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三, 23 八月 2023 10:14

暢談六祖壇經(1408)彼此相生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皆取對法,來去相因;究竟二法盡除,更無去處。

  「皆取對法,來去相因;」此有故彼有,即任何概念、名相畢竟是相對的,故二者彼此有因緣的關係。就像有人說「長」,才有「短」的名詞出現;就是因為有「善」,才有「惡」的概念;就是因為有「貧」,才有「富」的概念。如果所有人都騎腳踏車,你就無須羡慕賓士汽車了。

  所有的名詞都由相對而生起,但是它的用處不一樣。佛說我們迷,有它的作用;佛叫我們悟,還是有它的作用。對於初學者,我們會跟他們講:「你好好修行。」對真正進入修行的人,會告訴他:「你不要執著你在修行。」最高的層次,就是我沒有修與不修的概念。比如,我們鼓勵別人:「我們應該多行善。」這是第一個層次。第二個層次,即:「要以平等的角度行善。」第三個層次:「你雖然行善,但不要執著你行善。」第四個層次:「我已經忘記了,我的內在沒有行善與否的概念。」

  一般人講話沒有什麼層次,通常就只會講一個角度或一個方向的話。比如,你父母在買六合彩,你只會跟他們講:「你不可以買。」難道他不買就好了嗎?他不買會得老年癡呆症,得憂鬱症。我曾經看到我爸爸比我精進,每天三更半夜竟然在看《易經》,他是在算牌。叫他不要簽,他果真不簽,就得了老年癡呆症,才短短幾年,就忘記我是誰了。當他不簽了,他會突然失去重心,而不會突然學佛。你把這個重心拿掉,你還是要拿另外一個重心給他。

  學佛,你也不要小看,覺得很簡單,否則,你會不長進,會停滯不前。如果你覺得很困難,你會退縮,會不敢學。把難與易的概念拿掉,你才不會掉入這種陷阱。既然不是難與易,你樂在其中就好。

  「究竟二法盡除,更無去處。 」只要把一邊的概念拿掉,另外一邊就不成立了。你把苦的概念拿掉,另外一邊也消失了。追求快樂的本身就是不快樂。想要開悟的「想要」,本身就是迷。兩邊消失,就是絕對、超越,就覺醒了。二法無去處,你要去哪裡找?你找不到,它本來就是幻化的,是不真實的,故一切法畢竟空寂。

  如果你不執著所謂的煩惱,也無須產生一個菩提;假設你不執著美醜,美醜則完全不會困擾你,此即此無故彼無。有人問過我:「師父,到底有沒有心?」我回答:「你問我的那一刹那就有,問完之後就沒有了。」我有心才能回答你,問完了就沒有了。這是回答的方式,你無須說:「我沒有心。」或:「我有一顆心。」你有的那顆心,常常是破碎的心。

  語言文字是用來教化,而非用來爭辯的。假設我講「沒有」能教化你,我就講「沒有」;假設我講「有」能教化你,那我就講「有」。你若一定要怎麼樣,就是陷阱。一般人只有一種概念:有就有,沒有就沒有,他善惡分明,嫉惡如仇,就是不會變通。如顏回輸冠的故事,不要為了你的話,讓別人輸掉一個頭。如果你講的是對的,為了保住別人的頭,就算你輸掉一頂帽子,你也要輸。你講得對,但你堅持你的對,因而害到別人,你就肯定變成錯的了。

  不要堅持自己對,要繞回來。就像歷史中有一些昏君,他真的好人、壞人不分嗎?他有時候也知道誰是忠臣,但他可能怕動搖國本,為了國家的利益,還是不得不殺掉忠臣。比如,假設你們每個人都討厭班長,那我就不得不把班長趕走。你會問:「這樣公平嗎?」或說:「師父,你偏心。」難道你的心在中間嗎?不要以現象界來談事情,你的公平與平等是以什麼為標準的?你覺得它比較短,是你說的。五個手指頭長短不一樣,但我覺得五根都美麗。我不是講它現象界平等,而是它真的平等。

  你們所謂的不公平是指現象界,你為什麼要這樣看?從現象界的角度來看,你怎麼會服氣呢?一個開悟見性的人沒有什麼服不服氣的,凡夫才會以現象界來探討這個問題。六祖所講的,就是最根本的原始佛教《雜阿含經》的理論:「此有故彼有,此無故彼無。」

聞後思惟:你會從整體思考嗎?

 

閱讀 334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