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?汝若不痛,同其木石;若痛,則同凡夫,即起恚恨。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,痛不痛是生滅。汝自性且不見,敢爾戲論?神會禮拜悔謝。
六祖大師問神會:「汝言亦痛亦不痛,如何?」神會答不出來,代表他剛才只是一種小聰明的反應,其實他不懂得內涵。既然如此,六祖就繼續為他開示:「汝若不痛,同其木石;若痛,則同凡夫,即起恚恨。」不管你是執著哪一邊,都是不正確的。一種如同草木,另外一種會起嗔恨。
「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,痛不痛是生滅。」「汝向前」即你之前所說的。現在打你痛,是「生」起痛;之後會漸漸不痛,就是「滅」。六祖的意思即:你不要停留在兩邊,但你也不要擺在生滅。生滅,即是隨著不同的因緣而起而滅、而起而滅。你一會兒笑,一會兒哭,你在幹嗎?有人回答:「那是正常啊!」現象是正常,只是你不太正常,因為有時候你不知道為什麼笑,有時候你不知道為什麼哭,你只是一種情緒的反應。哭是高興還是悲傷?兩者都有;笑是高興還是悲傷?兩者都有,有的人苦到極處就會笑。
「汝自性且不見,敢爾戲論?」你沒有見性自己不知道,卻來這邊班門弄斧。你想要修行,不要輕易問別人有沒有開悟,也不要去探聽你的師父、老師開悟與否,或探聽你的同參道友或他的老師或他的道場的程度,這是平庸之人的做法,都是毫無意義的。修行是要改變自己的身口意,你的思想語言腦袋,你的所做所為,不要跟過去的你一樣。
自性沒有兩邊,自性不生不滅。自性沒有眾生跟佛,沒有凡與聖,也沒有迷與悟。自性沒有修與不修,故自性不落兩邊。自性也不談善與惡,故無善無惡。六祖曰:「不思善不思惡。」如此,才能回歸清淨的本性。沒有任何一個東西可以讓虛空生滅,沒有一物可以破壞虛空,故稱為金剛不壞身。你要活在這種狀態。
如何了脫生死?本來就沒有生死。自性本身是無住的,無住是自由、自在的。無住不能夠有一個住,否則就不叫做自性。比如,虛空中有一隻小鳥飛到一半,如果住,它會掉下來。你那一顆無住的心,其實就是空性,因為空性讓你無住,故生命是自由自在的。不住善,也不住惡,自然生起清淨的心,自然生起大悲心。
你平常當練習兩個,看你能否體悟:一是活在知;二是活在心是無住的。你可能再怎麼看都只看到念頭。空是無住,你不要把它跟妄念搞在一起。如果你覺得比較困難,你先停留在知。你好好體悟到真正的空,你才能夠真正無住。
神會被六祖打了三下還未臣服。而經過六祖的一番開示,「神會」才知道自己錯了,他這時才臣服了,故甘願「禮拜」六祖,向他表示「悔謝。 」現在的人,常常有一個毛病,當他問題問得不對時,你向他指出之後,他會繼續跟你辯。所以,與人談話,要談得投機是很困難的。比如,你知道他要跟你辯,你不想講了,其實他也感覺到不投機。但是你講了,他又會跟你辯,你也感覺到不投機。所以,談法談得很高興的很少。
聞後思惟:你清楚自己的狀態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