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人都有機會,但問題在於,一分耕耘一分收穫。你當下就應該去解決你的問題,而不是認為很難,認為你要慢慢來:「師父,你說得很有道理,但是你還是要給我空間與機會。」你不要講這些障礙自己的話。
其實,頓悟比漸修簡單。只要是人,都應該關懷、體諒別人。有人問我,他的親人發生一件事情,不知道是否應該幫忙,幫忙也起煩惱,不幫忙也起煩惱。我告訴他:「只要是該幫忙的,不管是誰都幫,哪怕是路邊的陌生人;只要是不該幫忙的,不管多親也不幫。」
我俗家時的二女兒在做保險,她一來,我就答應她說:「我雖然是出家人,我也要照顧我自己,我跟你保醫療險。」保完了之後,我女兒就常常到講堂,因為她看到我身邊有很多學生,而且大部份學生都是老師。她來了幾次之後,我就很清楚地告訴她:「我會跟你買保險,第一,是我需要;第二,因為你是我女兒,我可以教你如何去推銷保險。但是,我不會幫你推薦和介紹客戶,因為這是個談真理的地方。我可以教你怎麼釣魚,但是我不會拿魚給你吃。
」
連我自己的女兒,我也講得很清楚。我的女兒還沒做保險之前,有一個學生的學生在做保險,他來請教我如何教行銷,我也教了他很多。所以,你不要製造很多煩惱,不要混淆不清,不要模淩兩可,否則就是無明,就是理事分不清楚。
很多人一天到晚在跑道場,顯教、密教、南傳、北傳都去,各種法門都學,但是卻沒有正見。沒有正見,談何修行!你對法有感覺嗎?有感動嗎?如果你有,你很容易進入頓悟的狀態,否則,你就趕快問我。
你不要慣於看到「我」,不要慣於看到身體、看到心、看到事情,和看到環境。你喜歡用「我」看世間,因為世間是緣起,「我」在看緣起,我執就不能破。你要慣於看到緣起,比如,我不會慣於覺得我來上課,否則我的我執就會一直存在。我應該習慣於看到我是緣起的,這節課也是緣起的。你不成就是緣起,你成就也是緣起。比如,你說:「師父,我想要請假,因為我身體不舒服。」你要看到五蘊在變化,不要自言自語說:「我不舒服。」一生病,就要習慣於看到五蘊變化、四大不調。你要去觀察,說不定有一天真能治你的病,因為你知道四大哪裡不調。這也是中醫的理論,即五行要相生相剋、陰陽要平衡。
你不善於觀察你自己,所以你不清楚。你為什麼頭痛?為什麼眼睛很酸?你不善於觀緣起,因為你對自己不關心。我來上課亦是如此,我看到緣起,看到我們彼此之間的因緣。在緣起中,就是隨緣應份而已。不論發生什麼事情,一切都是因緣。不要談「我」,談久了,你妄想執著習慣了,你每次起心動念就會與這個妄想執著相應。
你應該感謝障礙你的人,否則你怎麼知道你修行到什麼程度?你遇到境界就被打敗。人家還要花錢去禪修,讓主法的和尚故意考他。你不用花錢,身邊就有一群大菩薩用各種考題來考驗你,小考沒什麼稀奇。如果你善解人意,你就知道別人為什麼那麼做,你要多關心那些主考官。懂了之後,你的內心就會釋懷。你當然也可以遠離他,你可以遠離不好的因緣,當你遠離到一定的程度,有一天悟道了,再回來接近。
聞後思惟:你願意以觀緣起來破我執嗎?
