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日, 28 二月 2016 08:24

傳心法要講記-41

作者  釋達觀 / 講述  無念齋 / 整理

縱使三祇精進修行,歷諸地位,及一念證時,祇證元來自佛,向上更不添得一物。卻觀歷劫功用,總是夢中妄為。故如來云:「我於阿耨菩提實無所得,若有所得,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。」又云: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菩提。」即此本源清淨心,與眾生諸佛,世界山河,有相無相,遍十方界,一切平等,無彼我相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我們談到「深自悟入,直下便是,圓滿具足,更無所欠。」,這個「直下便是」,就像你們剛才在打坐,有沒有看到自己的潛意識想求個清凈?坐在那邊,在想什麼自己要知道。我們潛意識的狀態就是想求個什麼,不想要什麼。比如現在外面在演戲這個聲音,有的人就不喜歡這個聲音,所以不想要這個聲音,希望這個聲音消失,不然就要遠離這個聲音。也就是說,內在產生了排斥,不喜歡這個聲音。一樣的道理啊!在打坐,不喜歡煩躁,不喜歡胡思亂想,不喜歡昏沉打瞌睡,也不喜歡沒辦法得到清凈。問題是不喜歡的它揮之不去,但是喜歡的清凈、寧靜、覺悟,它又不來。不喜歡的趕它不走,喜歡的它不來,怎麼辦?這就是陷阱,這就是錯誤的觀念。真理在哪裡?真理在眼前!聽到的布袋戲是真理,聽到的佛樂也是真理,只是你怎麼聽?有的人平靜坐在那邊是真理,有的人胡思亂想坐在那邊也是真理,只是你怎麼看?真理不屬於平靜,也不屬於胡思亂想,你有看到嗎?那為什麼我們都看不到?我們總是認為真理是,喜歡的那個部分叫真理,不喜歡的那個部分就好像不屬於真理,不是這個樣子。為什麼說真理就在眼前呢?喜歡與不喜歡皆是無常啊!你只看到喜歡跟不喜歡,卻沒看到無常。只聽到大小聲,沒看到空;只看到兩個起矛盾,沒看到中道。所以真理在每個人的眼前,但是你有看到嗎?不用懷疑,眼前看到的就是真理,不管看到什麼?道在高貴的佛堂上,道也在你認為卑賤的屎尿上。這個道就是真理,這個真理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每個人的眼前,但是我們每個人始終不認識它。其實它有跟你錯過嗎?它也沒跟你錯過,只是它跟你對面不相識啦! 

