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六, 18 十一月 2017 18:29

傳心法要講記-117

作者  釋達觀/講述 無念齋/整理

6fec831cc61cab16

 

師云:「若不覓即便休,誰教你斷;你見目前虛空,作麼生斷他?」云:「此法可得便同虛空否?」師云:「虛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異,我暫如此說,你便向者裡生解。」云:「應是不與人生解耶?」師云:「我不曾障你,要且解屬於情,情生則智隔。」


金剛經:汝等比丘,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,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 

法華經:吾從成佛以來,種種因緣,種種譬喻,廣演言教,無數方便引導眾生,令離諸著。

  「師云:若不覓即便休,誰教你斷;你見目前虛空,作麼生斷他?」我們上一節課有講前面兩句話,我們要從這邊接,這樣比較連貫。黃檗禪師說,你的心假設能夠不再去尋找、不再求,那麼你的狂心自然就會止息。但是注意看!「狂心止息」,不是心沒有作用;妄心止息,真心是不滅,真心是有作用的,他才講說「誰教你斷」。意思說「是誰告訴你,接下來,你的心就沒有作用了」,是誰說的呢?是誰呢?我們上個禮拜是講到這邊。

  黃檗禪師用了一個譬喻,他說你見目前虛空,他用虛空來做譬喻。我們先講裡面的文字,再講它的內涵。黃檗禪師舉虛空,他有兩個意思,第一個意思是說「這個空能斷嗎?」譬如說這個虛空,你拿一把大刀,在那邊揮來揮去,你可以切斷虛空嗎?你可不可以把虛空大分八塊?你也沒辦法,對不對?所以空沒辦法斷。你再怎麼斷空,都沒有辦法斷。所以這個代表說,我們的空性是不可以被破壞的。第二個概念是「假設凡事不空,怎麼會生起妙有呢?」這個概念很多同學他都不明白。我舉一個最簡單的概念,假設麵粉不空,這是什麼意思?就是假設麵粉不能夠被人家改變,那麼麵粉永遠就不可能變成麵條、麵包、蛋糕,它為什麼可以被重組?它為什麼可以被改變?那就代表它是空。

  所有萬事萬物的萬象,它皆是如此。它沒有一法是能夠獨立存在的,所有的法,它都是因緣和合。因為這樣的概念,黃檗禪師才會跟裴休說,你看到虛空了嗎?「作麼生斷他?」你怎麼斷他?你怎麼去斷他呢?我們從修行的角度來作說明。你的煩惱需要斷嗎?你的妄念需要斷嗎?需要還是不需要?為什麼不需要?因為他本來就是空。因為這樣的概念,才會跟你講說煩惱即菩提,才會跟你講說生死即涅槃。但是很多的人不是這樣子,他就是硬生生要把他認為的障礙,然後硬生生的要把那個障礙去除,那個障礙去除才叫做無障礙,這就是我們一般人的知見。

  其實,不是因為你有煩惱才會苦,而是因為你不了解煩惱;不是因為有無明,所以你才愚痴,而是因為你不明白無明,重點就在這裡啊!因為你不明白,那個煩惱不是真實的,那個無明不是真實的。你總總的心事,總總的罣礙,都不是真實的。但是,你為什麼會不舒服呢?你為什麼會痛苦呢?你為什麼會有挫折感呢?你為什麼會有擔心受害怕呢?只因為你不明白,只因為你不了解。這個不明白、不了解的狀態,就叫做「無明」,只是這樣子而已!由於,你不明白,它造成你很大的困擾,你想盡辦法,要去去除你認為的困擾。然後,你為了要把它去除掉,你想要透過修行,想要透過你能夠開悟見性。但是,其實只是你不明白,你不了解。如果你了解它之後,當下就沒有事,當下沒有什麼事。

  我為什麼說不能斷?你今天有沒有聽到聲音?你從早上到現在,時時刻刻都聽到聲音一直來。你有沒有從小到大,每天都聽到聲音一直來,聲音可以斷嗎?你想盡辦法要斷聲音,這樣對嗎?「當然不對」。每天是不是都有落葉?你現在看到的落葉,你從小到現在所看到,每天都有落葉,對不對?你要斷落葉有可能嗎?「不可能」。每天是不是都有風?「是」。你要斷風有沒有可能?「不可能」。我現在問一句話,你每天是不是都有煩惱?「是」。你要斷你的煩惱可能嗎?「不可能」。你要不要斷煩惱?「不要」。那應該怎麼辦?應該怎麼辦?當成是瘋子嗎?不是,你沒有回答我的問題,你只是把那個問題再繞回來而已。

