壞身」,「金剛不壞身」指的是什麼?佛性。就是空。空,拿那個原子炸彈炸它,有辦法把它炸壞嗎?那就叫「金剛不壞身」啦!不是說修到變「肉身菩薩」,叫「金剛不壞身」。六祖大師的「肉身菩薩」會不會毀壞?會。地球都會毀壞了,六祖的全身舍利一樣會毀壞。所以不是在講那個肉體啦!不是在練那個金鍾罩啦!那空可以活幾歲?空性可以活幾歲?沒辦法說,所以無量光、無量壽啦!所以「云何得長壽」。悟到了空,你看,多長壽,誰都沒有辦法破壞它,誰都沒辦法污染它,說它清不清凈?清凈嘛!所以禪師才會講說「污染即不得!」要去悟這顆清凈的心,就是說要去悟那個空。悟到那個空,就能體會到心是何等的清凈!為什麼何等清凈?怎麼糟蹋它,怎麼欺負它,它如如本然,如如清凈。但是為什麼你會受影響?因為你「有」嘛!你「有」,所以經不起風吹草動,經不起別人的考驗,經不起一切境界的變化。落在「有」的狀態,就沒辦法體悟到「空」的狀態。不悟空就沒辦法見空性,就沒辦法見性,就沒辦法恢復本來面目。這個清凈,自己要去體悟。要體悟它的方法很多,從各種角度都可以切入,都可以去領悟。我禮拜六去台北上課,剛好看到有個學員的智慧型手機放在桌子上,就問那個學員說:「那台手機丟掉,你心會不會痛?」他說:「會痛啊!」我問:「那你說我會不會痛?」他說:「師父,你當然不會痛了。」我說:「我為什麼不會痛?」他說:「因為那個手機不是你的,所以那支手機丟掉你不會痛。」我就笑笑看他說:「你太小看我了,我之所以不會痛,不是因為它不是我的,而是我知道是什麼狀態?」我就問他:「身體是不是你的?如果身體是你的,你可以讓它不生病嗎?青春是不是你的?如果青春是你的,你為什麼沒辦法停留在十八歲?」他就靜靜地說:「那應該不是我的。」我說:「連身體都不是你的了,那手機是你的哦!」所以重點不是因為它是我的,或它不是我的,是因為了解這種道理,所以我對它不執著,只是這個樣子而已。有很多的道理、概念,講的太表面,只講到一般我們所講的人性,沒有談到空相。就是因為了解它,所以心才不會痛,就是因為不了解它,所以心才會痛。關鍵是在這個地方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很多人學佛,對心是清凈的這個道理他懷疑。懷疑,他要了解就很困難。那如果你不懷疑,還是要自己去體悟,那個是在講什麼?我的心二十四小時都是不清凈的,那個是在講什麼?知道你在講什麼嗎?在講二十四小時那個意識的心。二十四小時,你的腦袋從來沒有停過,你的意識從來沒有停過。所以二十四小時,你的心是混濁的,那是意識的心,看到了嗎?那個是虛妄的心,那個是遇到境界所生起的心,因境生心。因為只看到這一種心,從來沒有看到真心,所以二十四小時都沒有清凈過。那真心跟妄心,真的這麼難懂嗎?不難。為什麼不難?注意看這盆蘭花,蘭花的後面有沒有影子?「有啊!」那你現在是看蘭花還是看影子?「都有」。你們現在看到的只是影子,你們沒有看到蘭花,那個影子比喻是妄心,那個蘭花比喻是真心,看蘭花你只看到影子,錯把影子當蘭花。你看到什麼?看到心的影子,沒辦法看到心體,沒辦法看到心的本來面目。你看到的就是心的影子,只要是影子,都是黑黑的,所以叫無明。你現在修行在修什麼?在修影子,影子有辦法修嗎?怎麼修影子才會不見?比如說,你站起來,你背後有影子,你影子怎麼樣才會不見?不是不要去看它啦!只要知道它是影子不就得了嗎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許多同學搞不清楚,常常把假相跟妄相當成是一樣的意思。那個妄相就是什麼?就是幻。那什麼叫假相?只要是因緣合和而生起的,必然是假相。