            佛經裡面常常這樣講:「見緣起即見法,見法即見佛。」那你有看到了真理了嗎?真理不屬於喜歡跟不喜歡,因為喜歡跟不喜歡那個不是真理,那個是個人的好惡。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樣子。我們還沒學佛之前有好惡,但是學佛之後好惡依舊存在。真理不是你回去想一想,而是你現在有看到嗎?當下有看到嗎?我看到你們來上課是真理,你看到我坐在這邊也是真理,但是你不把握當下,想回去再想一想,回去想什麼?我們現在跟真理面對面很久了,你都看不到哦!現在看到我的樣子有沒有看到無常?以打坐的例子來說好了,坐在那邊,到底想要什麼,到底想要什麼東西?沒錯,我們講過平靜,講過清凈,但是坐在那邊,想要平靜跟清凈,那你又錯了,因為只要起這個念頭,就失去了平靜,就遠離了清凈,就沒辦法活在當下。三心不可得就是教你活在當下,只是這個樣子。那當下是什麼狀態?只要不要在那邊撿東撿西,只要不要在那邊撿擇喜歡跟不喜歡,當下不就全部都是嗎?當下在發生的事情它就是真理啦!怎麼沒有看到?沒有看到,所以坐在那邊,除了潛意識當中有想要什麼,還有不要什麼之外,潛意識當中還有一個修的概念。要把修的概念也拿掉。有修的概念,也離開了當下,有好壞的概念,也離開當下。當下就是當下,當下有什麼好壞?當下有什麼凡夫跟眾生?當下有什麼迷跟悟?但是你沒辦法看到當下,只看到心的兩邊,然後心互相起矛盾,互相起衝突,然後接著就想捨一邊,然後靠一邊,心就這樣擺不平,接著又有一個有修跟沒修的對立,然後坐在這邊就想好好地修,這個人、我對待又出來了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有時候聽起來很難,為什麼很難?你控制不了意識,因為意識習慣一直想、一直想,沒有辦法活在當下。那是你一直離開當下,然後想要有一個後面的東西,那個想要一個後面的東西,那叫做妄想,那就叫做分別。因為妄想分別,一直排斥現在的自己,現在的狀態,現在的心,然後一直想要有一個更好的身心世界,又掉入另外的陷阱。當下就全然地接受,接受什麼?接受腦袋所認為世間的一切,請當下全部接受,就在全部接受的那一剎那,那一種平靜自然就生起了,只是這個樣子而已。了解了嗎?而不是坐在那邊拚命地修,修到有功夫,然後修到身心漸漸地平靜,然後修到不喜歡的東西已經不再生起。不是這樣子,心沒有取,心也沒有捨,注意聽,這顆心,這顆心的狀態,它不屬於取,它也不屬於捨。這顆心的狀態,它沒有想要什麼?它不需要再要什麼?為什麼?本然具足,它沒有任何的缺陷。這顆心它無形無相,所以它不會排斥一沙一塵。但是為什麼你沒辦法活在這種心?因為都活在取捨的心,這個心就叫意識心,就叫分別心。「直下便是!」直接了當活在這顆心,便是清凈的心。但是我們不是這樣,我們一直想,想什麼?想如何清凈?心一直想如何清凈?那個「如何」本身就是陷阱。那個「如何」本身就是意識,就是推理,就是邏輯。想「如何」就離開當下了,沒有什麼「如何」啦!當下就是啦!還「如何」什麼?但是因為你習慣離開當下,所以才問「如何?」才問接下來應該怎麼做?怎麼做才會到達?這個就是迷失。但是這種迷失,我們太習慣了,所以它叫做慣性。就像你來這邊聽課,也不容易活在當下。用世間法的話講比較好懂,意思就是說,這一節課是最後一節課,只能夠把握住這一節課,這一節課聽不懂,以後再也沒有任何機會,這樣就很珍惜這一節課。所以往往最後一堂課,最容易讓人家有所感觸。但如果說,哎呀!這個課還有好幾百堂,好幾千堂,你就會慢慢地來,內心就認為說,這節課聽不懂沒有關係,還有下節課,今年聽不懂還有明年。那當下是什麼?也就是說如果你不能體悟當下,那你再聽十年都還是離開當下,因為你的思維模式是離開當下的模式,這個跟你聽幾節課不相干哪!就像我常說的,我現在在講的是你的心,應該看你的心,而不是去看黑板,去看字,而是去看你的心。但是我觀察過很多人,當我在講黑板的東西,他眼睛就看黑板,當我在講講義的時候,他的眼睛就看講義,但我的意思,不是看黑板、看講義,是當下看到你的心是在幹嘛!直接面對自己心的狀態,只是這個樣子而已。所以黃蘗禪師這麼說:「深自悟入,直下便是。」我們常講說「參禪」,像我也教台北班的同學要靜坐,結果有個同學跟我說:「師父啊!其實你教的不是靜坐,你教的是參禪,只是是用靜坐的名詞。」這個「禪」就是心,參禪原則上就是參自己的心,這叫參禪。也就是說坐在那邊幹嘛!坐在那邊只是在了解你的心。所以這個「深自悟入」就是說,有沒有深入去了解自己呢?如果能夠當下去了解這個心什麼都有,它沒有少任何的東西,那麼「直下便是」,今天來學佛是在學這個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有同學問說:「師父,修行的次第是什麼?」我說修行的次第只有「做事」、「做人」、「做佛」三個而已。管你修什麼宗?什麼派?什麼門?信不信教?如果要好好過人生、要修行,這三個就是次第。誰在做事?用心做事;誰在做人?用心做人;誰在做佛?用心做佛!所以六祖才會說「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用這一顆心去成就一切吧!就這樣子。這樣不是很清楚嗎?不然你用什麼心去成就?難道是用比賽的心嗎?難道是用得失的心嗎?用清凈心,用平等心,用平常心,用一顆很平淡的心,來成就世間、出世間的一切,不是這樣嗎?不然用什麼心成就?難不成是用那顆做得要死,修得要死,用那種心去修?你工作也是那顆心,修行也是那顆心,教書也是那顆心,來聽課也是那顆心,那顆心有所求,就會痛苦,因為你一定會患得患失,一定永不得平靜。那顆心也不是要比別人強,比別人優秀,比別人更厲害,如果是這個樣子,心也不會平靜。這些都不會。所以我們成就了自己、成就了別人,但是成就的定義是什麼?只是好好做人,盡你的本份而已,那個姑且叫做成就,叫做假名成就,而不是真的你比別人優秀。沒有誰比較優秀,每個人都平等,你會這樣,那麼不管是靜態當中在打坐,還是動態當中的行住坐臥,你的心態觀念都是很清楚,就不容易被別人蠱惑迷失,或是被別人一刺激就抓狂,因為你知道它是什麼狀態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平常在參禪,平常深自去了解你自己的心,其實你的心本來具足,就像摩尼珠一樣,只是不斷、不斷去了解它。當你不斷、不斷去了解它,它就會產生力量,它就會生起智慧跟慈悲。佛法是心的教育,心的教育就是生命教育,只要照顧好你的心,你的人生全部都是OK的,為什麼?因為人生的全部,不論從現象界的生活,一直到真理的生命,沒有一刻可以離開那顆心,只要離開那顆清凈的心,一定是造業,必然與道違背。所以六祖說:「行正即是道。」儒家也講: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,可離非道。」所以片刻都不可以離開道,也就是說,片刻都不能離開那顆清凈的心。當參悟到,世間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顆心,而那顆心也不是說要怎麼修?「直下便是!」真的不用懷疑。但是如果沒辦法看到那顆心,而活在妄想,所謂妄想就是意識,會認為世間太不美滿。有一首歌叫做《小城故事》,裡面有一句是這麼唱的,「世間一切真善美,這裡已包括」,小城就真善美都包括,這一顆心怎麼會不包括呢?所以能不斷去體悟這顆心,最終會很感動它什麼都有。你是國王,不要國王不做當乞丐,然後一天到晚去跟人家乞討要錢,去跟人家乞討可不可以給我快樂?給我幸福?可不可以給我尊嚴?給我尊重?你不是乞丐呢! 

