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日, 12 二月 2023 16:02

暢談六祖壇經(1320)因緣而生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真空的智慧,雖然也是智慧,卻未必有能力徹底利益一切眾生,一定要產生緣起的差別智慧方可達到。這是《法華經》所講的很深的法:「如是相,如是性,如是體,如果力,如是作,如是因、緣、果、報、究竟等。」緣起的差別相真是很深。就像你會說「諸法因緣生」,你就以為你懂了,其實你只懂道理,而不知如何應用。現象是可以改變的。因緣一改變,現象就改變了,這是要你做的。《金剛經》曰:「莊嚴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」你不能創造一個垃圾山,然後跟我說:「垃圾,即非垃圾,是名垃圾。」如此,理事就不能圓融,即非真空。你的不執著,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執著,帶著偏見與消極,帶著不負責任。

   妙有,當然是緣起的現象。是什麼因、什麼緣,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?是心為因,境為緣,故產生了一個現象與結果。這是一個總體的說法。比如,這個人為什麼這麼驕傲?他的驕傲何因、何緣而生?在現實的人生中,你與你的家人、朋友在一起:一,你如何瞭解他;二,你如何幫助他?這都要通過觀察他的因緣,知道是什麼因緣促使他如此。這些事,不離開因緣法則,但你要以你的智慧去理解,因緣的不同,造成結果是截然不同的。

  同理,同參道友學這麼久,為什麼出現這種現象呢?你不從因緣的角度,也沒辦法分析給他。學佛的人,主因出在於沒有正見,助緣在於沒有真正力行、實踐。講下去,真的是緣起甚深。但是,你也不能因此而不管。緣起甚深,你要用功慢慢去瞭解,能幫的先幫,能知道的較淺的部份,你要知道。這是個很實際的功課。還未出家之前,我常用因緣與四聖諦來探討人的內心世界。

  一個能自覺的人,不見得有能力幫助別人。自己沒有煩惱,並不代表你有無限的智慧。釋迦牟尼佛如果活在這個時代,要不要學電腦?每個時代適合做什麼,必有其因緣,該學的,他就要學。只是覺悟的人,在學習時能力都比一般人強很多。只要你有悲心起,那就沒問題。最大的問題在於,有的人確是有智慧,但悲心不夠;有的人有悲心,但智慧不夠。你要去察覺自己是什麼人,要如何加強、開發。

  妙有,有智慧,有慈悲,有功德,有福報,有神力,一個成佛的人悉皆具足。「有」的範圍很多,我只是舉例來講。一個覺悟者,當然三身具足。禪宗將三身談到一體,見性一般指見法身。而一個真正成佛者,三身是同時徹底展現的。法身是遍一切處。報身即因緣果報,透過修行,得到最後的結果。報身只有地上的菩薩才能看得到,且與因緣果報相應,菩薩層次不同,看到的報身就不同。報身有自受用、他受用,成就者可以自受用,他受用可以度化他人。化身就是一種應化的展現。兩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,即是化身佛,是來度化眾生與二乘人的。

  三身具足,就是一個大徹大悟、圓滿的人,一般人是沒有這個能力。般若本身是具足的,是不生不滅的。學佛,不是多一分智慧,而是少一分煩惱,少一分無明,也就是「為道日損」。說少,是方便說,因為它本來空寂。禪宗一般不談三身配四土,而是談常寂光土,即清淨的法身。三身配四土,比較偏向於淨土。實報莊嚴土,又叫做無礙莊嚴土,即他的內心無所障礙,那才是真正的莊嚴。凡聖同居土,此世間有聖人,故亦是凡聖同居土。方便有餘土,方便非究竟,指的是二乘人,進入有餘涅盤的狀態。這是從法義來講的。

聞後思惟:你願意觀察一切人事物的因緣嗎?

 

閱讀 320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