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了十八界無所有,束六和合為一精明,一精明者即心也。學道人皆知此,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,遂被法縛,不契本心。如來現世,欲說一乘真法,則眾生不信興謗沒於苦海。
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,」上個禮拜談到,一心生起六根、六塵、六識的十八界,今天繼續下一段。其實這個世界是個怎麼樣的世界,原則上是基於你是什麼樣的心,由你的心決定這個世界,由你的心決定一切萬象,當然也由你的心決定所有的看法。問題是我們一直沒有辦法擺脫現象界,那是因為我們一直不了解一心的道理。黃檗禪師現在跟我們講,他說如果你真的了悟十八界的究竟實相,其實你了悟就了了,你就明白,就解開了。你今天談外面的世界怎麼樣,就是因為你不懂六塵;你今天說你身體健不健康,舒不舒服,就是你不了解六根;你今天說你的情緒反反覆覆,想法很複雜,心很煩,就是你不了解六識。如果你不了解,憑良心講,你再怎麼修行都是有問題。
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,現在的修行人常常掉入一個陷阱,什麼樣的陷阱呢?就像有人拿一塊抹布在擦玻璃,擦一個小時,玻璃會不會擦乾淨?「不一定」。擦二十四個小時,玻璃會不會乾淨?「有可能」。有可能乾淨?「要看情形」。「如果他在灰塵滿佈的地方,再怎麼擦還是不會乾淨」。喔!那擦二十四小時會不會乾淨?「當然不會」。為什麼?「因為四周都是灰塵」。因為有什麼?因為有玻璃。因為有玻璃,所以你二十四小時,都一直擦那塊玻璃,只要當你停止的那一剎那,灰塵就會來。
我現在在講什麼呢?我現在講的就是在講你們。比如說,你有一個我;再來第二,你有一個法,也就是說你的法 ,不論你是什麼法,不論你是念佛,或是參禪,還是修四念處,還是修止觀,還是修六妙門都一樣,那個就是法。那一個法最好呢?我們在擦玻璃擦不乾淨的時候,開始懷疑,懷疑什麼?懷疑是抹布的問題。除夕大掃除的時候,玻璃再怎麼擦都擦不乾淨,你會不會說「抹布不行要換報紙」,會還是不會?「會」。我在講的玻璃是什麼?我講的玻璃就是心。有一個你,你用一個法在修你的心,注意聽了!你的對象就是你的心,這樣觀念正不正確?其實蠻正確的,這樣的觀念不能說是錯,但是這樣的修學,對你來講是很辛苦的。我說你的心是什麼心?你一直覺得這一塊玻璃有灰塵,就好像你一直看到心很煩、很亂,心情當中有種種的貪嗔癡,有種種的不善念,所以你想要透過這個方法,來熄滅貪嗔癡,來勤修戒定慧。因為你一直認為要把這些擦掉,擦掉之後才能夠恢復你的清淨心;就好像你認為要把玻璃上的灰塵擦掉,擦掉之後這塊玻璃是乾淨的。
如果你這樣來認知佛法,你會掉入一個陷阱,什麼陷阱?就是你不了解那一塊玻璃。為什麼你不了解那一塊玻璃?因為你認為有一塊真實的玻璃在那裡,這樣就是說你不了明白你的心。沒有錯!很多人學了禪宗,學了如來藏的思想,一直認為有一個叫做心的東西,這個概念在你們的內在,到底是有還是沒有?有時候你自己都搞不清楚,真心是什麼?真心,你不要誤以為有一個叫做真實的心。如果你這樣誤以為的話,其實跟外道所講的神我是一樣的,你永遠沒有辦法破我執,永遠沒有辦法去明白生命的本質,它到底是一個什麼狀態。