緣起合和的假相,它存在還是不存在?存在。不可以否認它。但是有的人不懂,看到《心經》說「諸法空相」,世間一切都是空的,然後開始背「金也空,銀也空,死後何曾在手中?」,這是對「空」的誤會。「諸法空相」,並不是沒有諸法的意思。如果是沒有諸法的意思,這個牆就可以撞過去,為什麼現在撞不過去?因為它現在的條件還在。這個牆也有,這個身體也有,牆是假相,我也是假相,我不可以否認它的存在。它現在為什麼存在?因為它現在的條件還在,我為什麼現在有這個肉身?因為我現在的條件還在,我還沒有緣滅。這個牆還沒緣滅,我的身體也還沒緣滅,所以我沒辦法撞過去,這個叫做假相。它是假相,假相就一定會成住壞空,假相就一定會生滅,真相是不生不滅的。假相跟真相的內涵你要先弄懂。你有沒有煩惱?「有」。把煩惱拿出來?「拿不出來」。那是什麼相?幻相。看到了嗎?拿不出來。你有沒有業障?「有」。把業障拿出來,我替你懺?「拿不出來」。那是什麼相?幻相。你有沒有無明?「有時有,有時沒有;有時覺悟,有時又迷失。」悟的人就不會迷失,知道嗎?無明拿得出來嗎?有沒有心事?「有」。心事拿得出來嗎?「拿不出來」。你領悟到什麼?「幻相」。覺得修行有比這個更簡單的嗎?你們今天所有的問題,都是真相?還是假相?還是幻相?幻相。有比這種更簡單的嗎?這個幻相是修的嗎?怎麼修?修給我看看。它本來就是幻,自己不知道,在那邊折騰老半天,然後跟我說:「哪有這麼簡單!」我現在是證明給你看,就是幻相,它根本連假相都不是。覺得假相要消失比較難,還是妄相?妄相嘛!因為它根本就不存在。注意聽哦!假相這個東西我不否認它現在存在,但是妄相根本就不存在,這個根本不存在的東西,你們折騰那麼久,卻不知道,它根本不存在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《心經》講「無無明」,「無明」就是煩惱,根本就沒煩惱。但是你一直想說:「我的煩惱一大堆呢!」你的煩惱一大堆,如果拿不出來,就表示說沒有。但是「實相無相無不相」,很多現象,比如說我們的嗔心,因為緣起,現象才會產生啊!是我們的心創造出來的。妄相無形無相,真相呢?也是無形無相啊!妄相是無相,真相亦是無相,差別在哪裡?實相不生不滅,妄相有生有滅。真相拿不出來,妄相也拿不出來,一個是生滅,一個是不生不滅。愚公移山比較難,還是愚公要開悟比較難?移山比較難,就是說要把這座山移開,要把這個假相鏟平,事實上是很困難的。那要悟道反而比較簡單。你們看達摩祖師度慧可的公案,那個公案就是,慧可的心不安,達摩祖師叫他拿出來,我替你懺。因為是幻的東西,所以拿不出來。「勤修戒定慧,熄滅貪嗔癡。」一開始是因為認為有貪嗔癡,所以才要熄滅貪嗔癡,那現在關鍵是叫你去熄滅貪嗔癡?還是叫你認識?認識。認識根本就沒有貪嗔癡。「心平何勞持戒,行直何用修禪」,重點是擺在持戒?還是擺在修禪?擺在心平、行直。它真正的重點是心平跟行直。但是很多修行人重點都擺在持戒跟修禪,就是擺在戒、定、慧。「此有故彼有」,因為你覺得有這個嘛!所以你才要那個!我今天只告訴你說,這個概念,它是你創造出來的,是虛妄的,是不實在的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頓悟法門以心傳心,以燈傳燈,頓悟其實就是明白,無明就是不明白。頓悟就是明白,我明白了,從今之後我明白了,只是這樣而已。而不是「師父,我不明白,但是我每天都很認真勤修戒定慧,熄滅貪嗔癡」,這樣會修得很辛苦,知道嗎?真的會修得很累。像那天來了兩個法師,我也苦口婆心跟他們講了四個小時,我說真正的關鍵是在迷悟之間,把它弄明白了,搞清楚了,突然之間,會覺得海闊天空。