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09 六月 2023 22:17

暢談六祖壇經(1368) 探討生命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一般人學誦經、念佛、拜懺、打坐或放生,卻將之當成學佛法。法是佛講的法,一定不離開我們自己身心及生命流轉的問題。談五蘊,談我們的身心,但其重點偏向于我們心理的現象。我們心理的現象一定是生住滅住的。接下來,談十二入或十二處,就是偏向於物質現象,即六根與六塵的關係。只有意根是識,當然法、塵也各占一半。生理現象一定是生老病死。十八界,就是談到我們的環境。身心是我們的正報,環境是我們的依報。物質現象一定是成住壞空。

  學佛法,最快的方式是,未學佛法之前,對自己的人生、生命有所懷疑、有所探討、有所思維。你若從來不探討自己,你學佛法不太容易懂。你思維過了,一聽聞佛法,你的疑惑就解開了。我不想跟你解釋名相,我只是讓你暫時將佛法的概念放下,以回歸基本面:你是一個人,你有生命。當我們有生命的時候,我們就開始懷疑:我們生從何來?死往何去?生命到底是什麼樣子?為什麼會如此形成、如此轉變?我這個人,我有這個身體,我身體裡面好像也藏一個靈魂,我死後,是我的身體死了,我的靈魂去投胎嗎?人真的有靈魂嗎?為什麼佛教不講靈魂呢?這些問題你自己要好好思考。你思考完了,一聽聞佛法,你就豁然打開了。

  我們開始從阿含的角度來談。有言道: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」故阿含的思想很注重業。從業的角度談起,稱為業感緣起。何為業感緣起?十二因緣就是我們生死輪迴、生命如何轉動的概念。若是以畫圖的形式,你要畫圓圈,而非畫一條線,因為一條線有起點與終點,而畫圓圈則無始無終。從十二因緣的角度,即:人為什麼會死?因為有生,所以你才會死。是什麼樣的因緣讓我來投胎的?將十二因緣歸納起來,就叫做惑業苦。

  業感緣起偏重於業,業即是身口意造作的行為。業,根據你的所作所為所得到的結果,會產生一股力量,這一股力量會變成你生命的潛力,即潛在的力量。所以,你的心有這樣一股潛在的力量,一直在推動你。這個力量越強烈,它會變成一種慣性的行為。比如,你本來不翹二郎腿,翹久了,以後你一坐下來,你就會不知不覺翹二郎腿。有的人腿會抖,抖久了,就會不知不覺一直抖。

  現在有很多課程,叫做潛能激發。潛能激發,可以激發好的,也可以激發你做壞事。業,變成一種潛在的力量,這種力量一直推動我們生死的輪轉。這個業,有善、有惡、有無際。這個報,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並非真理,而只是方便說而已。報是中性的,非善亦非惡。比如,他的報其實就是他的因緣所生,因緣所生的那個現象是沒有善惡的。比如,你一剛出生的那一剎那,對於他這一個正報而言並沒有善惡,故報不可以用善惡的角度來講。就他本身而言,只有可愛與不可愛的現象。這個概念你們稍微瞭解就好。比如,一個小孩子出生,手指頭就五根,另一個小孩子出生,手指頭就六根,這並沒有什麼善惡可言。

聞後思惟:你有常常思考生命的問題?

 

閱讀 411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