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一, 09 一月 2023 15:08

暢談六祖壇經(1304)只雲學道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學佛,不外乎是學習瞭解自己。要瞭解自己,沒有離開心,你要直接從心下手去認識。禪師慈悲,只教你去認識你的心。他會用種種方式來點撥你,要你瞭解你的心。比如:「我這裡沒有佛法,你自己有,你要向你自己找。」或:「心是你的,所以你不用問我。」或:「你會吃飯,會走路,會睡覺,會回答,那不是心嗎?」他不是坐著為你講一堂課。但是,喜歡聽課的人,就不能夠被喂飽,所以大家都是餓鬼道。你在叢林道場,或在耕種,或在打雜,在生活中,你自己要去悟。直到機緣成熟,他知道你可以了,你才會輕輕地點撥、試探你。有時候,在叢林中有人悟道,其他師兄弟都不知道。悟道之後,有兩種方式:一種是繼續留下來,直到師父圓寂;一種是隔天就可以走了,因為該出去了。

  有的概念,你聽了,卻好像很難用。大部分人都停留在似懂非懂,結果就是不懂的狀態。聽久了都是如此,都是活在一種模糊的空間。如何能突破?你要勇敢。何謂勇敢?你要把你的腦袋放下,接著,你看世間,你的應對進退就不太一樣,你會很直接、很質樸地展現。你沒辦法簡單扼要,就代表你抓不到重點。懂得簡單扼要的人,你叫他詳細說明沒問題。但是喜歡長篇大論的人,你叫他簡單扼要,他卻做不到。

  黃蘖禪師曰:「禪門不曾教人求知求解。」你們的概念卻是:學佛一定要求知求解。我以一個你比較能接受的概念來講:適可而止。吃飯的重點,不是要把電鍋的飯都吃光,否則你會被撐死。吃一碗就飽了,即為適可而止。喝茶,就喝一杯,不要喝一壺。從這裡切入,很難教,一般人沒辦法接受:不喜歡讀書的人,就是不喜歡讀書;喜歡讀書的人,你叫他不讀,他也難受。比如,我們上次辦禪七,我說不準你們看書,喜歡看書的人,還是會動不動拿書起來看。不喜歡看書的人,叫他看,他看兩三行就會打瞌睡。所以,我叫你們讀一本《壇經》就可以,這叫做適可而止。

  黃蘖禪師又說:「只雲學道。」他沒有說「修道」,因為道不屬修。中國的「道」字有很多解釋,但此處的道就是心。佛道即心道,「只雲學道」就是只叫你去認識你自己,只叫你識自本心。但問題是,這樣的概念讓多少入禪門的人退出去,他就是進不了他自己的心,不能夠瞭解。

  你們一直喜歡聽人家教導你去認識你的心,你們一直停留在這種狀態。比如:「師父,如何認識自己的心?」「如何讀經典?」「如何修行?」「如何悟道?」你們動不動就會問「如何」。「如何」沒有問題,有問題的是你的心。我告訴你們一個訣竅:動不動就談如何。比如,如何呼吸?這個問題,你聽起來很好笑。

  如何悟道?道是什麼?你們都一直在想如何悟道,我的想法卻非如此。「如何悟道」這個概念就是漸修,「如何成佛」,禪不講那些話。但是,你們習慣這樣思考,習慣這樣問別人,別人也習慣這樣問你。你要直接切進去,而非如何又如何,如何就是有個步驟、過程,就是有階梯、次第。「只雲學道」,反過來就問道是什麼。接下來,不是修,而是去悟「道是什麼」。

聞後思惟:你明白道是什麼了嗎?

 

閱讀 340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