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二, 12 十二月 2023 15:41

暢談六祖壇經(1518)心有戚戚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 

  如果你學得好,就應該與別人分享你的心得,即你是如何學佛的,你是什麼心態,從而讓別人提起信心。我要談談自己的心得。學佛法,假如你對法沒有感情、沒有感覺、不能感動,那就代表你學不好。你學藝術也如此,若沒有感覺、感情、感動,你的藝術造詣是不高的。如果你有這三感,你的法自然會學得很好。就像你聽歌,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,所以任何人聽音樂都曾被音樂感動過。不管你在什麼情況、因緣、心情之下,你聽了某一段音樂,有時候會觸動你的心。

  你們學了佛法,喜歡上課的人可能在上課的時候感動過。如果只能夠在聽課時感動,但是你們回家之後就不能感動,這樣也不對。我所講的法不是指聽課,而是你一個人看了一本經,不管是《金剛經》、《六祖壇經》,還是任何一本經、一本論或一個公案,看的時候你自己會感動。

  如果你不能感動,你對法一定不能受益。我有時候在看經典,我會很感動。我在講課時,有時候會法喜。然而,看你們打瞌睡的時候,我會歎氣。但是,你沒有打瞌睡,你每節課都有來,你也很認真做筆記,你聽了七年卻沒有改變,我會心痛。

  那一天,有一個同學對我說:「師父,悟很抽象。」我說:「一點兒也不抽象。」什麼叫悟呢?你改變了,就叫做悟。你沒有改變,講什麼都沒有用。我不是吝於讚歎別人,我喜歡讚歎別人,但是讚歎別人要有事實的根據,否則就是虛偽、奉承、阿諛。確實有很多同學很認真,比如一天看書超過八個小時,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除了周休二日之後,其它時間都在禪修,我這一輩子禪修的時間都沒有他那麼多。我當然在讚歎你們,但是在讚歎的過程中,假設你沒有改變,那就代表你沒有領悟。假設你改變了,不要說內行人知道,連外行人都知道。但是,你悟到什麼程度,當然是內行人才知道。

  「悟」這個字並不抽象,而是很具體的。有時候你們談得太複雜了,比如:「修行一定是六根對六塵,在根對塵中修行。」這樣講的範圍太廣,讓一般人覺得內容很深,好像難以下手。簡單的先做,當我看到你,就是根對塵;當我聽到你講話,也是根對塵。問題就在於人與人之間產生各種問題,修行就在此處修。

  我要問的是:你和別人在一起,你應該如何修行?我講一個簡單的概念,你希望跟每個人都和平相處嗎?這需要高深的學問嗎?我所講的就是悟,與人相處要和諧,你應該善解人意,這不是用修的。你一領悟,從今之後,和任何人在一起,彼此之間就不會產生摩擦,縱使觀念不一致,也不會產生衝突,也不會不歡而散,而是相談甚歡。不一定要和觀念一樣的的人,講話才會很高興;不一定和知己在一起,講話才很貼心,因為你善解人意。別人點出來,你懂了,就叫做頓悟。

聞後思惟:佛法有常常讓你心生感動嗎?

 

閱讀 304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