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貳、釋題
《妙法蓮華經‧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者:「妙法」,謂自心;「蓮華」,喻出汙泥而不染;「經」,謂途徑。心處紅塵而不染,人於娑婆而不迷,此經是教三乘迷人,同歸一乘佛道;只要聞此經一偈、一句、一念隨喜,悉蒙佛授記,未來必定成佛,故古德稱揚此經為『成佛的法華』。
「觀世音菩薩」指人;「觀」,謂能觀的智慧。「世音」,謂所觀的境界。「菩薩」,謂覺有情者,能自覺和覺他之人。觀音大士,以圓滿的智慧,察其事物的本末,能聞十方眾生,一切苦難求救之聲,即時聞聲救度,悉令解脫。
「普門」指法;「普」,謂遍及一切;「門」,謂通達無礙;「品」謂類也。用一實相,開十普門,門門互通,無所障礙,故稱普門。
此品敘述:觀音菩薩大慈大悲,聞聲救苦,免七難、滅三毒、滿二願,慈悲普濟眾人;智慧廣大無盡,以三十三身示現,十九種說法,應以何身得度,即化何身,神力變化無窮。
一、釋觀
「觀」,謂能觀的智慧。人之所以沒有般若智慧,就是被妄想、執著、五欲六塵所蒙蔽,所以生不起智慧。我們在經典常看到跟「觀」有關的名相,有觀照、觀想、禪觀、止觀等,實際上所有修行的法門都要透過智慧來觀察,來照了諸法,破除邪見。所以佛於《金剛經》教大眾要「應作如是觀」一切法。
請問你們有沒有用智慧來觀照?學佛要老實面對自己,要勇於發現問題,事實上一般人是沒有智慧的,而是用個人的意識、偏見、好惡來看這個世間,每個人都是戴墨鏡在看人生,所以叫做顛倒眾生。若無法看到實相,就不能夠領悟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但我們要如何觀呢?應依空觀、假觀、中觀次地而觀。
一心三觀
『空觀』,謂觀諸法緣生無性,當體即空。以般若智,觀色身(地、水、火、風)四大假合,若四大分離,我在何處?觀妄心(受、想、行、識)八識作用,若根塵不觸,心如何起?觀外境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六塵境界,緣起假象,非是真實。
『假觀』,謂觀諸法雖同幻化,但有假相和作用。以般若智,觀諸法空相,此緣起之現象及作用,不礙性空,且能隨緣應物,不執一切境界。
『中觀』,謂觀諸法非空亦非假,亦空亦假之中道實理。以般若智,觀一切法,不執兩邊,不離兩邊,性相不異,空有不二,皆是中道實相。
觀照之心,不執一切法,即是空觀,二乘人所證的『一切智』;心雖不著相,亦不捨一切法,即是假觀,菩薩所證的『道種智』;見性之人,心應不取不捨諸法,且能圓融一切法,即是『中觀』,諸佛所證的『一切種智』。若能修此一心三觀,則能證一體三智,斷見思、塵沙、無明之煩惱,直至無上菩提。
一念無明
為何我們生不起智慧?六祖大師說:「若無塵勞,智慧常現。」因無明遮蔽了智慧,因五欲六塵迷惑了真心,如果沒有這些障礙,智慧不就現前。到底什麼叫做塵勞,簡單說就是煩惱。為什麼會起煩惱?又到底在煩惱什麼?是在煩惱自己的身心,還是親人、事業、名利、感情等,其實本身也不清楚,正像順治皇帝感嘆說:「來時糊塗去時迷,空在人間走一回。」
那麼煩惱從何處來?只因一念無明而起。什麼叫做無明?無明就是無知;無知即是不明真理。因為無知,才會「無端起知見,著相求菩提。」不了解五蘊本空,六塵非有。人們一生在追逐永遠得不到的滿足,只是一場夢境,只是一個幻想,握不住、抓不牢,畢竟了不可得。
建立正見
無明之人,即是沒有正見的人,才會執迷不悟。所謂悟,就是從迷夢中覺醒,徹底了解自己,明白真理。過去不明道理,謂之迷;現在已經知道,便是悟。開悟不是最終的目的,而是進入修行門檻的第一步。因此,《壇經》說: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」
學佛應由聞、思、修、證,方能成就佛道,且要知道權巧與真實;不但要知真實義,更應善巧方便法,切莫把方便當真實。這樣你對佛法才能一窺全貌,而不至於盲修瞎練,白費功夫。