  我這樣再問下去之後,你會察覺到一個問題,你以前那些概念是不對的。你一直覺得說,你的內心世界一直困擾著你;你一直覺得,外面的世界一直困擾著你;你一直覺得,你身邊的人一直困擾著你;你一直覺得身心世界一直困擾著你。你那個困擾,是什麼意思?你那個困擾,就是你希望它不要再這樣了,這是個愚癡的想法。很多的智者,都在大自然界開悟的;很多的智者,不是看書開悟的。請問,釋迦摩尼佛,看哪一本書開悟的?釋迦牟尼佛是看《金剛經》開悟的嗎?他是目睹明星開悟的。

  我們每天都在生活,但是我不知道,你是怎麼生活的?你對生活有感覺嗎?如果說有感覺,你對生活的感覺不是苦,就是樂,就是無聊。但是大部分你對生活都沒有感覺,大部分的時間。我舉個例子,譬如說,你在走路,有什麼感覺?你在看外面的窗戶,有什麼感覺?你拿這一支雨傘,有什麼感覺?外面在下雨,有什麼感覺?你出去,看到外面天上的雲在飄,有什麼感覺?你聽到小鳥在叫,有什麼感覺?我們大部分的人是沒有感覺的,我有沒有說錯呢?你活在一種沒有感覺的生活!說你沒有感覺,其實是你沒有去察覺。

  前幾天,有一個法師問我,他說他看經典都沒問題,他都懂。但是,他有一個困擾,想請教我。他說看的經典跟生活當中,怎麼結合,好像用不上。那位法師現在在看《六祖壇經》,我就問他《六祖壇經》的一句話。我說「六祖說道在心悟」,我現在問你「日常生活怎麼悟?」會的同學舉手,日常生活怎麼悟?你早上起來刷牙,怎麼悟?你坐在馬桶上,怎麼悟?你在吃早餐,怎麼悟?你在騎摩托車,怎麼悟?日常生活怎麼悟?你這一句話,不是等於沒有回答我嗎?我是說具體的講出來,怎麼悟?你在戴眼鏡的時候,怎麼悟?你在拿面紙的時候,怎麼悟?你在煮飯的時候,怎麼悟?你在掃地的時候,怎麼悟?你在關門的時候,怎麼悟?你坐在那邊泡茶的時候,怎麼悟?怎麼悟?不會喔!《六祖壇經》讀過嗎?有效嗎?沒有效,事實上沒有效。為什麼沒有效?我問你,你就是答不出來。

  我們都沒有察覺到自己的問題,我們都以為懂了,懂什麼?「六祖講那句話」我懂了,這個是你的誤會。你會解釋他,並沒有意義啊!沒有意義,你解釋他這個話,沒有什麼意義。六祖就明明跟你講說「道在心悟」,也就是說,你看到一切的境界當中,你在看到那個境界,你就能悟道,不管是什麼境界,你就能悟道。譬如說,我坐在這邊聽聲音,我聽到那個聲音,我就能悟道;或是說,我看到地上的落葉,我就能悟道;或是說,我看到河中的流水,我就能悟道;或是說,我看到樹上的小鳥,我就能悟道。你以為這些在說風涼話嗎?這些不是風涼話,但是大家有沒有這種心態?沒有。大家有沒有這種習慣?沒有。大家有什麼習慣,你知道嗎?大家有把書打開,然後看那個字的習慣,我有說錯嗎?大家有把經典打開,然後看那個字的習慣,對不對?然後看那個字開始在思考,它在講什麼,但是大家沒有習慣看窗戶、看電風扇、看萬年青、看桌子、看椅子,然後他就能悟。他不習慣看那個東西他能悟,他只習慣看文字,然後從文字告訴他什麼道理,他習慣這樣。你們的這個習慣,跟生活可以說是斷絕。

  你不習慣看到一個小孩子在哭,你能悟;你不習慣看一個老人在打瞌睡,你能悟;你不習慣看到一個年輕人,他拿一個公事包,你可以悟;你不習慣看到人家在打架,你能開悟。為什麼?因為在你的腦海裡面,從小到大你都不習慣,可能不是只有這一輩子,可能多生累劫你都不習慣,我有沒有說錯?尤其是在有文字的時代,你更不習慣這樣悟。

  假設全世界都沒有書,所以你看到的只是現象,你沒有辦法看到任何的文字,說不定你比較有機會悟,對不對?因為你沒有文字可以看,所以你只有現象界可以看。但是六祖那一句話「道在心悟」,是什麼意思?六祖他那個「道」,指的是經典嗎?是還是不是?當然不是。也就是說現在不論你做什麼,你要用心去體悟,那麼他就能夠悟;但是,你從來不用心去體悟。每次,當我們在反問別人說這一句話「你在生活怎麼悟?」講不出來。剛才我問了好幾位同學,都講不出來。你也講不出來對不對?你為什麼不早點問我?因為你不知道,因為你不知道這個問題,對不對?所有的問題,一定都我要點出來,如果我不點出來,你一輩子都不會問。這樣對還是不對?

