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三, 26 十月 2016 22:19

傳心法要講記-98

作者  釋達觀/講述 無念齋/整理

大捨如火燭在前,更無迷悟。中捨如火燭在傍,或明或暗。小捨如火燭在後,不見坑穽。故菩薩心如虛空,一切俱捨。 

        「大捨如火燭在前,更無迷悟。」黃檗禪師把「捨」,分成三種層次來說,他用譬喻來形容大捨、中捨、小捨的狀態。你看第一種狀態,什麼叫做大捨?一個徹底放下的人,他才能夠徹悟。就像我們晚上在走路,我們為什麼要火燭?我們為什麼路邊要有路燈?假設沒有火燭、也沒有路燈,為什麼你要有手電筒呢?黃檗禪師很清楚的譬喻說,大捨的人,他就像火燭在前,看的清清楚楚,不但把自己看清楚,也看清楚所有的眾生;不但看清楚過去,也看清楚現在、還有未來;不但看清楚此方,其實還看清楚十方。佛經常常這樣的描述說,世尊眉間有白毫相光,然後他能夠照盡一切世界,都能看得清楚明白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你學佛法學了一段時間,你看清楚了嗎? 

         為什麼「更無迷悟」?為什麼不說「更無迷」?為什麼會講「迷悟」?假設沒有迷,悟是多餘的,所以悟是針對迷說的。一個大徹大悟的人,他只是恢復本來面目,自性是清淨的,自性非關迷跟悟,也非關善跟惡,也非關正跟邪,自性沒有那些東西啦!我們從這個角度先把整段都消文完再來談。 

        「中捨如火燭在傍,或明或暗。」談到中捨,你想想看,什麼叫做中捨?中捨就是還有保留啦!像那天有同學跟我講說:「師父,我知道了,我知道,為什麼我們都沒有想要好好修行,就是因為我們還有退路。」也就是你們還有保留,你們在保留什麼?我們內在就是常常有所保留,有的人在保留他的親情,有的人在保留他的愛情,有的人在保留他自己的身份、地位、財產。修行人不是叫你放棄啦!是叫你不要執著,不是叫你放棄,你不要誤會。 

         你只要有一點點保留,就代表說你還沒有看清楚,你好像似懂非懂,這個似懂非懂,就像說如火燭在旁,那個火燭在旁,你看前面忽明忽暗、忽明忽暗。就好像說,你們來聽課就突然明了,你們下課就突然暗了;你現在心比較平靜你就明了,你一有情緒你又暗了;或是說,你現在拿經典來看突然又明了,遇到其他事情你又暗了;或是說,現在靜坐一下就明了,一起坐就暗了。我們很多人,常常一輩子都是這種狀態,很多修行人,都是這種狀態,都是忽明忽暗、忽明忽暗。 

         我們學佛的人,內在也很矛盾,你知道嗎?為什麼很矛盾?你們明明知道說,修行這一條路,是人生必走的路;你們明明知道,其實世界上最幸福、最快樂的事,莫過於你自己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;你明明知道,但是為什麼,你偏偏不願意這個樣子呢?因為你內在有一股強大的業力,那一股業力時時刻刻在跟你拉扯,一直拉扯,你有察覺嗎?你內在有一股很強大的業力,一直在跟你拉扯。你也想修,就是有一股力量,就像一般人,他也想上進,就是有一股力量把他往下拖。 

         你在修行、在學佛上遇到問題,你真的要去突破啦!如果你明明知道,這種狀況是怎麼樣的,你要去突破、你要去思考。現在學佛的人,想修行的人很少啦,為什麼很少?現在學佛的人,如果你不是一般的信徒,也就是說,你是真的喜歡真理的人,一般人都掉入「治學」或是「治人」,但是真正學佛是要「治心」,這才是學佛的重點。 

         什麼叫做「治學」呢?就是研究佛法的學問,很認真的研究佛法的學問,就是把佛法當成學問在研究,然後佛法的教理研究的很深;把佛法的教理研究的很深的人,不見得善良、不見得是好人、不見得是慈悲的人。然後,把他研究的教理拿來「治人」,就是拿來說別人。當我們在說別人的時候,我們內在已經是看不起別人了;當我們在說別人的時候,我們的內在已經是貢高我慢了;當我們在說別人的時候,一定是我高你低;當我們在說別人的時候,一定是著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。所以佛法越懂,傷害別人越深,這個就是現在研究佛學的人,這個社會很嚴重的病,很恐怖!好可怕!這個社會變成這種狀態。 