明白真理,才算是有正見。八正道從正見、正思惟到最後正定,假若不知理,正見怎麼建立?嚴格說來,一位證悟者才有資格叫正見,其他人知見都不牢靠,因為他並沒有完全知道,所以知見怎麼會正確?佛於《四十二章經》說:「甚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。慎勿與色會,色會即禍生。得阿羅漢已,乃可信汝意。」
假設沒辦法頓悟,就應漸修。要透過所觀的境界,靜心觀照,直到照見真相,就叫做實相。從現象觀到實相,就能明白真理;若是沒有智慧,就該從觀照修起。凡是修行都沒有離開一個「觀」,觀察身、心、世界,直到智慧現前為止。
二、釋世音
「世音」,謂所觀的境界。此品所觀之境,是指十方法界,一切眾生苦惱求救之音聲,觀世音菩薩聞之,即以神力施以救度,令悉解脫,故經云:「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」菩薩是一位成就者,以覺他之心來度化眾生;但我們未覺,當要觀照自覺。
觀察五蘊
然而,我們所觀察的對象是什麼?世界雖大,天地雖廣,歸納起來不外乎身、心、境三種對象。身心就是自己,境就是外面世界;觀察沒有離開正報的身心,與依報的世界。觀身體的生理現象,有生老病死;觀內在的心理現象,有生住異滅;觀外在物理現象,有成住壞空。身、心、境即是五蘊,為色受想行識,詳細分析為十八界,六根指身,六識指心,六塵指境。
其實所有的現象都是我們觀察的對象,不論是身心世界、有情無情、動態靜態,這一切盡是無常、苦、無我、空的變易法。《增壹阿含經》解釋說: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皆悉無常,此無常義即是苦;苦者即無我,無我者即是空也。」
在佛未出世時,有些修行者,在寂靜處,觀察大自然的現象,如日昇日落、花開花謝等,覺悟到生滅無常的因緣而覺悟,像拂迦沙行者,因見風動樹而悟,雖無緣遇佛出世,而能善觀諸法因緣生滅,獨自修行覺悟,稱之為獨覺。
正見正思
但迷妄的眾生有四種顛倒:一、常顛倒,無常誤認為常;二、樂顛倒,以苦當作樂;三、淨顛倒,以不淨為淨;四、我顛倒,無我誤認有我。因此,不知不覺生起邪見,卻不自知。
如何才能建立正見?佛於《雜阿含經》告諸比丘說:「當觀色無常,如是觀者,則為正見;正見者則生厭離,厭離者喜貪盡,喜貪盡者說心解脫。如是觀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,如是觀者,則為正見;正見者則生厭離,厭離者喜貪盡,喜貪盡者,說心解脫。…觀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,亦復如是。」要有五蘊『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』之正見,便會厭離,不再貪愛、執著身心,而得解脫。且於一切時中,當修無常想,依無常修苦想,依苦修空、無我想,因此契入;由於正確觀察所致,獲得正見。
然知見,要經由不斷的思惟、確立,方能深植於心,所以接著說:「於色當正思惟,觀色無常如實知。所以者何?比丘於色正思惟,觀色無常如實知者,於色欲貪斷,欲貪斷者,說心解脫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當正思惟,觀識無常如實知。所以者何?於識正思惟,觀識無常者,則於識欲貪斷,欲貪斷者,說心解脫。…如是正思惟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,亦復如是。」聽聞佛法,才能知道什麼是正見;依正見而思惟,才能深解教中的義理。
(一)、諸行無常
無常計常
世間明明是無常,我們卻認為它是常,而落入『無常計常』之邪見。縱使確認是無常,卻不能坦然接受,造成人們內心的衝突及矛盾。