那你們修,是要修什麼?有什麼東西給你們修?沒有惡夢的人,需要去收驚嗎?有惡夢的人常常打電話來問:「師父,是哪個仙人比較厲害?替我介紹一下,介紹我去收驚」,或者是「師父,要不你也幫我誦哪部經,誦完之後,我從此就不做惡夢。」如果你是這樣的人,我還是要跟你講啊!發願誦一百零八部《地藏經》,你惡夢就沒有了。但是你惡夢沒有了,你人生就沒事了嗎?其它的事情,不如意的還一大堆啦!你人生還有好多問題呢?內在之所以不平靜,不是因為沒修行,而是觀念錯誤。我講的有沒有簡單?沒學佛的人聽我這樣講,覺得很有道理,有學佛的人聽我這樣講,反而起疑,覺得只是那樣而已嗎?觀念不對,那個錯誤觀念在折磨你的心。難道我會這樣跟你說,心之所以不會平靜,是因為今天沒有拜一百零八拜,沒有做早課晚課,沒有誦《地藏經》再加一本《法華經》,我會這麼講嗎?是錯誤的觀念一直折磨你自己。但是如果沒有察覺觀念錯誤,無法領悟我所講的道理,那我就會換個說法跟你講說,心之所以不平靜,是因為沒有孝順父母,沒有友愛兄弟,沒有以誠待友,再加上今天沒做早課跟晚課,沒有打坐,今天沒有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再加上今天身體不舒服,所以心不平靜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修行人他的觀念沒辦法突破,只希望師父教他說:「應該怎麼做?」然後就拚命地做,拚命地修。剛開始很相信師父,折騰了一輩子,到最後越來越不相信師父。為什麼?修到要死了,整天也是心不平靜,為什麼不平靜?因為觀念從來沒對過。觀念轉過來不就得了嗎?為何不轉呢?不要這麼複雜啦!明白這個概念,我們這班同學很多人要悟道,這個概念不懂,沒有一個人會悟道。無明啦!煩惱啦!或是不得清凈啦!心不安啦!那個都是因為觀念錯誤,觀念不正確,換句話說,就是沒有正知正見。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但是腦袋不同意,腦袋總是想說,本來很多物,何處不染塵?如果是這種想法就累啊!真的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精進的人不少,但是在我看起來很心痛,為什麼?方向衝錯了。如果他很懈怠,衝錯方向還是停在那裡,那還不太要緊。但如果他精進卻觀念錯誤,那就完全背道而馳啦!所以修行的關鍵,只要時時刻刻心行平直,就是修行人,就是精進。心不平,坦白說,做早課晚課都是造業啦!修行有離開生活嗎?造業有離開生活嗎?「沒有」。你們今天開車來上課,結果路上塞車,那是修行還是造業?「那也是修行,塞車也是等於修行,面對而已啊!」關鍵講出來,塞車為什麼是修行?「因為平靜心」。答對了!當塞車的時候心平靜,就是修行;當塞車的時候心浮氣躁,就是造業。以此類推,現在跌倒是修行還是造業?「可以造業,也可以修行。」什麼情況是造業?什麼情況是修行?「我的心很平靜是修行。」我不辜負你們了,我已經把如何在生活當中修行告訴你了,這樣會了嗎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為什麼心不清淨?「因為覺得我受傷啦!」我沒有感覺你受傷啊!我很平靜啊!你自己覺得你受傷,那是你的事啊!我感覺沒有受傷啊!「可是我明明受傷,我不可以騙我自己。」是嘛!對嘛!是啊!我明明受傷,我不可以騙我自己!一樣的道理,我明明不受傷,我也沒辦法騙我自己,快樂是我快樂,受苦你去受苦啊!為什麼是這樣呢?