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日, 28 四月 2024 15:03

暢談六祖壇經(1590)心無所著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師說偈已,告曰:汝等好住,吾滅度後,莫作世情悲泣雨淚,受人吊問,身著孝服,非吾弟子,亦非正法。但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無動無靜,無生無滅,無去無來,無是無非,無住無往。

  六祖大「師說偈已,告曰:汝等好住,吾滅度後,莫作世情悲泣雨淚,受人吊問,身著孝服,非吾弟子,亦非正法。」六祖的交待其實也是示範給一般的世間人看。在修行的過程之中,我們要把生死看淡,何況本來就沒有生死。六祖要眾弟子珍重,好好照顧自己的心,好好修行。六祖世緣已盡,眾人若是和一般人那樣哭哭啼啼的,則是沒有正見,是不如法的,就不是六祖的弟子。

  「但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」《壇經》的中心思想就在於這八個字,融納起來不過是「明心見性」四個字。我談三個概念:心幻、心真、心空。心幻講的就是唯識,一切皆是心所變現的;心真講的就是如來藏的思想;中觀般若的思想就是心空,即心的本質是空性的,且一切法的本質皆是如此。

  如果有一天真的見到你的佛性,人家會問你:「你看到什麼?」如果你看到的狀況跟經典的不吻合,你就是沒有看到。讀經典有什麼好處?悟道,沒有人給你印證,就拿經典印證,看自己見到的境界與經典描述的是否一樣。若是,就契合了;若不是,繼續用功。

  自性「無動無靜,」既不是動態的,亦非靜態的;「無生無滅,」可你看到的卻是生滅;「無去無來,」你卻一會兒想東,一會兒想西,這不是自性的狀態;「無是無非,」自性沒有你所講的善跟惡的概念,也沒有是是非非,完全沒有對立的概念。「無住無往。」自性既不是停留在那裡,也不是到處跑來跑去。這些東西不用解釋,解釋也沒有用。你修行見到的是不是這種狀態,要自己去印證。佛經有的部分可以講,有的部分不要多此一舉,不要講,那是去印證的,如人飲水冷暖自知。

  從如來藏系的角度,一般人很容易將之自性解釋為本體。本體的概念是抽象的,是看不到的,所以大家都各自在揣摩:「本來面目是什麼東西?」大家常常談一個看不到的,而佛法是不可以離開現象來看實相的。開悟的人不用猜,不開悟的人亂猜,卻總是搞不清楚那是什麼。

  中觀清清楚楚地告訴你,「無」字可解釋為「不」:不執著動,不執著靜,不執著生,不執著滅,不執著去,不執著來,不執著善,不執著惡,不執著住與往來兩邊。從不執著的角度,一切問題都可以解開。其次,三法印:無常、無我、無生,可將「無」解釋成「不」不執著常,不執著我,不執著生。若更深入解釋,即:不執著常,不執著無常;不執著無我,不執著有我;不執著生,不執著滅。六祖也講三無,無念、無相、無住,不執著相,不執著心念,不執著住。你要體會看看,一個「無」字就可以解開所有的問題,故禪宗有一個公案,就是參「無」字。

  由此可見,若是將「無」的概念解釋成本體,你沒辦法運用;而只有解釋成「不」,你才能夠用得上。你若能不執著諸法因緣生,也不執著因緣滅,其它事情都不必講,因為都不離開緣起的變化。只因為眾生的執著不一樣,出於不得已,才要強加解釋。所以,你要真懂一個概念。我之所以用中觀的角度解釋,是因為六祖不離開這個思想,他一開始講的就是「般若波羅蜜」。

聞後思惟:你執著的一切是實有的嗎?

 

 

閱讀 66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