            人一輩子打拼,還不是希望能夠一切具足圓滿,但圓滿並不是盲目追求就能夠求到的。人最可貴的就是這一顆心,當然最可惡的也是這一顆心,心既是善的源頭,也是罪惡的根源。看到它才會善用它;知道它之後盲目追逐的心就會停止,那個不安的心就能夠平靜。但是假設看不到這顆心,不相應這顆心的實相,只有每天忙著修行,忙著做事,忙著到處去做人,但是到最後品質一定很差,為什麼?因為絕大部分人辛苦一輩子,只得到兩個字「抱怨」,很少人得到「感恩」,這是共同的心聲,也是共同的傷感,這叫心聲淚痕。所以到最後每個人都得到一顆破碎的心!那顆心是自己的為什麼覺得那麼抽象?為什麼覺得它這樣的陌生?為什麼覺得它這麼難以擺平?為什麼覺得你好像搞不懂它?我只能夠這樣講,你太不關心它,而且也太不了解它,對它太過冷漠知道嗎?所以你怎麼會了解呢?學佛一段時間了,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常常看到自己的心,當然不見得是看到清凈的心,但是你至少可以看到。我已經可以肯定地說,我常常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心,這世間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在決定,在做主的。同理,也是它在作怪的。我常這麼講:「有心就成怪,無心就成聖。」關鍵在有妄心,還是無一切心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縱使三祇精進修行,歷諸地位,及一念證時,祇證元來自佛,向上更不添得一物。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很久很久的時間。我們先來談精進修行的目的,先來談世間法。請教你一個問題,你這輩子這麼樣努力地賺錢,為什麼?先不用佛法的角度回答,先講世間法就好。「為了生活」。層次更高一點,為了怎麼樣?「為了更幸福」。大家會認同吧!以世間法的角度,我們這麼認真努力地工作,努力地賺錢,還不是希望讓家人更幸福。但是很多人努力地工作賺錢,家裡有更幸福嗎?「不見得」。不要說更幸福啦!有沒有得到幸福?「不一定」。或是我再講個更直接,有沒有得到一點點幸福?這越講就越悲哀啦!這個叫本末倒置嘛!給家人幸福對不對?對。這是正確的。但是,什麼是幸福呢?你懂幸福嗎?以為在外面做得像一條牛,然後家裡面就幸福嗎?覺得在外面被人家罵得像一頭豬,家裡面就幸福嗎?或是說從外面拿了大把的鈔票回來的時候,家裡面就幸福嗎?好像對幸福的定義搞錯了吧!幸福的定義是什麼呢?我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就好,為什麼你的另一半不早點回家呢?為什麼你的孩子不早點回家呢?回家是要對看,還是要吵架,還是要互相抱怨?還是回家大家都坐著看電視?還是回家之後大家房間關一關去睡覺?就是因為他們不喜歡家裡面的人。做人有沒有失敗?當然失敗啊!家裡面有我喜歡的人,工作完當然我就一定會早點回家。不是要家裡幸福嗎?要家庭幸福的第一個要素,就是要讓家裡面的人都很喜歡你,但是你重點就抓不到,只是在那邊辛苦地賺錢,辛苦地熬夜,辛苦地加班。世間法就是家人要幸福,那幸福的核心是什麼?幸福的核心你抓住了嗎?有的人的幸福就是說,只要全家人在一起就是一種幸福。沒有錯,但是話要講清楚一點,家人在一起就是一種幸福,但是彼此要喜歡對方,那種幸福感才能生起來。所以我現在講的就是方向,它不是賺錢,幸福的感覺就是家人在一起,然後彼此都能得到關心,那種幸福的感覺自然就會生起,這種幸福不是說把工作擺第一,賺錢擺第一,加班擺第一,投資理財擺第一,不是這個樣子啦!這個樣子得不到幸福。所以我們是不是要把握當下的因緣!幸福在哪裡?要把握你跟家人相處的因緣嘛!就在當下這個因緣。不能夠把握當下這個因緣,只把握除夕那一天,這怎麼對呢?所以從世間法的角度我會勸,別人喜歡親近你,別人喜歡跟你聊天,別人喜歡跟你在一起,在家裡假設能夠做到這個樣子,家庭自然就很幸福。但是做不到,家庭的幸福感就不容易生起,也很難生起。最近有一個廣告這麼說,要跟家裡面的人說:「我愛你!」不要只會出一個嘴巴啦!人家喜歡你是因為你明理,善解人意,不會干涉他們太多,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。趕快把幸福的重點修正一下方向,要朝這個方向,我這樣教你的就是頓教法門,這個才是頓教法門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而什麼是漸修?哦!我兒子一天到晚都跟我抱怨,別人的爸爸在兒子成家時都送一幢房子,我女兒也一天到晚都跟我抱怨,人家嫁女兒時爸爸都送一千多萬的嫁妝,如果誤以為這樣他們就能得到幸福,你就錯了,你果然是漸修,送兒子賺一幢房子,送女兒一千萬的嫁妝,他們有得到幸福嗎?依舊沒有得到幸福。為什麼?因為孩子有了房子就不要父親,女兒嫁出去有了一千萬就很少回家,你的幸福又在哪裡呢?所以,家人難得還在的時候,就把握當下吧!讓家裡有幸福的感覺。而幸福的重點是在家人喜歡你,如果家裡面的人都不喜歡家長,這個家一定是「庭院深深深幾許。」 