生是無常,死亦是無常;好是無常,壞亦是無常;順是無常,逆亦是無常;樂是無常,苦亦是無常;喜是無常,憂亦是無常;成是無常,敗亦是無常。一切現象的形成,都是緣生、緣滅的因緣法,盡是無常,而非樂觀或悲觀、消極或積極、主觀或客觀的概念,是生滅變化的無常法則,這是任何人都不能改變的真實。若是不能接受這個事實,就永遠無法解脫。
人類根深蒂固有恆常的想法,原因在於對境界的貪愛,所產生的執著,尤其是對自己的執著。因而畏懼無常的來臨,將自己和所愛的一切帶走;但又想要讓不愛、不喜、不好的總總,一起消失。這種自欺的心態,只是會讓人更加的痛苦。
不但無須排斥無常,更應善解無常。因無常,才可離苦得樂;因無常,才能苦盡甘來;因無常,才能由迷轉悟;因無常,才能由凡入聖;因無常,才能生生不息;因無常,才能有所希望。所以,學佛者不可不認清無常的觀念及價值。
剎那無常
無常的現象,沒有人可否定。太陽會日出日落,海水會潮起潮落;雨水不會一直下,微風不會一直吹。天地況且如此,何況是人呢?一呼一吸,來維繫人類的生命;一飲一啄,來延續有情的生存。
沒有人可以見到二次相同的景物,亦無法聽到二次相同的聲音、聞到二次相同的氣味、嚐到二次相同的食物、觸到二次相同的事物。當根、塵、識三者每次接觸時,盡是無常。所以,生命是不可能會再重來的。
一般人雖然也可以觀察到無常,但是其所看到的是「片面無常」。譬如,花開時沒有感到無常,花謝時才感覺無常;東西完好時沒有感到無常,毀壞時才感覺無常;人健康時沒有感到無常,生病時才感覺無常;人活著時沒有感到無常,往生時才感覺無常。像這樣的觀察,就是不如實。修行者應知,念念無常,剎那無常,時時觀察無常,與無常法印相應。
動靜無常
不論是靜態、動態悉是無常。動態較易觀察,如天上的白雲,隨時因風而變化,因光而改變;地上的流水,潺潺溪水,不停的流動,時而緩慢,時而湍急。世上的人們,時坐時臥,時行時住,時語時默,時動時靜,時笑時哭,時喜時憂等。
再來,看似靜態,其實動態。以日電燈來說,當開燈時,乍看之下像是恆常,若仔細觀察,日光燈它不停的閃爍,時時刻刻皆是無常生滅的現象,不必等到關燈時,或燈泡壞掉,才知道它是無常。
較難觀察的是靜態。舉茶杯為例,雖然它是靜態的固體,我們不容易察覺其無常性,只知道有一天會毀壞,但仔細觀察它會退色,或沾染其他而變色,或是裂痕、缺角,或是改變位置,變換作用等,並非破掉才知無常,只要有任何改變盡是無常相。
無常的概念就是變化的意思。動態中的變化可以明顯的看出來,靜態是不明顯的。 動態的變化如人在走路、車子在行進等,當中就是一種動態的變化;桌子、茶杯、黑板、鋼琴是靜態的,靜態的也是無常變化,只是你的肉眼看不出來。
順逆無常
沒有人會妄想只要白天,而不要晚上的來臨,因為太陽出來,必然會下山。也沒有會妄只想要晴天,而不要雨天的降臨,因為天氣變化,是必然的現象。但在眾生的心中,卻妄執希望永遠活在順境當中,害怕逆境的發生,可是境界,是會隨各種因緣而改變的。
深知無常,就當隨順無常的生滅因緣,一切『隨緣』就好。變化就讓它變,你不讓它變,它也會變,我們只要清楚面對人事的變化,踏實的過人生就是。不如意的事一定有,但不執著此事,而不是說沒有這件事。只要天天努力的工作,好好的待人;雖然這樣,也未必事事順利、樣樣如意。因為,過去因緣甚深,並非凡夫所能理解。
逆境時,當觀『報冤行』。達摩祖師說:「謂修道行人,若受苦時,當自念言:我往昔無數劫中,棄本從末,流浪諸有,多起冤憎,違害無限,今雖無犯,是我宿殃,惡業果熟,非天非人所能見與,甘心甘受,都無冤訴。經云:『逢苦不憂。』何以故?識達故。此心生時與理相應,體冤進道,故說言報冤行。」謂修行人於逆境受苦時,當提起正念:往昔迷惑,造諸惡業,傷害無辜眾生,今日受苦報,心甘無怨,所以逢苦不憂,與理相應。
順境時,當觀『隨緣行』。達摩祖師說:「眾生無我,並緣業所轉,苦樂齊受,皆從緣生。若得勝報,榮譽等事,是我過去宿因所感,今方得之;緣盡還無,何喜之有?得失從緣,心無增減,喜風不動,冥順於道,是故說言隨緣行。」謂修行人於順境受樂時,當提起正念:諸法因緣生,空無自體性,今日受勝報,緣滅還於無,何喜樂之心,只要任運隨緣。