其實空就是心,你的心就是空,空就是你的心;但是空不屬於有,也不屬於沒有,你要記住這個概念。你說有,就認為有個我的存在;你說沒有,那就是斷滅。所以它不屬有,不屬沒有,何以證明?《心經》說: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」所以不可說有,不可說沒有。你對這個心不要認為有一個心的那種感覺,這樣對黃檗禪師所講的一心,你會有所誤會。如果有那個所謂的一心,你透過修行修到最後,那個一心是清淨的,是光明的,你的認知就是落入一心的相,這樣是不對的。心是不是本體?是。本體是什麼?是一個東西嗎?本體不是一個東西,所以本體其實就是空性。它為什麼會有現象跟作用?因為它就是空,所以才會隨著各種因緣而產生現象作用變化。
為什麼禪宗一直講說悟道,不講修道?你們過去問人家,或是聽人家講「如何修道」,你會覺得他講錯嗎?你會不會覺得他講錯?你一定不會。人家講這一句話有錯嗎?其實講這句話也沒有錯,只是它講的是方便不是究竟。不然這個樣子,來,你問我如何修道?「請問師父,如何修道?」道是什麼?「不知道」。不知道,然後問我如何修道?這樣好不好笑?換我問你:「那裡有在賣龍眼?」「龍眼是什麼?」「我不知道。」這樣好不好笑。我問他說:「那裡有在賣龍眼?」他提醒我說:「龍眼是什麼?」我說:「我不知道。」你們修道也是這樣,一天到晚想修道,但我問你:「道,是什麼?」你說不知道,那這樣好不好笑?我現在告訴你答案,你要繼續跟我對答,我先偷偷告訴你答案好不好,道就是心 假設啦!道就是心。我現在問你,心要修什麼?「要會用心」。那你就問用心,怎麼講說修心呢?換你問我:「師父,道是什麼?」是心啊!「心需要修嗎?」「心如何修?」心可得嗎?可得嗎?「知識告訴我不可得」。你的腦袋告訴他不可得,你的腦袋告訴你是眾生,你的腦袋告訴你不可得,你的腦袋告訴你是凡夫,你的腦袋告訴你有煩惱,你的腦袋告訴你,「這一輩子休想開悟」,對不對?為什麼這麼說呢?也就是說如果你自己都不明白,而說要去修那個東西,那不是很好笑嗎?所以關鍵在「你明白那個東西嗎?」現在很多修行人剛好相反,他一直去問那個修行的方法,但是他不知道那個是什麼?所謂:「那個是什麼?」 比如說,真如是什麼?佛性是什麼?如來藏是什麼?開悟是什麼?解脫是什麼?這樣不是很好笑嗎!
那一天,我遇到一位修南傳的比丘,他是修四念處。修四念處沒有錯喔,這個法沒有錯。我跟他談的不是法的問題,我跟他談的是正見的問題。注意聽!我談的是正見,不是要談修行的方法。修行的方法八萬四千法,條條道路通羅馬,我只是要跟他談羅馬,不是要談那些道路。我問說:「法師,那你修四念處修多久了?」他說:「修十來年了。」我說:「修到現在怎麼樣了?」他說:「修到現在可以入初禪。」他本來以為我會跟他拍手鼓勵,我就笑一笑跟他說:「你入初禪,你還是沒有解脫啊!」他就笑笑說:「對啊!沒有錯,還是沒有解脫,因為我還沒辦法達到四果阿羅漢,所以我還是沒辦法解脫。」
我就笑笑問說:「解脫是什麼意思?」當他要開口的時候,我就馬上跟他講說:「你不要講佛說過的話,不要用這樣的解釋什麼叫做解脫。」他跟我說:「依《阿含經》記載,所謂解脫就是已經沒有貪瞋癡叫做解脫。」我說我剛才就跟你講過,你不要說佛講過的話,你為什麼現在還要跟我講,他說這是他知道的,直接跟我講。我說:「我的講法不是這樣,想不想聽?」他說:「達觀法師,你說說看,什麼叫做解脫。」
我們來演練,你是那位比丘,你問我。「師父,請問什麼是解脫?」束縛就是解脫,聽懂嗎?為什麼要求解脫,因為有束縛,所以才須要求解脫。接著我問他:「解脫要靠身體還是靠心?」他說:「當然靠心啊!」我說:「你的束縛,是身體束縛,還是心束縛?」他說:「是我的心在束縛我自己。」我說:「你的心從什麼時候開始束縛你自己?」他說:「我的心從多生累劫,就一直束縛我自己。」我說:「你從什麼時候開始解脫?」他說:「從十幾年前就開始想解脫。」我說:「你這樣講是不是很矛盾?」自己的心時時刻刻束縛自己,然後現在趕快去修行如何解脫。你的心在束縛你自己,然後你又想要用你的心來解脫,那到底你在幹嘛?
