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名可名,名於自性;無二之性,是名實性。于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,言下便須自見。諸人聞說,總皆作禮,請事為師。
「無名可名,」那你平常都在想什麼?我問這句話,其實不是要讓你回答,而是要讓你回家,找到回家的路。既然沒有名字可名,故「名於自性;」不過是假名為自性。自性即佛性、空性。開悟成佛的狀態,以三身而言,自性即法身;以一切法而言,即法性;以眾生而言,即佛性。針對不同的狀態,安立不同的假名。
假名、無名,聽起來似乎很簡單。你若百分之百承認那是假名,你個人的思想、觀念、意識形態馬上就會鬆動。你有那麼多想法,皆是假名串連起來的。《道德經》曰:「名可名,非常名。」又曰:「吾不知其名,強名曰道。」強名即假名,即是無名,本來沒有名字,即方便施設。既然無名可名,那你還要想什麼呢?我只是一層一層替你剝。
聽我的課,當把握當下。我有時候發問,不是要讓你回答,而是要讓你聽到我的問題之後就跳起來,跳到桌子上,你就跳騎馬舞,跳了三分鐘你再坐下。我形容得不誇張,那就是內心一種無以言辭的觸動,你明白了就是如此。
「無二之性,」沒有分別對待的本性,才是你真實的自性,即是空性。空是有內涵的,非空空如也。真正的空,就是不執著兩邊,不停留於分別、相對、對立的概念。故大珠和尚曰「二性空」,指的即是這種狀態。以空的角度,沒有所謂紛爭的概念,沒有高矮的概念。你活在分別心,那並非你的自性,亦非真心。你無法活在「無二」之心,故不瞭解本體的狀態,不能得清淨。你只看到心很煩、很髒、很亂、很齷齪,你所看到的是妄心,而非本來面目。一個悟道者,看世間、看眾生,其實是平等的。這才是真實的,即是實相,「是名實性。」
一切法因空而建立,如諸法不畢竟空,就無法產生一切緣起的現象。比如,這一盆花,過去沒有,未來亦沒有,現在暫有,這就是空的狀態。你們不是被現象轉嗎?你的孩子過去有嗎?沒有。一百年之後有嗎?沒有。你現在有孩子嗎?暫有。由此,你能體悟到空嗎?你現在雖然是分析,是比量,但這個概念你若是很清楚、很強烈,它漸漸會成為一種正見,直到有一天,你才能現量。你要親自去體證,你才能證明聖人所講的沒有錯。這就是一切法畢竟空寂的狀態,故不以有、沒有來談空的問題。
「于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,」從畢竟空或實相的角度,我們來講一切八萬四千法門。各宗、各門、各派,就是你要教人家什麼法,一切法都當回歸於自性。簡而言之,即:一切法都要教你見性。比如六祖,他能夠因人而說。這種法,可統稱之為頓教,其實並沒有什麼法,只是隨方解縛。勉強說它是什麼,還是不恰當的。你聽懂,「言下便須自見」本性「。」所謂見者,非看見,而是一種體證。空無形無相,不可看見。
「諸人聞說」六祖的開示「,」經過六祖的教化,無論是出於什麼宗派,有何不同的意見、看法、師承,來到曹溪,所有人甘拜下風,「總皆作禮,請事為師。」
《壇經》越讀,你就越知道法義無窮,道義無窮,內涵深刻。越讀越懂也好,越迷糊也好,你要明白,要願意去做,去消除你的煩惱、執著,這樣比較直接,效率比較高。不要期待有一天你會怎麼樣,直接去面對你的執著吧!
聞後思惟:你為什麼還要執著你的想法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