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,無始生死憑何出離?
薛簡問六祖曰:「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,無始生死憑何出離?」他認為一定要憑智慧去除煩惱。他的概念沒有錯,但是並不究竟、並不徹底。
如果你認為你有煩惱,你當然就有事。此「有」是你生出來的,而非別人創造給你的。比如,孩子在學校跟人家打架,會給一般的父母創造很多煩惱。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打架有驚天動地嗎?需要大驚小怪嗎?需要家長去對質嗎?需要跟老師說明白嗎?一件事情的發生,不是那件事情本身代表煩惱,而是你對此的看法。比如,你把醫院檢查,醫生說你得到癌症了,你不要從此把白天看成晚上。可是,人們聽到這種消息,反應就是不一樣。有的人可能很痛苦,有的人可能會覺得:「我等好久,我終於可以走了。」
一件事情好與壞,是你的解讀。颱風、地震、天災,沒有所謂的好與壞;你是健康還是生病,也沒有所謂的好壞。但是,這並不代表你不處理,只是它一點兒也不會干擾你的情緒。就是因此,你才清楚應該如何做。比如,我在上課,你們突然冒出一句話,也不會影響我,因為你們的話對我而言是沒有力量的。
你要一再確立這個概念:煩惱不是那一件事,而是你心中所生的,此所謂諸法因緣生。你認為你有煩惱,煩惱當然就困擾你;你認為你是眾生,眾生當然就困擾你;你認為你業障深重,業障就困擾你;如果你認為你每次回家都有三個人跟著你,你被陰的卡到,他就會跟著你;你覺得隔壁的不友善,你每次看到隔壁的就笑不起來;你有一件圍兜被偷,你看到那個眼睛像小偷的,你就覺得一定是那個人偷,你每次看到他,他的臉上就會寫「小偷」二字。心本來是清清淨凈,你為什麼要用種種的想法把它污染?你不要再污染它了!
煩惱和菩提都是你自己認知的。你是很主觀的,也是很盲目的。你為什麼要這麼認為呢?就像你看到一個人在路邊哭,你問他:「你為什麼哭?」他可以說:「噢,我是全世界最歹命的人。」他敢這樣說,他說錯了嗎?事實上他就是苦不堪言。你認為你歹命,你就歹命;你認為你好命,你就好命。為什麼?因為你的認知在決定你的人生,而且你的表現就是因為你的認知產生的。
薛簡就是認為煩惱與菩提不一樣,所以才會那樣問六祖。比如,你跟一個朋友在一起,如果你認為你比他醜,以真理的角度,它並非事實。以作用的角度,它卻是事實,因為你產生了這樣的心理作用。接著,這樣的錯會一直錯下去,而且錯得很離譜:第一,你比他醜;第二,你的自卑感就生起來了;第三,你有可能因此而嫉妒別人;第四,你有可能因此而羡慕別人;第五,有可能因此才需要去整容……我講不完,人生辛苦就在這裡,這樣很累。
你只要想錯了,那些結怎麼解都解不開。你要從哪個結開始解呢?如果你要一個結一個結去解,豈不是會累死?之所以由心而悟,就是明白真相,那就是根本。明白了根本就好了,人生根本不需要這麼累。
聞後思惟:如何認清煩惱是虛妄的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