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六, 24 十二月 2022 15:15

暢談六祖壇經(1290)常思自過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對曰:亦痛亦不痛。師曰:吾亦見亦不見。

  神會「對曰:亦痛亦不痛。」他回答得像個老江湖。六祖大「師曰:吾亦見亦不見。 」禪師高明的地方,在於他的回答常常是四兩撥千金。不懂的人講不出所以然,懂的人就會說:「你既然這樣講,那你回答我,見是什麼?不見是什麼?痛是什麼?不痛又是什麼?」

  「神會問:如何是亦見亦不見?」既然六祖這樣講,他就接著問。

  六祖大「師曰:吾之所見,常見自心過愆,不見他人是非好惡,是以亦見亦不見。」六祖不但完整地回答了神會的問題,也向修行人展示了應該把握的重點:你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過失。但是,我們剛好相反,我們批評東批評西,講別人是非,講別人多麼差勁,卻沒有見到自己。修行人只見到自己的過失,但他又「不見」,他並非看不到,而是他不會去談論別人是非。「只見己過,不論人非」即是修行人。只要是相反,就是凡夫,凡夫就是只見人過,不見己非。

  修行不要講得很抽象。怎麼修?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」這樣修就好嗎?暫時這樣修。這樣修能開悟嗎?你就暫時這樣修,後面的「自淨其意」無須講,這是自然現前的。就像之前講過的一首偈︰「我今不施功,自性而現前。」自淨其意,你要專門去修清淨,怎麼修?只要是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仰不愧於天,俯不愧於地,內心光明正大,心就清淨了,不就自淨其意了嗎?

  一般人就是要講到你聽不懂,還想繼續聽,但並不代表你會修行。因為我們的腦袋喜歡知識,那是欲望在作祟,不是修行。我們需要所謂的精神食糧來滿足自己,我們才活得下去。所以,你跟一般人講很淺的道理,一般人都覺得不怎麼樣。我已經屢試不爽:我若是談得很高深,對方會很高興;但是,只要我講:「你就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就好。」一般人都覺得與我話不投機。

  如果你要試驗人性很容易,你講簡單的,沒有幾個人會想聽。你不相信,我的書如果寫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」沒有人會想看。我如果寫︰什麼是惡的定義?惡是什麼狀態?惡是怎麼來?是怎麼變化?惡的根源又是什麼?跟你說很多,你會愛看。我們的腦袋就是這樣,講簡單的不肯,講很多滿足你,你也不肯修,你說怎麼辦,太困難了。

  六祖的話聽起來確實不高深,但問題是,一般人做不到,一般人剛好相反。責己和責人,效果不一樣。如果你知道自己錯,你可以增長自己的德性。但是,如果你指責別人,你會增長邪惡之心和對別人的嗔恨。連開悟的祖師都不輕易責備人。我們不要讓別人起惡念和嗔恨。明明知道他們會起,為什麼要引發他們起呢?所以,聖人願意責備你,就代表儒子可教。

  你要認識自己的過失,粗的比較容易,微細的是很難的。粗的,即你傷害了別人,你起了惡念。細微的過失,你很難察覺,比如,你對法的執著。古人曰:「聖人過多,賢人過少,愚人無過。」聖人之所以會過多,因為他的覺性很強;賢人過少,因為他層次比較低;愚癡的人無過,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。一般人,沒有人教他,他可能永遠都看不到自己的過。

聞後思惟:你是否常常看到別人的過失呢?

 

閱讀 788 次數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