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一邊行道布德,一邊旋捨,無希望心,是為中捨。若廣修眾善,有所希望,聞法知空,遂乃不著,是為小捨。
菩薩的捨分三種層次,三個層次就分大捨、中捨、小捨。我們上個禮拜談到第一種層次,稍微簡單先複習一下。所謂大捨就是整體放下,就是身心世界徹底的放下,然後一切又能夠隨緣,以方便智慧應對進退,這叫做大捨,這真是菩薩的境界,我們今天接下來要講中捨跟小捨。
「若一邊行道布德,一邊旋捨,無希望心是為中捨。」這是第二種層次中捨。這個「布」就是散布,這個「德」就是恩澤,就是我們時時刻刻在行善,時時刻刻在幫助別人,然後我們的愛心散發,對別人有所恩惠,這就叫做布德。但是一個有覺性的人,他時時刻刻要提起覺性,就是菩薩利益眾生,不應該貪著一切福德,所以應該一邊旋捨,這個「旋」的意思就是立刻,「旋捨」就是立刻放下,就是我們一邊行善,過了之後就放下,然後「無希望心」。
重點就在這裏,我們為別人好並不求回報,如果我們內在有一點希望獲得別人的回報,回報的意思不是只有物質,比如說別人讚嘆你,別人肯定你,或是別人去告訴別人你多好多好,其實這些意思都是一樣。學佛你要很清楚,你的內心世界,你在貪別人感恩你,或是說你在貪別人讚嘆你,其實你自己要知道,這個也是不對的。因為這是你另外一種執著,另外一種貪念,現在不是只有惡的你要知道,善的你也要知道。有的概念好像是無傷大雅,但是這樣的概念會讓你不能夠悟道,為什麼?因為那叫做一念無明,它還是會障礙住你開悟,所以這樣的境界叫做中捨。當然不及大捨,因為他是邊做邊放,而不是一剛開始就達到徹底的空,所以這叫做中捨,當然這樣的人也不簡單了。
「若廣修眾善,有所希望,聞法知空,遂乃不著,是為小捨。」這是第三種層次小捨。中捨跟小捨最大的差異在哪裡?中捨他是無希望心,小捨他的內在還是有所希望,就是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。我今天做這件事情,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。我們說一般的好人,其實幾乎都有這樣的心態,表面上他不說,其實他內在多多少少難免有這樣的心態。
你對一個從來沒有幫助過的人,當有一天你有事有困難,你找他幫忙,其實他不幫你,你還不會那麼恨,為什麼?因為你從來沒有幫過人家,所以你找人家幫忙,人家不幫你好像理所當然的,你還不會那麼生氣。但是對一個你時常幫他的人,當你有困難的時候,他找任何理由藉口不幫你,你就會很氣,你就會覺得這個人忘恩負義。這種概念尤其是在子女的身上很強烈,你們終身幫助自己的子女,難道你不祈求他們一點的回饋嗎?所以你的內心會不舒服、會埋怨、會生氣,那是因為你的內在有所希望,這個有所希望其實讓你很苦。
但是透過這個有所希望,你可以察覺到你自己,也就是說你的行善是有瑕疵的,真是有瑕疵。我們幫助眾生不希望眾生的感謝,一樣的道理,你養育子女你有什麼遐想呢?子女不是眾生嗎?子女就是眾生嘛,你對子女好那是你的事,子女對你不孝那是他的事,要注意聽我這句話「你只管對人好,莫管別人對你不好」。你要切記啊!人生處事就是如此,不管對誰都一樣。
行菩薩道的行者就是這樣子,他只管對眾生好,他從來都不期待眾生對他有任何的回饋。不要說對他任何的回饋,連眾生傷害他,他一點瞋恨都不會起。這才是菩薩,這才是心如虛空,不然他就不是菩薩,他就是凡夫。所以你要做菩薩父母,你不要做凡夫父母。不要談到跟你有關係的,你的內心就會覺得特別的苦,你不要這麼狹隘,誰跟你沒有關係,每個人都跟你有關係。所以你為什麼要特別關注那幾個人,然後其他的人你都漠不關心,所以你要徹底的看清楚眾生。
