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六, 11 二月 2023 07:24

暢談六祖壇經(1317)心不期待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「無住為本」,我現在以細說的角度來談。其實,細說是多餘的。會聽話的人,一句話切進去,言下就可以契入了,不用再等待。你們不要一直停留在細說,那是一個陷阱,因為已經講完了。

  無住,就是心沒有任何的期待。對於一般人而言,這是很困難的。你們來聽《壇經》,心是有期待的,所以你們不會開悟。一分耕耘,不要期待收穫的問題。故,只問耕耘,不問收穫。沒有期待,你的內在才會輕鬆,才不會有負擔、壓力,才不會有預設立場,才不會有得失。這些後果,都是一開始你的觀念錯誤而造成的。修行,你不可以期待會開悟,因為期待就是妄想。

  再來,不刻意,做任何事情都只是觀察因緣。這個因緣該讓我做,我就做;這個因緣該讓我進,我就進;這個因緣該讓我退,我就退;這個因緣該讓我說,我就說;這個因緣該讓我閉嘴,我就閉嘴。如此徹底去觀察因緣,在這個過程中完全不刻意。
假設你不觀因緣,你一定會刻意。刻意即有為、有作,與無作是不吻合的。《金剛經》有兩段發心:第一段是有為的發心,是凡夫的發心;第二段才是無為的發心,是菩薩發心。我們本來就應該發願或有願,但在三解脫門卻談到無願、空、無作,其意是與之雷同的。你會問:「內在不期待,做事不刻意,什麼樣的人才可以做得到呢?」真正懂法的人才做得到。懂一切法無所有,故無所得。無所有、無所得,你才能不期待、不刻意。你沒有真正領悟到,你是沒有能耐這麼做的。比如,我們教室坐三十個人,你們三十個都不是人,是三十個影子。我為這三十個人上課,上完,我說一句話:「度盡三十個人,實無一人我度盡。」這樣並不很難懂,因為沒有人,你們三十個都是緣起如幻。有沒有人?有啊!都是影子。走過去,就是看不到、摸不到。

  無作,即隨緣度日。永嘉大師明白這個概念,所以才說「無事閑道人」。一個開悟的人明明知道無一法可得,但是緣起的現象,該怎麼做,他一定會做。你說:「師父,怎麼會無事?我忙得要死,累得要死。在公司忙得像一條狗,回家累得像一頭牛。」你講的就是現象,現象本來就是如此。問題是,你的內心世界一直不能徹底明白這個現象的本來面目。你不要一直從現象界來說什麼,而是你應該瞭解現象虛幻不實。六祖所講的「憎愛不關心,常伸兩腳臥」與「無事閑道人」是一樣的意思。所以,修行要修,但是不期待。你一期待就很累,就掉入刻意,掉入時間差,即:「我什麼時候才會到達那裡?」你就會很苦。

  不懂得無作的人,容易掉入四種禪定的陷阱。這些概念出自於《圓覺經》,只有修行人才有這個問題。心中刻意怎麼樣,就是一種病。既然不可以刻意,你就會掉入另外的陷阱:「那麼,我乾脆把造作的心止息、停頓。」此時,你並非無作,而是不作。你又會說:「做不對,不做也不對,那我就放任它吧!」放任,與四祖道信所講的「任心自在」不一樣。如《十牛圖》中所講,你放任心中的這一頭牛去吃別人的稻米,這是不對的。你說:「那我乾脆把它滅掉。」這樣也不對。

  你要時時刻刻檢測自己,你只要有修下去,你一定會察覺到,這四種,你不是執著此就是執著彼,你會跑來跑去。簡而言之,這四個就好像四道牆壁,牆壁上貼著粘紙,你不是粘這邊就是粘那邊,從來都沒辦法中道,沒辦法超越。要超越,你就要懂無作。無作,是要作,但是心中無作。

  你是修行人,就一定要明白《圓覺經》所講的這四種。修一段時間之後,你要檢測你的狀態,看你是否停留在哪一種狀態。無作,還有一個更深的意思:佛性不是修來的,也不是造作而來的。所以,六祖不是講無作為本,而是講無住為本,他講的就是本心的狀態。

聞後思惟:你能明白有所期待是一種陷阱嗎?

 

閱讀 374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