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閒恬靜,虛融澹泊,此名一相三昧;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,純一直心,
「安閒恬靜,」一個人能夠如此,心就很清淨、瀟灑。「虛融澹泊,」這是諸葛亮的體悟:「淡泊名利,寧靜致遠。」這八個字,就是早上我寫的「享清福」。但是,這樣的生活你可以過嗎?之前,我在山上住三年。有一次,有個人去爬山,看到我坐在那邊,就過來跟我聊天。他說:「師父,這就你一個人嗎?」我說:「是。」他說:「你會不會無聊?好像很孤單、很靜。」我說:「只要還有一個人,就太吵了。」誰在吵?自己在吵。所以,你們不要害怕孤單,一個人就很亂了。就你一個人,你抓著不放,怎麼淨?還是淨不了。一個人表面上是很靜,很孤單,但是你的內在太吵。
「此名一相三昧;」這就是整個修行的過程。重點在於「不住相」,你要在「不住相」好好下功夫。以上所談的就是理。接下來要談事。「一相三昧」一開始講「於一切處」,「一行三昧」亦是如此,皆是從生活中講。
「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,」即是四威儀,即你在生活中的一切行為。修行,能注意你一切的行為嗎?即,你走路的時候,有注意走路嗎?你站著的時候有注意站著嗎?你坐著的時候,有注意坐著嗎?包括你睡覺的時候,你在做什麼?行住坐臥,聽起來好像是一種外在的行為,更具體而言即是身口意。
你在生活中,你要注意你的身口意,你才能夠達到「純一直心,」這句話出自於《維摩詰經》。我們內在的心及外在的言行,一定要符合直心。直心即是沒有虛假,沒有諂曲,即是真誠。修行不是那麼高深的,你是個修道人,你的心不真誠,你就與道相違背。故六祖曰:「行正即是道。」我們心地要光明磊落,我們要坦誠相見。你若不敢,就代表你心中有鬼,你內在有種種障礙你的概念,但你卻察覺不到。
直心:第一個組合是心口如一;第二個組合是言行如一;第三個組合是心行如一;第四個組合是心境合一;第五個組合即一切法不執著。你要檢測自己是什麼人,你能做到哪個階段。以上所講的都是正確的,但一般人是不如一的。
你要先看看,你是否表裡一致,否則你就不符合直心。第一個,心口如一:我的內在想幫助你,所以我說話也在幫助你。這樣算很好了。第二個更好,言行如一:我口中說要幫助你,我也能實際付出幫助你的行動。很多人會說:「我很想幫你,但是我不能幫助你什麼,我只能口頭來鼓勵你。」第三個,心行,就代表身口意一致,最標準當然是要達到身口意合一。第四種狀態是心境合一。身口意的物件比較狹隘,比如我針對你,即人與我。心境合一是與天地、萬物是合一的,天地同根,境界更高。最後,就是不要執著,一直心,《壇經》之前已經解釋過「一行三昧」,叫你於一切法都不要執著。你要真正以這樣的心態生活、過人生。
聞後思惟:你的心符合以上所談的哪一種狀態呢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