菩薩為什麼容易冤親平等?他的眼中沒有親,他的眼中也沒有冤,就是眾生。眾生會對你怎麼樣?很簡單,眾生就是迷的人,他會對你行善布施嗎?他會對你必恭必敬嗎?他會對你又尊重、又孝敬嗎?他會對你善解人意嗎?他會對你寬容嗎?他會對你體諒嗎?他會跟你不計較?他會不忌妒你嗎?他會不怨恨你嗎?只要是迷的人就是這種狀態,請你好好的看清楚,一下子就看清楚,不要有任何的遐想。但是你呢?難道你也要以牙還牙嗎?難道你也要以怨治怨嗎?我今天不鼓勵你做聖人,我只鼓勵你做個快樂的人,但是快樂的人必然是聖人,不快樂的人必然是凡夫,你們自己要好好的體悟。
今天要談一個很重要的概念,我以前談心,都這樣談(畫一個空白圓圈),我今天不這樣談。為什麼我今天不這樣談?因為我這樣談對絕大部份的人都不起作用,就是說了等於沒說。所以我今天畫圓圈裡面都有字,我今天裡面都有字,不是沒有字,不是那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,這裡面是有很深的內涵的。那個字就是代表它是有內涵的,不是空空洞洞的。
現在不是只有當今學佛的人,古時候學佛的人就犯這個毛病,什麼毛病?只要學到般若經典,只要學到「空」,然後就常常口頭講不執著,口頭常講放下,但是這樣講,讓很多人不知道到底怎麼做。所以在禪宗後來有出一本書叫做<禪林寶訓>,只要你有注意到禪宗,你會注意到有這本書<禪林寶訓>。這一本書的由來是什麼?是因為一些參禪者,談到最後太空幻,也不尊守戒律,然後也不積極去做事,所以祖師大德慈悲就開始開示,就把該做的事情一項一項講,所以把他收集起來叫做<禪林寶訓>。其實他的內容就類似<論語><孟子>意思一樣,只是是禪師講話,不是孔子孟子,是某某禪師開示這樣子;但講得東西都是很具體的、很基本、很生活的東西,不是空談。
就像我們今天在談「捨」,我不是跟你空談叫你放下。如果跟你講空叫你放下,你可能又會掉入一種陷阱。就是我剛剛所講的,一天到晚講「應無所住」,很多人講《金剛經》,很喜歡講「應無所住」,大家幾乎都偏向「應無所住」,「應無所住」是什麼?就是不要執著,就是遇到任何事情就不要執著。那麼不要執著是什麼意思?
我今天要從「生其心」開始來講,我今天不講「應無所住」,我今天講「生其心」。注意這句話「生其心」,不執著是建立在「他該做什麼事他都去做,他都無怨無悔、徹底認真、承擔勇敢去做,完全不執著。」是這個意思。而不是不執著,什麼都不做,散漫當成浪漫。你現在注意看,很多人講的不執著,都是不做事,我有說錯嗎?你現在到處看,很多學禪的人講的不執著,都是不做事的,每天散慢過日子,不是這個意思。是人家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,人家叫你掃地你就掃地,人家叫你煮飯你就煮飯,人家把你當小弟叫來叫去,你就當小弟被人家叫來叫去,住持不在,人家叫你當住持,你就當住持,這樣才真行。你說:「師父,掃地我幫忙,客人來我趕快躲著,趕快叫師父來。」笑死人了,叫你當小弟就當小弟,輪你當老大你就當老大,你敢嗎?我們內在我們人生到底在幹什麼?傲慢的人就一直想當老大,逃避的人就一直想要當小弟,你有看到嗎?都是這種狀態,都擺不平。所以每次起來心得發表的,都是那幾個。很奇怪!其他人在幹嘛?