我今天所講的課請你不要誤會,法都是世尊講的,世尊講的法都很好,我只是要告訴那一位比丘「正見」的問題。我只是要跟他點撥這個問題,我不是說這個法不好,而是說應該有正見。你只要有正見,其實你會很快,你修四念處會很快,你修念佛法門會很快,甚至你不用七天,可能當下就開悟。這樣聽懂我意思嗎?想不想成佛?我看你答不出來就是一種煩惱。你只要答不出來,就是一種煩惱。「想不想?」「想!」所以你現在的心,是不是想自己是眾生,對不對?你現在的心,是不是想自己是眾生,然後又想要成佛對不對?我今天所講的意思,就是說你自己都沒有感覺你在幹嘛!你今天的問題就是在這裡,你以為還有什麼問題嗎?
《六祖壇經》有一句話:「但於自心常起正見,煩惱塵勞常不能染,即是見性。」壇經有沒有這句話?這句話是什麼意思?翻成白話給你聽,「從今天開始,你用你的正見在生活,當下就是!」講完了。現在換我要問你:「六祖講這句話對不對?」「一定對」。這句話對你有沒有受用?「有」。我問你:「什麼叫做正見?」「不要自心起煩惱就是正見」。你是用什麼正見來生活?你還是沒有回答我的問題,我現在是要聽你的正見。六祖講這句話當然沒問題,你也可以輕易的把這句話背起來,甚至你把重點劃起來,但問題是你把這句話背起來,並不代表你有正見。
因為你腦袋的「正見」到底是什麼東西?我說都是你自己胡思亂想,這樣對不對?你是以什麼角度在生活?用胡思亂想在生活,你不是用正見在生活,對不對?再舉個例子,六祖有沒有這麼講:「自心生起正見,然後用一個方法,在日常生活修行。」六祖有這麼講嗎?沒有。懂了就是懂了,我們現的人就是沒有正見,但是他有沒有方法?他有,這樣對不對?他有方法,所以他用他的方法在生活。他用他的方法,在固定的時間修行,但是他並沒有正見。
禪講的其實就是「般若」,比如說,你現在每天在生活,清淨還是不清淨?「不清淨」。為什麼不清淨?「因為沒有正見」。不要套公式「因為沒有正見」,我替你回答好不好?因為你太多意見,你眼睛看到什麼都有意見,你耳朵聽到什麼也都有意見,有沒有意見?「有」。身為父母的眼睛看到子女,有沒有意見?「有」。聽你們老闆講話有沒有意見?「有」。你們剛才聽法師在為你們開示,有沒有意見?「沒有」。不要騙人了啦!為什麼看到別人有意見?因為你覺得色塵是真實的。你為什麼聽到別人講話有意見?你覺得聲塵是真實的。所以代表你對黃檗禪師講的涵義不懂,你根本不懂,不懂黃檗禪師到底在講什麼?你說怎麼修?他不是要你怎麼修,而是要你明白這個概念,明白什麼概念?十八界無所有,只是這樣子而已!
