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日, 30 七月 2017 15:40

傳心法要講記-107

作者  釋達觀/講述 無念齋/整理

516201

所言同是一精明,分為六和合;一精明者一心也,六和合者六根也;此六根各與塵合:眼與色合,耳與聲合,鼻與香合,舌與味合,身與觸合,意與法合;中間生六識,為十八界。 

 

  「所言同是一精明,分為六和合;」這一句的內容原則上是出自《楞嚴經》,這裡面有幾個同學上過《楞嚴經》,依《楞嚴經》來講,我們說開悟的楞嚴,其實它也都在談這一顆佛心,你想要悟道,你就要悟到那一顆清淨心。依《楞嚴經》的經文,它的精明其實就是無始無明,但是黃檗禪師這裡面的解釋不是這個意思,無始無明原則上是「它是妄心」,但是妄心也不離真心,所以黃檗禪師他的解釋,就以心的角度來解釋。

  「一精明者一心也,六和合者六根也;」黃檗禪師直接來講,他這裡講精明就是心,就是我們的心。這整段從一心講到六根、講到六塵、講到十八界,都沒有離開這一顆心。像那一天,台北班同學問心的問題,我說我跟你講幾個名相你要記得,當說一,那就是一心,那個一心,當然指的就是真心、指的是清淨心、指的就是本心、指的就是如來、指的是實相;但是如果跟你講二心,就是真心跟妄心,講二心就是真、妄;如果講三心,那指就是心、意、識,這叫做三心。從三心說到六識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識,然後從六識說到八識,就是加上末那跟阿賴耶,這就是八識;也有人從八識講到九識;但是如果講十,那就是十法界。從頭到尾其實都是講心,對不對?只是說怎麼去延伸它而已。

  禪門最單純,禪門只講一心,<大乘起信論>講一心開二門,然後唯識所講的其實就是心意識,小乘講六識,大乘講八識,所以禪宗的說法是最單純。但是大家常常被這些名相搞的團團轉,或是說互相排斥。我們要知道它就在解釋心,只是這樣而已。就像西方的心理學,其實心理學所講的幾乎都是妄心。這些不同的名相你知道就好,但是你對這個心,你要真的很認識它。

  我剛才一開始講,從一心講到十法界,其實都是心。那麼說一心,一都不可得,萬法歸一,一歸何處?一即不可得,那豈有三心二意呢?豈有你那麼多複雜的概念,整個佛法都圍繞在心,我坦白說整個佛法都圍繞在心。既然在談心,所以你應該去認識你的心、你應該去了解你的心、你應該去觀察你的心、你應該了解你心的變化、你應該去了解你心的感受、你心的想法,還有你心中存在的各種思想觀念,我們統稱叫做知見。

  你也應該去了解心的本體、現象、作用,你了解就應該能夠講的出來,你只要講不出來,就是你不了解。心中可不可以有秘密呢?「正確來講是不可以」。所以我們內在有很多的概念放在那裡?放在心中,其實都是你的障道因緣。那一天跟幾位法師聊天,然後我說我們每個人來談談自己的心,一般人都不願意談他的心給別人聽,那法師就跟我回答說:「 當然啦!因為誰都不想被人家了解。」我說:「你現在還停留這個概念嗎?你出家這麼久了,你還害怕你被人家了解嗎?你還停在這個概念嗎?」你們還停在這個概念嗎?這個不是心中有鬼,不然就是心中有病,不然就是心中著魔。你為什麼害怕被人家了解?那位法師這樣跟我講,我就跟他講:「你一天到晚都說要去學心性,有可能嗎?你這個概念跟心性差別太大,你還活在那一種我怕被人家了解。」這個概念一般人就這個概念,什麼樣的人有這種概念?沒有信心的人有這種概念、然後逃避的人有這個概念、消極的人有這個概念、然後心中有所虧欠的人有這個概念、心中做賊心虛的人有這個概念。