為什麼我是一尊快樂的佛?你是一尊受傷的佛呢?為什麼呢?當你在問人家說如何讓心平靜?那個就是陷阱。不可以這樣問,因為這樣問,永遠沒辦法言下大悟。我講一個很簡單的概念,當你進入實驗室去做實驗,做出來的結果是這個樣子,不相信又進去一再重複的做,每次做出來的結果它還是這個樣子。這時候真的已經沒辦法騙你自己了,你知道了。什麼叫知道?「無得無失」。你認同無得無失嗎?如果你潛意識確定無得無失,那就開悟啦!跟一般人講無得無失的概念,他不會說不對,但是沒辦法進入他的潛意識,為什麼?一個人如果能夠百分之百確認,世界上沒有一個東西是他可以得到的,也沒有一個東西是他可以失去的,這個人當下就覺悟了。但是一般人他有確定嗎?他沒有確定。請問一下,受傷是得還是失?「失」。失掉什麼?「清凈」。還失掉很多,還失掉了信心,失掉了面子。你要確認。什麼叫確認?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拿出來確認,看看是不是這個樣子?我的生氣我拿不出來,我的高興我拿不出來,我的得意拿不出來,我的失意拿不出來,我的情緒拿不出來,我的一切我都拿不出來。那現在這個假相、妄相跟真相,分清楚了嗎?假相、妄相跟真相,請你把它弄明白。不要修了老半天,跟你問這個你答不出來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所以「此心是本源清淨佛,人皆有之,蠢動含靈,與諸佛菩薩,一體不異。」蠢動含靈講的就是一些蟲蟻,或是一些三惡道的眾生,包括三善道的眾生;「與諸佛菩薩,一體不異。」這個「一體」講的就是本源清淨心,本源清淨心是沒有差別的。這個概念要不斷地體悟,我講課都在講這個概念,但是譬喻不太一樣,你要好好聽,好好地體悟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祇為妄想分別,造種種業果。前面的概念假設你不相信,也就是說不相信我的心是清凈的,而相信我的心是混亂的;不相信我是佛,卻相信我是眾生;不相信我是好人,只相信我是壞人;不相信我很無私,而相信我是一個自私的人。如果一個人都相信他的不好,覺得這個人以後會變成什麼樣的人?不相信自己的人,一定不相信誰?別人。不相信自己的人,不但會傷害自己,也會傷害別人,所以接下來會造種種的業。你的孩子,希望你的孩子相信他是孝子,還是不孝子?我這樣的問法就是說,只要一個人不相信他是好的,惟獨相信他是不好的,這樣的想法不管在世間法,或出世間法上面,其實都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。所以相信你是好的,相信你自己本來跟佛一樣心是清凈的,這樣就會悟入禪心,禪心就是佛心,佛心就是清凈心,清凈心就是平等心,平等心就是慈悲心,慈悲心就是充滿智慧的心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但如果你一天到晚跟我講,我怎麼樣?那你怎麼樣?一天到晚都把你自己的臉抹黑,然後希望說來到這裡,師父拿毛巾幫你把臉擦一擦。所以不要起妄想,不要生起一念無明,不要分別別人是佛,我是眾生,別人是高貴的,我是卑賤的,然後別人是有修,我是沒修。當一個人能夠肯定他自己,其實才能肯定別人。我很清楚跟各位講,我們這班同學要悟道是很有機會的。但如果從修行的角度談是沒有機會的,一點機會都沒有,為什麼?只叫你懺悔,這輩子就懺不完了,叫你修福報,怎麼修到圓滿具足?所以教頓教的,要不就是悟,要不就是不悟,反正修也是修沒有,因為你就是沒有修啊! 