            一樣的道理,修行三大阿僧祇劫的目的又為了什麼?你會說:「修行三大阿僧祇劫的目的就是為了做佛啊!」本來就是佛,修行的目的其實只是找回那顆遺忘已久的心而已!孟子說:「學問之道無它,求其放心而已也。」孟子不是佛教徒,孟子都知道這個道理。這個「放心」不是說,放心工作啦!孟子所講的「求其放心」的這個「放」,就是把這個放逸遺失已久的心把它找回來,只是這個樣子而已啦!但是你現在的重點不是擺在把那顆清凈的心找回來,你的重點只擺在說,我修、修、修、修。舉個例子,有的人喜歡修禪定,禪定有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;有的人則是修聲聞法,聲聞有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;那有的修菩薩道,有十信、十住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這個叫做菩薩道次第。但是不要忘記這樣修的目的,是為了找回那顆清凈的心,重點在找回,而不是說拚命這樣修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「歷諸地位」,就是這樣很拚命努力地修,經過很多的修證次第,到最後呢?「及一念證時」,那個「及」就是等到的意思。這樣修,修到有一天當你證悟,當你找回那一顆清凈的心,「祇證元來自佛」,只證悟到本來清凈法身佛。修了老半天,只是見到本來面目。只是這個樣子而已。不要以為說,沒有,沒有,找回來之後接下來還有什麼、什麼? 

