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三, 28 十二月 2022 15:53

暢談六祖壇經(1293)自知自見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師又曰:汝若心迷不見,問善知識覓路;汝若心悟,即自見性,依法修行。汝自迷不見自心,卻來問吾見與不見。吾見自知,豈代汝迷?汝若自見,亦不代吾迷。何不自知自見,乃問吾見與不見。神會再禮百餘拜,求謝過愆,服勤給侍,不離左右。


  六祖大「師又曰:汝若心迷不見,問善知識覓路;」路,其實一步都不用探。終日吃米,不食一粒米;終日步行,不出一步,此即本來。你問善知識,其實不是問方法,亦非問什麼路,此路就是你心路。你不知道誰是善知識,你就深入經藏,以經典為師,好好讀經典,好好尊敬經典。經典是佛說的,經典即是善知識。路,是人走出來的,但也要看你是三米路、六米路,是康莊大道,還是由你的心來拓寬那條路。如果你的心只是三米巷,連會車也困難。

  「汝若心悟,即自見性,依法修行。」這叫悟後起修。有人問我:「師父,應該怎麼修?」我告訴他:「解。」用解和教都可以。比如,解在般若,或教依般若,行在六度,這是針對受持般若經的人講的。但是,以禪的角度,這叫做方便。六度其實就是般若,般若其實就是心。一般人要方便講,他才覺得有東西可學。六祖說心悟的人就直接見到自己的本性,見到他本來的樣子。接著,依法即依其本心本性,就是這樣修行。本心悟到之後還是本心,只是本心起作用,並非悟到之後用方法來修行。

  你修行的方法是要讓你回歸本心,當你證悟到本心,就依本心來過生活,來隨緣度日,隨緣盡份,隨緣度眾,僅此而已,只是名相不同。所以,學禪的人很單純。就像我講過的,孟子曰:「學問之道,只求放心而已。」把那顆善良的心找回來,按照此心來過生活。善良的心即本心,我講善良的心,是為了讓你們更容易聽懂。

  六祖責備神會:「汝自迷不見自心,卻來問吾見與不見。吾見自知,豈代汝迷?」我悟不悟自己知道,你豈能迷惑我;你如果見性了,別人也不能迷惑你。很多人學佛學到最後,遇到比自己更高明的或遇到其它理論,聽完了之後,會產生迷惑,或被影響,那是因為他們不見性,故無法確定如何才是對的。

  你不要懷疑經典。比如,《華嚴經》講「初發心即成正覺」,你會認為:「初發心之後,接著不是要透過菩薩的位階行,有一天才能夠成正覺嗎?」那個過程都是方便說。你能初發心,就百分之一百入佛知見。當下聽佛開示,當下悟佛知見,入佛知見,不就即成正覺嗎?

  「何不自知自見,乃問吾見與不見。」你怎麼不問自己?看你知不知道,看你是否見到自己的主人。其實你自己也清楚,你不用去問別人。

  「神會再禮百餘拜,求謝過愆,」懺悔完了之後,跟六祖很接近:「服勤給侍,不離左右。 」他不但臣服,而且還不走了。神會的思想很接近六祖,只是後來他透過自己的方式來講,而且他常常引經據典。他最常引用的,是《大般涅盤經》。因為他是有讀書的,他為了宣揚六祖大師是正確的,且六祖所講的理論不是六祖自己發明的,故引用經典來加以證明。

聞後思惟:你有將悟道當作人生第一大事嗎?

 

 

閱讀 546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