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兩集談到,世間影響人的現象,第一是身份,第二是財富,第三是背景,第四是實力,第五是學問,第六是專長。
第七,則是口才。口才很重要,人與人相處就是講話,不會講話就會產生很多問題。讀臺灣的佛學院,他們要求學生一定要選一門外文,比如日文、英文或梵文,他們卻沒有安排一個專業弘法的課程。包括師範學校,也不見得有安排如何教學的課,都是偏向於理論學術。有的人滿腹經綸,就是教不出來。
有的人口才比你好,你就會覺得自己很遜色。其實,每個人都是老師,你有因緣,要啟發你的孩子和另一半,要啟發與你有因緣的人。你要學習如何表達,不要學那麼多卻講不出來,或講出來大家都跑掉。
第八,文筆。文筆包含文書,企劃案、海報、公文、課程、論文和書籍等你都會寫。你會產生分別心,或是你某部份很強,你的內在就會產生傲慢。你會落兩邊:自卑與自傲,你沒辦法不卑不亢。
你要觀察你自己,哪裡不能突破,把它記起來,就從那裡突破,不要跳開你的問題。有一些同學聽我七年課,從來不來跟我聊天,那就是他們內心的障礙。有的同學會不好意思,或不知道如何問,或不知道如何跟師父相處。你要看到自己的內在,要突破。
第九,才華。才華與專長不一樣。有的人看到別人多才多藝,自歎不如。我不是指你每項都要學,當你不會、別人會,你應該以更積極的態度去欣賞、讚美、肯定他,這樣你的內心就不會有障礙。而不是嫉妒、羡慕,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來。
第十,身體。有的人天生四肢就不健全,便因此從小就很自卑。你講話,記得不要傷到別人,要看場合,不要講「因為業障」。
第十一,長相。美醜胖瘦。
第十二,健康。健康狀況很差,我們也會覺得很自卑。比如,做什麼都不行,要幫忙都沒有體力。久了,甚至會造成憂鬱症。
第十三,做人。做人的重點在於人緣。要結佛緣,先廣結善緣。你要得善果,要具備善緣與善因。如果沒有人緣,你就要如是去觀察為什麼。
第十四,做事。會做事,就是看你做事的能力。做事的能力與實力,實力的範圍較廣,做事的能力比較狹隘。比如,有人交待一件事情,你能辦得很好。
世間的現象歸納起來,就是順、逆二字。不要執著順境,也不要執著逆境,這就是修行。但是,處於順境時知道順境,面對逆境時知道逆境。知道順境的因緣,知道逆境的因緣;知道順境緣起性空,知道逆境不可得。
出世間的相,歸納起來有兩句話:你現在執著煩惱,希望得到菩提;你覺得自己在生死輪迴,希望能證得涅盤。這四個都是執著,不管你是執著哪一邊。頓悟與漸修的最大差別在於:現在煩惱,想慢慢修證得菩提;現在是生死輪迴,希望涅盤寂靜,這都是屬於漸修的概念。我不能說你錯,但是你執著,你著相,著煩惱的相,著生死的相,也著菩提的相,著涅盤的相。一個真正會修行的人,不會害怕煩惱。你不要害怕煩惱,這就是你的覺,你不可以離開煩惱而覺悟。在煩惱當中覺醒,就叫做菩提,而非煩惱是假、菩提是真。
聞後思惟:你有哪些觀念需要突破呢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