         如果你是朝向這兩種角度,這兩種角度跟生死無關,跟你自己也無關,為什麼?朝這兩種角度學習的人,這個人不會改變他自己。我們學佛是要「治自己的心」,這是重點。我常說:「你不要害怕你學太少了。」你們來禪心學苑學佛法算是多,還是少?其實我們是學不少了,對不對?從以前到現在,其實是學不少了。但是你們常常會跟別人比,你們都怎麼跟人家比?比如說,你們沒有學過的東西,你們內在就會恐慌「你們沒有學過的經典啊!」你沒有學過《華嚴經》啊!你會覺得說是不是要學華嚴?你們都聽般若,都沒有學唯識,有沒有?知道自己沒有學唯識,也會恐慌;你們都在學禪,聽到別人在學天台,你們也會恐慌;你們都在學顯教,沒有學密教,你們也會恐慌。 

         你們沒有覺得「你是不是還有很多東西都沒有學」,是還是不是?是!但是學問學無止境,我不反對你去學。我反對的,是你沒有開悟,我不反對你學。等你開悟之後,世世常行菩薩道,你慢慢再學。你開悟後,生生世世好好學,因為你這這輩子,也不可能學得完,對不對?你這輩子,學得完嗎?不可能嘛!學問這麼浩瀚,你學得完嗎?你這輩子的重點,是要把學問學完嗎?不是吧!我說你不要搞錯方向,你這輩子趁你現在還有善根,趁你現在頭惱還有一點清楚,你這一輩子你都不能開悟,你還在期待未來的生生世世,你這不是在痴人說夢話,而且這樣不是很危險嗎?很盲目嗎?我講你們這一輩子,不是在博學多聞;你們這一輩子是在見性,見性悟道之後,才是一切修行的開始。就像你讀《法華經》,多生多劫侍奉佛的身邊,沒有關係,開悟之後好好去學,開悟之後上天堂、下地獄,六道輪迴任你去。 

         你們現在的重點,不是在學多,是在學懂。很多人,他一直都不能明白這種道理。因為我教書二十幾年來,也沒有一個學生,憑良心講沒有一個學生,他願意按照我講的方式去做,我講的方式,困難嗎?沒有,我講的方式,算是最簡單的,但是沒有一個學生願意這樣做。沒有什麼樣的學生願意這樣做?「你好好的把它學懂,不用多」,我知道大家是一點信心都沒有,甚至對我講的話,你還會半信半疑。 

         你覺得孟子偉不偉大?偉大,至少你認識他對不對?不是他認識孟子喔,是我們在座的人都認識孟子喔!為什麼我們在坐的都認識他?就是代表說,他好幾千年來還有影響力,到現在你還認識他,對不對?我問你,你覺得孟子有讀很多書嗎?「沒有」。不然孟子讀什麼書?「四書五經」。孟子讀四書五經?孟子讀自己的書?四書其中有一本叫做《孟子》,所以孟子讀自己的書喔?孟子一生只跟孔子學,我們這裡面很多人教國文系,請問一下,只有孔子這個聖人嗎?是還是不是?不是,還有堯、舜、禹、湯,所以不是只有孔子這個聖人。 

         但是孟子在這麼多聖人中,他選一個聖人,他好好跟他學,孟子跟孔子學,其實孔子已經往生了,孔子出生在春秋,孟子出生在戰國,孟子純粹是讀孔子的書,這叫做私塾,純粹是讀他的書。但是孔子留下來的書,多還是不多?不多,最具體的就是我們讀的那一本《論語》,結果孟子讀完了之後,他深知孔子他到底在講什麼,他把它發揚光大,所以孟子跟他的學生合著集成,那一本就叫《孟子》。以後談到儒家,一定談到孔孟思想,不是孟子要讀很多的書,沒有,這樣清楚嗎?你們會害怕說,讀這樣夠嗎?你們會害怕嗎? 