  一個成功者,他都可以不怕被人家了解。我現在所講的是社會上,一個成功的人,他不用害怕被人家了解,被人家了解有什麼可恥呢?當你不知不覺講出這一句話來,就代表說你的心在想什麼,你們為什麼都不願意被人家了解?你在想什麼?你有沒有察覺到,你的想法本來就偏差,因為你不知道你一直在保護什麼?你說保護我,還是保護我的家庭?還是保護你的自尊心?還是保護你的虛偽?我現在所講的這些的話,有的同學說:「師父,你上課都不用打草稿。」為什麼我須要打草稿?我內在有念頭,我為什麼須要打草稿?我只是把我念頭講出來給你聽而已。你不習慣把你的念頭講出來,你習慣還是不習慣?所以我們一直講不出自己的心,然後我們一直想認識自己的心,但是你又講不出自己的心,這中間產生什麼問題?就是你在保護你的自尊心,這個關鍵一直沒辦法打破。

  我們所有人都可以談法,就是很少有人願意談他的心给你聽;但是你叫他談法,有的人佛法倒背如流,為什麼他倒背如流?因為他好為人師,到處想要教人家,所以倒背如流。但是講你的心,為什麼講不出來?覺得好像沒有什麼可以講的,佛法還有什麼東西好講的?因為十法界都沒有離開你的心。你們要學習講出你們的心給別人聽,難道你講出你的心給別人聽,你就會受到傷害嗎?還是講出你的心給人家聽,你就覺得很丟臉?還是講出來之後,人家就輕視你,別人就不想跟你往來?你在想什麼?這個完全是我執在做祟,你一直執著自己,然後想要去了解自己的心,那了不可得。

  所以你要學習觀察,但是你觀察成果是什麼要講出來。因為沒有人可以考試,我們這裡也沒有說隨堂測驗。你沒有透過跟別人互動,沒有透過表達;你怎麼知道,你自己觀察你自己的心,你了解到什麼程度?你對心越了解,其實你的感觸就會越深;然後你對心越了解,你對別人就越了解。其實人在想什麼,大同小異,只是內在沒有辦法講出真心的話,都要講出包裝的話;然後那個包裝紙不是一張,那個包裝紙就是一張又一張、一層又一層、一直包起來。包到最後自己忘失本心,自己忘失初心,自己也不明白菩提心,都忘失了,所以到最後你會產生很多的錯覺。

  比如說,你錯覺有一個我的存在,好像生生世世永恆的一種生命主體概念,或是說你被五蘊的概念迷惑。你對這些概念,漸漸沒有辦法察覺到它是什麼?如果我跟你講「我是什麼」,你只說五蘊當中認識我,或是講的更直接一點的,你是從心的感覺,你認識好像有一個我存在,這叫做誤解。因為那個好像我的存在,所以我執當然就存在,我當然就要保護我自己。這個概念,我就時時刻刻存在,我生生世世,不管我到那裡去輪迴,這個概念我都存在;不但存在,而且這個概念越來越深,越來越深就像滾雪球一樣。這個概念一直變化的,但它的變化是越變越深;如果你透過修行,它也是變化的,它會越變越少,對這個我執的概念,它會越來越剝落。我現在所講的,就是一種認識,我真正的深刻的去認識它。

