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生憎愛,亦無取捨,不念利益成壞等事,
「不生憎愛,」我們很容易在現象中產生喜歡跟討厭,喜歡起貪,討厭起瞋,這是在學佛當中相當強烈的概念。但是,你只要能夠在此處修就了不起,「但莫憎愛,洞然明白」,就開悟了。離開貪與瞋,就是愛與恨,就是喜歡與討厭,這樣就開悟了。
你著相生起貪嗔癡,你再問我如何解決貪嗔癡。心是內因,境是外緣,因緣合和產生無明塵勞。當你不執著這個現象,你在逆境的時候不起嗔心,在順境的時候不起貪愛。
「亦無取捨,」你還需要產生取與捨嗎?六祖曰:「於一切法不取不捨。」此即是隨緣的狀態。能夠隨緣的人,就能夠恒順眾生。比如,有兩個同學去你家,你的重點是把他們倆打倒嗎?還是讓他們皆大歡喜?同學有時候在一起就會爭論,但是你的重點應該不是爭論,而是讓他們皆大歡喜。如果他們彼此打倒,你還是給他們泡茶,然後做和事佬。
你聽起來好像很簡單,其實不簡單,因為有一個是孫權,有一個是劉備,有一個是曹操,三權鼎立,你已經忘記你到底要做什麼。其實,有很多人常常去講堂,我都是談笑風生,讓所有來的客人都皆大歡喜。我從來沒有想到要把對方放倒,縱使對方要把我放倒,他也沒有機會,因為我一開始就舉白旗,說:「講佛法我不懂,不好意思。」他要跟我辯也沒有機會,因為我一開始就投降了。
和別人聊一會兒天之後,就知道他是不是內行人。比如,我對一個法師說:「你講淨土,你要注意,有的同學會問你:師父,你所講的淨土是方便說還是究竟意?」我故意給他演練,其實我就是要問他。法師也很老實,他問我:「達觀法師,這個問題你要如何回答他?」我說:「我尊重你的看法。」他聽了就很高興,其實我沒有放過他。他說:「師父,那是我的看法,我也要聽聽你的看法。」當我這樣問,他就知道這個人內不內行。
「不念利益成壞等事,」隨著因緣。世間有成敗興衰,《三國演義》剛開始就講:「是非成敗轉頭空,青山依舊在,幾度夕陽紅。」世間的人沒有辦法看清楚這個概念,都想「利」,想「成」,所以他不能接受不利,不能接受敗,就好像接受花開、不接受花謝一樣。很多東西可以叫一個週期,一個循環,我們看一天日升日落不就知道了嗎?時間到了,該怎麼樣就怎麼樣。佛法還不是在印度滅亡?但是釋迦牟尼佛並非因此就出來捶胸頓足,因為這是因緣條件。佛法在印度滅亡反而在中國興盛,就代表法不是印度人的權利,法是普遍的現象,它並不屬於誰的。釋迦牟尼佛不是創造真理,而是發現了真理。
你盡心盡力幫助別人,能成就、利益別人最好。萬一盡人事而不能盡人意,因為涉及到因緣的問題,你問心無愧就好了。就連釋迦牟尼佛也沒辦法救他的國家,你已經盡心盡力,結果不盡人意,或不能夠成就,你也不要放在心上。身為父母亦是如此,好好栽培孩子;問心無愧,好好對待別人。不過,你不要誤以為你每一件事都問心無愧,因為你並沒有盡心盡力。
聞後思惟:你有盡心盡力幫助自己和別人嗎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