         所以真的不是讀多啦,你要讀懂啦!你們不用懷疑,你這輩子的重點,就在悟而已!你要學其他的東西,等你開悟之後,在你還沒開悟之前,請你好好的治心,你現在不要去治學,但是你們可以嗎?讀書人,你們可以嗎?讀書人的習氣,就是喜歡看書;修行人,是看心啦!讀書人是看書,一般人是看人。你自己要好好看你的心吧!不要等一下忽明忽暗,你忽明忽暗,你的心要修到什麼時候? 

        我剛剛有講過,有時候你想上進,就是有一股強大的業力,那該怎麼辦呀!能夠跟業力抗衡的,我講過只有願力,你才有辦法跟你的業力抗衡。那個願力,在佛法裏面又叫發菩提心。但是我講一個比較白話一點的,我們現在學佛的人,有志氣的很少,現在學佛的人,找不到幾個有志氣的,我不蓋你。有志氣才有辦法跟你的業力抗衡,你如果沒有志氣沒辦法。學佛是什麼行為?是大丈夫,是大丈夫的行為。人家儒家都會這麼講:「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乃大丈夫也。」儒家都會這麼講。 

        你學佛若沒有志氣,你學不到東西啦,你說對嗎?你何時才要有志氣?難,很難!業力很強,很難,真是很難!我有時候在講課,明明知道有志氣的人不是很少,你要找一個有志氣的人都很難,大家都笑笑的你看我,我看你。也沒有人跳出來說:「師父,我從今天開始,我一定要好好修。」都沒有人跳出來告訴我,都沒有人跟我呼應一下,沒有。因為我看你們的表情就知道,你自己也不好意思,我也知道你們不好意思,我講的人也不好意思。我今天不要那麼激動,因為我講得全身是汗,還是沒辦法激發出你的菩提心,我還是沒辦法激發出你的志氣啊!只是用無辜的表情看著我,我也用無奈的眼神看著你,然後就這樣埋頭苦幹的消文,你就聽吧!你看,這個不是你內心世界的事情嗎? 

         你沒有辦法進入你的內心世界,你明明知道你內心,有很多的障礙,但是你也不肯突破啊!對不對?你也不肯,那是為什麼?你一直放任它,你為什麼不進入它呢?你為什麼不進去呢?為什麼呢?我只察覺到一點,這個世界沒有志向的人,是不會成就的。你自己會不會成就,其實你自己很清楚,我有沒有說錯?我有沒有說錯?其實你會不會成就,你現在自己就知道,我說的對不對?其實你現在內在有一種心態,是什麼心態?其實你自己知道。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是人生很快樂的一件事。這個英才,不是說絕頂優秀的人;也不是說智商IQ很高的;也不是說天才,才叫做英才,你知道什麼叫英才嗎?英才指的是學習的態度,只要這個人學習的態度是正確的,他就是英才。我現在講的是學習態度正確,你就是英才,所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是人生一大樂事。我想得英才,看你們有氣無力,又要又不要的樣子,有沒有聽起來不服氣的舉手?還是沒有反應,我講得這樣,還是沒有反應。你不是從小就喜歡真理,為什麼沒有反應?都已經快變老先生了,為什麼沒有反應?學東西似懂非懂很可惜,就像有一個人挖一口井,他雖然挖的很深,但是還是挖不到水,那一口井還是廢井。就像你們來上我的課,好像挖那口井已經挖了一、二十年,但是還是挖不出水,那個還是廢井,這樣有可惜吧,有可惜嗎?你看挖十幾年還挖不出水,還是廢井,注意聽!這樣不是半途而廢,功虧一簣嗎?這個有時候講到好可惜,我既然挖下去,而且已經挖這麼久了,我一定契而不捨,一定要挖到泉水,不然我是不會停止的,學道還是要如此啦!學道不如此,去學一個似懂非懂,幹嘛!真是浪費你這一輩子。 

        「小捨如火燭在後,不見坑穽。」哇!有火嗎?有火,但是這個火在後面,前面還有忽明忽暗,偶而還會稍微比較清楚,但是這種狀態是說什麼?他有一點點的善根,就好像人,你有一點點的福報一樣,然後你修了這些的福報,但是你卻沒有智慧。所以「不見坑穽」這樣是很危險的,怎樣是很危險你知道嗎?越有福報的人,有時候越危險,此話怎麼講?「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」,憂患還會讓一個人有所警惕,但是安樂,常常讓一個人迷失其中。 

