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二, 17 一月 2023 21:44

暢談六祖壇經(1309)息心即休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黃蘖禪師曰:「所謂知解不消,皆為毒藥,」假設你沒有消融,你所學的知識反而會變成毒藥害到你。醫生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,佛法亦如此,亦是甘露亦是毒藥。你們不要太過熱心,拿書贈人。有的東西很好,但卻不適合對方,你到底是給他解藥還是毒藥呢?不是你覺得很好就去送人。

  有一次,一個學生打電話給我,說:「師父,你那裡有什麼經、什麼論呢?能不能寄給我?」我說:「我是開圖書館嗎?你不會去書局買嗎?《金剛經》、《六祖壇經》你讀完了嗎?」他說:「早就讀完了。」我說:「奇怪!你讀完了還會打電話給我。」我所謂「讀完」的意思是:你大事已畢。我又不是叫你考狀元或考大學,我只是要你悟道而已。有些概念真是很難溝通,很難講。我說:「你為什麼要那些書?」他說:「因為我最近遇到一個大德,他很優秀,他給我開書單。」我說:「他是大德,我是小德。」你們讀佛法、做人、做事要小心,稍有不慎,就六道輪迴。所謂小心,就是你要懂得分辨,你要知道你自己,什麼是你需要的。但是別人不是你,所以別人不見得知道你有什麼需要或缺少什麼。

  黃蘖禪師說不能消融知識之人,「盡向生滅中取,」生滅即三乘的概念。然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或五十二位的次第都是虛幻的,「真如之中都無此事。」生命究竟的本來都沒有這些事,沒有三乘的概念,只有一佛乘,其他皆是方便解說。所以,「三乘教網,祇是應機之藥,隨宜所說,臨時施設,各各不同。」當別人跟你所學的概念不太一樣時,你不要緊張,不要誹謗別人,但是你要清楚他在說什麼。有的人不清楚,他可能會誹謗你、奉勸你,他會說他為你好,認為你這樣修很危險,他會用各種方式來告訴你,只因為你所學的跟他的不一樣。

  你要謹記一句話:世界上沒有什麼事好大驚小怪的,只是你跟我不一樣。不一樣有很多含義。比如,有一個人得愛滋病,有一個人是同性戀,我們看到他,就以異樣的眼光來看他。其實,他只是跟你不一樣而已。所以,沒有什麼貴賤的問題,沒有什麼好意思、不好意思的問題,也沒有什麼善惡的問題。所謂不一樣,就是一種緣起的現象。這個現象,你跟我不一樣。你不要小看這個概念,這個概念可以解開很多包括你自己不敢碰觸的問題。

  佛一乘說三乘,只是因為因緣的關係、根器的關係。接下來,各宗各派各區皆是應運而生,隨著各種因緣,產生各種不一樣。但是,你知道什麼是正見,他們在做什麼。「但能了知,」如果你真的懂,「即不被惑。」你就完全不會被別人影響。「我此宗門不論此事,」就是不在三乘的概念打轉,直截了當談「心」。有的公案,當別人請教禪師:「什麼叫做戒定慧?」禪師回答:「我這裡沒有這些閑傢伙。」因為一般人這樣問,其實就是一種次第的概念。

  黃蘖禪師告訴我們:「但知息心即休,」這就是重點。「息心即休」很快。你還在想,想什麼?還在「如何」,如何什麼?你什麼時候能夠不存知見?你什麼時候沒有各種立場?你什麼時候沒有任何意識形態?你只要稍有一點染,妄心、煩惱、無明就全部現前。你一點都不能染。猴子從一棵樹蕩過一棵樹,又從一棵樹蕩過另一棵樹。當它還沒蕩來之前,你就把樹砍掉,它看不到東西,就會掉下去,從此就摔死了。你如猿猴的心,不要讓它繼續蕩個不停。你稍有個概念,或保留什麼,那就是因緣生,就起來了。不管你保留的是好的還是不好的,是善的還是不善,是非法還是佛法,最後都要拿掉。那時候,你講的都是佛法,只是再也不會套公式,再也不會背書,應用之妙,存乎一心,講的任何法都針對每個人,善解人意,相當貼心。「更不用思前慮後。」你不要再東想西想。你沒辦法,我才叫你從妄心開始觀。你狂心止息就好,說止息,也是多餘的,因為諸法空寂,息什麼?

聞後思惟:你願意息心嗎?

 

閱讀 469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二, 17 一月 2023 22:15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