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要活在「知」,清清楚楚地知道。「知」的概念影響到宋代理學家,所以王陽明開悟的第三句話,即「知善知惡是良知」。他的良知就是本心,就是本知。孟子提出良知與良能,良能即不學就會,良知即自然就知,是本來的知。如果你活在「知」,其實心是清淨的。但是,你活在你意念的投射、反應與情緒,那就叫做煩惱。你清淨的也是知,你煩惱的還是知,你並非不知。所以,佛教徒知,基督教徒亦知,不信教的亦知。所以,哪一法不如是?故,活在知,有人就稱之為覺知。那一種狀態,可以來證明人人皆有本性,人人皆有佛性。
認識,接著能夠應用自如。睡著的時候會翻身,你怎麼知道翻身呢?不要說植物人,死了都知。你不要以為植物人不知,一個人被醫生麻醉了,也是知。我的學生去開過腦瘤,他說他被麻醉之後,就聽到人家在誦經的聲音。他知,不是他麻醉當中產生了幻覺,他只是身心好像沒有什麼感覺,但他生命的活動還是在的,幻想依舊幻想,幻聽依舊幻聽。
你能夠活在「知」的一種狀態,但是不要去抓著這個概念。我是用解釋給你聽,是你們能聽懂的方式,盡我所能,但是你的潛意識不要去抓住那個「知」。知道就好,成乎一心,亦是幻心,我也忘了此心。神會很慈悲,幫你說破。以禪的角度,它不說破,因為那是你的事。但是,若沒有人說破,一般人都胡思亂想,不知道想什麼,而只能夠從理論上去解釋何為真心,何為妄心。你若是如此,便只是拾人牙慧,而根本不懂它的真實意,或你在生活上也用不上。
你在生活上要用知,但是你不要把本心當成一個具體的東西,否則就會障礙到你。本心亦無所得。比如,我知道你們糟蹋,但是卻沒有情緒。你如果想下去,情緒就來了,你就會抓狂了。你們糟蹋我,這叫做知;你們糟蹋我什麼,這叫做意念。有一種解釋說要活在第一念,不要活在第二念,但是一般人弄不清楚何為第一念、第二念,用「知」來講比較清楚。所以,本心的狀態是空寂,或是寂知,或是寂照。寂就是定,照就是慧,寂照沒有先後,是同時的,故定慧是等持的。如何修?就是對境這樣修。說修是方便,你若悟到了,定慧等持,見性成佛,從此之後,你就要保潤這一顆心。簡而言之,體本無住,相即無相,用即無染。心的體本來就是無住,心的相本來就無相,心的用本來就無染。
你們至少要觀察到「知」的存在,然後就開始練習。如果你能夠直截了當就更好,否則,至少要知道這個靈敏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覺知,從來沒有離開過你,雖然你糊裡糊塗,你還是知道你糊裡糊塗。知道了之後,剛開始去察覺它,但是不要抓住它。在生活當中,跟別人應對進退,跟別人互動時,你馬上看到你是活在知還是活在起情緒、起分別善惡。你這樣去練習,直到有一天體用是一如的。
聞後思惟:你願意從覺知下手去練習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