  不是我問你問題,然後才會刺激你參。譬如說,我曾經問過你,現在活著的時候,心在哪裡?你還沒有出生之前,心在哪裡?你往生之後,你心在哪裡?我一般提出這個問題,你們是不是比較會思考,會還是不會?好像我有問,你才會針對我的問題思考,對不對?只要是我沒有問,這盆盆栽會不會跟你講話?所以你看到它,有沒有感覺?你都沒有感覺,因為它不會跟你講話。你看到它,你也對它沒有什麼反應,只因為它不會跟你講話,所以你看到它都沒感覺。但只要有人罵你,你的感覺就會比較強烈,只因為我講話罵你,所以感覺反應很強烈,有沒有?但是,不跟你講話的東西,你都視若無睹。你看到書櫃,你一輩子看書櫃,你都不會開悟,為什麼?因為你從來都沒有想過,我看書櫃會開悟,為什麼?因為你從來都不關心它,它為什麼叫書櫃?常常你只關心誰欠你的錢,你只關心誰欺負你,但是其他的東西,你對他是沒有感覺的。

  眾生皆有佛性,但絕大部分的人,我看都沒有佛性,只有被罵的時候,才有佛性,日常生活都沒有佛性。為什麼?沒反應,都沒有反應。奇怪!你的佛性跑去哪裡?都沒有感覺?奇怪!佛性難道在睡覺嗎?你的佛性沒有在睡覺,你怎麼都沒有反應?因為很簡單,你只注意你注意的東西,你只關心你關心的東西,其他的一概不聞不問,冷漠疏忽。你說你今天活著,其實你今天注意的事情很少。如果你整天你舉手投足,你都會有所領悟的話,你不開悟,那才奇怪!你怎麼有可能不開悟?所以,悟一定不是坐在蒲團上悟,悟也一定不是打開經典,看經典的文字才能悟,悟一定是在生活。

  但是我現在講了老半天,會的舉手?要怎麼訓練?我講更實際的東西,舉個例子,有沒有看過落葉?以這個現象說給我聽,怎麼悟?看到地上有落葉怎麼悟?「那是自然的現象,生住異滅」。再來呢?「自然的現象就是生住異滅,反正一切的萬物都是一樣」。再來呢?「再來就是不要執著」。我現在講一個落葉,如果你能夠悟到落葉,你是可以開悟的,你相不相信?落葉跟你的念頭像不像?落葉跟你的生死像不像?落葉跟你身邊的一切像不像?你看你生命當中,哪一樣跟落葉不一樣?你生命當中,哪一項跟落葉不一樣?所以他只要能夠悟到落葉,他就能開悟。

  我不是說每一項你都去悟啦!譬如說,我看到牙刷跟茶杯,「師父,我到底是要悟牙刷,還是悟茶杯?」譬如說,我看到月亮、太陽、星星,這三個我要悟哪一個?我所講的「悟的意思」是說,你看到那個現象,假設那個現象觸動了你,你只要那個現象悟透了,所有的現象都是一樣的,一即一切,所有的道理都一樣。因為那個現象就是「緣起」,就是緣起的現象,對不對?哪一個現象不是緣起的現象?所以你只要悟透那個現象,你的「內在的覺性會生起」,你「內在的愚癡無明會破除」,你「內在的般若它會展現」,智慧就生起來了!你的智慧就生起來了,就這樣就起來了!