         如果你人生遇到很多的順境,這樣能夠成就的人很少。你修行也是一樣,你修行當中,你覺得都不錯,什麼叫不錯,你知道嗎?比如說,你來聽我的課,然後家裡也對你不錯,家裡怎麼對你不錯?你不煮飯先生煮、你不洗衣服洗衣機洗、你不掃地機器人幫你掃;你到哪邊去,朋友都對你很好;你來師父這邊,師父也都對你很好;然後你生病,同學都去看你;沒有病的時候,常常可以遊山玩水。你只要負責禮拜三晚上,七點半到九點半來上一堂課就好,你會開悟那才有鬼,我有說錯嗎?你會開悟才有鬼啦,為什麼?他會進入他的內心世界嗎? 

         他沒有辦法進入他的內心世界,為什麼?他的內心世界,他都沒有察覺到,他只要一有風吹草動,他完全受不了;他只要遇到一點壓力,他就快崩潰;他只要遇到一點挫折,他就會退道,他都沒有察覺,他完全都沒有察覺。你學佛,你福報很好,很多人都對你很好,其實讓你失去了覺性,你都沒有察覺到,讓你失去了覺性。這個部份,你要善用你的福報,但是你不要被你的福報所障礙住。 

         小捨有沒有福報?就是有福報,因為他懂得布施,只是他小捨對不對?但是為什麼不見前面的陷阱呢?為什麼不見呢?你說可不可怕?好可怕哦!真是好可怕!如果你現在就遇到逆境,你提早可以看得到,看得到什麼?看得到你修行的障礙,你提早可以看到你修行的障礙。你可能名利是有障礙的,你可能財色是有障礙的,你有可能身體是有障礙的,你有各種障礙。或是說你不能得禪定,或是說你不能悟道,或是說你沒辦法持戒,如果沒有種種境界的出現,你根本不知道你的問題出在哪裡。我告訴你,你根本不知道,你沒有機會去察覺到你的問題。 

         除非你像釋迦牟尼佛一樣,他福報很大,但是他又能夠察覺他的內心世界,要不然一般人很難察覺。如果每個人都對我不好,我才有機會察覺到,為什麼?每個人都對我不好,如果別人都排斥我,我才有機會察覺到說,我做人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?如果每個人都求助於我,我只是掉眼淚,但是我沒有能力幫助他,你才能夠察覺到你根本沒有能力,你學了老半天一點能力都沒有。你沒有透過這樣,你真的沒有能耐,這樣的陷阱實在是太可怕。 

         我今天要講一個重點是什麼?我們不要中捨,也不要小捨,你何不大捨呢?所謂大捨是什麼意思?你從今天開始清清楚楚,就像一盞燈在你前面,你看的很清楚,你先看得很清楚,你再開始走路,你現在連一步都不走,可不可以?可以!問題是你要看清楚,這是什麼意思呢?這意思是說,我很肯定的說:「我已具備了正見。」我很清楚的說:「佛法我已經懂了,我很清楚知道,到底怎麼回事了,我不可能再懷疑了。」 

         很多的人,他雖然在學佛法,但是他只要遇到奇人異事,他就迷失了。他只要聽到有更好的東西,他就產生了好奇。他只要遇到障礙,他就改變方向了。我現在所講的是,所有在摸索的人,都是這種狀態,不是只有我們同學有這種狀態,因大家都在摸索,對還是不對?大家在摸索都是這種狀態,到處都是這樣的人,在家人、出家人都一樣,就是到今天還在摸索。其實你沒有多少時間,再讓你摸索了,你知道嗎? 

