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日,
神會在曹溪一段時間後,「一日,」六祖大師向大眾開示。「一日」代表時間到了,偶爾才會開示一下。師父不一定每天都會向徒弟開示,因為不一定有用。修行要有所體悟,須得你先下功夫,之後,經過一段時間,師父來考驗你一下,才比較有意思。若是每天都開示,就變成聽課。很多人常常喜歡聽課,卻沒有修行檢驗的功夫。你的目的又不是來聽課!聽課是過程,而非你們的目的。你們不要把過程當終點,你就是要修行,在修行這段時間,遇到什麼問題、什麼障礙,經過幾個月之後把那個問題突破,這才是重點。
佛經中常講「一時」,即時機成熟。禪門很少上課。當今的時代,對法比較注重的師父才會上課,或是請其它法師到道場教課,一般的寺院不上課,人們一般都是靠自學或做早晚課。禪門之所以很少上課,是因為學禪不是這樣學的。你們喜歡上課的人,並不代表你懂禪。如果真正要上課,也不叫上課,一般只要有那個因緣,他會隨緣開示。什麼時候開示,沒有人知道。說不定三個月才開示一次,說不定到臘月或除夕或大年初一才會開示一次。平常禪師不但很少開示,他也不鼓勵弟子讀經典。
我住我家,你住你家,因為我們沒有共同住在一個家,我既約束不了你,也管不上你。如果是在叢林,當然就不太一樣,你們現在大概應該是在耕田、種水稻,就好比家禪生活。古時候中國的叢林,跟印度不一樣,印度是托缽,傳到了中國,人們更偏向於自力更生,因為怕人們看出家人好像乞丐一般。人們尊重出家人,弘法才會順利。就像現在對待出家人,有的人尊敬,有的人看不起。要做到每個人都恭敬你,那不容易。
印度有印度的因緣,中國有中國的因緣。一樣的道理,現在有現在的因緣。有一個法師,他住在一個社區裡面,社區中差不多住了七八個法師。所以,社區的人就常常問那個法師:「師父,你們不是要住山上嗎?你們為什麼卻跑來住這裡呢?」法師不知道如何回答,便只回答:「沒有啊!我過去也曾經住山上,只是我現在住這裡而已。」他覺得他這樣回答也不太好,就請教我應該怎麼說比較適當。我說:「很簡單,你現在回答,就問那個問你的人:你是哪裡人?」
結果,那位法師回去問,隔壁鄰居回答他:「我是台中人。」我說:「你就問他:奇怪,你是台中人,你怎麼跑來住南投呢?這是奇怪還是不奇怪?」其實,這有什麼好奇怪的?過去我們住山上,由於現在的因緣,我們就住山下。就像他是個台中人,卻因為各種因緣來到南投。不管什麼事,你都可以用因緣的角度跟別人講。你的孩子,因為某個因緣,所以去金門當兵;你的女兒,因為某個因緣,去臺北讀書;你的先生,因為某個因緣,所以被調到花蓮去看海。你說哪一個東西有離開因緣?所以,你們不要覺得奇怪。有的人很好奇,其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。
聞後思惟:你能以因緣的角度看待你面對的一切事情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