我今天要反過來講從「生其心」,再來談「無所住」,不要談「無所住」就停了。你把對別人漠不關心當成不攀緣,你把散漫當成無為,你講的禪根本都是口頭禪。根本說食不飽、畫餅充飢。你講的是什麼禪?你講的是什麼意思?一點意義都沒有。然後一天到晚在那邊咬文嚼字,一天到晚在那邊鑽牛角尖,只要是逢人就開始鬥嘴。我們佛門當中沒有研究的,也有這種現像,有研究的也有這種現像,實在是令人噁心。
那天有個法師看到我,他說:「達觀師父,你講的用心生活,是什麼心?」我就問他,很簡單啊!看你現在問我是什麼心?「是真心還是妄心?」我說你不要講那些廢話好不好?什麼叫真心跟妄心?我是說你現在問我的是什麼心?是你貢高我慢的心,還是輕慢的心,還是想要考試我的心?我現在是問你,你那個是什麼心?什麼叫做真心、妄心?我現在很討厭人家說那些東西,我已經講那麼明了,你還問我真心在那裡?妄心又在那裡?
我很想把他打下去,你不用笑,很多學佛法的人,都這樣鬥嘴的,一直鬥,這樣鬥一輩子有意義嗎?他開悟嗎?他也沒開悟。我說我最後再跟你回答一句話,你善待眾生,真心就在善待眾生身上,妄心就在傷害眾生身上,我回答完了,這樣聽懂嗎?我講這個話具不具體?而不是你在那邊,這樣的通病真是讓人做噁。所以為什麼祖師大德他會講<禪林寶訓>,不是沒有道理的。意思說你們都談的太廣了,你們都談的太不切實際了,請你們要回歸基本面。
我們今天就要回歸基本面,你今天按照我講的這節課,你沒有開悟我負責。我今天講的課任何人都聽得懂,你不要跟我談你的根器,你也不要跟我談你的業障,你也不要跟我談你的程度,你們不要欺騙你們自己,我現在講的課每一個人都會。我先做一個譬喻就好,孟子做過一個譬喻,他說:「叫我夾著一座山飛過大海,是我不能也。」(原文:「挾太山以超北海,語人曰『我不能』,是誠不能也。為長者折枝,語人曰『我不能』,是不為也,非不能也。」)一個人夾著一座山飛過大海,我沒有辦法,我不能也;但是幫老人家拿高處的東西,非不能也。比如說老人家高的東西拿不到,你幫他拿一下,請問一下,這個事你沒辦法嗎?所以孟子這麼說:「這非不能也,而是不為也。」不為是你不願意,不是你不能。
開悟是不能也,還是不為也?「不為也」。你們懷疑嗎?只有同學不懷疑嗎?開悟不是你不會,是你不願意呢!我跟你打包票,我很不客氣這樣講,我也沒看過法師這樣講過。不能也、不為也要捫心自問,你是不能,還是不為?不要搞錯方向,不要一天到晚跟我談那些有的沒有的。所以我一開始,就用孟子講的譬喻來告訴你,我今天要講的假設你不能,我講這些幹嘛!