         你現在不應該停留在摸索,你現在應該「我很清楚了」,我很清楚了「任何再好的東西,都不可能迷惑我;我的方向、我的志向,我知道我要怎麼走!我知道我要怎麼修!我都不再迷失了。」這個才叫做如火燭在前,就是這麼清楚!不可能說到今天為止,還在說:「唉!參禪我也不行,念佛也念不下去,修四念處又不知道怎麼修?然後拜佛我又沒信心,誦經嘛!也誦得很無聊。」你不可能再懷疑了。 

         但是今天已確定的人,多還是不多?很少,我相信在座的你們,內在還是在摸索。你們內在還是在摸索,確定的人很少,你為什麼還在摸索?因為你還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。有的人以為說:「啊!師父,我看我還是獨善其身好了。」諸葛孔明,三國時代的諸葛亮,你說他是獨善其身,還是兼善天下?大家對獨善其身,兼善天下的認知錯誤,認為說:「啊!我還是獨善其身好了,我不要兼善天下。」另外一種人說:「啊!我還是兼善天下好了,我不要獨善其身,這麼自私!」這樣解釋獨善其身、兼善天下,都是亂解釋,他這樣解釋是錯的,他根本就不是這個意思。 

         「窮者獨善其身,達者兼善天下。」不是說他要獨善其身還是要兼善天下,而是他的因緣。諸葛孔明還沒遇到劉備之前,「窮者獨善其身」,直到劉備三請他,因緣到了,「達者兼善天下」,這不就是隨緣嗎?而不是你講的那個「解脫道就解脫道,菩薩道就菩薩道」,你們怎麼都這樣認知呢?「我是要選解脫道?還是要選菩薩道?」不是這個意思啦!天啊!但是我到處聽你們都這樣解釋。 

          我現在一個人坐在講堂,你說我是獨善其身還是兼善天下?「一個人的時候是獨善其身」。是刻意的嗎?「不是」。不故意的?但是我坐在講堂,突然之間有人來請法,我是刻意要兼善天下嗎?「不是」。這樣你們對獨善其身,兼善天下,對解脫道對菩薩道,你們可不可以徹底去解了?你們不要真的是一個西瓜切一半,不是這個意思。是因為那個因緣,沒有那個因緣,我就獨善其身;有那個因緣,我就兼善天下。 

         孔子跟孟子是不是最討厭名利,對不對?是不是倡導仁義,是還是不是?你說孔子孟子喜不喜歡做官,喜不喜歡?你不可以說喜歡,也不可以說不喜歡,你也不可以說:「唉呀!孔孟,你們都滿口仁義道德,自己又愛做官。」當官就是名利,這樣解釋也是錯誤的。他們有官就當,無官就周遊列國嘛!要不然就開補習班嘛!就教書嘛!孔子、孟子他們遭遇大同小異。你們對佛法的認知,請你不要用二分法來看佛法,為什麼解脫道跟菩薩道會爭辯呢?爭辯的人一定不懂,怎麼還在考慮說:「哎呀!我到底是要解脫道還是菩薩道?」你實在是外行的人。什麼樣的因緣,你就該做什麼事,問題是幫助別人,你是要具備一定的能力跟智慧的。假設你沒有自覺,你是不可能有能力跟智慧的,這個是互為因果關係。你的概念自己要很清楚,很清楚說佛法的道路,我已經知道它是怎麼回事,那個輪廓我已經很清楚。有時候,你不可以去問一些違反正見的問題。 

         我在黑板畫那個圖,我用很簡單的概念來闡述,你要清清楚楚,你現在所面對的這個世界,你現在所看到的這個世界。所謂這個世界,就是包括你的家人、你的過去亦包括現在跟未來,請你很清楚的看到:「你現在所看到的,世間的這一切,就像鏡中花、水中月。」不知道的舉手。你現在看到的你家、你身邊的人、你的親情、你自己的財富、你種種的人際關係,不管你是什麼人都一樣。你現在所看到這個世界,請你要清清楚楚的看到,不管你現在是順境還是逆境;不管你現在是有修還是沒有修;不管你是好人還是惡人,請你先看清楚,這個世界是這個樣子的。都懂哦!都確定了哦!都知道世界是這樣子,請你這樣看,你現在看到的世界都這樣子。 