  你稍為回想一下,當我們在談心,或是談我,或是在談生命,有的人在談靈魂;但是它的概念,都是我執的概念,原則上它都是我執的概念,然後從我執的概念,產生所有所有的問題。像之前跟同學聊過一個問題,也就是同學問說:「善良的人,他的心善良,也就是他的意善良,他的身口還要不要學習?」不管你的心善不善良,你都要學習;不善良的人要不要學習?他還是要學習,但是問題這樣問,恰當嗎?這樣問不恰當,也就是說你搞錯方向了。你只問一個問題,只問說你的心善不善良?你不要問後面的問題「什麼善良的人,接下來他的身跟口還要不要學習?」我舉個例子,善良的人要不要學習講話?當然是要,但是善良的人講話自然就會善良,善良的人講話自然就會很好聽,你們可以認同嗎?舉例說明為什麼?你回答的最大聲,你解釋一下,為什麼善良的人講話自然就會很好聽?「因為他會為別人著想,不會傷害別人。」對!比如說,善良的人講話很直接,這種人不符合善良;善良的人很囉嗦,這種人也不符合善良;善良的人都聽不懂別人在講什麼,這種人也不符合善良;善良的人別人聽你講話很累,都已經打瞌睡了,你還不讓人家回家,還一直講、一直講,這種人也不是善良。你講的善良怎麼差那麼多?善良的人一定是善解人意,這一種叫做善良。這種人跟你講話就都跟你合的來,因為他善解汝意,他善解善男子意,他也善解善女人意。只要是善解人意,我跟你講話一定合的來,你聽起來一定是很窩心,你聽起來就會一定很感動,因為他善良。所以重點是擺在這裡,你只問你善不善良?這樣修,而不是問後面的東西,你問後面的東西幹嘛!

  你只問你自己,其實就是一種參,你參自己說:「我善不善良?」靜靜的觀察,你不用觀察很久你才知道,你們只要一分鐘給你觀察,你就知道「我不夠善良」。沒有關係,我不夠善良;再觀察下去,我為什麼不夠善良?因為我自私、有欲望,因為我想保護我自己,因為我想擁有更多東西,但是這樣就完了嗎?你去看醫生的目的只是要開藥不吃藥嗎?你去看醫生的目的,是不是想要把你的病治好?你的思維找到答案了嗎?你還沒找到答案,那你的答案是什麼?你今天之所以不善良,就是因為我執;你今天之所以我執,是因為你不認識「我」;你今天之所以不認識「我」,是因為你不認識你的心,這樣會了嗎?所有的問題都是一樣,你把重點找出來,不斷去認識它,去解決這個問題。我的認識其實就是一種智慧,我的認識其實就是一種觀照,我的認識其實就是一種體悟,直到把這個問題解決,那叫做實相,我找到我真正的答案了,然後這個問題我打開了。

  今天我們禪心學苑講的課偏重般若,我坦白跟各位報告,你們打坐都偏向定。我都沒有問你們,你們坐在那邊到底在幹嘛!你們摸著良心講,你們一般都靜靜的坐著,你們都偏向定,我有沒有說錯?好像靜靜的坐著休息,還是靜靜坐在那邊,讓自己的心沉澱?你們喜歡這種感覺,你們喜歡這種狀態。但是讓你休息半個小時起來,智慧還是沒開,你的問題還是在。比如說,為什麼不夠善良?為什麼你不能快樂?為什麼你感受不到幸福?為什麼你不得自在?為什麼你智慧生不起來?為什麼你心不慈悲?這些問題依舊全部都在。你自己觀察過你修行,你這樣一路走來修行的過程嗎?你有沒有感覺進步相當的慢,甚至都在原地,講原地是客氣,不進則退。

  你會察覺到,修行到底是要修什麼?你修行就是要打開你的智慧,這就叫做開佛知見,你要悟入佛的智慧。你有佛的智慧,你忘記了嗎?不然你學佛、你修行,你就找不到重點。如果你真有智慧,一定符合戒跟定;但是有戒跟定的人,還不見得有真正的智慧。他明白了自然就不會犯戒,不會犯戒的意思是說他不會犯錯,他知道該怎麼做、怎麼處理。他明白了,就不可能隨著境界在浮動,因為他對那個境界已經瞭若指掌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所以他自然有定。這都是建立在他的般若、他的智慧,而且這個智慧不從外來。這個智慧也不是老師、師父能教你的,這個智慧叫做無師智,叫做自然智,是你自性所流露出來的智慧。你在學東西,你一定要明白那個重點,不是讀書沒用,而是你不會讀書;不是修行沒有用,而是你不會修行;也不是你根器的問題,而是你自己對生命不負責任。我說不是你根器的問題,是你對你自己不負責任,只是這樣子而已!