  但是這個,如果是別人教你,注意聽喔!這個如果是別人教你,譬如說,我現在上課問同學說落葉,上課教他,可以還是不可以?可不可以?「可以」。但是我上課把你教完了之後,你會不會悟?我跟你保證,你一定不會開悟,這樣對不對?因為你只是在聽課,所以不是你想破頭,你想破頭,突破了,你才會恍然大悟。然後一個層次,又一個層次,到最後你的內在會,徹底的翻轉過來。所以聽課你要開悟很困難,除非是什麼情形,除非是你已經用功了很久,突然講到你那個東西,因緣成熟悟道,有可能,不然是不可能。但因為你從來都沒有想過,你從來只是在想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這句話是什麼意思?但是你從來不會說,我看到樹我會開悟。我看到樹我怎麼悟?樹就是樹,我怎麼悟?草就是草,我怎麼悟?石頭就是石頭,磚塊就是磚塊,房子就是房子,我怎麼悟?所以大家不要這樣,真是不要這個樣子。

  釋迦摩尼佛沒有看經典,他也能悟;六祖他之前也沒有學佛法,人家跟他講,他就能悟。所以,智者一定是「生活大師」。我們不是書蟲,我們不是書呆子,你不要以為只有看書才會有智慧,其他你就沒有智慧。其實,在生活當中,你就生起了智慧,在境界當中,你就生起了般若,這代表你懂,你真的懂。

  你要選擇一個現象去察覺,你不要跟我講說,我對落葉沒有感覺,我講一句比較難聽的話,好不好?「你家死人,你有沒有感覺?」我告訴你,你家死人有感覺的舉手?我們連我們家死人,我們都沒有感覺,我有說錯嗎?你開悟了嗎?你家沒有死過人的,請舉手,那怎麼大家都不會開悟呢?連我死給你看,你都不會開悟,對不對?落葉我跟它又沒有感情,我跟它又沒有交往,我又跟它沒有血緣關係,落葉怎麼會有感覺?那你身邊的人發生事情,你就真的有感覺?你感覺什麼?你還是沒有感覺啦!我可以告訴你,也就是說你還是沒有辦法悟道。我講這樣有沒有很殘酷?有沒有?我們只是會什麼?我家死人,大不了就哭一哭這樣,那哭一哭,悟到什麼?沒有啊!有什麼悟到?就哭一哭而已,很捨不得而已,想到了就流眼淚,很難過的,就難過久一點,這樣。悟到什麼?不知道!我只知道這四十九天,我每天都有誦一部「地藏經」迴向給他,就這樣而已!悟到什麼?這樣開悟了嗎?

  所以,我不敢奢求說,要指定你去悟什麼?我不要。我是說你比較有觸動的,你從哪個角度悟可以嗎?至少他對你比較觸動啊!譬如說 我這輩子最恨的就是那一個人,你也可以從這件事情悟,知道嗎?為什麼?因為這一輩子,因為這一件事情,你內在強不強烈?強烈。相對的你也可以說,我最愛的人是誰,你也可以從這邊悟;我最恨的,我最愛的,我最捨不得的,我最不甘願的,這樣夠強烈吧?強不強烈?你如果說我每次想到,就很想去跳一跳,那你就不要這樣想,我看你還是從別的地方悟好了。

  你現在還想要怎麼樣?你不是說自然嗎?你現在還要怎麼樣?你現在你這個人,有自然嗎?有。那這樣還需要開悟嗎?你現在如果想要開悟,就不自然喔!我講了老半天,聽懂的同學請舉手,不要說聽懂,「道在心悟」,會的人舉手。學生:「其實,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悟!但是要悟的太多,還是看自己的心到底在執著什麼,比較直接。我是這麼認為,從自己心裡面抓的那個地方去悟,到底抓什麼?為什麼要一直抓它?看它是不是真的能夠抓得住?」。你要從「你的心事」下手也可以;然後你要看到大自然的現象,你就開悟也可以。有很多的禪師,他看到了落葉,他聽到風鈴在搖動的聲音,或是他走過水邊,看到水中的倒影,這種開悟的公案很多。或是某位禪師在除草,不小心那個鋤頭碰到石子,那個石子打到竹子,鏗一聲而開悟;這些東西就是他在自然界當中,他悟到的。所以,我不是不講,我一直想講,但是我覺得我已經講得夠清楚了,我覺得我已經把很多抽象的概念,講得很清楚,講到讓大家已經沒有空間可以悟了,你知道嗎?