         同學看得到嗎?你的家人看得到嗎?你的親人或是你自己的冤親債主,你現在所看到的是鏡中的花,看的到嗎?水中的月看的到嗎?看得到!你現在看到這個世界,身心世界是不是都看的到?你的心看得到嗎?其實看得到哦,你的心看的到哦!比如說,你的心在變化你看得到嗎?其實你知道,對不對?比如說,你心在打忘想,你有看到嗎?其實你有看到,比如說,你在做夢你有看到嗎?其實你有看到,也就是你心的作用,事實上你是可以看得到的。你的身體也是看得到啊!接著你活在這個世間,所做的一切事情,你也看的到啊!然後你跟所有人在一起,你也看的到啊!你們共同組成一個家庭,共同養育一群子女,然後共同跟這群人在一起,你們都看的到啊!你買的房子,你也看的到;你置產的,你也看的到,錢你也看的到;對你有恩的你也看的到,對你有仇的你也看的到。 

         都看的到,請注意看!都看的到,都看的到是什麼意思?「都看的到,但它不是真實的。」你認同嗎?你這個凡夫,你也看的到「你自己是凡夫」,但事實上,「你是凡夫」也不是真實的,你知道嗎?我們今天是活在這種狀態,我們是活在「看到花執著花」、「看到月執著月」;花只要凋謝我就苦,花只要開花就樂;月只要出現我就明,月只要消失我就暗。所以我一輩子憂悲苦惱,我一輩子悲歡離合,我一輩子有情緒。我一定有情緒,我不可能沒有情緒,為什麼?只是因為花跟月你看不清楚,只是因為這樣子,你就是看不清楚。這兩句話,已經含概整個宇宙人生,所有的現象,已經被你含概出來了。不管你怎麼學佛都一樣,你學佛法,你再讀三十年還是一樣,你難道要等到三十年後,你才能夠確定這種理論嗎?還是你今天就要確定,你為什麼不要今天就確定呢? 

         因為鏡中的花,它不是真實的,它不是永恆的;因為水中的月,我看的到,我撈不起來,我撈不到,我明白這個道理,就叫做「般若」。我不明白這個道理,就叫做「愚痴」,叫做「無明」,一輩子都在無明,一輩子都看不清楚。只要你活在鏡中真的有花,水中真的有月,這個人怎麼有可能真正的快樂呢?不可能!這個人不可能真正的快樂,這個人心,怎麼有可能不被影響呢?不可能!這個人的心,怎麼有可能大慈大悲呢?不可能! 

         你明白了這個概念,當我們回歸《金剛經》的那句話「應無所住」,你覺得這樣難嗎?你覺得應無所住是刻意修的嗎?還是已經他百分之百理解了,他確認了,他自然看世間的心就是什麼心?自然就「應無所住」,這樣對不對?他又不是在那邊修很久,才應無所住,你覺得難嗎?難是難在你對這個概念,你自己的內在不能夠徹徹底底的跟它相應,是難在這裡。我認為「應無所住」它並不難,我認為比較難的是「生其心」。 

         明明知道世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世間都是無常,世間都是如夢幻泡影,人生就像一場夢,我幹嘛大慈大悲呢?難是難在這裡!一個人不執著做夢,你說他難嗎?不難!一個人明知作夢,他還要大慈大悲,有沒有比較難?比較難,真是比較難!我認為這個「應無所住」不難,為什麼菩薩都是以大悲心為首?一個開悟的阿羅漢,這個不難「不執著」,不執著他就可以解脫了。《阿含經》開始都這麼講:「正觀五蘊,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心解脫。」《阿含經》都這麼說。但是你要生大悲心,比較難。比如說,我問你們,你們都不回答,這樣叫我生大悲心有困難嗎?難不難!反正我就知道在做夢,我也一笑置之,但是一笑置之,不見得有生大悲心,你知道嗎? 

         我們今天之所以生大悲心,是因為一切的眾生,他們不知道這種狀態,他們一直認為花跟月是真實的,所以這些夢中的眾生,他被自己虛妄的概念,被自己騙得團團轉,苦不堪言,就是因為這樣生大悲心,是這個意思。因為我們看到很多人,根本就沒有什麼事,根本就不是真實的,根本你在追尋一個東西,是你永遠追尋不到的東西,就好像夸父追日。為什麼大家這麼樣的去追求名利,追求富貴,然後到最後互相殘殺,為什麼?是因為這樣,而生起大悲心。佛法整體的概念,這樣會很難嗎?會不會很難?然後,你現在怕哪一本經你還沒有讀,東讀西讀名相不一樣,切入角度不一樣,說的都一樣啦! 