  就像六祖所講的迷人跟悟人,只是一個迷得深,一個迷得淺,悟了之後,都一樣。根器好跟根器不好,只要你夠用心到最後都一樣,所謂勤能補拙。就是你對你自己的生命願不願意負責任?而不是你一直妄想,妄想遇到善知識,我告訴你,那是你的妄想。善知識多不多?我覺得很多,這裡隨便拿出一本,就是善知識,我隨便抽一本,都是善知識。它是善知識,你看到它有用嗎?「沒有」。是哪裡沒有用?是你自己沒有用,不是你這個人沒有用,是你不用心,是這個東西沒有用,不是你這個人,那也不是它,它都很有用,它都叫做妙用。一樣的概念,你為什麼想要保護自己的心,卻不敢了解你的心?你是不敢還是懶?你是不會?你真的不會嗎?你不要找任何的理由來搪塞,沒有那個不會的。

  我上個禮拜不是叫同學回去嗎?你看了一個禮拜怎麼樣?你看到什麼?頭髮變白了,今天更白了。看到什麼?說說看。「就是看不下去」。注意聽!聽同學很好的體悟,「就是看不下去」,連自己都看不下去,你看我順眼嗎?你看他們看得下去嗎?你看這個世界怎麼樣?這個世界怎麼有可能清淨?這個世界怎麼有可能是極樂?這個世界怎麼有可能一真一切真?不可能,因為你看不下去,又煩、又亂、又急、又噪、又耽、又誑,真的是,但是看不下去,還是要看啊!注意我這一句話「看不下去,還是要看啊!」你們有沒有看過那個武俠片的連續劇?比如說,有一個人,有一天不小心到山上,突然一腳踩空,然後掉入一個山洞,那個山洞伸手不見五指,洞穴又很深,他爬都爬不上去,然後又飢又餓,什麼都看不到;最後只有兩個結果,不是死在那邊,就是變成武林的高手。

  一樣的道理,你內心的黑洞,你掉下去之後,糟糕了!真的什麼都看不到,然後就胡思亂想,內心就好像一個漩渦,就這樣轉、轉,一直轉,想也想不出東西,再怎麼看它都是變來變去,就像孫悟空一樣變來變去,看到最後頭昏腦脹、眼冒金星, 看到最後就打瞌睡。只要你繼續看,睡醒來你還是要看,有一天你會變成武林的高手,知道嗎?這樣會嗎?你們就是不敢啦!(師問同學)要試試看嗎?你說:「師父,不可以,我還有老公,不可以試。」我現在所講的這個概念,就是因為你不了解你的心,所以當你碰你的心的時候,一定把你反彈回來;就像漩渦一樣,當你要進去的時候,他就把你漩出來,除非你的力量很強,你才能進入漩渦裏面。但是當你經過了之後,到了中心點,就像颱風眼一樣,忽然之間風平浪淨,當你看你內心最極處的時候,你會感覺到一種平懷、一種清淨,它自然會漸漸的深入。

  我用各種方式來給你們建議,你要去認識你的心,而且認識你的心,不論任何時間跟空間,它沒有說是什麼時間,它不影響到你本來的工作、本來的生活,它完全不會影響,照樣工作、照樣生活,因為你時時都可以了解你的心。我現在講的這個東西,不是理論,比如說,你們聽唯識的課程,你們光記那一些名相,理解那些名相,只是在那邊抄,在那邊背,理解都來不及了;等到你都學會了,你在生活上還不見得會,為什麼?因為你沒有實際跟生活結合嘛!你就是沒有辦法實際跟生活結合,所以你很難理解佛法跟生活結合。我現在講的不是只有唯識,般若也一樣,就是佛法都一樣,你沒有跟生活結合。你所學的佛法在生活上,你真的是不會用,這個你知、我知、大家知。這個就是代表,因為你不習慣在生活修行,你不習慣在生活體悟,你不習慣在生活當中觀察;你只習慣在安靜的地方,你只習慣在特定的時間跟空間,你不習慣在生活。你要養成習慣啊!你要突破啊!學佛法這樣才有意義,你學佛法,這樣才能夠了解如來真實義。