  我已經剖析的很清楚了,變成說你們都沒有空間可以悟了,因為你們想要想的,幾乎都被我講完了。有意見的舉手?每天都有落葉,當你在想說不要有落葉,其實就是「斷」的意思。只要你還有一口氣存在,你的心時時刻刻都會有作用。你想要斷,那是不對的,這樣知道嗎?你為什麼會有煩惱?就是代表你有菩提的自性,你才會有煩惱。你為什麼知道,你一天到晚在打妄想?就是代表你還有佛性,你才知道你一天到晚在打妄想。你今天為什麼來上課?那就代表你還有善根,你今天才來上課。你現在所察覺到的東西,請你不要誤會,你現在所察覺到的東西,你不要把它當成「不好」。譬如說,「師父,我有煩惱」,你不要把煩惱當成不好;「師父,我還有貪嗔癡」,你不要把貪瞋痴當成不好;「師父,我還有執著」,你不要把執著當成不好。「奇怪!師父,你這樣子講,我聽得很混亂。」落葉好還是不好?落葉沒有好與壞。你的念頭好還是不好?你有念頭,好還是不好?好還是不好?你們怎麼不敢回答,好還是不好?沒有好與壞,你現在還有煩惱嗎?「有」。你前後這樣就矛盾了。

  我談落葉的時候,你們很直接了當這樣回答。為什麼大自然的現象,很容易讓一個人悟道?當你在看大自然的現象的時候,有時候你會很客觀,所以我剛才一問落葉,你們幾乎不假思索,就說沒有什麼好不好。但是我談到你的念頭,你就在那邊猶豫,然後猶豫了三秒五秒十秒,終於擠出來,因為你前面已經回答「落葉沒有什麼好不好」,所以你不敢說「你的念頭好不好」;你也只能夠跟著你前面的答案說,因為這樣才能夠不二,對不對?不然這樣講你就二法,因為落葉跟你的念頭,是一模一樣的狀態,它就是生滅生滅生滅生滅,落葉永遠掃不完,你的妄念也永遠斷不完。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是錯的,修行人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是錯的,這樣知道嗎?

  好,我詳細說。只要是有樹,它就有落葉,注意聽喔!只要是有你的存在,你的身邊、你的人生,時時刻刻都會有落葉,認不認同?只要是有你的存在,你就像跟那一棵樹一樣,只要是有樹的存在就有落葉,只要是有你的存在,你的身邊、你的生命、人生的過程,這些緣起的現象,永遠不會斷;外面的現象、內在的心境都一樣。你就開始思考,我很討厭落葉,唉!這樣的思考對嗎?對不對?如果你是這樣思考模式的人,那就代表你這一輩子,永遠都是痛苦的,你這樣思考模式不對。你會去思考,既然我討厭落葉,那該怎麼辦?我就把樹砍掉啊!你為什麼要種樹?因為你要美化環境,所以你才要種樹,對不對?結果一種下去之後,發現到每天都有落葉,每天都要掃落葉,掃到最後,你覺得很煩,所以現在想要把它砍掉,這樣對不對?你種樹是因為它有它的功能,不然你種它幹嘛?你的生命有沒有你的功能?若我為了討厭落葉,乾脆就把那一棵樹砍掉,你會為了討厭你的五蘊乾脆去跳樓,這樣對嗎?所以朝這樣的角度思考,對不對?朝這樣的角度思考是不對的,你不可以朝這個的角度去思考。

  你說那該怎麼辦?凡夫到這裡沒有什麼體悟,凡夫到這裡只有一種概念,什麼概念?煩!每天邊掃落葉,邊抱怨、邊罵,然後邊碎碎念,你知道我在說什麼嗎?你每天都在掃落葉,你每天都在生活,但是你每天都過得不太快樂。你每天都在掃落葉,但是你每天內在都不平衡,你每天內在都是抱怨,這就是凡夫。凡夫悟到什麼?就是煩!你說他悟到什麼?煩,煩死了!真是的!接著,他會不會下個結論?會!知道他下什麼結論嗎?他下什麼結論:「早知道,就不要了!」他也沒有能力不要,對不對?他還是要上班啊!他還是要照顧先生,疼愛太太啊!他還是要撫養孩子啊!他還是要照顧父母啊!他還是要人情世故啊!他還是要紅白帖啊!他有辦法躲得開嗎?他沒有辦法,所以他得到了答案就是「無奈!」這是凡夫的領悟。這個叫做錯誤的領悟,這就是錯誤的人生,錯誤的領悟,他就是「無奈!」你現在隨便到路上去找個路人甲、路人乙談內心世界,談到最後,就是這兩個字「無奈」。沒有錯,眾生都有佛性,所以他一定有覺,只是他悟錯了,他下錯了定論,他的觀察錯誤。