明白十八界無所有,他自然見到六塵的境界,他看到這個世界,看到所有的人,看到所有的環境,看到所有的現象,他身體的感官系統去接觸,他完全一點意見都沒有。這樣的狀態也可以說是清淨心,這樣的狀態也可以說「平常心是道」,也可以說是「應無所住,而生起清淨心」,都可以隨便你說,反正你會了,就是會啦!如果你不會,研究了老半天你還是不會,這些不是要叫你寫論文,只是要叫你生活;你有正見,依正見來生活,就是這麼簡單,這個不費吹灰之力。而且本身這樣的修行二六時中,真是所謂: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。」片刻都不離,這樣是真精進,沒有人有辦法比你更精進。因為你已經明白了,而且生活當中根本就沒有斷層,生活當中根本就沒有時間性,也突破了地域性。此時,你說你內在,輕鬆還是不輕鬆?這樣是有為法,還是無為法?很自然,相當的自然,你也不須要刻意怎麼樣。所以你不要一直以為說,那個道理我懂,不要這樣講,不要侮辱那個道理。也就是說我們沒有真懂,而不是說我們懂。
世尊因梵志獻花,佛召:「仙人放下!」梵志放下手中之花。佛又召:「仙人放下!」梵志曰:「吾今兩手俱空,更教放下個甚麼?」佛曰:「吾非教汝放捨其花。汝當放捨外六塵、內六根、中六識,一時捨却;無可捨處,是汝放身命處。」梵志於言下,悟無生忍。
請看這個公案,這個公案出自《指月錄》,「世尊因梵志獻花」,梵志就是外道的修行者。雖然這個外道的修行者沒有跟佛學,但是其實他對佛也很景仰,因為他知道佛是個大徹大悟的人,所以這個外道很有善根,他拿花來供佛。佛怎麼說呢?佛召「仙人放下」,外道來到佛前要向佛獻花,佛就尊稱他仙人,佛客氣尊稱他仙人,因為這個仙人還沒開悟嘛!所以他直接反射的動作,跟一般人一樣,把花放下。舉個例子說,你今天拎個蘋果來看我,我跟你講說放下,你會把什麼放下?你一定會把蘋果放下,不然你會把什麼放下?難道你會拿出你的錢放下嗎?你一定把蘋果放下。大家不要妄自菲薄,他修那麼久了,跟我們的心態差不多。「梵志放下手中之花」正不正常?跟我們一不一樣?一模一樣嘛! 人家叫我們放下,我們就放下手中的東西。佛又召「仙人放下」,這個時候仙人覺得很奇怪!「梵志曰:吾今兩手俱空,更教放下個甚麼?」手中的花我都已經放下了,佛你又叫我放下什麼?「佛曰:吾非教汝放捨其花。」注意聽,我不是叫你放下手中的花,「汝當放捨外六塵,內六根,中六識」。
今天講這個公案,跟黃檗禪師的講義有沒有契合?我就針對這個部分來講這個公案。六塵怎麼放下?「心中沒有六塵就放下了」。六根怎麼放下?「只要不執著就好了」。六識怎麼放下?「無心」。你們講的都對,剛才講的那三個,做得到的舉手。你們今天之所以做不到,是因為你沒有悟,我有說錯嗎?只因你不悟。為什麼只因你不悟?因為你沒有學佛。為什麼我講「因為你沒有學佛」?「因為我不了解佛意」。因為你不覺悟嘛!我講的學佛的意思,就是因為你不覺悟。有時候不是修的問題,沒有正見你也不知道你在修什麼?只要你沒有正見,其實都是盲修;只要你有正見,一切都是修行。要注意這句話!「一切都是修行。」全部都是修行,因為你有正見,修行就在生活中。你怎麼生活?正確的生活。八正道裡面有一個名詞叫做「正命」,我很不喜歡這樣的解釋:所謂「正命是正當的職業」。我對「正命」的解釋:就是正當的生活,正確的生活。
關鍵就是在世尊叫這位仙人放下十八界,他的意思是這個意思「請你放下十八界」。十八界怎麼放下?黃檗禪師講了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」,你看黃檗禪師不是講了嗎?你可以嗎?十八界徹底的放下,無可捨處,如同道德經所講的「損之又損」,那個即是汝放生命處,那個才是你安身立命的地方。儒家常在講「安身立命」,憑什麼安身立命?達摩祖師講的安心之道,你又如何能夠安心呢?如果能夠了知十八界的真相,就是了知十八界的幻化,你就沒有問題了,關鍵在這裡。
心經:「無眼耳鼻舌身意。無色聲香味觸法。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。」