人生無常
一般人看現象,乍看之下以為常,其實是念念無常。現象常會讓人產生錯覺,以為是常在的,雖然它已經消失了,我們卻還是執著其存在;縱使它再出現,也已經是不同了,但人們還是認為一樣。常人因不用心觀察,以為現象是分段式的:似常→ 無常→ 似常。
看花開似常,花謝無常,緣生花又開似常;電燈打開似常,熄燈變無常,等一下又開似常;開水龍頭似常,關閉無常,又開似常;眼睛張開似常,閉起來無常,又打開似常。其實,從開始至結束的整個過程,皆不離無常;即使不作用,事物的本身就是無常。
觀所有的現象會得到一個答案,一切常態的現象盡是無常。既然是無常,我們在憂心什麼?過去就過去了。但一般人過去已經放在心中,這事可能變成是你的陰影,也可能成為一種挫折,更可能轉換為恐懼,所有的記憶都已經烙印在你深層的內在。
煩惱,是在擔心未來的變化。如身體不舒服,到醫院做健康檢查,在等報告的時候,內心忐忑不安,那就是煩惱;一樣的道理,我們不知人生未來會怎樣,所以許多人憂心,年老的時候該怎麼辦?其實人生,從一出生到死亡,整個過程都是無常,所以請不要掉入期待的陷阱,因為未來是不確定的;假若你不斷的預期,便已違反了無常的法則,只會徒增煩惱而已。生命是無常的轉化,人生是無常的變化,生活是無常的演化,一切盡是無常。
正觀無常
世尊告劫波比丘說:「當觀知諸所有五蘊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、若外,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彼一切悉皆無常。正觀無常已,色愛即除,色愛除已,心善解脫。」人生離不開五蘊,五蘊就是身心。若知身心無常,豈會害怕生死問題,了知因緣生滅,不再貪愛五蘊,當下心就能解脫。
從時間來觀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五蘊是無常;從空間來觀,內心識、外根塵,五蘊是無常;從性質來觀,地水火風,四大粗細,五蘊是無常;從外相來觀,相美相醜,五蘊是無常;從距離來觀,遠近大小,五蘊是無常。五蘊生滅,了不可得。
正因無常,沒有人可預期下一秒鐘的變化,所以當隨緣來面對一切。雲隨風的因緣,自在的飄,無須去求何方;舟隨水的因緣,自由的流,無須去求何處;人隨無常的因緣,自然的活,無須去求什麼。因無常,故不可得。
達摩祖師教人要『無所求行』他說:「世人長迷,處處貪著,名之為求。智者悟真,理將俗反,安心無為,形隨運轉,萬有斯空,無所願樂。功德黑暗,常相隨逐,三界久居,猶如火宅,有身皆苦,誰得而安?了達此處,故捨諸有,止想無求。經曰:『有求皆苦,無求即樂。』判知無求,真為道行,故言無所求行。」世人執迷為有、為常,所以處處貪愛,時時染著,若能了知緣起性空,便會捨去妄想、執著,而心無所求。
(二)、無常故苦
原始佛教依『無常、苦、無我』,立為三解脫門,南傳佛教亦稱此為三法印,由此可知其重要性!無常前面已說過,現在來談苦。
苦是依無常而成立的,佛於《雜阿含經》說:「我以一切行無常故,一切諸行變易法故,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。」緣起的現象必然是生滅,縱然是短暫的快樂,也終歸於滅壞的。
人生一切現象,其本質是苦的事實。富貴雖令人羨慕,但敵不過無常;名利雖然令人嚮往,但逃不過無常。先苦後樂,雖然可喜,但快樂消失後,會帶來更大的痛苦。
在人間,先富貴後貧賤,其痛苦的感受會更難過;在天上,先享福後墮落,其痛苦的感受會更無奈;在定中,先喜樂後躁動,其痛苦的感受會更深刻。凡夫以苦計樂,佛才說「無常故苦」的道理,以勸發厭離愛欲,方能真正離苦得樂。
(三)、諸法無我
一切痛苦都是因為『我』的概念所產生;因為有我的存在,所以有煩惱的產生。然而要破除此觀念,唯有領悟『無我』的真相。但無我是初學佛法的人最不能了解及接受的觀念;明明有我站在這裡,你坐在那裡,怎麼會無我呢?