  但是你們是學佛的人,我要問各位佛弟子,看你悟到什麼?凡夫悟到無奈,但你不是凡夫,你自從來禪心學苑,你已經是凡夫即非凡夫,後面那一句,我先不要講,你來上過我的課,就代表凡夫即非凡夫,知道嗎?你們都不要閃躲,你已經上過我的課,悟到什麼?從落葉悟到什麼?每天都要掃。學生:「那就再掃。」那就再掃,是什麼意思?學生:「就是盡力掃,該掃就要掃。」那內心是什麼想法?學生:「沒有什麼想法。」這個我要用什麼名相來形容你比較好?我看你的表情還是什麼?還是很無奈,我看他的表情還是很無奈。你已經變成常住了,然後那邊每天真的都有落葉,你悟到什麼?你說,每天起來就是要掃落葉,你悟到什麼?學生:「就是很快樂的把它掃乾淨,我真的是這樣。」那是不是人生所有的事情,都跟掃落葉一樣?我請問這位同學,是還是不是?回答我。學生:「目前是。」是!確定喔!學生:「確定。」那麼這位同學起來上課,我下去坐著。學生:「我不敢。」我一直跟你確定,你確定是是是是,這樣就是一種開悟的狀態。學生:「師父,其實我是不懂,但是,我很真心的跟你說我的感覺。」是啦!對啦!你應該很快樂的起來,為我們開示啊!同學說:「我不敢。」看,我馬上給他抓包,有沒有?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這個樣子?

  我現在每個禮拜三,也都來掃落葉,你看到了嗎?對不對?不過,我掃了一肚子火。一般,我們修行人,就會像剛才同學講的答案「那是自然」,有沒有?那是自然,對不對?它本來就是有落葉啊!那是自然。自然這個名詞,他是在描述那個現象是自然,而不是他體悟了自然,你懂我意思嗎?你是在描述那個現象是自然,不是你領悟了自然,這不太一樣。我們常常會講某些的名詞,深入講下去,跟你領悟的那個狀態,是不太一樣。一般的人,也會講出什麼,一般人也會講自然,會不會?會,一般人也講自然。也有的人,會用其他名詞來講,例如正常。但是一般佛弟子,他的領悟,他可能會直接對法上來領悟,他可能會領悟到「我看到落葉,我就領悟到了無常」,對不對?他會不會這麼說?會,一般有進入狀況的佛弟子,他會說「我領悟了無常」。但是,無常它也是描述現象,注意聽喔!你在講無常,你是在描述現象,你有悟到本體嗎?有沒有悟到本體?你還沒悟到本體。假設你能夠悟到無常,你真的能夠悟到無常,那我恭喜你,因為你是聲聞,你是二乘人。假設你真的能夠領悟,而契入了無常,你能夠從三法印,第一個法印契入,那我恭喜你。但是我們今天講的課,不是講這個,我們今天講《傳心法要》,程度不是講到這裡而已,你不要誤會。

  我們是要看到無常,去體悟到他更深的本來面目。他的本來面目就是什麼?就是「空」,他的本來面目就是「空」。但是我們所講的,也不是到這種程度,你不要誤會,你不要誤會,我們只講到這裡,你不要誤會。我們今天講的是什麼?是「中道」,我們今天講的是「實相」,那是什麼意思呢?我從落葉當中,我悟到一切法不可得,我悟到了這個樹葉,當這個樹葉在樹上,還沒有飄下來,它就畢竟空寂,它不是在樹上跟地上的問題,你了解嗎?我講的落葉,你眼睛不是只有看到的落葉,我還有看到,還沒有掉下來的樹葉,樹上的葉子跟落在地面上的葉子,不是因為它落下來,我才悟到,不是這個樣子。如果它只有落下來,我才悟到,我悟到的是「生滅法」,我只悟到諸法因緣滅,諸法因緣生,但是我沒有辦法悟到「生實無生,滅實無滅」,「色空一如」的境界,你沒有悟到。好,但是悟到之後,不是停留在這種狀態,不對,停留在這種狀態,這叫做「執空」,我執著空的境界,這樣是不對的。所以啊!我知道落葉的實相,那就代表人生的實相亦復如是。人生所有實相的狀態,就跟落葉的狀態是一模一樣的,不論我生命當中發生什麼事情,不論發生什麼事情,來來去去,來來去去;也就是說在我生命當中,在我人生當中種種緣起的現象,不論是內在的現象、外在的現象,身心世界種種緣起的現象,就像落葉一樣。