現在問題更難過、更感慨的是,不知道你《心經》念過幾千遍,甚至好幾萬遍,對不對?你每天在念《心經》,這一段有沒有念得滾瓜爛熟?你不是在念「無眼耳鼻舌身意」嗎?「無眼耳鼻舌身意」,這是什麼意思?「不執著」。憑什麼不執著?憑你悟道,不是憑修行。不悟道說不執著都是騙人的,不可能不執著,一定是執著。「無眼耳鼻舌身意」不可以解釋說:「沒有眼睛、沒有鼻子、沒有嘴巴。」《心經》所講的「無」不可以用「沒有」的概念來解釋《心經》。講這些都是實相,它在告訴你什麼實相?無眼耳鼻舌身意,六根不可得;無色身香味觸法,六塵不可得;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,六識不可得。不要用沒有 不要這樣講,不可以這樣講,這就是你念一輩子的《心經》,黃檗禪師就是在告訴你這個,如果你懂了那就懂了,如果你不懂,那今天就沒有辦法。
先複習一下上個禮拜講的概念,上個禮拜說《金剛經》有一段話「不住色生心,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這是用什麼角度來講?跟今天講的角度不太一樣喔。上個禮拜講的是六根接觸六塵,你只要是不染不住,當下就六根清淨。你只要是根接觸塵,一染下去之後,你就六根不淨。
談一下「六根不淨」,那一天有居士來這邊,親自向我懺悔。他說:「師父我跟你懺悔一下。」我說你又沒有打我,你向我懺悔做什麼。他說:「師父,有一天我親戚娶媳婦,我親戚是女眾,然後她問我佛法,同桌坐兩位法師,但是因為我親戚問我佛法,因為宴會的場所很吵,所以就靠到她的耳朵旁邊,跟她講佛法。」結果同桌的法師就跟我講說:「居士,你這動做很難看。」我們也知道這位居士是個很耿直的人,這位居士馬上就回他說:「法師你眼根不淨。」所以他要向師父懺悔,我説你又沒罵到我,他說:「我還是要對出家人尊重,只是那時候沉不住氣,馬上就開口不客氣,對那位法師說你眼根不淨。」我說:「還好你沒罵到我,你如果罵到我,我就會回你說,你舌根不淨。」我有說錯嗎?這個都是染,知道嗎?只要是一根不淨,就是六根不淨的意思,沒有說一根不淨,五根還清淨,那不是笑死人。
我上個禮拜是這樣講,為什麼還要再講一遍給你聽?怕你聽不清楚。為什麼怕你聽不清楚,剛才宗謙法師跟你們所講的,我看你們已經忘光了。我再用另一種角度來講,當你的根接觸了塵有所染,那個時候就是「識心」,就是意識心,就是分別心,就是妄想執著的心。當你六根接觸六塵,不染塵,當下轉識成智,那就是般若的妙用,會了嗎?我講轉識成智很快,不用那麼囉唆!所以一染了之後,佛就變眾生;離染之後,眾生就是佛。所以六根、六塵沒有問題,你說六識有問題嗎?其實也沒有問題,只要不染就叫「般若」,只要一染就叫做「意識」。所以上個禮拜談的重點,是在談說你染不染,你住不住。
今天講的概念不太一樣哦!今天講的概念是比上個禮拜更快。黃檗禪師直接跟你講了「十八界無所有」,這是什麼意思?就是直接看到實相,直接看諸法空相。我不知道你的問題出在哪裡?你的問題有離開十八界嗎?沒有。我再講個更簡單的概念「六識就是心,六根就是身,六塵就是這個世界」。我常說身、心、世界哪一個可以得,請你告訴我。身、心、世界了不可得,你的問題就在這裡打轉,你不可能離開十八界這個範圍。但是你不悟透,不了知緣起性空,你當然就不明白諸法實相,所以你就會被十八界騙的團團轉,就會被它一直騙。我們今天所談的問題,都在這邊打轉,你不可能離開這些問題。
「束六和合為一精明,一精明者即心也。」十八界歸納起來就是六根,六根歸納起來就是一心。簡單這麼講啦,這十八界是心所幻化的,這就是唯心所造,唯識所變的道理。
「學道人皆知此,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,遂被法縛,不契本心。」要注意這一段話,「學道人皆知此」,就是一般學道但還沒悟道的人,也就是說只要你對佛法稍微有研究,都會知道這些的名相。這裡講說「免作」,就是說你要理解,一精名是不是名相,六合和就是六根,六根是名相。講六根就真的有一個叫六根嗎?那只是假名叫做六根。那只是假名叫做一精明,或叫做一心。要注意聽哦!我講六根,你就誤以為有個叫做六根,我講「一心」,你就誤以為有個叫做「一心」。我講妄心,你比較不會誤會,因為那個名字叫做妄心。我講真心,你很容易被誤會,為什麼?因為你認為好像真的有一個叫做真心的東西,如果你是這樣理解佛法,黃檗禪師就跟你講「遂被法縛」,你就被這個法所綁,你要注意這個概念啊!這個概念很重要。請教一下,你現在的腦袋有沒有可能,跳開這個概念?你的腦袋不可能跳開這些概念。為什麼你的腦袋不可能跳開這些概念?