         既然是這個樣子,如果你百分之百知道是這個樣子,我就可以告訴,這個「性」你不用修啦!菩提自性本來清淨,這個「性」你不用修啦!所以道不屬修啦!你今天的問題,不是你自性出了問題,你是你的心出了問題,是你的心出了問題。自性汙染不得!你的心出了什麼問題?你的心生起不善心,你的心生起貪心、嗔心、痴心、貢高我慢、嫉妒的心、無慚無愧種種的心,我們現在說修行,修的就是你這顆心,這樣你明白方向了嗎?不是修這個(性),這個要悟(性)。 

         你看《六祖壇經》,看懂的先做,看不懂的先擺一邊。什麼東西你看得懂?這個東西看得很清楚(不善心),六祖慧能告訴你說,你要去除貢高心、我慢心、嫉妒心,有沒有這麼說?有沒有?六祖一直跟你講這個問題,修行修心,是在修這個不善心,這個跟我們上個禮拜的課,有沒有吻合?找回那一顆善良的心,你心不善良啊!你現在有沒有看得很清楚,這個東西(性)不用管,心怎麼修?先悟,你先領悟,這個心是常還是無常?是無常的!這個心是真實的嗎?是永恆的嗎?這個心是不是鏡中花水中月,是還不是?「是」。你的情緒是不是鏡中花水中月?你的思想呢,是不是鏡中花水中月? 

        《楞伽經》裡面有談到一個概念,他說要離開心意識,這是什麼意思?心意識簡單的說,不論你的思想、你的觀念、你的想法、你的情緒、你的種種概念都跟自性無關,一點相關都沒有。如果你能夠明白,心是虛妄不實的,當下一切的不善心就止息了,注意聽,當下一切不善心就止息了,這個就是根性很好的人。 

         我舉個例子:「師父,我很煩」,當你知道那個煩的心,是不真實的,須要降伏嗎?「不用」。那麼你今天所有的問題,都不是在性上出問題;你今天所有的問題,都是在心上出問題。那麼如果你心上很快樂,你會愁眉苦臉嗎?所以你今天的問題,都是因為你心覺得什麼,就是因為你的心覺得不舒服嘛!不快樂嘛!你今天所有的問題,都是因為你心覺得不舒服、不快樂、不安定。 

         這是建立在什麼程度?這是建立在你把這顆虛妄的心,當成真實的在看待,所以你很痛苦,為什麼你很痛苦?因為你又沒有辦法,叫它乖乖的不要有情緒,你也沒辦法叫它不要起煩惱,你知道你為什麼沒辦法嗎?因為他是無常的,你當然沒辦法,然後你想辦法要跟它對抗,我現在講的這個東西,就叫做頓教。但是當你沒有能力,那麼你就要漸修,當你真的沒有能力,你就要漸修。 

         你沒有什麼能力?你的心不夠善良,我就勸你,知道自己心不夠善良,這個不夠善良,會帶給你痛苦,知道嗎?我舉個例子,純粹的愛不會痛苦,愛之深責之切後面那個讓你苦,純粹的愛沒有痛苦。你純粹愛你家人你不會痛苦,我送你這句話。你現在會痛苦,是因為你起嗔恨,不然你的苦從哪裡來?你純粹愛天下的人,你不會苦,但是你對天下的人失望,你會痛苦,對不對?你對別人失望你會痛苦,你苦的是這個樣子。純粹的愛那是善良的、那是慈悲的、那是博愛、那是仁慈的,那是沒有問題的,這叫做人之初性本善,這是沒問題的。 

         我們一般所講的善,是帶有雜質的、是瑕疵的、是有條件的、是有期待的、是有動機的、是有目的的、是希望回饋的,你有沒有清清楚楚看到?承不承認?你承不承認?我現在的意思是,你百分之百看到我就是這種狀態,那些概念讓你的心痛苦,你不要生起這樣的概念。 

         所以以頓悟的角度,不管你現在的心善不善良,以頓悟的角度,它都是不實在的。當他一頓悟,一切不實在的時候,善與不善完全消融,你自然就可以平常心,你自然就可以不取不捨,你自然就能夠應無所住,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狀態。 