我今天只是要告訴你,我今天要講的內容每個人都能,要不要為,那就是你自己的生命。你就不要跟我東講西講,東問西問,你再怎麼問也沒有意義,你願意,我可以告訴你。上課之前我跟同學講,我說你這節課百分之百聽懂,你明天就可以開悟了,除非你不要,那我真的沒辦法,除非你不要變成那樣的人,我就沒辦法啦。你不是沒有能力,你是不願意,那我沒辦法,我負責告訴你,你要變成什麼樣的人你自己決定。
今天不是我講得比較嚴肅,我是很直接了當跟你講。有的同學講師父比較急,或是說師父口氣比較重,其實不是,而是加強語氣告訴你,其實就是要給你信心而已,就是這樣子。你也不用管我講頓悟還是漸修,都不要管我講什麼,我講的事情有道理就是有道理,那願不願意是看你而已。
今天我畫一個圓圈講的,當然是從空的角度來講,我今天從有的角度來做說明。這個圓圈代表心,第一個圓圈代表人心,我們現在就是人心,你現在是不是以人心來跟別人相處?人心是什麼心,你不知道?你需要哭苦啼啼嗎?人心從佛法的角度講,就是貪嗔癡;從儒家講的角度,就是充滿不仁、不義、不忠、不孝、不信、不禮,這叫做人心。人心請你一節課就要懂,人心就是這種心,人心-凡夫的心。我再補充一下,這個人指的是凡夫,凡夫的心就是充滿了自私,充滿了自利。所以善與利,凡夫一定是趨於利不趨於善。
你今天學佛,首先就要看到你這顆凡夫的心,你看到了嗎?比如說你善良嗎?「沒有全善」。我請教在座的諸位,你們誰善良的舉手。你今天之所以沒有開悟,就是因為你沒有徹底的善良,所以你才沒辦法開悟。這沒有可恥,承認就好。所以六祖怎麼告訴你:「只見己過。」你眼睛看到你自己內心不善良,好嗎?你沒時間去論人非,好不好?你根本沒時間,你眼睛看到自己不善良好不好?修行沒有訣竅,你就看到自己很不善良就好。接著六祖怎麼說:「改過必生智慧」,講得有明白嗎?但是大家不是這樣,帶著一顆不善良的心去打佛七、去打禪七、去共修,你們在幹嘛?
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,我是個不善良的人,我打完佛七之後會不會變善良?請你告訴我,會還是不會?我還沒看過一個不善良的人,去打完佛七、去修完禪七之後他變善良,一萬個當中找不到一個這樣的人。我現在問你,現在大家的重點是在打佛七、打禪七、是在談修行的方法,還是重點擺在他自己不善良?現在的修行人重點都擺在那裡?現在修行人以為他去參加修行,他就叫修行人。你看你身邊的人,不善良的人去共修之後回來,有沒有變善良?你看過的舉手。你在幹嘛!
修行沒有訣竅,「不善良變成善良」。逃避自己去修行,也不面對真正的原因,你真正的原因就是你不善良,一個不善良的人,整天在那邊打坐,他能夠坐出什麼東西?一個不善良的人,一天到晚去打佛七,他能夠往生極樂世界,那才有鬼?我不善良,我要修行,就是修我不善良,就這麼簡單。你會說師父真的是這樣嗎?奇怪!大家一修行就問要怎麼修?比如說,四念處怎麼修?六妙門怎麼修?止觀怎麼修?參禪怎麼參?念佛怎麼念?我怎麼從來沒聽過人家講,不善良的人怎麼變善良?為什麼很多人去學習、去修行、去修道,有那麼多令人談論的垢病?為什麼?因為你就沒有改變,你就是沒有改變,所以讓很多人看到你就退失道心。所以別人不是在毀謗你,其實別人是在點醒你,你是在修什麼?所以你是在修行嗎?非也,你在逃避啦!你說:「師父,我沒有逃避,我很勇敢的修。」我就告訴你,你擺錯方向了。
直指人心見性成佛,我現在是講你的心,我講的心不是真心,也不是妄心,我講的心是說你的心不善良,你承認嗎?承認。「那師父怎麼修行將不善良變成善良?」這就是修行,就這麼簡單。「師父,你有證據嗎?」我當然有證據,我有百分之一百的證據,人心怎麼變成佛心,你教我人心怎麼變成佛心?我簡單這麼講,人心就是不慈悲,這樣對不對?佛心就是慈悲,我講這樣很明白吧!你說要怎麼修,你會說你不會嗎?你是那裡不會?將不慈悲的心變成慈悲的心,你就是佛祖了,需要那麼囉唆嗎?需要說:「師父,我業障深重,我不知道這種高深的道理。」這種道理有很高深嗎?現在是你不肯那有高深,是你不肯啊!如果你不願意,那你永遠都是這個程度,人心,凡夫的心,這個心不善良,這個心不慈悲,這個心充滿了嫉妒跟傲慢。怎麼變佛心?其實不難懂,我們叫做禪心,禪心就是禪者的心,意思都一樣,禪心就是佛心。現在道理很簡單,人心變成佛心,要怎麼變?心要恢復仁心。
孟子曰:「仁,人心也;義,人路也。舍其路而弗由,放其心而不知求,哀哉!人有雞犬放,則知求之;有放心,而不知求。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」《孟子.告子上》
孟子曰:「仁也者,人也。合而言之道也。」《孟子·盡心下》
「孟子曰:仁,人心也;」接著要來講孟子的這段話,其實孟子的這段話,他對我啟示多大你知道嗎?他對我有很大的啟示,這段話我不管你有沒有讀過,只要你不開悟你就再讀一遍吧!孟子說:「仁,人心也。」光是第一句話,他就點出一個重點,他說「人」的心,這個「人」的心,就是說人本來的心是仁慈的、是善良的,所以才有一句話這麼講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;孟子又說「側隱之心,人皆有之」。這跟佛法講的那裡不一樣?注意聽!「菩提自性本來清淨」,我套孟子所講的話,菩提自性本來仁慈,有沒有一樣?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你比較會修,還是菩提自性本來仁慈你比較會修?哪個概念你比較容易懂?仁慈吧!我這樣講對不對?