  佛跟你真正要講什麼?他不是叫你講那些呆板的東西,或是叫你抓住一個方法,在那邊猛K。你應該很清楚看出來,這個人學佛法是對或不對?就要看他的煩惱跟他的智慧,有的人在修定,感覺上他的煩惱越來越少,為什麼?因為他就靜靜的修定,他長時間的修定,所以他也不胡思亂想。然後他就專心一個法門,這樣修修修,感覺上他的煩惱會比較少,感覺上他的妄念會比較少;但是只要一跟他對答,你就察覺到他智慧生不起來。你修對或修錯,一定要少煩惱增智慧這樣觀察自己,看有沒有符合這個樣子?如果沒有符合這個樣子,你這樣學智慧都不開。

  我講快樂,原則上有離開心嗎?我講的幸福,有離開心嗎?所以我講的煩惱,也沒有離開心;我講的善不善良,也沒有離開心。一樣的概念,叫你觀察心的概念,不是說我就是觀察心、觀察心,不用這個樣子。你可以從各種角度觀察你的心,但是你比較注意的、你比較強烈的,你在觀察容易相應,這樣了解嗎?那個比較弱的,你觀察比較不會相應,所以你要從這邊切入。我以上所談的,大家有沒有問題?有問題提出來。你有沒有帶著心去工作?比如說工作會煩嗎?比如說工作會不滿嗎?比如說工作不愉快,比如說工作很累啊!比如說工作很討厭啊!對不對?所以都是心吧!你開悟之後就可以樂在工作,你不開悟你就會苦在工作,你就會死在工作,哪一個跟你的心沒有關係?

  你們來聽課跟心有沒有關係?你如果法喜充滿,感冒了會不會來?你只要是不住院都會來,我有說錯嗎?他是在家裡坐著看電視,還是躺在那裡休息?比較嚴重的躺在那裡,不如來這裡聽我講;所以你不用騙你自己,那是你心的關係。你說:「 師父,我是怕傳染給別人。」你不要講那個話,如果全世界感冒的人都來上課,我得SARS 我也甘願;我如果坐在這裡講到往生,我也甘願。我不要吃西瓜吃到一半往生,還是吃麻薯往生,實在可憐,這可以選擇嗎?

  「上個禮拜師父這樣講,我回去也試著看看自己,其實那個煩惱要把它拿掉不是問題,問題是有障礙。」你說問題是什麼?「煩惱沒辦法除掉是因為有障礙」。然後呢?「那個障礙才是問題」。請不要保留你的內在,你的障礙是什麼?你現在公開講給我們聽,不要躲躲藏藏,直接講。還在想?「不會講」。你不是不會講,是不願意講、不敢講。現在這個樣子叫做障礙,有沒有看到?很明顯吧!先坐下,我開宗明義就跟你講了,你現在在幹嘛!比如說:「師父,我有欲望。」人家不會笑你,為什麼?因為笑你的人跟你一樣,都有欲望,所以有什麼好笑的!你說:「師父,我渴望金錢,我渴望愛情。」也沒什麼好笑的呀!都是一樣啊!現在問題是你能夠看到,你又能夠突破才厲害。而不是說一天到晚,都出沒在晚上,每次半夜要出來偷東西,全身都穿黑色衣服,而且還戴面罩,全身都是黑色的,再怎麼偷,都是偷到煤炭,黑的偷到黑的。

  你一直都不敢面對自己的心!察覺心的問題,而且那個問題不解決,它都在你的內心裡面,它就一直影響你的生命。就好像我們身體的病毒一樣,一直潛伏著,只要一有機會它就發生;我們內在亦復如是,都是這個樣子,你不去解決它。比如說,你對工作的概念,沒有徹底的解決,其實你工作都不會愉快;或是說你對愛情的觀念,沒有徹底的解決,你的愛情永遠都是你這一輩子的致命傷;或是說你對名利的概念沒有徹底看清楚,你這一輩子都會覺得很委曲,都會覺的很鬱悶,都好像不得志。其實那個就是一個很深的概念,那個概念你只要看不開,引發其他的副作用。

