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人最初的心量,常常會決定他以後的成就。因地的發心,就會造成他果地的差異。偏空的人,一開始的初發心就是為他自己;而真空的出發心,一開始就是為了眾生。就像你出社會,一開始是想當老闆還是想當員工,會決定你的樣子。我們先不管你有沒有能力,要先管你到底是什麼心。
所有的力量都是來自於心的力量,業力、神通力和願力皆如此。小乘人會趨向於偏空,是因為他自己苦。他希望能夠解脫,所以他會觀察自己的身心,觀察身心的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要破我執,才能證道。你會問:「《心經》算大乘還是小乘?」觀自在菩薩怎麼可能是小乘呢?一定是自覺覺他,才叫做觀自在菩薩。「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是自覺,「度一切苦厄」是覺他。但是,你們常常將「度一切苦厄」解釋成自己。
五蘊,以狹義的解釋,指的是自己的身心,而以廣義的解釋,是指身心世界。小乘人最主要是要解決自己的問題。你們雖然在讀大乘經典,你們的內心世界幾乎都是小乘人的內心,因為你們也是想解決自己的問題。因此,關鍵不在於讀大乘還是小乘,而是你的心量沒辦法放開。你就是被這樣的心量所困住。
《金剛經》一開始不是解決自己的問題,雖然「度一切眾生」可以解釋為度內在的眾生,《六祖金剛經口訣》也是如此解釋的。但是,從法義來講,從前後來連貫,一定要從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提起,而非從自己來下手。所以,昭明太子把那一分定成大乘的正宗分。小乘的重點就是如何去「我」,但是大乘的重點並非如此,而是透過利他而證到無我,這就是《金剛經》的切入處。
我不講對與錯,原則上是每個人心量的問題。但是,哪一個比較自然?比較人性?更應乎天理、順乎人心?就是後者。儒家幾乎是大乘的思想,所以佛教來到中國能一拍即合。故,從這個角度來談《金剛經》比較符合法義。他先談自覺再談覺他,先談根本智再談後得智,先談實智再談權智。
信徒求觀音,也不是每天都會求,他有苦的時候才會求,沒有苦的時候卻不求。念觀音,則偏向於信。你不是有事或有苦才會念,而是你只要一想到觀音,朝也觀音,暮也觀音,念念觀音,即是觀音。你很有信心,所以你才能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。很多淨土宗的,都只是停留在這個層次,他們只是在念阿彌陀佛。進一步,是要學他。要學他,你就要知道他的理論與方法,你要懂解與行。修行,要解行並進,談的即是此。
阿羅漢證悟到空性,將我執也破了,他就要入涅盤,因為他怕眾生怕得要命。他不是不想活,而是不想出來。到最後,他不再貪戀生死,他解脫了。但是他停留在有餘涅盤,他還是被涅盤之法困住。所以他法執未破,他認為有個東西。《金剛經》是要度眾生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。
真空就是中道,一定要證悟到二空,要破我執,也要破法執。一個破我執的人,是不貪生死;破法執,他是不厭生死。他不執著生死,但是他也不會去捨棄,此即不取不舍,不棄不離。戀生死即是凡夫,厭生死即是羅漢。假如你沒有證到一佛乘、中道實相,你根本沒辦法發菩提心,你一想到就怕。不過,你不要想那麼多,你本來就沒有煩惱,故也無須求菩提。從今之後,時時刻刻就活在這種狀態就好了。
聞後思惟:你的願力有多大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