像上課之前我跟同學聊過,師父常講說要我們用清淨心過生活,這句話講了等於沒有講,為什麼?因為沒有人會。用清淨心過生活會的人舉手,沒有人會,對不對?我現在改成另一句用善良的心來過生活,不會的出去。你講的道理太高深我根器孥鈍,你會說根器孥鈍,大家都聽懂用善良的心過人生,用善良的心應對進退。「師父,所謂用心生活是什麼?」用善良的心來生活,每個人都聽懂,誰聽不懂?六祖說「本來清淨」,一個真正善良的心的人,他就是清淨的人。你的內心就是不善良,所以才不清淨。問心無愧自然清淨,怎麼會不清淨?我發現孟子講的,你們比較聽得懂,所以我把孟子的這段話拿出來談。
人本來的心就是仁,所以你只要去醫院看病,都看到匾額「仁心仁術」,但是現在大家都在學仁心還是仁術?大家都在學仁術,好奇怪!都在學方法。師父要怎麼修?你的心這麼壞,學這個做什麼?你就不仁之心,要學仁術,是要學什麼?知道我在講什麼嗎?什麼叫做仁術?就是修行的方法,越學越驕傲,越學傷害別人越多。你不相信,你只要上網,只要是有佛學論壇,佛學論壇大家在那邊造業,大家在那邊批評,大家在那邊攻擊。很奇怪!那叫佛學論壇,都已經講的很明白了,真的看不下去。你會覺得,天啊!到底是發生什麼事?為什麼一群學佛的人,講話出來這麼惡毒?我批評你,我譏笑你,我說你怎麼樣啦!你不覺得諷刺到極點嗎?所以禪心學苑為什麼不開放問答?我不想與你相罵,開放問答我得與他們相罵。如果叫是非論壇,所以大家來這裡攻擊,這樣很符合這個論壇。佛學論壇、禪學論壇、菩提論壇是在談什麼呢?你不覺得到處都充滿了荒謬諷刺,太離譜了吧!
你有沒有犯這個毛病,你有沒有犯這個過失?一天到晚問人家怎麼修?但是你是什麼心,你怎說要怎麼修?不是怎麼修,是你的心不善良,你怎麼說要怎麼修?這樣修,注意看!把不仁的心變成仁心就對了。這種概念我們以前就知道,但是學完佛之後都學呆了,繞了一圈變呆了,學到最後不知道在學什麼,然後你把最基本的東西迷失了。
「義,人路也。」這裡孟子談的很好,這個路就是行為,人的行為要符合「義」,義就是要符合正當,所以孟子的思想就是「仁義」,這樣清楚嗎?所以仁是體,義是用,一體一用。只談「仁」可不可以?其實談「仁」已經包含「義」,為什麼?因為心徹底善良的人,他的言行必然是符合義,你不用懷疑。但是一個不仁慈的人,他學的東西,有時候不是入魔邪魔歪道,不然學的那些東西,反而都在傷害別人。所以你今天應該把仁慈的心找回來,這叫做恢復本來面目。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,恢復你那一顆天真純善的心,請你把他找回來。
「舍其路而弗由」,意思說捨棄了正路不走,什麼正路?仁義之路。「放其心而不知求」,我們這顆善良的心已經迷失了,而卻不懂得把他找回來,求就是尋求。放就是失去,我們已經失去了,我們已經迷失了,不走義的路,不找回仁的心。「哀哉!」可憐啊!孟子感嘆真是可憐。心不符合仁,行為不符合義,這樣的人哀哉!