你今天有沒有世間法的知見,世間法的知見從哪裡來,是不是從種種的名相來?你的思想觀念,是不是從種種名相串聯起來,是還是不是?是啊!今天學佛法,有沒有佛法的知見,那佛法的知見是不是種種名相串聯起來?你看到什麼?現在在講什麼?我現在在講你的腦袋,在講你的知見,如果你對你的知見不了解,你一定被你的知見所綁;不論你是世間法的知見,還是佛法的知見。
你為什麼會有你的意見,為什麼會有你的看法,為什麼會有你的分別批判?為什麼?你就是有知見!所以《楞嚴經》講: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。」這是無明,你知道嗎?所以現代人講一句話:「把你的腦袋放下。」不是把你的腦袋砍下,是「放下」。砍下跟放下是不太一樣,把腦袋砍下是包青天的工作,把腦袋放下是你自己的工作。這個概念很難懂,大家來聽課一則喜,一則憂,喜的是你對佛法漸漸了解;憂的是你的知見越來越重,憂的是這個。如果說你真的不懂的話,你一定會被法所綁,這個法把你綁的很死,你們都沒有知道。
所以禪門常講一句話「但盡凡情,不求聖解」,那是什麼意思?「但盡凡情」就是你要去止息你自己的妄想、執著。「不求聖解」是什麼意思?不要以為說好像還有個東西,知道嗎?只叫你息心,不叫你成佛做祖,因為那只是針對迷失的人,方便告訴他一個方向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如果是這樣的人他不契本心,為什麼不契本心?因為本心無一法可得,但是卻是有無限的法把你困住,本心沒有那些東西,所以不要誤會那些東西。
「如來現世,欲說一乘真法,則眾生不信興謗沒於苦海。」這一句話我感受最深。我可以告訴你,我們禪心學苑在未來的日子,我雖然沒有神通,但我會知道,一定很不好過。為什麼一定會很不好過?因為有法師在講一乘法嗎?很多法師在講一乘法,但講一乘法的法師,不見得要入一乘,你知道嗎?他們一定要在三乘裏面打轉,他們在三乘裏面打轉,到有一天才要入一乘,很少有人直接要入一乘。你不相信,你們現在可以包遊覽車,到全臺灣所有的道場,看這個道場修聲聞,這個道場修圓覺的,這個道場修菩薩道的,你可以去看。講一乘佛法的人不見得修一乘,你不用懷疑。講《六祖壇經》的人不見得修禪,我有說錯嗎?講《六祖壇經》很多人都是修淨土的。但是我們現在道場提倡一乘,那你一定會問我說:「師父,我們為什麼要提倡一乘?」為什麼?因為我快死掉了,知道我的意思嗎?因為我快死掉了,沒有說來不及了 你不知道哦!諸佛本懷來到這個世界,就是要告訴你一乘,這就是他的本懷 對不對?其他都不是他的本懷,他只是慈悲方便,是眾生的問題不是諸佛的問題,諸佛沒有問題,是眾生的問題,只是這樣子而已!