  有時候,你為什麼不來上課?是因為感情的問題,是因為事業的問題,是因為家庭的問題;不是因為感冒的問題,統稱是心的問題,是你的心有問題。談的就是心,但是心很複雜、也很單純。心之所以複雜,是因為你面對千差萬別的現象,所以心就很複雜;心之所以很單純,那就是三界不離心,就是心而已!這個複雜跟單純你們都要懂,只了解單純的心 那叫做根本智;你也要了解心種種的差異性,那叫做後得智,那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
  所以經文說,「一精明者是一心」,展開出來,六和合就叫六根,心展現出來,變現出來為六根,但是六根有問題嗎?六根沒有問題,眼耳鼻舌身意,這六根沒有問題,那到底是什麼情形才有問題?請看講義。

  「此六根各與塵合:眼與色合,耳與聲合,鼻與香合,舌與味合,身與觸合,意與法合;中間生六識,為十八界。」六根接觸了六塵,六根跟六塵相結合,接著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,現在問題出在哪裡?也就是說你的眼根接觸了色塵,這有沒有問題?沒有問題,不然長眼睛幹什麼?長眼睛就是要看,有耳朵要幹嘛?耳朵就是要聽,所以天生我才必有我用。現在「我才」,不是只有才華,你的眉毛有眉毛的作用,你的頭髮有頭髮的作用,不是只有五官才有作用呢!也不是只有六根才有作用,連一顆細胞都有它的作用呢!不是只有心有作用,這個身體也有它的作用。

  現在關鍵在哪裡?我的眼根接觸了色塵,你的眼睛看到外面的世界,這裡都沒問題,現在問題出在哪裡?眼睛看到了那個現象,接著執著那個現象,問題出在這裡;眼見色然後染色,對那個境界有所染,這樣就迷失了。因為你對那個境界有所染,六根接觸六塵沒有問題,本來就是這樣。六根尤其要注意到,其它的先不談,你最要注意的就是,你的眼根跟耳根。就是眼見色、耳聞聲,這個對一般人很強烈、很直接。你的鼻子、你的舌頭,還不會那麼敏感;但是眼睛跟耳朵真的是,它可以隔空取物,範圍很廣。例如說,同學在五公尺罵我,跟同學在五十公尺罵我,對我來講一樣還是不一樣?「不一樣」。對我那裡不一樣?我管他是五公尺罵我,還是五十公尺罵我,我只要聽他在罵我,我一不一樣?我一樣會抓狂啦!跟幾公尺有什麼關係?我是說五十公尺我聽得到,以後要罵要在五百公尺,一百公尺還不太保險, 因為萬一那天順風就被人家聽到。

  你的眼睛看到色,這邊沒有問題,現在那裡出了問題呢?就是染塵。《金剛經》的講法就是住,就是有所住。《金剛經》教我們不住色,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,這個名詞(染、住)雖然不一樣,內涵是一樣的。因為你執著這個色,你被這個色污染,這個時候就叫做識心,這個識心就是我們所說的妄心、意識心。比如說,我的眼睛(根)假設看到同學(色),我就說:「坐姿怎麼這樣不莊重?」那這就叫染(住),知道嗎?

  什麼叫做不染呢?應做如是觀:這位同學坐姿是這樣,那位同學的坐姿是那樣,只是這樣子而已!我只是知道他們的坐姿,如是觀,但是我不帶任何的批評。我的批評原則上是我的主觀,我為什麼批評他?因為他這個境界他這個坐姿,跟我的認知不一樣,我就會批評他,人實在是很可怕知道嗎?你現在注意看,你在日常生活都一樣。如果說你眼見色,你不住、不染,看到只是看到;因為他不住,所以這個心是如實的心。如實的心不會有情緒,你這樣就很容易達到什麼狀態?就是我們所講的,我看到只是平常心。所以我的心是平常的,我的心是清淨的,我的心是不被影響的。我的心有定,我的心不但有定還有戒,因為我不會去造口業。但是我看到的現象我很清楚,所以我心中還有智慧,我知道到底是什麼事情,我都知道。這個識心是有情緒的,這個平常心是沒有情緒的,你平常就應該這樣的練習。