其實談到這邊,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已經很清楚了,你只要走到馬路上跟人家講恢復本來面目,聽得懂的也沒人會理你。你不相信,我們下個月可以到文化中心演講,我設定兩個題目,第一題目就是恢復本來面目,第二個題目就是找回失去的良心,你覺得那一個題目社會大眾聽得懂?第二個題目。再講明白一點就是找回善良的心,你知道這一句話,其實我自己講,我聽在我內心裡面,都覺得感觸良多。以前我們在辦心靈教育,常常都要寫宗旨,宗旨都怎麼寫?淨化社會人心,淨化社會人心是什麼意思?是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嗎?淨化社會人心是什麼意思?其實就是找回善良的心,把善良的心找回來不就淨化了嗎?
你們現在願意把善良的心找回來嗎?願不願意?「願意」。不會的舉手,不會的,拜託你舉手,你如果舉手我就幫你戴戒子,我就十根手指頭都戴,怎麼這麼棒,都不會,我就不相信你不會。你善良?「我就是很善良所以才會」。等等,你有很、很、很、很、很善良嗎?你是很善良,還是很、很、很、很、很善良?「我就是善良,才會被欺負」。你就是不夠善良,才怕人家欺負。他就是不夠善良、才怕人家欺負。你是善良,但是不夠善良,因為你如果真的善良,你就開悟了。
不要輕易講自己善良,可以嗎?就像一般人,不要輕易講自己是好人,也不要輕易講心腸好,就好了,學佛幹嘛?講的不是會笑死人,心腸好,你聽得下去嗎?你如果說心臟好,我還相信,什麼心腸好?我知道你現在心律正常,血壓也正常,我也聽得下去,心腸好的人還會生氣?這樣心地有多好,心腸好的人會說人家的是非,心腸好還會來跟我抱怨,你會報怨就代表你心腸不夠好,這樣有簡單嗎?「不簡單」。我是說這種道理有很深嗎?其實不深,但是問題是你願不願意?所以你自己是什麼人,你不知道嗎?
光說你要修行,要修行就要快點,將不善心變成善心,將不仁的心變成仁心,就這樣而已沒有訣竅,你是要學什麼?有什麼法門,有辦法將不善心變善心,有什麼法門,你教我好嗎?那是你自己要不要而已,所以你管我是談頓還是談漸,我現在講的就是你的心,就是人的心,你如何將這個心找回來,不用再東想西想,你書再怎麼看、怎麼翻也沒有用。我告訴你,請你百分之百肯定,這些聖者已經跟你一語道出了,只是每個人講的名相不同,每個人講的角度不同。你如果會看書,你有體悟的人,每句話都對,每句都講的很好,每句都不衝突。
「人有雞犬放,則知求之;」我們現在所關心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,你的身外之物只要一遺失,你馬上察覺,你知道什麼東西最好察覺嗎?鑰匙,鑰匙最好察覺,你現在下課到樓下找不到鑰匙,你就馬上察覺,我的鑰匙找不到。接著你就相當的精進,片刻都很精進,進入思維,進入禪定三昧,開使思維我的鑰匙到底在哪裡?你會邊思維邊打瞌睡?你會邊思維邊想臭豆腐很好吃,你不覺得鑰匙丟掉很專注嗎?你馬上進入找鑰匙三昧。不是你不會,是你方向搞錯而已,你哪裡不會?你也常常進入三昧。你善良的心,你都不在意,什麼比較要緊?鑰匙最要緊,善良的心不要緊。你看看真是不值得,到隔壁打一支鑰匙,只要五十塊錢,你那一顆心比五十塊都不如,笑死人了!講起來,真是我幫你取個法號「了然」,我不知怎麼跟你說。