         如果你一直不明白這個概念,有的人他心裡有煩惱,他就要去吃藥,他就要去看醫生,為什麼?因為他認為我的煩惱是真實的,但是我自己解決不了,這種心中的狀態,所以我透過藥物來解決我心中的狀態,但是那個藥物有沒有作用?有,因為那個藥物會影響到生理,那個生理確實會影響到心理,所以他有沒有作用?它有,但是它能不能根治,沒有辦法根治。有人不得已只能夠退而求其次,它暫時能夠影響,所以藥還是要吃。 

         但是真正的問題是,你要明白這個道理,你才能夠超越,不然你沒辦法超越。比如說,我怨恨的心還在,如何才能夠消除我的怨恨?一種方式,就是知道怨恨的心不實在,它自就消失了;另外一種方式,就是我寬恕了他,所以我消失了。這個是建立在怨恨的心是真實的,寬恕的心也是真實的,所以我現在寬恕了他,所以消失了。所以你要好好去察覺到,你對某些東西的認知,因為你的認知,會決定你自己對這個世間一切的分析、判斷,其實你的認知是很重要的,談到這裡有沒有問題?六祖大師大慈大悲。 

         你們在靜坐的時候,觀你的心,為什麼不被心影響?就是知道這個心「也了不可得」,當你徹底知道,心了不可得,當你徹底、再徹底、徹底再徹底,它胡思亂想的力量會越來越小,小到它生不太起來。就在生不起來的那一剎那,清淨的本性就現前,即見如來,就現前了。當你所有的妄心都止息的那一剎那,那一種清淨的狀態,它自然就會湧現,那是一種形容詞,它自然就會湧現,會嗎? 

        「師父,您剛才講說怨恨的心,寬恕的心生起就消失,但是怨恨的心是真實的,寬恕的心也是真實的;比如說,我怨恨某同學,然後我寬恕了他,以後我還是會怨恨其他人,也是真實的,但是這樣不究竟。」是啊!總比現在怨恨好啊!「暫時的消失」。我的意思是說,有很多的道理,就是退而求其次,沒辦法,你沒辦法這樣子,只能退而求其次,知道嗎?所以有的人程度很好,讓你一直拉下來,退而求其次,退到最後,變成張老師生命線,就只能夠鼓勵啦!安慰啦!教你方法啦!變成一種咨商跟輔導,但是我們都知道這個還是不能徹徹底底,因為他遇到下個情境,他又會生起,他遇到另外一種傷害他又會生起,他就要再想辦法對治。我想辦法恨你,我還要想辦法寬恕你,知道嗎?很累,還要想辦法。 

         其實講穿了,不是都心中的把戲嗎?從頭至尾都是你自己想、你自己變,你有沒有覺得自己像小丑,被自己騙的團團轉,自己都搞不清楚。生氣也是你自己想的、歡喜也是你自己想的、愛也是你自己想的、恨也是你自己想的,都是你自己想的,你說你在想什麼?所以看自己的心就能夠察覺說,原來自己是個瘋子,你就會看到自己在發瘋,就是我們的心,為什麼這麼吵呢?我們的心沒有理性,毫無理性胡思亂想,不知道在幹嘛? 

          你今天是個學佛的人,一定是要先去看穿這個真相,看穿它的面目,而不是說看不穿它的面目,然後故意好像用社會的價值觀修養,還是你所學的方式,想要去壓抑它,那是很痛苦的,那一種修行是會出問題的。你今天回去,你稍微靜下來一下,這個自性不用你修。 

         但是,你不會活在自性當中,你只活在心,注意聽!你就是沒有辦法回歸本性,你沒有能力以清淨心生活,你沒有能力,你現在都是活在那一顆心?那一顆什麼心?心猿意馬的心!那一顆心如工畫師的心!你隨著各種境界、隨著各種因緣一直變、一直變,所以你的心都不會清淨,這樣你知道這個理論了嗎?要清淨就一定要回歸「自性」,只要在「心」中,不得清淨!為什麼說要教你見性?假設你不見性,了不可得! 

閱讀 1508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, 26 十月 2016 22:36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