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動道場,真成淨土,此名一行三昧。若人具二三昧,如地有種,含藏長養,成熟其實。一相一行,亦複如是。我今說法,猶如時雨,
「不動道場,」即你的心不被境界所影響。你清淨的心就是道場,你混濁的心則不是道場。有沒有道場不重要,你是否有道比較重要。為什麼大家都在找道場,卻不問自己有沒有道?
道場有四種組合:
第一種,無道無場。這是指一般人,因為他自己無道,他覺得在任何地方也不清淨。
第二種,無道有場。這一種就是最悲哀的一件事情。臺灣有很多道場,但卻沒有人,只有佛像。有的寺院很大,裡面才一兩個出家人。所以,佛教表面上是興盛,其實是衰敗的。有道不見得是悟道,這樣的人已經很少了。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信徒會供養持戒道場。
第三種,有道無場。自古以來,歷代祖師像慧可、僧粲、道信都沒有道場,他們就是四處雲遊,隨緣度化,只要度一個人。他們是姜太公釣魚,願者上鉤,他們釣的不是魚,而是鮫龍。
第四,有道有場,就是因緣具足。
「真成淨土,」此時此刻不是淨土是什麼?「土」就是你的心地,你的心不被染著,那是徹底的清淨。真正純一直心的人,他的內心如如不動,這才是真正的道場,「此名一行三昧。」
「若人具二三昧,」就是一相一昧及一行一昧,即理與事。你要在生活中修行,就不可以離開理與事。對理透徹,是一種智慧;遇到事情,不驚慌失措,那是一種定力。「如地有種,」「種」即種子。大地有這兩種三昧的種子,你需要醞釀。
只要因緣成熟,自然就能親證。「含藏長養,」悟道要時節因緣,就是醞釀。你不習慣悟,所以你要醞釀悟,你要開發你的智慧。你以前只習慣修,只願意做事,或只習慣看書、抄經,你一直在醞釀事修,卻沒有醞釀智慧。叫你從悟的角度入手的人很好,所以你不知道如何領悟。從生活中,是可以領悟的,而且要從小地方開始悟。「成熟其實。」「實」即是果實。「一相一行,亦複如是。」
「我今說法,」「六祖說法」即是緣。六祖並沒有一開悟就講法,而是等待因緣時機。此時,他即將圓寂,他完全不保留。整本《壇經》,六祖大部份都在談頓悟,你若不能頓悟,他也有方便開漸修法門,譬如要去除貢高心、我慢心。
「猶如時雨,」「時」即因緣成熟。談到因緣,你和別人講話,要懂得把握適當的時機。有一次,有一位同學匆匆忙忙去講堂拿東西給另一位同學,並問他:「你來這邊住很久了,你悟到什麼了?」那位同學聽他這麼問,才正襟危坐,正準備回答他的問題,他就說「再見」了。你就會知道那一位同學問那句話時機不對,而且內心缺少誠意。他不是問真的,而是隨便問問的。所以,有時候你們問我,我不太想回答。
所謂善解人意不是指要對別人很好,而是因為我太瞭解他,我是為他好。不太理他就是對他的一種機會教育,看他會不會領悟。他不會領悟,就把個性養成了,他講話太輕率、隨便,想要說什麼就說什麼,沒有什麼定力,沒有什麼智慧,也不持戒。
聞後思惟:你有否常常問自己有沒有道呢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