  接著呢?我從今之後,不論針對我的內在,還是針對外面的境界,我都應該跟掃落葉一樣,我每天都應該如實的去面對。我應該產生妙用,我該產生一些妙用,我該怎麼去應對,那麼我就應該是怎麼應對。所以在掃的時候不執著空,那麼內心為什麼很平常心,因為知道,那是空寂的狀態。其實一個開悟的人,其實你是不容易看出來的,因為那種狀態,好像到處你都可以看得到。所以只要有人拿一隻掃把在掃地,你看到他滿臉的笑容,你看到他掃地的姿勢這麼優雅,這麼自然,你看到那個風吹到他旁邊,也有香味;你就知道那個人,一定是個開悟的人。

  你知道我在形容什麼嗎?你生命所有狀態都是一樣啊!我不管你現在發生什麼事,我不管你內在到底多苦,那就是你生命當中的落葉,你應該去面對它,你應該每天去掃它,你應該是平常心,這叫做「中道」,這叫做「實相」。有沒有問題?有問題的請問,我剛才講的那一段,聽不懂的舉手?好,全班都聽懂了。

  所以同學不要斷,知道嗎?這樣會修了嗎?不要斷,這樣你會嗎?不要斷。不要動不動就講煩惱,那只是你的念頭,這樣了解嗎?那就是你的念頭,你生命的念頭,你就是生滅生滅,不斷的起、不斷地落,等到有一天甘願了,我甘願了。上個禮拜跟你們講說,要你們去觀察五蘊,五蘊都是在運作,你只是不要去執著它就好。你就可以照見五蘊皆空,你就可以跟空相應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「云:此法可得便同虛空否?」這個就是大家的毛病,黃檗禪師是用「虛空」來做譬喻。那麼裴休就抓著虛空不放,意思就是說如果悟到此法,是不是跟虛空一樣的狀態?問學生:心是不是虛空?心是不是明月?心是不是大海?心是不是鏡子?「是」。奇怪!前面都不是,為什麼現在這一個「是」?你怎麼這麼禁不起考驗,本來想要放過你了,最後給我回答「是」。我以上所講的只是譬喻,對不對?我講那些譬喻,只是一種形容詞,但是你不要把他畫成等號,可以嗎?心不是虛空,虛空是無情物,有沒有?你的心是有覺知的,這只是一個譬喻,結果,你不要把那個譬喻抓著不放,如果你把那個譬喻抓著不放,那就死掉了,那你就真的不懂佛法。

  「師云:虛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異,我暫如此說,你便向者裡生解。」把「生解」兩個字畫起來。虛空會不會說話?虛空會不會跟你說「一樣還是不一樣」?黃檗禪師講這句話的意思,是在說「裴休,是你的心自起分別」,有沒有?你前面不是問我說,這樣是不是跟虛空一樣,你看你的心自己分別,這個虛空會跟你講說,一樣還是不一樣嗎?你怎麼問我說,是不是跟虛空是一樣呢?你怎麼這麼說呢?所以,黃檗禪師說「我暫如此說」,這句話是什麼,我只是譬喻,我只是譬喻!那麼你怎麼去抓著我這個比喻。「生解」的意思,在這裡起知見,你怎麼在我譬喻的這個東西起知見?你看《金剛經》那一段話「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;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?」這一段話有沒有很清楚,《金剛經》這一段話,全班同學都懂,真懂還假懂,一定是假懂。因為,你們常常抓著我的話不放,就代表你們是假懂;因為,你們常常把我講的話,抄成筆記,就代表是假懂。你們不應該把我的話抄成筆記,當然你們是想留下來當紀念品,以後我往生的時候寫祭文的時候,多少可以套用幾句話,對不對?但是對一個你想悟道的人,你要突破這個概念。

  我不算什麼啦!這個人比較偉大,這個人叫做釋迦牟尼佛;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話,我不好意思說屁話,知道嗎?我不敢這麼說,如果放屁你能夠開悟,那個就是佛法。但是這句話「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;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?」我相信你一定懂,但我也相信你一定是假懂,你一定不是真懂,為什麼?因為你們常常把釋迦牟尼佛的話抓著不放,我有沒有說錯?你們常常引釋迦牟尼的話:「知我說法,如筏。」我現在問: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」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?真心,妳馬上回答。「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」,這一句話什麼意思?「真心」。換你問我。請問師父:「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」什麼意思?工具,它只是工具而已,認同嗎?