所以雞如果丟掉了,就想是誰偷了我的雞,你家那隻看門狗只要不回來,你就開始會去問鄰居,接下來就去影印尋犬啟事,再來就請廣告車「小黑你在哪裡?看到小黑的人請告訴我。」我看到人家找狗找的那麼認真,我真是欲哭無淚,你對自己實在有夠自私殘忍,你一直在糟蹋你自己,也不把善良找回來,也不把幸福找回來,也不把快樂找回來,都找回一些憂悲苦惱,講的說的做的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,重點都搞錯。
「有放心,而不知求。」這個就是孟子感嘆,我們那一顆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,那個天真無邪,那個至善仁慈的心,你已經失去很久了,失去很久很久很久。我講這句話我負責,我說我唯一的優點,就是我可以看到我的缺點,我善不善良?我知道我不夠善良,我百分之百肯定告訴你,我知道我不夠善良,但是我知道應該要從這裡下手,我百分之百知道要從這裡下手。所以我一直在呼籲,我不想教你法門,你知道什麼意思嗎?你是一個徹底善良的人,你就是佛,就這麼簡單。你不恢復你善良,你怎麼做,有時候都是走火入魔,越修是越極端,功夫學的越好,才有能力傷害更多人,你知道那是多麼可怕嗎?
你有沒有看武俠片,師父在看徒弟,那個心術不正的人,師父要教他絕世的武功嗎?師父怎麼有可能教他絕世的武功,要讓他害死天下的人。如果他的內心端正,一講就通了,內心不端正講什麼?
「學問之道無他,」孟子裡面最有名的話,幾乎是這句話,我要從這個角度來講,什麼叫做學問之道?我問你幾個問題,第一、你讀那麼多書幹嘛!第二、你研究那麼多學問幹嘛!第三、你這麼認真學習幹嘛!第四、你靜靜的思考你在幹嘛!你讀那麼多書幹嘛!你讀那麼多書是要當百科全書嗎?你覺得我應該問你,還是上網?我會上網,我不會問你,因為維基百科還比你多。你讀那麼多書是為了取得學位嗎?是為了取得你的工作嗎?不是吧,還是為了別人要稱呼你老師,都不是這些,那麼讀那麼多書為了什麼?我們一般人答不出來,我坦白說。當我們在看,我們覺得好像很簡單,那是人家體悟,人家講出來给你聽,所以你聽到了,你不要覺得好像沒有什麼,你不要這麼說。當你沒有看到,你自己有想到嗎?你不見得想的到,我研究那麼多學問到底要幹嘛!你不見得想的到,你可能會想說,我研究那麼多學問,就是以後要變成一個專家,或是號稱當天下第一,或是讓後人歌頌我。
「求其放心而已矣。」你絕對沒有想到孟子會這樣說,他說我研究了這麼多學問,不管我從任何的角度來研究,我最主要的宗旨,我最主要的目的,我只是把那顆失去很久,善良的心找回來而已,你會這樣說嗎?你看一語驚醒夢中人,你認同這句話嗎?還是你得再想想看,回去家裡慢慢想。我告訴你只要沒有把這顆善良的心找回來,栽培孩子出國之後,善良的心沒有找回來,孩子對你什麼態度?當老師的培養學生培養弟子,等到他有一天有成就了,假設那個學生沒有善良的心,他對你這個師長會尊師重道嗎?他甚至對你很不屑。
一樣的道理,你在學佛,假如沒有把善良的心找回來,你學完佛之後,你會不會變成傲視群雄,全世界你最厲害,都辯不過你,你唯我獨尊,很可怕變成魔,大魔王,大頭病,全世界我最行,真是魔頭。這樣的人已經很多人,已經榜上有名已經太多人。你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是不是變了?是變了,但是你不要變,你沒有看清這個事實?