            「師父,你說過一句話,真正的禪是用自己的法門,契入自己的覺悟之道,最主要的關鍵還是要?」還是要契合你自己的根器,還是要擺平自己的心。現在用任何的法門,到最後還是要擺平你的心,不管修四念處,修凈土,修止觀,修六妙門,持咒,誦經,最後的關鍵就是就要擺平你的心而已。所以我講的這個是任何人都必然要經過,只要上高速公路,必然要收費,知道嗎?這個門就叫做心門,一定要經過這一道門。問題是什麼?問題是不懂這個門,你要修行就碰不到這個門;那如果懂了這個門,那你修行就知道到底在幹嘛?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就知道了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那我請問一個問題,一個人心平靜,他修什麼法門?一個人心不平靜,你覺得修什麼法門比較好?我們現在修行人,就是我的心不平靜,我到處去問法門,然後我帶著不平靜的心在修行。所以從現在開始心都很平靜,等一下下課回去心很平靜地開車,遇到罰單就要很平靜地去繳錢啦!但是心很平靜的人,一般是不容易被開罰單的,心不平靜的人才會油門催到一百二,心平靜的人是很少會跌倒的。心平靜跟無心是一樣的意思,「若無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」,無一切心,所以心平靜,但是心平靜卻沒有一個心平靜的,不能抓住有一個心平靜的東西,不要抓,心平靜的自然就平靜,也沒有心平靜這個概念。現在有沒有呼吸?有沒有抓著呼吸?如果抓著一個呼吸,我的課你要怎麼聽?就像呼吸一樣這麼自然啦!其實無為法不是你們不懂,我常用呼吸來比喻,這叫無為法。一個擁有正見的人,他也不需要抓個正見,就像呼吸一樣,這個才是真正的無心,不然就是有心啦!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本佛上實無一物,虛通寂靜,明妙安樂而已。「本佛」就是本來那一顆清凈心,要注意,所謂清凈的心,其實就是空,實在沒有一物。真的是這個狀態。問題是什麼?在那個沒有一物的心,為什麼要創造這麼多物呢?你的心為什麼要創造一些東西,來恐嚇你自己呢?為什麼要創造一些的東西讓你自己難過,讓你自己覺得很不堪呢?能夠體悟到平凡的人生嗎?不需要成為聖人,「但除凡心,不求聖解」,只是要將你的心,將你那些虛幻的心把它拿掉。事實上,我說把它拿掉,這樣講並不是第一義,不是究竟義,那只是方便講。因為它根本就沒有那些東西,連拿掉這個動作都不用,這叫究竟義,這叫最上乘法。最上乘法其實就是最簡單。如果說:「師父,我是中下根器呢?」最簡單不能修,那你就修困難的,但是你就越修越困難啦!你認為最簡單的,其實是最困難。只要靜靜地去看你的心,會察覺到你的心到底有什麼東西?真的有那些東西嗎?師父,我很生氣呢!我就拿碼表給你測,看你有辦法氣多少個小時?氣幾天?我看你多會氣?氣消了,那個氣跑到哪裡?本來就沒有的東西嘛! 

             那你現在是迷還是悟?迷跟悟本來就沒有啦!不就是只有一顆清凈的心嗎?怎麼不敢確定呢?怎麼不敢當下就承擔呢?我已經跟你講了,本來無一物,你要去證明。所以這個東西是印證,自己去印證,印證到最後,心甘情願,心開意解,你不是大哭一場,就是破顏微笑,真是這樣。世界上最美的微笑是哪一幕?拈花微笑啦!那是最美的微笑。那一幕,「虛通寂靜」,旁邊寫「體」,「明妙安樂」旁邊寫「用」,就是體跟用。我用一個譬喻來形容,在這個「體」旁邊寫個「珠」,然後「用」的旁邊寫個「光」。你看佛像為什麼都要拿一顆摩尼珠,摩尼珠就像那個水晶球一樣,是透明的。它是空的狀態,就像這裡所形容的「虛通寂靜」,那是空的狀態。但是用色光照它,照它青色,它就青光,照它白色,它就白光,「青色青光 白色白光」,照它什麼它就是什麼光,這就是用,這就是「明妙安樂」妙用,妙用無窮。但它的體是什麼,它的體是虛的,是通的,是空的,是寂靜的。它的用是善用,所以它的用都用得很恰當,所以叫做安樂,《法華經》安樂行品講,明白這個道理的人,身樂心安,身安心樂,身心安樂。就是這個意思啦!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深自悟入,直下便是,圓滿具足,更無所欠。「深自悟入」就是說前面所講的開示,要好好地,深入地自己去體悟。「直下便是」,言下即是!當下你就體悟了,直下就是啦!我們這顆真心就像摩尼珠一樣,圓滿具足,無欠無餘,不要覺得少了什麼。不但有福有慧,不但清凈,而且有智有悲,不但如此,六度萬行都具足,只是你現在還不明白這種道理,所以一直覺得說,是這樣嗎?悟道之後,當你能夠明白之後,真的沒有缺啦!接下來你的所作所為都只是隨緣,水月道場,夢中佛事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我今天講的重點,要好好地體悟我講的心跟心影,因為這兩個,形影是不離的。要找到那一個,還要透過那個影子,離開那個影子還不行。只要有一個影子,就是代表有一個身體,如果沒有那個東西,怎麼會有那個影子?所以要透過那個影子,找到那個人,找到那個真人!

閱讀 2559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四, 25 二月 2016 09:22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