  我在上課的情形,就像你們現在在考試,然後我把答案寫在黑板,然後我問你,你還抄錯。我明明把答案寫在黑板,然後問你這道題目,然後答案寫在黑板,但是你還是答錯!「知我說法」,不管釋迦牟尼佛講哪一段話,他真正的意思,他只是「工具」而已。這個法是傳沒有錯,其實就是工具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但是你們不是,釋迦牟尼佛講掃把,你就抄掃把,講畚斗你就抄畚斗,你就這樣抄,一直抄,一直抄,一直抄,你什麼時候才能夠知?對不對?你什麼時候,才能夠願解如來真實義?你什麼時候才能夠知道啊!所有的老師看到學生上課,在抄他的話,所有的老師都高興的不得了,只有我很煩。其實你在抄,代表你不懂,不過沒有抄的同學,你們也不用高興,代表你們不用心,你不用龜笑鱉無尾,你不要以為說,你不抄就對。我告訴你,釋迦牟尼佛講的每一句話都是工具,這句話領悟的人舉手,快一點,看有沒有站在我這邊的。那麼我上課在上什麼?我上課在上什麼?學生回答:「就是法。」不對,這樣講不對。我上課在上什麼?我上課的重點在上這一句「引導眾生另離諸著」,我在上什麼?我現在問你們的答案,都寫在黑板上,你們都沒有在看,都不知道,不然你們以為我在上什麼?釋迦牟尼佛講的法是工具,六祖慧能講的法也是工具。同樣的道理,不論是諸佛菩薩,祖師大德講的法都是工具,他那個工具,就是要來破你的執著而已,沒有什麼,只有這樣而已,這麼簡單就這樣而已。

  你不要在那邊抄抄抄,抄一大堆是在抄什麼?執著不破,只有一直抄。就是工具,就是這個樣子而已!所以不要說人家說什麼,你就說什麼;不要說人家說什麼,你就執著什麼,佛法不要這樣學。我真是苦口婆心,一直告訴你不要這樣學。如果你要這樣學一輩子,你都不會開悟,我可以告訴你。這個概念你沒有破掉,你這輩子你都休想你會開悟。你只要明白它是工具,你很容易契入如來真實義,你知道他在講什麼,你很容易懂。但是如果你抓著他的文字不放,我可以告訴你,你下輩子一定投胎去當書蟲。因為你不知道他在講什麼,你只是能夠講說這句話講得很好,講得很好這又有什麼意義?他是很好啦,但是唯獨我不好啦!這沒有意義嘛!你今天學佛法不是來這邊,只有讚歎釋迦牟尼佛,或是說讚嘆師父很會講,這沒有意義。今天是你要去破你的執著,只是這樣子。所以黃檗禪師說,我說虛空,那你就從虛空這邊生起知解,這樣對嗎?這樣是不對的嘛!

  「云:應是不與人生解耶?」你接著看裴休怎麼說,你把「不」、「解」畫起來。你看這個課,有沒有很難講?黃檗禪師說你不應該從這裡生知解,生起知見。然後,裴休就反應說「喔!喔!喔!對!對!對!以上你所談的法,就是叫我們不要生起知解,對不對?」這是不對的,這樣也不對。接下來的對話,從頭到尾的對話,你可以看到一個概念,黃檗禪師只要講左邊,他就回答右邊;黃檗禪師只要講右邊,他就講左邊。裴休是何許人也?裴休假設來我們這一班,我一樣被他幹掉。問話都這樣問的,你看,這樣佛法難不難教?你說怎麼教?這個意思就是說什麼?生解也不對,不生解也不對,師父有時候講虛空,我說這樣跟虛空一樣,也不對,那我應該怎麼學呢?因為你就是抓著話不放,所以你永遠都會掉入另外一邊的陷阱。假設你能夠知道,黃檗禪師講的每一句話都是工具,你會不會掉一邊?會還是不會?你是不會掉一邊的。

  注意聽!你是男生還是女生?「男生」。我昏倒了我,換你問我。「師父,你是男生還是女生?」我是師父,「師父,是男生還是女生?」我是人。「人是男生還是女生?」那都是你講的。所以我意思是說,你只要知道這些工具的概念,拿鋤頭是拿來用的,拿鐮刀是拿來割的,重點不是要收藏鋤頭跟鐮刀,知道嗎?所以你們不要收藏佛法,你們不要你們家裡面,都是佛經一大堆,沒有用啊!所以我說「工具」,已經講的很明白了。世間法也講工具,那個叫什麼書,「工具書」;這句話實在是講得太好了,世間法講這句話很有智慧,真的是工具書。我講的話是什麼話?「工具話」。這樣會了嗎?只不過是工具而已啊!所以知道這個工具怎麼用,而不要抓著這個工具,可以嗎?每次黑板寫的都沒有辦法講完,這個保留下個禮拜再繼續講。

閱讀 1335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六, 18 十一月 2017 18:50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