  但是你在練習的時後,你要特別注意,你所有的情緒,你內心之所以不得清淨,你內心之所以不能平常心,你內心常常都會有所煩躁,或是有種種的感觸感受,原則上都是從這兩個(眼、耳)進入的,你有觀察過嗎?你幾乎都是從這兩個進入,因為你眼睛一天到晚在看;因為你耳朵從來都沒有關掉,所以你一直在聽。你今天眼睛沒有看的舉手,從早上起來就看到自己,那一個什麼樣子就不用講了。從早上起來去刷牙洗臉,在鏡中就看到自己,那一個眾生的臉、那一個迷迷糊糊、那一個蒼白沒有血色。你從早上就看到自己,盥洗完就看到你家那幾口人;出門你就看到一些陌生人,到辦公室就看到所有的同事;休息的時候看報紙,回家的時候看電視。因為在學佛,看完電視看佛書,看完佛書之後,師父上星期講什麼忘記了,上網看。

  你一天到晚在看,做夢也在看,你在看你的夢境。你要注意,《金剛經》它一開始就跟你談這個問題,它叫你不住色,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,它也這麼跟你講;然後不住六塵才能夠生起清淨心,它也這樣跟你講,但是你有這樣受持《金剛經》嗎?你有這樣受持嗎?不是每天早上念一遍,晚上念一遍叫做受持《金剛經》;不是每天抄《金剛經》叫做受持《金剛經》;不是到書局買很多《金剛經》,看到別人就跟別人結緣。是你要按照《金剛經》教你的道理這樣生活,這樣叫做受持《金剛經》。這是理論嗎?這不是理論,這就是你的生活,你的生活事實上就是這種狀態。

  你想想看,很多很強烈的概念,我的意思是,你不要特別去注重你的六根;其實你只要去注意眼根跟耳根就可以,甚至只要注意一根就可以。因為你會很強列的感覺到,你接觸外面六塵的境界,一接觸你馬上就可以看到你染不染?也就是說你在紅塵,你染不染紅塵?你的六根染不染六塵?染還是不染,當下就看到了,不用懷疑、不用考慮,當下很快,為什麼?因為你的心的念頭比光速還快。你會說:「師父,我怎麼看不到?」你的愚痴比你的念頭還快,所以看不到,怎麼沒有看到?比如說,別人跟我們講一句話,一講之後,我們馬上就跟他回應。但是這回應,到底是般若,還是反駁?還是一種辨論?還是一種挑戰?你有看到你的心了嗎?我們一般都是誰都不服誰,你說我一句,我回你兩句;你說我三句, 我回你六句,反正我就是要反擊,這是什麼?這是什麼染?染到六根的什麼?「耳根」。對,因為你聽到你就反應;要做一個修正,不要說染耳,是染聲。六根都沒問題,因為你執著那個聲音,所以你就會生起耳識;然後耳識再透過七八,所以你各種的情緒、各種的解讀、各種的批判由此而生,真是很可怕。