「如來現世,欲說一乘真法,則眾生不信興謗沒於苦海。」「眾生不信」的眾生指的是誰?指的是學佛的人,還是沒有學佛的人?指的是學佛的人,沒有學佛的人,他根本沒有這個概念。為什麼學佛的人不相信,而且還會毀謗你,你知道嗎?你們不是都會嗎?說說看,為什麼眾生不相信?「因為腦袋很複雜」。講比較白話一點,直接一點,為什麼?「有知見」。講事相,為什麼?因為大家會說:「你貢高我慢,把自己當成上根利智,你又不是佛菩薩。」比較勇敢的人,人家說你,你還經得起;比較不勇敢的人,人家說你幾句,你就被他打敗了,以後再也不敢說了。我說我修一乘尤其是修頓教的,我怎麼敢說?大家都沒有這樣說,我怎麼敢這樣說呢?萬一被人家笑,被人家誨謗,被人家攻擊,或是說萬一人家問我,我答不出來,那不是很糗嗎?會不會很糗?會,你們如果星期一來這裡,如果遇到來踢館的,兩三句話就讓你答不出來,馬上被人家嘲笑;我們俗語講一句很難聽的話「沒有那個屁股,就不要吃那個瀉藥」。所以講這個法,說要這樣修很容易被人家毀謗,自己要有所警覺。但是也不是叫你隨便講,同見同行才能講;不同見不同行,你還是合掌令歡喜。或是說隨順他的修行,來跟他談就好,幫助別人一把,只有這樣就好。
請問在場的諸位,你現在是修幾乘的?「一乘」。「現在不是修,現在要悟」。對,現在要悟,道在心悟,所以你的觀念不正確,請你趕快問,如果你遇到我,你真的不懂,你可以問我。你問我 反正是門關著,是自家的事;當別人來問你的時候,你就會覺很尷尬,我不蓋你。但是如果你懂,你不怕別人問,為什麼不怕別人問?因為別人沒辦法問倒你。來,我問你一句話,修行修身口意,對還是不對?「對,方便說」。你們怎麼都怕怕的,你們怎麼都這麼怕?為什麼方便說,為什麼修身口意是方便說?那什麼是真實義?修行修身口意,身可得嗎?口可得嗎?意可得嗎?本來身、口、意就不可得,那修什麼?今天男眾有沒有修鬍子?我今天有修鬍子,你們會不會懷疑?「不會」。你拿刮鬍刀修虛空,會不會笑死人?「會」。那你有沒有自己先笑死?你如果笑死就要開悟,你知道嗎?這樣知道我意思嗎?你是要修什麼?懂了嗎?「本來就沒有身口意」。哦!不能用沒有啦!不可以用這個名詞,我已跟你們講過,不可以用沒有,知道嗎?「無眼耳鼻舌身意」。我剛才在上課 你又馬上,這樣回答,太可怕了吧!我剛才明明就講說,不可以用沒有,不可得的意思啦!我證明你講這一句話,我證明你講錯好不好?不然你的眼睛在哪裡?對不對?臉上明明就有眼睛,也有鼻子也有嘴巴耳朵,怎麼會沒有?這樣懂嗎?只是我了知你眼睛不可得,知道嗎?又沒有,我就跟你說不可以用沒有。「師父,我們本來眼睛耳朵,這六根都會自然反應啊!那無眼耳鼻舌身意,如果看到小孩子,把腳踏到桌子上,我很自然的會反應告訴他,這樣不禮貌,這自然反應,怎麼說無眼耳鼻舌身意?」我剛剛講到快下課了,你又把我拉回來。這樣宗謙法師你知道,這些學生的程度,我們這些沒有什麼根啦!那個就是住六塵嘛!才這個樣子,這樣了解嗎?你不住六塵就不會這個樣子,你只是心平氣和的去,處理這件事情,這樣知道嗎?不是說不知道,怎麼會不知道,都嘛知道,只是平常心啦!只是平常心處理啦!坦白說啦,如果你真的不懂,請你禮拜一多來關心我一下,
你一乘懂,你也不要太高興,為什麼?人家問你頓教,你又不懂了,我不蓋你,這個時候就每個禮拜一,就要來泡茶。所以每個道場有他們自己的道風,但是你連自己的道風可能都不了解,因為很難了解。所以有空上禪心學苑的網站看,你就會看到禪心學苑的跑馬燈,有一句話在跑來跑去,那一句話就是我們的道風--「唯傳曹溪頓教法,宏揚如來一佛乘」。這一句話如果不懂,星期一就要來,千萬不要不懂裝懂,裝聾 裝啞 裝瞎,只要是別人問你的時候,你就裝聾 或是說裝啞巴,不可以自欺欺人。如果說你真的沒有辦法,就早一點跟我講「師父,我一乘真的修不了。」我就跟你開下下下乘,不用客氣,也不用不好意思,一乘修不了那修三乘;三乘修不了修人乘。只要開口,我一定拿個東西給你修;若是你不要修,那麼我就告訴你怎麼去悟。講修我就讓你修,講悟我們就來談悟。我不反對你修,也不反對你悟,懂嗎?但是要修要悟 任君選擇,我很民主。只是人家在問自己的道風,自己要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