「向上更不添得一物」,如果覺得還有什麼?那就是心上有物,心上有物會清凈嗎?一定不得清凈嘛!也就是說,那個「還有什麼」就是心上還有東西,那還是找回一顆不清凈的心哪!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卻觀歷劫功用,總是夢中妄為。「卻觀」就是回過頭來看的意思。也就是說當辛辛苦苦精進用功地修行,結果回過頭來一看,看到的是什麼?啊!以為好像有個什麼東西可得,好像有個什麼東西可修,回頭一看才知道,它本來就存在,它從來就沒有失去過,而過去就好像在夢中修行,在夢中拚命地修,拚命地行。回過頭來看這一生,有時候會不會感慨?會感慨說:「啊!這一輩子到底在幹嘛!」你們很多人都退休了,回頭看一下,這一生都在幹嘛!才發覺「啊!其實幸福它本來就存在,幸福本來都藏在自己的心,但是卻想盡辦法要去營造幸福,創造幸福,追求幸福。卻不知道幸福早就圍繞在身邊。」也就是說,這個春早已在枝頭,早就存在,百花盛開,但是你去看百花,卻不悟到春天。所以般若經有一句話這麼說,它說:「大作夢中佛事,廣度如幻眾生。」我們常常說覺悟之後要度眾生,這些眾生都是如幻如化的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故如來云:「我於阿耨菩提實無所得,若有所得,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。」在《傳心法要》裡,黃蘗禪師常常引用《金剛經》裡面的話,引用其它的經典不多,因為好好受持《金剛經》即可以見性。《金剛經》裡世尊說:「我於無上菩提實無所得」,在「實無所得」旁邊寫個「悟」,在「若有所得」旁邊寫「迷」,迷跟悟。覺得有得到什麼,必然也會感覺失去什麼,這是得失心,這是陷阱。這個叫做「我所」,就是有「我的」概念,才會有失去或是得到的感覺,不論失去或是得到,都是「我所」的概念。《阿含經》裡面常常這麼講:「無我,無我所。」假設連「我」都破了,那「我的」一定不存在。那一樣的道理啊!用「我」的概念來看這個世間。這一個「我」叫做有心,你用什麼心來看得失?用妄心,用一顆不清凈的心,用得失心來看這個世間,都是陷阱。心已經沒有缺什麼?那還得什麼?所以有人說,把我的愛情還給我,怎麼還你?這個意思就是說,愛情是我的,本來是我的,既然你不愛我,我現在已經失去了,就把愛情還給我。這些感覺是假相,還是幻相?幻相!那是你幻化出來的感覺。所以誰有辦法偷走你的心?沒有人有辦法偷走你的心啦!是你自己遺忘了你的心,從來沒有人偷走了你的心。心沒有得失,從頭至尾,心就沒有得失。但是你不要一直感覺到,我失去了什麼,或是我很吃虧,或是說我佔了很多的便宜。什麼都沒有,得到的只是你幻化出來的苦惱,是你幻化出來的幻相而已,而你失去的也是如此。我們從體相用來說,心體無形無相,可以說「我得到我的心體」嗎?不可以這樣說。也不可以說「我得到我的清凈心」。讓你得到了,那你的心就一定失去了清凈,所以體不可以說,得到了什麼?那相呢?相都是心中所幻化出來的東西,本來就不是真實的,所以在現象界當中,也沒有得到什麼?那作用呢?作用也是一樣。當人家跟我道早,我就跟他道早,當人家說請借過,然後我就讓他過,不是當處生起,隨處就滅盡了嗎?那個作用緣起就緣滅啦!所以體也不可得,相也不可得,用也不可得,體相用三大都不可得,「實無所得!」 

            「若有所得,即是迷人」,所以一個人說他已經開悟了,或是說他已經得到了什麼,一定是迷人,因為本來就沒有得失,本來就具足。「若有所得,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」,有所得就沒有覺悟,沒有覺悟,燃燈佛怎麼會為你授記呢?談到這裡,這些概念都要深深刻刻去體悟,然後自己要去證明,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證明,這個就叫做參禪。要去參啦!當下就要去參透這個道理。如果明白了,那不就好了嗎?,所謂「就好了」,那就平凡過日子,就平淡過人生,就平安度一生。但是如果不明白,我告訴你,你一定不甘心,不甘願,拼得要死,在家裡面也沒人肯定;你來道場修得要死,也修不開悟,真的都很不甘願啊!所以,好好地去體悟吧!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又云: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菩提。」「是法」講的就是心,講的就是這顆清凈的心,這顆心本來平等,我的心是這樣,你的心也是這樣。但是你一念無明,用意識心,我們又不一樣了,我們又要比高下,比貴賤,我們又要比好壞了。所以,今天如果黃蘗禪師沒有這樣解釋,讀《金剛經》還不明白「是法」是什麼意思呢!這一顆心是清凈的,這一顆心是能起作用的,每個人都一樣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即此本源清淨心,與眾生諸佛,世界山河,有相無相,遍十方界,一切平等,無彼我相。這一顆清凈心,「眾生」與「諸佛」旁邊寫「有情」,這是有情;「世界山河」寫「無情」。不論是有情,還是無情;不論是緣起的現象,還是平等的空相,這叫有相無相,就是空有啦!有情無情或是空跟有,「遍十方界,一切平等,無彼我相」,就是這整個的法界,走到哪裡都一樣,包括六道的眾生也是一樣,都是平等的,都沒有人我的差別。所以,好好去體會那一顆清凈、平等的心吧!這樣就能夠覺醒。

閱讀 2437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