我的定義
要談無我,應先思惟我是什麼?我是『主宰』的意思。主宰,謂自己能作主及支配之義。大家想想,我們能主宰自己的身心及支配外面世界嗎?身體會生、老、病、死,心裡會憂、悲、苦、惱,外面的世界會成、住、壞、空,哪一項是我們能掌控的。
我亦是『常』義,常是不變的意思。我能不變嗎?從小到大,從少到老,從生到死,從過去到現在,從現在到未來,有誰可以常存不變的。諸法皆因緣所生,包括我也是因緣生;既是緣生,必會緣滅,緣生緣滅便是無常的法則,誰都不能改變這個事實。
我的組成
再思惟,我是怎麼形成的?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所組成的;單獨一項,都不是我。『色』若是我,為什麼死屍不能活動;『受』若是我,為什麼六根不與六塵接觸時,就不生起任何的感受;『想』若是我,為什麼沒有境界時,就無其他想法;『行』若是我,為什麼沒有想法時,就不會有一切行為;『識』若是我,為什麼離開所有的媒介,就不會產生任何辨識。
我們都有身心;身是色,心是受想行識,身心合起來叫五蘊。是誰抓著五蘊?是『我』!是我抓著五蘊,那麼我在那裏?其實我不在那裏,是自己的妄執創造一個錯覺的我。只要明白,一切皆是因緣和合,五蘊內外,實無永恆不變的自我,生命只是不斷的隨因緣而轉化。
正觀無我
然『無我』概念,一定要建立在『無常』上,《雜阿含經》說:「無常想修習、多修習,能斷一切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、掉、慢、無明。所以者何?無常想者,能建立無我想。」像茶杯是無常,所以茶杯無我;沒有一個不變的主體,能使茶杯常在。我也一樣,我是無常,所以無我;沒有一個不變的主體,能使我常存。當我們深解無我,就不再執著自己和所擁的一切,當下將『我』消融,就能照見五蘊皆空,而解脫自在。
觀察自己可從『有我 → 無我 → 假我』這三個階段來探討。我們現在看到自己感覺上是常,常的狀態就是好像有個我;有個我在這邊上課,有個你坐在那邊聽課,有一個人在工作、在修行、在受苦。從第一個階段『有我』談起,是指一般人表面上的觀察,誤以為有個永恆的我;第二個階段『無我』,是指深入觀察,我是無常,非不變的;第三個階段『假我』,是更深入觀察,我雖變化,但卻是有作用的。
假設我們只停留在第一個『有我』,那跟沒有修行一樣,所有的人都誤認有個我,且牢牢抓住不願放下,所以要從『有我』的迷思,進入『無我』的觀察。
所謂觀察?不一定是觀察一個現象,思惟也是一種觀察。『禪』是靜慮的意思,所以稱為禪觀或禪思;是指靜靜的思惟,靜靜的觀察。為什麼要靜慮?因為修止會得定,修觀會得慧,所以叫做止觀。儒家的經典《大學》也說:「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靜,靜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慮,慮而后能得。」其實就是止觀的意思。
靜靜的思惟,觀察自己,只要是人必然會死亡!死後,我將往那裡去?未生之前,我又在那裡?難道現在活著是『有我』,還沒出生是『無我』,死亡之後亦是『無我』?還是生前就『有我』,只是記不起來;死後亦『有我』,只是不知道?當你仔細的觀察思惟,會不會對生命產生懷疑,到底『有我』,還是『無我』?我到底是誰?順治皇帝曾感嘆的說:「未曾生我誰是我?生我之時我是誰?長大成人方是我,合眼矇矓又是誰?」
假設『有我』,為何我不能主宰生命的一切?為何我不能永生?為何我不知道自己是誰?『有我』只是一種假象和一種錯覺,《金剛經》才說:「有我者,則非有我,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。」
我是五蘊組成,色身是地、水、火、風所成,此四大又是其他因素所成的;如果色身是我,我應有能力讓它不變化、不受苦,但事實上卻是沒有辦法,佛於《雜阿含經》說:「色非是我,若色是我者,不應於色病苦生,亦不應於色欲令如是,不令如是;以色無我故,於色有病,有苦生,亦得於色欲令如是.不令如是。」所以色身並非我。