  比如說,你聽我的課聽的合意,你聽別人的聽不合意,也是染聲,因為你產生很強烈的分別。每個人講課都有他的特色,只要你能夠如實的聽,你自然就有你自己受用的地方。但是你只要不如實,你會產生強烈的好惡,喜不喜歡馬上就很強烈。我舉個例子,聽人家講經說法都不合意,你聽人家講話會合意嗎?人家在講佛法你都不喜歡了,那講一些有的沒的,你聽得下去嗎?你說:「我合意。」那就真是NO CLASS,你的水準就這樣,你當然聽這樣的水準。所以看看你自己,你跟什麼什麼相應?你就會知道「你是誰」,你是龍交龍、鳳交鳳,還是溫龜交凍憨(駝背與傻子),就看你跟什麼人合得來,你就知道你是什麼程度!但是如實的人都合得來,因為我只是如實的聽聞。我只是如實的聽你講話,你講佛法我也聽,你講你的心事我也聽,你只是找我聊天,我也聽;但是你找我講是非,我會上廁所。你會說:「師父,不是要如實嗎?」要如實聽人家講是非嗎?我問你有一個人在殺人,要如實看人家殺人嗎?是如實看人家殺人,還是要趕快救人?這樣會嗎?不要一下就被考倒。

  就是因為如實,所以我才知道應該怎麼反應,而不是你所學的如實,是傻傻的。有時候講個概念,你會感覺你懂,但是遇到真實的狀況,你又不能反應。如實只是清楚而已!因為清楚,所以知道做出正確的判斷,這叫做妙用。妙用就是這樣產生的,不是一種理論而已,不是只有這樣而已。所以你要常常問你自己,你要在生活當中看到法,你剛開始看到什麼?沒有錯,比如說,你看到這個境界,你是先看到這個境界嗎?其實十八界它幾乎是同時產生的,很快,它幾乎是同時,相當的快。我就說心念比光速還快,也就是說它幾乎沒辦法分割,所以你最容易感受的是什麼?你最容易感受的就是你心中的反應,所以你看到你心中的反應之後,你要停下來去觀察法義。喔!原來我就是看到這個境界,我執著,我有所住這個色身,所以我的內心才會有這些的反應,就在這裡察覺到,這叫做因緣所生法。

  察覺到我對這境界的解讀,是我自己的知見,對它有所錯誤的解讀所產生的。你才會在最短的時間當中止息,讓你的情緒不要再生起,你才會恢復你那一個平常心。這些的東西,它反應的速度都很快。當然有的人都是事後,什麼叫做事後?比如說,今天上班很委屈,等下班後睡覺之前,才靜靜的思維,那個已經是事後很久了,已經是事後很久、很久才開始回想,我今天為什麼上班委屈?但是能這樣做的人,其實已經不錯了,代表說他能夠覺察,他還能夠在每天當中,趕快去覺察他內在的東西。他雖然沒辦法在最短的時間把它釋懷掉,但他至少知道,他應該這樣去觀察。

  如果你能夠把今天所發生在內在的東西,你好好的思維把它解決,其實你也很了不起。我說你很了不起,為什麼?因為你這樣經過一兩年,你就會悟道了,各種境界都被你釋懷了,以後再生起的境界,就越來越弱。所以修行人不怕別人毀謗,修行人不怕別人講是非,他真的不怕。他如果是怕,那就是他的障礙,那就是他內在的障礙。比如說,我在罵同學,換你來罵我,來。「師父是誰?」用一句“誰”不著痕跡,沒有辦法再生氣,也沒有辦法再討論,也沒辦法再探討,是要探討什麼?為什麼「師父是誰?」因為師父不見得是我,我不見得是師父;師父非師父、我非我。所以既非師父也非我,我是什麼?說什麼都不是,所以人家罵我,結果放在他心中。你怎麼那麼多事?為什麼本來是我的問題,變成你們的問題?

  我們常常不知不覺,把別人的煩惱變成自己的煩惱,所以你過的很辛苦,為什麼你過得很辛苦?因為你揹負所有眾生的問題,好辛苦,你真的是菩薩。這個不可以耍嘴皮子,而是你真的要了解自己,關鍵都是在了解自己。你今天所有的反應,所有這些的喜怒哀樂,悲歡離合、憂悲苦惱,都是因為你不識自己所產生的。像這些各種境界都是一樣,所以回去好好的訓練,六根接觸六塵,看當下會怎樣?察覺到馬上就知道,不要再住、不要再染了,直接了當從這邊釋懷,這樣你讀經典才能受益。

閱讀 1536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日, 30 七月 2017 16:05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