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三, 14 十二月 2022 14:43

暢談六祖壇經(1285)知行不二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心之體,心本來的狀態就是空,而空並非沒有。印順導師將佛法分成三系,即三種說法,但它們是完全不衝突的。以唯識的角度,本心就是如來藏;以般若的角度,即是性空;以禪宗的角度,就是佛性。問題是,你認識它嗎?從一開始,《壇經》就一直在談這個問題。你不認識它,你根本就沒有辦法用本心生活,你只能用你的意念、妄念生活,用你那一種有善有惡、有分別、對執著、有對待的心生活。

  第一個條件,即你要相信這個理念。接著,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你不懂,你就要承認自己不懂。認識它之後,你在生活中會用嗎?你可以悟道之後再看經論。你說要先看再悟道,我也不反對。我們佛家講解與行,儒家講知與行,意思是一樣的。故,宋儒常談知行合一。知與行是什麼狀態?我們講法要講圓滿一點。知與行有沒有先後?假設我們勉強論先後,即知在先,行在後。若要論輕重,就是行為重,知為輕。但是,要論知與行的真實相,即是知行同時,知行不二。這兩個角度你都要講,那樣才圓滿。

  你雖然並沒有深入經藏,但是你還是可以悟道的;你若已經深入經藏了,也是可以悟道。重點在於,你一定要先認識它。你不認識,你就問。學佛法學了老半天,就是要認識這個。佛在《法華經》中,諸佛出現於人間,只為一件事,就是告訴你人人都有佛知見。佛知見就是佛的智慧。其它的事,都是為了導歸回來,讓你認識這件事。

  佛的智慧在哪裡?在本心。故,何其自性,本自具足,就是具足佛知見。你之所以不相信,因為你還沒有悟得本心。你相信,你悟得了本心之後,你就可以察覺到,一切佛說法,從來不騙你。很多人學佛的重點擺在消業障或增福報,或遠離冤親債主,或求生極樂世界,或希望入定,或希望證四果阿羅漢,或希望像菩薩一樣,世世常行菩薩道。以上所談的都是方便。願消三障諸煩惱,本來就沒有三障;願得智慧真明瞭,本來就具足。

  你不明白本心,就是離開本心,就是心外求法。菩提只向心覓,何勞向外求賢。整個修行的過程都是方便,你的終點就是這個。什麼時候才會走到終點?你從來都沒有離開過。為什麼世人總是不信?因為世人不識本心,而只相信他現在的憂悲苦惱,只相信他現在的情緒。所以他要解決的,也是他相信的,他們都是著相修行。

  你所煩惱的,根本就不需要煩惱,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你到底在煩惱什麼?你煩惱,你會夭壽,英年早逝。你活得太久,不耐煩,沒有人照顧,又缺乏醫療資源。你煩惱不能開悟也是煩惱,你煩惱阿彌陀佛不來接你也是煩惱,你煩惱修不好會墮地獄也是煩惱。我從來不知道你在煩惱什麼?因為你所煩惱的東西都是相,你從來都不是活在性。

  你的心都活在這種狀態,心活在情,心沒有活在性。這就是差別。你活在親情、友情、愛情、道情。不是家人問題,不是朋友問題,也不是同參道友有問題,而是「情」字有問題。情即是妄情,所以你一天到晚活在心情,活在你的感覺,這就是標準的煩惱之人。你的心沒辦法活在本性,活在天性,活在佛性。如果你活在清淨的自性,你一定是個至善之人。如果你活在自己的心情,那就是有善有惡,就有好惡。所以,你很難相處,變臉比翻書還快。

聞後思惟:你有沒有心外求法呢?

 

 

 

閱讀 507 次數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