心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受要具備根、塵、識三事才能產生,《雜阿含經》說:「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,如是緣眼、色,生眼識,三事和合觸,觸俱生受、想、思(行)。」要由眼根接觸色塵,才能生出眼識等感受,當受生起,想、行便隨之而起,所以此三者,皆隨因緣的生滅而變化,所以受、想、行並非我。
最後是意識,不論根本佛教所談的六識,或是大乘佛教所論的八識,其實就是心、意、識,《俱舍論》解釋:「集起故名心,思量故名意,了別故名識;心、意、識三名,所詮義雖異,而體是一如。」識為前六識,能起分別;意為第七識,能思量、判斷;心為第八識,阿賴耶識為集諸法種子,又生起諸法,所以有集起的作用。心本一心,而非三心二意,只是各有不同的功能及作用。
若真有心,心在那裡?達摩祖師命慧可把心拿來,二祖當下覓心了不可得,《圓覺經》說:「此虛妄心,若無六塵,則不能有。」識要有,色、受、想、行,心亦要六塵的境界,須具有這些因緣才能生起。
我是獨立、單一、不變之義,細細觀察、思惟、分析,實無有一個獨立、單一、不變的自我,因此確認『無我』,佛在《圓覺經》直接講出眾生的根本盲點:「云何無明?善男子!一切眾生從無始來,種種顛倒,猶如迷人,四方易處,妄認四大為自身相,六塵緣影為自心相。」其實四大本空,五蘊無我,六塵非有。
色身的形骸,心靈的思慮,從無始劫來,皆由因緣業力所生,念念生滅,相續無窮,像水涓涓不停,如燈焰焰不熄。身心假合,似一似常,凡夫不能察覺,以為有個不變的自我,所以被此邪見所縛。
談到這裏,大家應該領悟到緣起的道理。緣生則有,緣滅則無,論『有我』、『無我』皆是落一邊,生命是不斷的隨因緣變化無常,既不是常見,也非斷見。人因不瞭解,五蘊身心的假我,所以誤認於身心中,藏有不變的靈魂,為永恆的我,這便落入『常見』的想法;又有人誤認,人往生之後,一了百了,更不相信業力、輪迴之說,這便落入『斷見』的想法。
『無我』不是否認生命的存在,只是說明一切皆是因緣而起,所以我不是永恆的常見,亦非永滅的斷見。《雜阿含經》說:「世人顛倒,依於二邊,若有、若無…正觀世間集者,則不生世間無見…正觀世間滅,則不生世間有見…離於二邊,說於中道。」因緣集起,不可否定暫時存在的我,所以不生『無見』;因緣散滅,不可否定暫時消失的我,所以不生『有見』。不落斷常、有無二邊,才是緣起中道之正見。
雖然『無我』,但不可否認現象界的『假我』,是有其作用的。明明有生老病死、悲歡離合、成敗興衰等無常變化,此生雖是短暫的我,所以更應把握每個機會、每次因緣,來奉獻自己的力量,無私的利益一切眾生、成就一切善緣。
文殊菩薩於《華嚴經》說:「若諸菩薩,善用其心,則獲一切勝妙功德。」用心才能自覺自利,用心才能覺他利他,用心才能覺行圓滿,所以惠能大師說:「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身心縱然假有,萬象即便假象,但一切的事物,皆是妙用無窮,端看行者會不會應用。
無我解脫
人身是五蘊的假合,無不變的實體,諸法皆是因緣所生,無我、無我所,畢竟無有我,此是究竟的真相,佛告羅睺羅:「當觀諸所有色(受、想、行、識)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、若外,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彼一切非我,不異我,不相在,如是平等慧如實觀。」
人因有我,所以生起我慢、我見、我愛,反而被這個執著的我所繫縛,故佛又說:「羅睺羅!比丘如是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,無有我、我所見、我慢、使、繫著者,超越疑心,遠離諸相,寂靜,解脫;是名比丘斷除愛欲,轉去諸結,正無間等,究竟苦邊。」了悟無我,才能離一切苦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