今天不是學佛的才要把它找出來,今天是所有的人,你應該把善良的心找回來。所以我一直在問我自己,我夠善良嗎?那一樣的概念,你看看你自己你夠善良嗎?你總是對某些人好,對某些人不好;你總是對某些人尊敬,對某些人不尊敬;你總是失去了公平,你的內在總是不平衡。所以代表我們不善良,你怎麼沒有百分之百的看清楚。你是一個好母親嗎?你是個好太太嗎?你是一個好媳婦嗎?你是一個好學生嗎?你是一個好朋友嗎?你是一個好的修行者嗎?男眾亦復如是,你只要問你自己,你就知道說你充滿缺陷,看到你一定要看到,你一定要百分之百的看到。
我發現到我們一般人,看自己好像很困難,包括一些出家人,我都覺得很驚訝!他連看到自己的缺點都很困難,好奇怪!為什麼那麼奇怪?但是理論已經超越他所看到的東西,理論談太多。比如說,他現在的表現叫做傲慢,他不承認;他現在的表現叫做自卑,他不承認;他現在的眼神叫做嫉妒,他說我沒有,為什麼看不到?好奇怪!但是你問他佛法的東西,他卻滔滔不絕,我說本末倒置,不是要讓你找回來嗎?要找到善良的心一定要先看到不善良的心,因為看到不善良的心,我才知道如何找回善良的心,只是這樣子而已!
孟子怎麼說,他說「仁也者,人也」,這個意思說「仁」,仁慈的「仁」,他的意思其實指的就是人的意思。這個「仁」的意思就是兩個人,我們換一句比較簡單的話,一個善良慈悲的人,他是很容易將心比心的,所以他是很容易了解別人的心,他是很容易了解的,這不用懷疑。我們也不需要講他心通,不要講那麼複雜,慈悲的人看到任何人,他都能夠了解他,他知道他的心現在的狀態,他知道他心那裡有問題,他知道他的心那裡不善,但是他也能夠悲憫他,他都知道,為什麼?因為他懂心,因為他徹底的將心比心,因為他懂凡夫的心跟聖人的心,他都懂,所以這個仁的意思才是人,所以一個有仁心的人才是人。不然每個看起來都不像人,所以佛還是人做的,離開這個人沒有佛可言。只是凡夫不仁所以叫做眾生,修行人行仁義所以才成佛。
最後孟子做個結論「合而言之道也」,重點就在這個字「合」,什麼「合」?一個人他要跟人心合,這兩個契合這個人就有道。所以我說如果你徹底是這樣的人,我就說你就入道了,你也開悟了,你就是個開悟的人不用懷疑。有道、悟道、得道、行道。談了老半天,今天只有一個重點,什麼重點?一個菩薩,他的心一定符合仁心。
一個徹底善良的人,他肯布施,他肯放下,這就是佛法所講的四無量心慈、悲、喜、捨。「慈」願意給別人快樂,「悲」願意拔除別人的痛苦,「喜」看到別人做的很好,隨喜讚嘆一點嫉妒都沒有,「捨」願意布施,願意放下,這叫做四無量心。簡單這麼講,「仁」的展現在儒家就是四維八德;在佛法就是四無量心、六波羅蜜,這樣會了嗎?名相不一樣意思都一樣。
今天重點只有一個,你要悟道你要修行,你從今之後不要談任何藉口,你只要把那一顆善良的心,找回來就對了。這個不是你不能而是你不為,你願意你當下就可以開悟見性,你不願意你找任何人都一樣。所以今天藉著孟子的話,來跟你談大捨、中捨、小捨,你們不要抄的很高興,為什麼?你又來這裡讀書,抄很多學問,我不是要你抄學問,你改天都不用帶筆記,你們都帶善良的心來,我就很讚嘆你。抄那麼多筆記,卻帶著憂悲苦惱來,又有什麼意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